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琶特辑||寻找跑出高水平大学建设“加速度”的都市密码



高水平大学建设

广州大学跑出了“加速度”

——专访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校长魏明海

林霞虹





       公元2021年9月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了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其中,中国大陆首次上榜的8所高校中,表现最好的是广州大学,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35-49位。

  自2016年整体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广州大学奋力拼搏,力争上游。这座以“广州”命名的高校,跑出了百米“加速度”,被誉为中国近年来进步速度最快的大学之一。

  日前,记者专访了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和校长魏明海,听两位“掌舵人”揭秘广州大学“弯道超车”的秘诀。



  办学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

  2015年,广州大学土木与建筑、数学与信息科学、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3个学科群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6年9月,在教育领域深耕数十年的屈哨兵和魏明海分别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

  “纵观世界教育史,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不少以著名城市命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广州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英雄城,广州大学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理应有一个办学使命——就是要建成与广州经济社会相匹配、与广州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高水平大学。”走马上任之初,屈哨兵和学校领导班子一道,为学校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2017年初,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施意见》,下放“五个自主权”、增加建设经费投入,整体推进广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

  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屈哨兵介绍,经过全校大讨论,广州大学凝聚了“奋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的共识,并逐步明确学校发展的“三步走”策略:到2020年跻身省内地方高校“第一方阵”,进入全国高校排位前100名;到2025年,进入省“冲一流”整体建设高校行列、冲击国家一流学科行列,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国内高校前70名;到2050年建成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若干学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

  在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眼里,这“三步走”,相当于“既要跑一百米,也要跑一万米,更要跑马拉松”。对于第一步,魏明海说:“我们要加速跑,没有一百米的加速度,学校的劲头、氛围很难提起来。”

  最近,来自官方和第三方的评价相继表明,广州大学近年来切切实实实现了百米“加速跑”的目标。

  今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2021—2025年)的通知》,广州大学入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这是广州大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取得的一大里程碑式突破。

  时隔不久,今年9月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陆8所高校首次上榜,其中,广州大学表现最好,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35-49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与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公认的四大较为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2021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广州大学进入了百强,位列第99位。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广州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60位,世界大学第706位。

  事实证明,这几年来,广州大学抢抓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任务,学校内涵建设成效明显,进一步聚集了冲击“双一流”势能,整体办学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多措并举,提升育人“成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动态几何》《环境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在教育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广州大学多门课程榜上有名。这些师生口中的“金课”,内容丰富、视野前沿、方式创新,学生收获大、挑战也大。屈哨兵介绍,这些年,广州大学一直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扎实实地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去年10月,第六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威海站举行比赛,由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18级本科生周伟章、覃浩、卢鑫洌三人组成的参赛队伍——“致命膜术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参赛队伍同台竞技,表现亮眼,最终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参赛队伍一同获得金牌。

  “五育并举,育时代新人。”屈哨兵介绍,确立“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来,广州大学设立了经典百书推广中心、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大学生语言能力教学中心、劳动教育中心等五个中心,并首创“学年礼”育人体系,对育人先进单位和各类学生“达人”予以表彰,让每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之外,每一学年都能与学校“隆重相遇”,在有温度的“仪式感”中聆听师长们的教诲。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全面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应用人才两类培养模式,让广州大学的学子们更加明确发展方向与路径。”魏明海说,学校不断提升育人的“硬件”与“软件”,让有志于科研和深造、有志于创新和应用的学子们都能在广大追逐梦想。同时,引导学院和老师把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到学生的培养成才上来,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地。


  优化学科布局,走出发展新路

  一所高校,学科建设无疑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心系“国之大者”,为广州、大湾区和国家发展贡献“广大智慧”,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学科贡献度?屈哨兵介绍,近年来,广州大学坚持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求,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明确了“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尤其是,围绕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广州大学重点推进“2+6+1”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和“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两大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合成生物学与智能育种/精准医疗、数字经济与智慧管理、大数据/认知科学与智慧教育、数字技术与岭南文化艺术等六大交叉创新平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与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型智库),现已积极布局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电子与通信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学科增长点,学科专业结构明显优化,学科水平显著提升。

  “过去五年来,广州大学本科招生人数维持在7550-7580之间。”在今年的高考招生媒体通气会上,魏明海介绍,近五年,广州大学引进增加了超过1/4的教师,却精减优化了1/3的专业,为的就是办好广东广州需要而学校又有资源保障的精品专业。

