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蒙诺索夫诗4首赏析

罗蒙诺索夫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1711.11.19-1765.4.15),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的雏形。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个渔民家庭,罗蒙诺索夫是俄国科学院的第一个俄国籍院士,他还是瑞典科学院院士和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他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和第一所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




晨思上苍之伟大 [俄国]罗蒙诺索夫


一个瑰丽的天体

已光芒普照大地,

上帝的工作开始了:

我的灵魂,愉悦领会吧;

既对明亮的光辉惊异,

可以想象造物主的样子!

假如人也能飞得高,

一直飞上青天,

我们的眼睛能逼近地

一霎时把太阳观看,

于是这永远燃烧的海洋

从四面八方呈现在眼前。

那里火热的巨浪汹涌,

滔滔地没有边际;

那里酷烈的狂风盘旋,

多少世纪争斗不已;

那里石头像水一样沸腾,

那里有滂沱的热雨。

这个可怕的庞然大物,

在你面前不过是个火星。

哦,我的主啊,你点亮

一盏多么明亮的神灯!

既为了我们日常劳作,

也可以使你发号施令。

黑暗的夜色退却了,

森林、海洋、山峦和田地

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

无不充满着你的奇迹。

那里任何生物都欢呼:

我们的主多少了不起!

白日虽然光芒万丈,

但也只能照到表皮;

而你的目光能洞察深处,

不知道什么是边际。

由于你的目光明亮,

万物无不欢天喜地。

主啊!请用智慧之光

来开启愚昧给我的蒙蔽,

不论你教我做什么,

都永远愿意好好学习,

瞻仰你所创造的一切,

颂扬你,永远的上帝。


王 士 燮 / 译


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前半期俄国最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也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他从事语言研究,提出俄国重音诗体的理论,为建立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罗蒙诺索夫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他写有长诗、赠诗、悲剧及讽刺文章,创造富有哲理和崇尚公民激情的颂诗。他的诗颂扬英雄的业绩,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其中《与阿那克里翁的对话》、《攻克霍丁颂》、《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彼得大帝》等诗篇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古典主义的佳作。
《晨思上苍之伟大》与下一首《夜思上苍之伟大》是他最为著名的以颂诗体裁写成的雄伟瑰丽的“科学诗”,这两首诗虽形式同于《圣经》中的赞美诗,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却代表了他所持的进步立场和先进的世界观。他在诗中解释自然现象,并表达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
颂诗《晨思上苍之伟大》一开头就把读者领进一个美的世界,一个瑰丽的天体让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站在太阳的光芒普照之下,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万千遐想,灵魂愉悦地接受这明亮的光辉,对造物主的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诗的第二节,诗人渴望飞升到太阳之上,用科学家的严谨,也用诗人的想象,来审视这四面发光的硕大天体,审视这永远燃烧的海洋。接着,诗人用满腔的热情描绘了他想象中的太阳: 那里有火热的无边无际的巨浪,有酷烈的永不歇止的狂风,有滂沱的沸腾不息的热雨。第四节中,“你”指的是上帝,是伟大的造物主,它可以控制太阳的明灭,对这硕大的天体发号施令。如此烈焰熊熊的庞然大物,在造物主面前也不过是一粒微小的火星,一盏明亮的神灯,太阳也终究不过是上帝的杰作,由此可见,造物主该是何其的伟大。
第五节诗中,黑夜在太阳的光芒之下顿时隐去,万物都沐浴在造物主的光辉之下,并心怀感激和敬意。第六节诗中,白日虽然炫目,但他照射到的只是地球的表面,而造物主的目光却是可以洞彻万物的,他创造万物,令万物荣,令万物枯。
最后一节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主啊”,这是诗人对造物主的吁请,也正是诗人所苦苦思索的,造物主的伟大在于它有智慧,诗人满怀虔诚的希望主能用智慧之光开启我们尚未启蒙的心智,让人类成为有理智的、有思想的人。
雪莱在《诗辩》中写道,诗是伟大民族觉醒的先驱,优秀诗人的作品应当燃烧着电光般的生命,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晨思上苍之伟大》所体现的是古典主义诗人罗蒙诺索夫崇尚理性、提倡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因循守旧的启蒙主义思想。
这首诗从形式上看是对造物主的宗教性质的颂歌,但却远远超越颂诗而成为哲理的探索和生命的礼赞。在诗中,罗蒙诺索夫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气的人格或精灵,看成是“造物主”意志的直观体现,普照万物的太阳变成了生命力与智慧之光的象征,是上帝的杰作。人应该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和照亮大千世界。在这里,对自然的崇拜就具有了对理性、对智慧的崇拜的意味。
诗人在诗中采用了联想的手法。罗蒙诺索夫认为诗人通过“敏捷的联想力”,即艺术想象的途径同样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达到揭示真理的目的,而且具有形象生动的直观效果。在这首诗中,诗人由“瑰丽的天体”联想到“上帝的工作”,由“飞上青天”联想到“永远燃烧的海洋/从四面八方呈现眼前”,诗人的思绪如同一片恣意奔腾的海浪,随着白日里的太阳飞上青天,仔细观察这火热的庞然大物,并希望能用智慧之眼洞穿宇宙的深处。
《晨思上苍之伟大》体现了罗蒙诺索夫的颂诗风格和美学原则。他的颂诗空间广阔,气势宏大、音调铿锵、庄严雄辩、富有节奏感。这首对造物主的颂诗同时也是饱含人生的哲理、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哲理抒情诗,在华丽的辞藻、瑰丽的想象、鲜明的色彩之下流淌的是启蒙思想家怀着巨大的人生热情对理性与智慧的虔诚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张 娜 )




