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心丨袁庚、王石与蛇口基因

2018-02-23 牛文文 新三届

       老编注: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9年,是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的黄金时代。本号特辟“初心”栏目,邀约追忆改开年代初期的文图稿件,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向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  


作者简介

牛文文

 

        牛文文1966年出生于陕西神木,198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毕业;1991年加入经济日报社。2000年就任《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2008年创办《创业家》杂志,已发展为知名的创业综合服务平台。2010年,入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著有《领袖的资格》《商业的伦理》等书。资深媒体人士、商业观察家。



前天(2016年1月31日),蛇口改革开放时期的创办人袁庚先生去世了,所有改革开放的早期参与人士都在怀念他,这让我想起十余年前的一件往事。


2005年,牛文文(右1)与王石(左1)拜访袁庚


南国之星


2005年,我还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注意到,袁庚与蛇口一批企业之间存在的某种精神联系。在蛇口这种小地方,竟然孵化出了平安、招商、万科、华为和中集这些著名的大公司。当时我带领着记者几次跑到深圳,努力尝试探寻这种联系。


后来才得知,袁庚老爷子年事已高,不再见外人。后来,也许是因为老爷子对蛇口企业家这个群体的格外关爱,也许是《中国企业家》对“蛇口基因”这个课题的执着探究,最终在王石的大力引荐之下,得以见面。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袁庚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到约定的小咖啡厅里。考虑到见面机会难得,我们还特意做了准备,想认真与老爷子聊聊蛇口的事。见面寒暄之后,我们发现90高龄的老爷子,看上去健康开朗,能清楚地表达意见和看法,但已不适合做一板一眼、一问一答的采访。我们前后待了半个多小时,尽管时间仓促,但有几件事还是印象深刻。


袁庚对蛇口走出的这批企业家是有高度评价的。我当时清楚地记得,老爷子一上来就握着王石的手,嘴里反复念叨:“王老板,干得好!”从进门到离开,老爷子都说了同样的话。


席间,我们拿出了准备好的纸笔,请他为我们这期杂志和深圳走出的这批企业家题词。他清晰有力地写下:“南国之星”和“中国企业家”,落款是“袁庚 二〇〇五年六月十五”。



“南国之星”就是他对蛇口这批企业家的评价。当时他说,国家给你的,做好是应该的;而蛇口这批企业家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市场,做得好,不容易,是“南国之星”。


回到北京,由于种种原因,这组稿件最终在三年后才得以刊出,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出版这期杂志的时候,袁庚老爷子作为改革开放的功勋人物出现在深圳的纪念仪式上。但从报道看得出,他坐着轮椅出来,也没有发表讲话。抚今追昔,也许2005年那一次,弄不好就是袁庚与企业界、与外部世界最后一次比较清醒状况下的会见。


2008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用封面文章刊登了那次采访的成果,当时的标题是《蛇口基因》,向蛇口和袁庚致敬。我本人也在刊首语也写了一篇小文章《蛇口是一种什么样的基因》(附后)。


袁庚向邓小平汇报蛇口工业区的开发情况


“蛇口基因”里的家国情怀


看到袁庚老爷子去世的消息,我觉得自己应该找出这期杂志,写点什么。因为记忆有些模糊,跟王石通了电话,巧的是,王石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事实上,在袁庚去世的前几日,恰好王石在天山峰会上发表了演讲。此时的王石因“野蛮人”入侵而处在风口浪尖,他这次演讲的核心思想正是围绕于此,“我可以成为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但没走这条路”,而“纯民营公司举足轻重会有风险,混合所有制更符合中国国情”。


我看到这段话,还是能够理解王石的选择的,理解他为什么今天虽然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或者被迫选择的机会,但最终还是坚持了当年的选择。他想把万科做成全球领先的公司,但在中国的国情下,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家个人一定要跟国家取得一个平衡,所以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就成了他的首选。



