查看原文
其他

我根本不在乎美国禁止什么“人脸识别软件”

崔新生Cui V I CCVI数据微观点 2022-07-09

隐私作为一种权利,本身具有交易的性质,而无关道德。

——《国家的陷阱——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的缘起》(崔新生1998)

隐私,相对于族群而存在,因家庭而固化,家庭是国家的底版,所以隐私作为一种特权而得以保留:是的,隐私是一种特权,而原始的隐私权归于家长阶层,只有家长才有不想让他人知道的“隐私”——其提供保留自身的隐私和褫夺家庭成员的隐私,而彰显家长的绝对权威符号。

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里,有隐私权吗?没有,天当房、地当床,无须隐私,而因无隐私而自由;一个属于家长所有财产的家庭成员,有隐私吗?没有,因为他的一切包括隐私,都属于家长所有,任何试图保留私域的企图,都会冒着丢失性命的风险。

光明磊落的人,越没有隐私。所以,隐私的私域范围越小,意味着一个人的真诚可靠。假如一个人的隐私太多,意味着这个人缺乏信任。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皆同此理。

奴隶没有隐私,觉者没有隐私:前者因为无自由而无私可隐;后者出离社群而无公私分别。但凡言必称隐私者,一是因为有私可隐;一是其私本身出处有恙。

从家长所有制,到个体为权利主体,隐私作为一种交易或权利让渡,形成以现代家庭以及家庭组织型式之于国家的复合集合体。私权,从家庭之家长到国家之生命个体,我在《制度简史》里专有一章:家长所有制规律,所有什么?现在,延伸一下:个体所有,所有什么?一般而言,唯有生命之独特创造,方有私权即产权。隐私权,并非产权,因其是国家即社会所赋予,即,国家需要一个人有隐私,一个人才有隐私,如果国家不存在了,隐私就边界也就经不起推敲了。隐私,是一个国家的遮羞布,也是一个人的遮羞布,从生命本身价值而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本身就没有私有财产的必要。有关私有制、公有制,此文不续,就谈隐私。


国家的诞生以及以人道主义为品质,国家出于家庭底版同时超越家庭的基础,一是消弭家长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所有权;二是充分促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具有成为“家长”的资格。前者隐含着“国家”的阴谋:消弭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所有权,实则是为了给国家存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后者是将“国家”作为“礼物”,使得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成为“家长”的机会,无论是名义上,或是实质上。从而使得“国家”的存在理由,就是如何最大限度体现个体充分的实现做“家长”的自由和权利,即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就是以个体生命保障最大化,其中包括满足个体生命聪明或愚蠢、善良或罪恶、崇高或轻贱的自由和权利。

以人道主义为“私域“的国家,本身是对宇宙生命族群或除人类之外其他生命的蔑视。因此,人道主义是不完全甚至残缺的生命道德。在人类看来,除了自身生命族群,其他动物或者生灵,均没有什么隐私权。这一点,我很鄙视人类,当然包括作为人类的我自己,也一同鄙视。


私有制,是人类的极权意愿臆想的产物。无论是农耕族群的家长所有制之所有制;还是海洋族群的个体生命为权利单位的私有制。私有制,对于生命道德而言,即什么也没有。其只有对国家而言,私有制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易:家庭或婚姻,是交易的产物,生命之生杀予夺,同样也是交易的需要——国家,既是交易的产物,同样也是交易关系的维护者。

在农耕族群,交易关系的主体是“家长”;在海洋族群,交易关系的主体是“个体”。前者的私有制,包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当然包括土地及一切物的家长私有,家长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私有财产,包括每一家庭成员;后者的私有制,界限限定为人类个体生命自身的权利,包括受雇(自我奴役权)以及独立创造所形成的物权。

对于生命宿命观而言,私有是荒诞的存在;对于国家而言,私有制是一种阴谋的存在;对于一个人而言,隐私是一种荒谬的存在!

因为人只有活着,这些“存在”才有意义。人能永远活着吗?显然不可能。而这些“存在”,妨碍了人作为生命活力的持久性,这就是人道悖逆生命(众生平等)道德的代价!也是“国家”无耻存在的原因所在。


假如以此为坐标,可以回归本小文的“主题”,即所谓”人脸识别软件“对个人隐私的威胁。当然,也包括对“为什么越发达的国家,越反对无现金社会”的人类文明评判。




美国之所以禁止人脸识别软件,称此侵犯美国人的隐私!

最近,旧金山通过了对《停止秘密监视》条例所作的一些修订,离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使用人脸识别软件的城市更近了一步。其监事兼规则委员会主席AaronPeskin表示:该条例将先征集公众意见,之后由县监事会投票表决。

该条例有“美国的人脸识别技术侵害公民权利和公民自由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其声称的好处;这项技术将加剧种族不公正,并且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不受政府持续监视的能力。”

依据旧金山市对有关隐私侵犯的的定义,这些监视技术包括车牌阅读装置、监视摄像头、用于预测犯罪活动的软件,以及虹膜扫描装置和人脸或步态识别软件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而与此同时,美国各州的立法者,也在审视与隐私和AI相关的法规,其中包括伊利诺伊州立法机构,几乎通过了一项禁止录制设备未经同意擅自使用的法律。

目前,美国参议院正在考虑有关一项监管人脸识别软件商业使用的两党法案和一项监管算法偏见的法案。

目前,包括微软、IBM和Facebook等大公司推出的领先的商用人脸识别软件系统;多位著名的AI研究人员要求亚马逊停止向执法机构出售Rekognition,亚马逊的Rekognition面临Buolamwini和比如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类似声明。

这一切努力,是通过立法确保公民对于新监视技术的引入,拥有监督权和控制权,称其对于穷人、有色人种以及社会中无权无势的人来说尤为重要。而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推动生物识别技术,以其替代常规的密码,阿里的支付宝以及腾讯导等已经得到了应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生物识别快速发展的背后,所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风险,但也越来越普遍接受这一风险——因为实在防不胜防!


