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辉| 间接正犯理论下的刑事辩护思路
内 容 提 要:
犯罪人不亲自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而是假借他人之手,即通过强制或欺骗手段支配、利用其他人实施一定行为,以达成犯罪目的,构成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不属于共同犯罪,所以一直作为单个人的犯罪来处理,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原理释义
辩护实例
辩护思路
虽然我国立法上对间接正犯没有明文规定,但间接正犯理论在刑法理论中被广泛认可,为司法实践中处理有关间接正犯的案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刑事审判参考》案例第1439号徐文斌诈骗案,后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编号:2023-05-1-222-007)也为间接正犯案件提供了现实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案例库收录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认为对类案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权威案例,包括指导性案例和参考案例。徐某诈骗案(入库编号:2023-05-1-222-007)该案例对本文案例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某诈骗案的裁判要旨:“犯罪人不亲自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而是假借他人之手,即通过强制或欺骗手段支配、利用其他人实施一定行为,以达成犯罪目的,构成间接正犯。间接正犯要对实施者的行为所造成的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间接正犯不同于通过自己的实行行为引起危害后果的直接正犯,间接正犯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利用引起结果的发生,而直接实施构成要件行为的他人本身对于这一被利用的事实是完全不知情的,因此成为了利用者的“工具”。
在这个案件中,王某某与吕某某无事前共谋,王某某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王某某实施的行为是没有犯罪意图的行为,且王某某没有欺骗家长,他所传达的事实、真相均来源于吕某某,当其意料到自己被骗后,就立即报案,所以王某某与吕某某不发生共犯关系,王某某不构成吕某某诈骗罪的共同犯罪人。
其次,王某某对吕某某可以为学生办理入学的能力信以为真,这也是成立间接正犯的基础,王某某对吕某某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是不知情的,当得知吕某某可能实施诈骗便立即报案,实际上王某某是被吕某某欺骗并利用和支配的。
虽然吕某某除了冒充学校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外,并无其他对家长直接实施欺诈行为,而王某某在被吕某某欺骗下,实施了部分正犯行为,充当了吕某某具体实施诈骗行为的工具,也就是王某某是受其欺骗并受其支配才导致犯罪构成要件实现,按照间接正犯理论,这种情况下吕某某成立间接正犯,独立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办案手记
以案论道
法律随笔
法理沉思
辩词精选
业务进阶
▼请关注“法耀星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