夜思上苍之伟大 [俄国]罗蒙诺索夫


白昼隐去自己的面容,

原野披上湿润的夜幕,

幽黑的暗影爬上山颠,

阳光悄然离我们而去,

无底的天海布满星辰,

苍天无底,繁星无数。

像狂涛巨浪间沉浮的一粒黄沙,

像千古寒冰里闪亮的一星微火,

像强劲旋风中回转的一缕纤尘,

像狂暴烈火中飘腾的一片毛羽,

我茫然地沉入无底的深渊之中,

困扰于陈积在内心的万千思绪。

圣人贤者向我们宣布,

广宇中有无数异样人世,

那里有无数赤日灼烧,

种族繁衍,岁月更替,

为了共同的荣誉,

神明和自然拥有同样的威力。

试问,大自然,你的规律何在?

一片光焰升起在夜半深处!

莫非太阳在炫耀皇冠,

抑或坚冰在迸射海火?

这是冰冷的火焰遮覆环宇!

这是黑夜的大地上白日复出!

你们那转瞬即逝的影像,

记载入永恒法规的典藏,

每一微小的物象都向这些法规

披露大自然的法则规章。

你们既知众星之路,那么请回答,

是什么令我们心房激荡。

是何物搅动冬夜明光,

将纤细焰华射向长空?

仿佛晴天中一道闪电,

从大地升起疾指苍穹。

如何能使这寒风冷气,

严冬中生出烈火熊熊?

是铅云在那里与激浪争鸣,

或者是灿烂阳光放出光芒,

穿越过沉沉浓雾照射我们,

或者是云峰高耸银辉闪亮,

或者是西风不再吹拂海洋,

平稳的雪涛拍向碧空浩茫。

我们身边究竟何物存在,

你们的回答中疑云如山。

既然世界广浩,你们能否尽言?

众星之外知是何物相延?

你们是否明晓生命尽头?

既然造化广大,你们能否尽言?