假如说“人脸识别软件”涉及个人隐私,而现代工业国家或发达国家,对“无现金社会”的拒绝,更饶有兴味:

信息技术的渗透应用,在以现代工业文明之发达国家而言,之所以谨慎小心,实则是对非物化形态的疑虑:物理思维及对物之可视的依赖,使得现代工业国家遭遇的是思维的尴尬处境。

无现金社会之电子支付,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而在欧美国家却落在了后面,他们认为此同样有关个人隐私:他们没有想到或者自欺欺人地没去想,只要你在银行开有户口以及信用卡等等,事实上的个人隐私早已没有什么“隐私”而言。因此,如其说是个人隐私问题,不如说是心理安慰:物理思维以“物”为可靠保障,从现金到信用卡可以接受,毕竟还有一张“卡”,而无现金社会,这张“卡”都不需要了,一切成为数字,而他们无“物”依傍,所以因此假以排斥。

很显然,这些在农耕族群曾经遭遇过,从黄金到银元到纸币,每一次货币介质的变异,都曾经使人们心理恐慌,但最终人们走到了现在。

之饶有兴味之处,这些颠覆性思维首先源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由工业革命到产业扩张,对农耕族群由侵略到侵占,最后完成思维的转换,都是有“发达国家”所肇始:他们教会了农耕族群即中国,而他们自己却回到了过去——开始“复制”中国农耕社会的场景,比如节俭、慢节奏、对新鲜事物的保守和疑虑等等,这些何尝不是他们没有进入过中国之前,农耕族群的价值观?中国人现在津津乐道的欧美特别是欧洲的“好习惯”,有多少不是中国农耕族群时期的拷贝?

一句话,“方便”击中了人类!现代工业文明以速度和城市化、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皆是为了满足人类工具性的方便。

方便是好事。但太过方便,是不是会出下流?很显然,现代工业文明由野蛮到理性,由文明优越感到作茧自缚,最终仍然会向“方便”投降:农耕文明被现代工业文明强掳时,已经为他们做好的榜样。

所以,我根本不在乎美国禁止什么的“人类识别技术”,更不在乎欧洲什么的“好习惯”:生命之所以活力,在于处于不确定状态,任何故步自封的一厢情愿,最后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强掳。

以前赶牛车时,现代工业有了小汽车,这小汽车何尝不被农耕族群视为“妖魔”?现在怎么样了?现在农耕族群满地都是小轿车泛滥了,现代工业国家却又嫌弃污染环境了;现代工业社会诞生了信用卡,难道就不能理解被现代工业化了的农耕族群无现金交易吗?

人类处于这样一个因缘里,一切条件即外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人们仍然以过去的因缘为现在的“条件”或环境解惑,而且还振振有词:心理不发虚吗?

不仅仅包括发达国家,其实发达国家的“发达思维”,已经成为被现代工业化的农耕族群的主导思维,只是叠加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所谓的符合思维:白面饼夹了一层韭菜馅儿——理性的外表下,是想入非非的瓤。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lingnanhuibp@126.com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 END -



—————————————————————


近期阅读:

CHIII观察|中国10大“无人工厂”,他们就是现代工业的最后镜像

有关996,让我们谈谈数智文明

“革命委员会”这词儿,算不算文明的“土特产”?

最鸡肋的排名:中国智库影响力50强

我要实名举报这些老师!

CHIII观察| “千人计划”被美国“计划”的背后

唱响中国“未来工业”:2020CHIII汉诺威中国工业智造指数 参选启动!

文明的逻辑:“奔驰”必将沦丧于傲慢

有关火烧圆明园,《巴黎圣母院》的雨果写了一封信

阿桑奇被抓:这个世界越来越逼近真相

栗宪庭: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

湾区指数:全球四大湾区对标

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如何学习”!

什么是「未来工业」?以及我对“文明”的看法

“中国「未来工业」元年” 宣言:汉诺威中国工业智造指数100强 (附榜单) 即将发布!

能联储:“人才培养价值率”重新定义大学品级

反噬:文明的魔怔或东风西渐

汉诺威工业智造指数:波音737坠机后的对标博弈

汉诺威工业智造指数:所有创新须基于善意

未来职业预警:上亿中国人在2030年或将“重新就业”

任正非:我的导师是毛泽东!

5G,那5个G的泡沫

“隐形冠军”何以崛起?越南会不会赶超“中国制造”

佛系世界的“特金会”,最好的协议就是“未达成协议”

吹的玄乎其玄的5G其实就是一道公式

百年轮回:华为5G折叠屏手机欧洲发布意味着什么

“难道游泳是为了穿游泳裤吗?“——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中国大学有多少真博士和假博士、伪博士?

谁有资格办大学?兼论马云的“艺术”侮辱了谁

弯道超车与换道超车

中国需要承认自己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李光耀是不是错了?

文明的救赎:趋炎附势与认知美国

崔新生:所谓智囊,除了小聪明,鲜有大智慧,应对中美贸易战为什么乏善可陈?

崔新生:规则力博弈,中美贸易持久战的底牌

崔新生:特朗普的“美国”,会不会重续麦卡锡主义的前尘

崔氏指数 l 指要:中国选择与美国对标本身就是战略迷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