  魏明海介绍,目前广州大学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这些一流专业建设点,广州大学看准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重点培育了信息技术类、工程技术类、经管社科类、师范教育类、人文艺术类和理学类六大类一流专业方阵。

  目前,广州大学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8个学科进入软科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其中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进入前10%,列全国第4位。8个学科进入软科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广州大学的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六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 ,其中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分别进入ESI全球前5‰ 。


  “引培”高层次人才,结出科研硕果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上,高水平人才是核心资源。屈哨兵介绍,自2016年以来,广州大学大力“引培”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学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抢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2017年7月,广州大学举行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团队聘任仪式,“防火墙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受聘广州大学,该研究团队9名核心成员一同与广大签订了聘用协议。

  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受聘为广州大学双聘院士。

  2020年10月,国际顶尖燃料电池电催化专家、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受聘为广州大学全职院士、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广州大学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主要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

  如今,广州大学的师资队伍中已是“星光熠熠”。自2016年起,广州大学通过引入“短聘-长聘”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机制,实施“一团一策”的团队引进机制等系列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共引进教学科研人员623人,包括各类全职院士7人,双聘院士10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人次。

  引进的同时,广州大学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确保人才队伍衔接有序、后继有人。2016年以来,先后培育傅继阳等17人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项目,田志宏等28人入选各类省级人才项目,认定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借由这些高层次人才,广州大学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新方向、新领域,深化科研成果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机制。目前,广州大学已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大湾区环境工程、精准基因编辑工程、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16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呈现出与学科体系结构相一致的变化。

  现今,广州大学已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十三五”期间共主持34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7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广州大学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快速提升,发表在《科学》《自然》等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8名教师入选爱思唯尔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学者总数列省内高校前列;2016—2020年共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2项。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魏明海透露,随着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未来几年,广州大学还将继续大力引进500余名高层次人才,着力构建领军人才突出、创新团队实力强劲、优秀青年人才储备充裕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快速发展筑牢人才之基。


  服务湾区,画出“一校多园”蓝图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应用了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团队实施的多灾害背景下的隔减震技术,将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从抗7度提升至抗9度,为世界首创。

  2021年,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天文台(Square Kilometre Array Observatory, SKAO)与广州大学正式签订了SKA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框架合同,这是我国与SKA国际组织签署的首个SKA工程建设采购合同,意味着广州大学通过竞标成为全球瞩目的SKA望远镜的建设单位之一。

  随着人才汇聚和办学实力的提升,广州大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质量正在显著提高,学校开放办学的格局也逐渐拓展。作为后起之秀,广州大学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现已获教育部批准筹备设立并加快建设。同时,广州大学还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现在联盟成员大学增至13所,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拿着漂亮的“成绩单”,站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二期的起点上,屈哨兵格外清醒。“过去的成绩只能反映出广州大学的进步,新的排名是新的起点,所谓排名不过是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大学建设的一种提醒,保持在一种有意无意间的心态最好,它将鞭策我们继续向先进学校学习。”他说,“过去的发展速度提醒我们,在处于接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某些指标时,广州大学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苛。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上,我们的担子更重。”

  “在落实大学根本任务和最高追求上开新局,眼光要看远一点,标准要定高一点,要求要更严一点,氛围要更好一点。”魏明海说,“经过高水平大学一期建设,广州大学整体跃上了新台阶;二期建设,我们要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特色发展、创新引领和精准聚焦,强化大学内涵建设,在‘顶天又立地’上闯出新局面。”

  在大本营广州,广州大学也在擘画新的发展蓝图。魏明海透露,过去广州大学有桂花岗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去年,广州大学开始建设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目前,学校也正在积极谋划争取在南沙设立新校区。“将来,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广州大学有望实现‘知识城-大学城-南沙’一校多园的布局,更好服务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数说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合并组建20余年,向各行各业输送逾30万名毕业生。

  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

  广州大学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9位,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1-600位、中国内地高校73-88位;居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名第70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60位;居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601-800位、中国大陆高校第35-49位。

  28个学科进入软科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10个学科进入软科2021“世界一流学科”榜单。

  现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2013年以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3项。

  “朋友圈”逐步扩大,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现有联盟成员大学13所。




《广州日报》2021年9月10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通讯员广大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通讯员广大宣


News

大家都在看

广州大学入列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大学入列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单

广州大学荣列2021年THE排名最高新上榜高校

广州大学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广州大学2022年接收推免硕士研究生前期通告

广州大学2022年接收推免研究生预报名通知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广州大学2021年本科新生入学指引与报到须知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荣耀征稿

谷琶公告||第六届两岸农村治理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学术公告||“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征稿

谷琶公告||百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故事”内容征集通知

荣耀阅读

南中国海之问:我们为什么能?我们为什么行?