陈 松 岩 / 译


《夜思上苍之伟大》与前一首诗《晨思上苍之伟大》的主题和体裁相同,都是以科学为主体的颂诗,但前者气度轩昂,豪迈奇拔,而这一首诗则显得更为深邃、瑰丽和富于浪漫气息。
全诗共八节,第一、二节勾画了白昼将逝、月夜银辉、星辰密布的幽静夜景,点缀苍穹的无数繁星引发了诗人心中对于自然的困惑。在第三节中,上帝和自然是合而为一的,它们共同创造了宇宙里无数不同的生物,并在岁月的更替中繁衍着子孙,诗人在这里赞颂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诗人在第四节诗中提出了对北极光自然成因的推测。诗人抬头,一片耀眼的光焰在苍穹之间升起,像太阳的皇冠,像冰冷的火焰,面对突然升起的夺目极光,诗人不禁问道:“大自然,你的规律何在?”五至七节中,诗人怀着矛盾的心情,将这种困惑进一步倾吐而出,自然拥有让万物繁衍、岁月更替的威力,转瞬即逝的极光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但是大自然的法则规章又在哪些范围内起作用呢?
诗歌是对造物主的歌颂,洋溢着浪漫情调的抒情性,但在诗的最后,诗人还是忍不住提出了对造物主的怀疑困惑: 造物主是否掌握着自然界的所有规律?人能否超越自然规律呢?
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在诗中,他肩负诗人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理性来思考整个宇宙的规律。颂诗中透着“泛神论”的宇宙观,作者一方面感叹人在宇宙面前的渺小,另一方面用“天问”的姿态来思考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的存在问题,体现了启蒙主义者对理性和智慧的推崇。这种天问式的探索至今仍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晨思上苍之伟大》和《夜思上苍之伟大》两首颂诗打破了咏物诗、风景诗、政治诗、哲理诗的传统界限,既富于浪漫气息,同时也深蕴哲理;既有雄奇的一面,也有深邃的一面,浪漫主义中包含着哲理探索,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如别林斯基所说,罗蒙诺索夫“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发自内心深处的热情、感觉和追求”,如北冰洋岸边的北极光一样发出光辉,因此被后人称为俄国古典主义诗歌的“典范和立法人”。( 张 娜 )




与阿那克里翁对话(节选)① [俄国]罗蒙诺索夫


阿那克里翁,我本该

歌颂温柔的爱情;

我在沸腾的血液里

感觉到了以前的热忱,

我开始让自己的手指

在纤细的琴弦上弹跳,

并以甜蜜的话语

模仿诗的节奏与音调。

琴弦却不由自主地

对我响起英雄的喧嚣。

爱情的思绪啊,

不要再扰乱理性的头脑;

爱情中的真诚的温柔

我虽然还没有失掉,

但更能使我钦佩的

却是英雄们的不朽的荣耀。


吴 笛 / 译


在罗蒙诺索夫的整个生命乐章中,处处贯穿着爱国主义的基调,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他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深信自己的民族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把为祖国、为民族争光作为自己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的美好理想,作为攀登人类各个领域高峰的强大动力。
罗蒙诺索夫在翻译《阿那克里翁组诗》时,附上了自己创作的组诗《与阿那克里翁对话》。这一组诗,写得气势磅礴,是他的纲领性作品,可以看成是他独特的诗歌宣言,也是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充分表现了他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念和他的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宣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罗蒙诺索夫在诗中歌颂王权,歌颂文化,歌唱亲爱的祖国母亲,他把祖国比作美丽丰满的女性,她能看清重大事件,她能下令停止战争。
诗人在《与阿那克里翁对话》一诗中提出了对诗歌任务的看法,与那位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以歌颂爱情而闻名的诗人阿那克里翁相反,他认为自己的诗琴是为英雄而拨响,是为祖国利益而唱响的。
阿那克里翁是古希腊著名的抒情诗人,他的诗以歌颂醇酒和爱情、感叹年华易逝为主题,热情奔放,风格清新。在《与阿那克里翁对话》一诗中,诗人一反传统,不似历代诗人那样把阿那克里翁作为尊崇的对象,而是用平等的口吻与他对话,提出了自己对诗歌任务的看法: 诗歌应歌颂英雄的业绩,表现对祖国的热爱。
接下来,诗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诗人称自己本该像阿那克里翁一样,用纤细的琴弦、满腔的热忱和甜蜜的言语来歌颂温柔的爱情,啜饮爱情之酒,在醇酒与爱情中长醉不醒,但在短暂的人生中,诗人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去完成。在诗人沸腾着的血液、满怀激情的爱国之心的召唤之下,琴弦不由自主地弹奏起激扬的乐曲,歌颂英雄们的不朽的荣耀,歌颂伟大俄罗斯民族无限灿烂的未来。
在诗中,诗人用对立的意象把细腻、纤细、甜蜜的爱情与崇高、激昂、动人心魄的英雄业绩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作了对比,“纤细的琴弦”弹出的是“英雄的喧嚣”,“爱情的思绪”无法战胜“理性的头脑”,“甜蜜的话语”也会最终被“不朽的荣耀”所取代。
《与阿那克里翁对话》一诗节奏鲜明,语调优美,他用崇高的词汇、高昂豪迈的语调、对立的意象使诗篇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如同黄钟大吕在耳畔鸣响。( 张 娜 )