这背后,其实是王石及蛇口那批企业家身上的共同基因。这种基因的最大特点是家国情怀。蛇口兴起于招商局,招商局最早是盛宣怀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官督民办公司。从一百多年前看来,蛇口(招商局)流淌的血液都是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具体包括三点:第一,一定要做一个大公司、大产业、大事业。当年平安选了保险、华为选了通讯设备、万科选了房地产,如同当年招商局创办的时候一样,这些都是跟国计民生相关,能够做大的产业。事实上,他们当年的这种选择极具预见性,这些企业后来都成长为千亿万亿级大公司。


第二,特别注重“公企业”,也就是注重私人和国家的关系。他们在国家战略和企业(家)战略之间取得了一种的平衡,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又保证了强烈的企业家精神——这正好是100年前招商局创始人们身上流淌过的血脉。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蛇口工业区


第三,不犯王法。这是王石的原话,他们做企业非常重视与政府关系,所以你看这么多年来,蛇口走出的这批大企业以及企业家都没有出事。这在当年那一代起伏沉浮、命运多变的企业和企业家里,格外难得。王石当年选择不私有化,本身也是这种现象的结果。


30多年过去了,现在中国的年轻创业者已经很少能遇到当年王石他们的困境,也很难理解王石他们当年的选择。在现在年轻人看来,创始人同时也是企业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今天的创业者还是应该感谢当年的那批创业者,正是因为他们的谨慎、他们的探索,才为今天的创业者提供了很大的制度基础;自己创办的企业到底属于谁,才不再是一个问题。



影响力与财富,可否皆得


今天我自己也已是一个创业者,在我这个创业者看来,王石完全可以在这次万科股权变局中,抓住机会,把团队搞成国有股东之外的第二大股东,实现运营与控制的统一,让创始人既是创办者、也是精神领袖,同时还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这样对企业对股东对社会都更好。时代已经在进步了,大家应该也能理解这种企业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创业与创富,可以皆得,不必分离。


2012年,王石在接待黑马营到访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男人都像打出枪膛的子弹,不管出发点多么笔直,最终都会回归到大地上。我想王石是在跟这种初心对话、跟历史对话、跟来路对话。



王石实际上对中国国情是有一份敬畏感的。也许当公司做到万亿级的时候,就会有归宿的问题:万科未来到底是谁的?万科未来应该是谁的?——万科应该是国家的、社会的,这可能是王石最想跟社会说的话。万科尽管是他创办的,但他不愿意把万科变成他自己的,不愿意变成他子女的,当然也就不愿意变成外部其他私人的。


2008年,在我离开《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办现在创业黑马公司这摊事的时候,王石曾跟我说,一个人不应该同时追求影响力和财富。他说你想追求影响力,就要做得纯粹;如果你要去追求财富,就不要梦想同时拥有影响力。实际上,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放弃了个人在企业里可能拥有的巨大财富。这令人尊敬。

1984年袁庚(左1)陪同邓小平视察蛇口


今天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创业创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既拥有巨额企业财富,也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但是在王石那个年代,他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并没有把公司大部分股份放到自己名下,而是分给了公司八万多员工。这应该是他们那代人的独特的情怀。


蛇口这个地方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伟大企业的诞生地,承载了一代人激情创业、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迂腐、过时,但是他们依然值得尊重。



站在这个时点,缅怀袁庚先生,我更加理解王石这批企业家当年以及当下的选择;也更加崇敬当初孵化出深圳那一批璀璨的“南国之星”的“蛇口基因”。今天的中国,依然需要这种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创造力与奋斗精神的创业基因。



附文:


蛇口是一种什么样的基因


一篇封面文章、历经3年时间,主编、两位执行主编、主笔、高级编辑等前后5人介入(其中两人已先后离职),这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蛇口基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企业家王石