北回归线之问: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做什么?

过伶仃洋之问: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值得尊重?

去桂花岗之问:在哪里?怎么走?

全封面桂花岗:2021年秋季的邂逅

图书馆全攻略:图书馆跑得勤,绩点一定行

学习方式攻略:跟着节拍飞,学习不吃亏

北纬23°之问:为什么选择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英文简称“GUPA”,中文简称“谷琶”)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三角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热忱欢迎天下英才加盟,热烈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公达书生

公达书生||谢建社:投身教育,建设社会

公达书生||曾维和:和衷共济,维生出新

公达书生||沈本秋:勤种春华,静待秋实

公达书生||张茂元:花繁叶茂,道法多元

公达书生||董石桃:石赤不夺,桃李春风

公达书生||王枫云:墨染丹枫,拂展云笺

公达书生||夏   宏:夏雨沐物,宏浚而昌




党史课堂

党史课堂||党史学习:读什么?怎么读?

党史课堂||如何学“四史”?习近平总书记提要求

谷琶特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党史课堂||党史学习教育:由数字看“关键点”

党史课堂||党史学习教育:100个党史知识点

党史课堂||中共党史大事记简表(1919-1949)

党史课堂||中共党史大事记简表(1949-1978)

党史课堂||中共党史大事记简表 (1978-2020)

党史课堂||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党史课堂||石仲泉:从百年党史看自我革命

党史课堂||谢春涛:百年大党何以永远年轻

党史课堂||中国共产党在广东100年的光辉实践

党史课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党史课堂||党史学习教育:广州大学在行动

党史课堂||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开班

党史课堂||学百年党史,育世纪新人:GUPA在行动

党史课堂||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聂贵新来院开讲党课

党史课堂||我院党委书记刘向晖主讲中国共产党党史

党史课堂||我院副书记万朝春为2019级本科生讲党课

党建事务||样板支部结对建,凝聚合力共提升

党建事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事迹引强烈反响

党建事务||本科生党支部开展红色精神传承主题活动

党建事务||学院行政党支部赴两塘公祠参观学习

党建事务||政府管理系党支部赴荔湾博物馆参观学习

党建事务||社会学系支部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主题活动

党建事务||我院师生百年华诞“七一”表彰大会受表彰

党建事务||我院师生积极收看收听百年华诞庆祝大会

党建事务||师生党支部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

党建事务||刘向晖参加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并作分享

党建事务||“颂百年辉煌,展时代担当”活动走进力麒

学术动态||“读百年辉煌,写天下文章”理论座谈会举行

研究生苑||2021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举行

学生事务||2021年秋季新兵入伍欢送会热烈举行

行政事务||党委书记屈哨兵教师节前看望慰问教职员工

行政事务||纪委书记陈晓晖来访调研并指导工作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6封: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公达家书||第17封:触摸质性研究的温度

公达家书||第18封:自然之回望

公达家书||第19封:最近的距离,彼此的牵挂

公达家书||第20封:重建我们生活的新秩序

公达家书||第21封:在怀念和寻找中行走

公达家书||第22封:寄思故乡,感念师恩

公达家书||第23封:爱我所爱,初心如磐

公达家书||第24封:立足时代,书写青春

公达家书||第25封:敢梦敢当,行则将至

公达家书||第26封:博学笃行,行远自迩

公达家书||第27封:诠释青春,铸就辉煌

公达家书||第28封:跃入人海,做奔腾的浪花

公达家书||第29封:青春有梦,创业相随

公达家书||第30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公达家书||第31封:团结一致,共展未来

公达家书||第32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33封:有事做,有所期待

公达家书||第34封:研途路漫漫,有你们作伴

公达家书||第35封:时遇数载,恩情愈浓

公达家书||第36封:难忘两年驻村扶贫路

公达家书||第37封:在创新创业中创造未来

公达家书||第38封:顺从吾心,无问西东

公达家书||第39封:人生难言完美,活出自我精彩

公达家书||第40封:眼望苍穹,心有日月

公达家书||第41封: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