还是在2005年,王石和我说起一个奇怪现象:深圳的企业家和广东其它地方的企业很不一样;深圳企业当中,出身蛇口的和华侨城的又不一样。当时,平安、招行、中集、万科、华为这些深圳/蛇口企业,已经显现出超群的领袖气质,势贯下一个20年,代表了中国企业未来的方向。如果这些企业身上有共同的“神秘基因”,那么寻找出这种基因,就是一项令人兴奋,很有价值的工作了。


开始采访才知道,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首先,这些企业大部分都非常低调,马明哲、任正非是有名的“不见记者”;其次,大家对是否存在“蛇口系”这样一个企业群体,认知并不一致,对“蛇口基因”内涵的理解也大不相同;最为关键的是,蛇口企业群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培养基”袁庚老人,已经年高失忆,尽管在王石的帮助下,我们在2005年见到了他,老人也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南国之星”“中国企业家”,但已无法进行真正的交谈和采访。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知道,这篇稿子不能再放了。尽管不成熟,也要拿出来给读者。

1983年袁庚陪同胡耀邦视察蛇口


最后,我要把自己个人在这3年里对“蛇口基因”的认识,也拿出来和读者分享:


一、“公企业”。中国大企业的主流形态,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是民营企业,但这些蛇口企业是一种新品种,万科的郁亮说应该叫“公企业”。它们不接受没有大战略大愿景的国有股东,为此不惜换股东,但也决不搞MBO或老板个人控股,即便是私人企业华为,老板任正非据说也只有5%不到的股份。于是,它们就取得了一种在国家战略和企业(家)战略之间的平衡,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又保证了强烈的企业家精神——这正好是100年前招商局创始人们身上流淌过的血脉!


二、大行业。平安(保险)、招行(银行)、中集(集装箱)、华为(通讯设备)、万科(房地产),这些企业的行业选择,具有极强的开创性和未来性,不要说在它们创业的那个年代,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具有扩张空间的“大行业”。而且,这些行业,在很大程度是由他们开辟并定义的。为什么这群企业家能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一些“大行业”?要知道,在30年历史中,充满各种可以赚快钱的行业和业务诱惑,但他们几乎一致地坚守了当初选择的主业——有远见不容易,能坚持更不容易。

1984年4月14日,谷牧听取袁庚汇报深圳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情况


三、不犯王法。低调是企业人的本分,即便是高调如王石,在碰到诸如宏观调控、劳动合同法这样的高度敏感的事情,也一贯和政府保持一致。所以在30年一波接着一波的企业出事高潮中,在科龙、健力宝、粤海等事件频出的广东,这些蛇口企业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在高速发展的转型经济体里做企业,这份清醒和自爱,格外难得。


假如这些就是“蛇口基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为此感到自豪,这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界积累的最宝贵的一份财富。


原刊《中国企业家》杂志2008年8月


延伸阅读《人民日报》:


悼念袁庚正是捍卫“向前走”的精神



顺应了人民的期待,发挥了人民的干劲,改革者就能获得最深厚的勇气,改革就能获得最磅礴的伟力。

逝者袁庚


(2016年)1月31日,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标志性的先驱者、探索者之一——99岁的袁庚同志,在深圳蛇口逝世。对于这位缔造了中国经济特区雏形,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的灵魂人物,招商局集团网站首页刊登长篇纪念文章。题头六个字,很能概括袁庚乃至当年所有在一线探索的改革前辈的精神和勇气——“向前走,莫回头”。


我们常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确实,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远比30多年前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但是,从改革的客观基础来看,现在各种条件的成熟、对改革者的宽容,也是当年难以想象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曾有这样一个桥段:中央想组织高级代表团出国调研摸底,邓小平先要找掌管外汇的李先念特批经费。看看如今的改革创业,上有国家密集的鼓励支持和简政放权政策,下有充沛的社会资本和多种融资渠道。“车库咖啡”创业平台上有机会“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恐怕难以体会前辈们白手起家的那段岁月。


袁庚首提“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缺制度、缺资金、缺经验,不缺的,是从中央到基层的改革魄力和“向前走,不回头”的勇气。从蛇口率先叫响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被评为深圳特区成立30年来十大最有影响力的观念,它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之一,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袁庚塑造的“蛇口精神”,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仅仅从制度改革层面来看,就做到了成立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试行干部聘用制、试行民选当地管理机构、变职工与企业的行政隶属为合同契约、实现住房商品化和建立社保体系等多个突破性的“第一”,不仅造就了蛇口工业区的繁荣,也极大影响了全国,一大批改革者和企业家崭露头角,激发起宏伟的改革创业浪潮。


1984年袁庚陪同邓小平、杨尚昆视察蛇口


回看蛇口改革风云,今天的很多改革,仍然需要继续解决“深水区”问题。而袁庚当年为何能如此“大胆”?改革先驱们“突破禁区”的精神和勇气何来?答案很简单:来自于人民。据同代人回忆,袁庚提议创办蛇口工业区的初衷之一,就是看到蛇口海面上经常漂浮着偷渡者的尸体。被革命解放的人,舍命往殖民地香港跑,这强烈刺激了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变封闭为开放。不仅袁庚,当年主政一方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也指出:反偷渡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治本还得靠发展生产力。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群众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这样边境就安定了,人就不会外流。甚至邓小平在谈及“大逃港”时也坦荡地承认: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邓小平与袁庚


从中央到基层,站在不同高度的改革者,之所以都能直面高度敏感的社会问题,坚定地推动自我改革,就是因为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了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顺应了人民的期待,发挥了人民的干劲,改革者就能获得最深厚的勇气,改革就能获得最磅礴的伟力。我们今天悼念袁庚,正是捍卫一个改革者为人民利益而坚定“向前走”的探索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中国30多年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调整,面对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的动力困局,更需要敢闯敢试而不是以文件落实文件,更需要创造经验而不是等待观望。无论是涉险滩,还是啃硬骨头,只有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有勇气的干部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去突破,才能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和目标向前走。


蛇口的变迁


从袁庚那一代改革者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除了破除旧的阻碍,改革开放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激发新的发展驱动。今天,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实现所有理念的基础。创新不是一件容易事,它刚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看不到,等看到了又看不起,看得起了又看不懂,最后看懂了,机遇却已失去。我们的国家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创新,只要我们吃透中央精神,尊重并扶持人民群众的创新,听取并解决人民群众的难处,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创新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袁庚曾经领导的招商局集团,前身为李鸿章所创。历史学家认为,清朝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目的只是为了延续大清帝国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福祉——这也是当今中国改革与过去经济变革的本质区别,也注定了最后的结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最大伟力也来自于人民,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一线改革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奇迹”的故事就永远未完待续。


蛇口的著名口号之一


原载《人民日报》2016-02-01

原题: 改革的伟力在于激发人民(评论员观察)

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致敬1980年代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改革老将徐景安为中国再出发指点"路标"

翁永曦忆杜润生:“守住底线,敢讲真话”

林毅夫 :朗润园里的孔夫子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杨继绳:罗征启与陈元出国

罗征启的魅力使我奔赴深圳特区

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知识人

詹国枢:我为什么佩服万里

孟晓苏:我给万里当秘书的日子

朱嘉明:程秀生与"中心"故人点滴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功之臣

何维凌侧写:他有一颗动荡不羁的灵魂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帮着"摸石头"的人——回忆张少杰

肖玉环:告别白南生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1980年取消反革命罪的第一声

谭启泰:风,吹灭了蜡烛,吹旺了篝火

钟健夫:1980年代政治激情与《南风窗》

周其仁:纪念杨小凯

朱学勤忆杨小凯:有一件事我抱憾终生

杨小凯: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

蔡晓鹏:最难风雨故人来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徐建:中国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记者内参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

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少达:与肖晓琳道别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张宝林:大保,永远的学长和老兄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马小冈:走下莫干山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杀戮没有伤害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庞松:党史研究的小风波记事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骆小元 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往事

郭少达:在废墟里推动变革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