一七四七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日颂


有益而美好的和平,

你被人们爱戴和颂扬,

你给帝王和国家以欢乐,

你是乡村的幸福,城市的保障。

有了你,到处鲜花盛开,

田野里麦浪金黄。

船只满载着财宝,

由你保护出海远航。

你伸出慷慨的手

把财富搬运到大海的每个地方。

…………

造物主创作的奇迹,

自古以来令人惊喜。

他决定继续做善事,

以便今天也传扬名字。

主给俄国派来了伟大,

做出一番前所未闻的事迹。

他高昂起头,历尽艰辛,

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使被野蛮人蹂躏的俄国

一步登天,巍然屹立。

在血腥的战场上连战神玛耳斯

见到彼得手握宝剑也心怵,

海神涅普土诺斯看到俄国国旗

也胆战心惊,连连叫苦。

涅瓦河突然被铁壁加固,

举上重楼迭起,千家万户,

不免惶惑地自言自语:

“我这是不是犯了糊涂?

是不是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

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

把手伸向俄罗斯,

对伟大的君主说:

我们愿意竭尽全力

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

交给俄罗斯人民。

君主邀请它们前来作客,

于是俄罗斯已经期望

看到它们的辛勤劳作。

但是唉!命运多么残酷!

一个本应该是不朽的人

为我国人民造福的人

使我们的心悲痛万分,

他被妒忌的命运夺走了,

万民恸哭,多么伤心!

连帕耳那索斯山巅听到哭声

也发出痛苦的呻吟,

缪斯们个个泣不成声,

送伟大的灵魂入天门。


王 士 燮 / 译

1741年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宣称要继承父业,这使主张改革的罗蒙诺索夫为之振奋,1747年诗人怀着理智的激情写了这首颂诗《1747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日颂》。诗中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他讴歌和平、科学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是对祖国和彼得大帝的歌颂。诗人把彼得大帝奉为楷模,置于至高无上的英明君主之列,希望伊丽莎白女皇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罗蒙诺索夫在这首颂诗中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诗人在创作上通常把具体的、个别的特点加以抽象化,使之变为合乎理性的现实,并要求这种合乎理性的现实高于生活的现实。在诗中,诗人像赞美上帝一样赞美俄罗斯民族得之不易的和平。和平给国家带来了欢乐和财富,它是俄罗斯民族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前提。造物主不仅带来和平,还带来伟大的英雄,让俄罗斯从异族的蹂躏中巍然屹立。诗人歌颂的对象——英明伟大的君主彼得大帝的形象也在诗行的流淌中逐渐高大起来。
罗蒙诺索夫塑造的彼得大帝形象也体现了古典主义崇高理性的原则。诗人笔下的彼得大帝是英雄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者,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表现了彼得大帝作为开明君主的精神气质: 英勇善战、爱护子民、崇尚知识、兴办科学事业、不知疲倦的工作。当颂诗前几节用激越高昂的旋律奏响到了最高潮时,诗的末节却又在突然间变换成一曲悲伤的哀歌: 世人所崇敬的不朽的英雄离开了俄罗斯人民,连缪斯女神们也为之哭泣,为这个伟大的灵魂送行。诗人用生与死的对照来衬托彼得大帝的伟大。这种逆转的手法、对比的艺术,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1760年,诗人在未完成的叙事长诗《彼得大帝》中再一次塑造了彼得一世的形象,赞颂彼得一世总是“身在汗水中,在灰尘中,在硝烟中,在火焰中”。
罗蒙诺索夫为俄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康杰米尔用“真实”的标准来写讽刺诗,认为真实比美更重要,只有不加掩饰的抒写真实才有力量。他的这种揭露丑恶现实的讽刺倾向为一批19世纪的作家所继承,成为俄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统。罗蒙诺索夫则开辟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种崇高与优美的传统,他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于揭露丑恶,而在于颂扬真善美,歌颂英雄业绩。罗蒙诺索夫说,写诗是崇高的创作活动,诗人是人民的教师,民族意识的体现者。他通过“敏捷的联想力”,用崇高的诗句表现崇高的思想。罗蒙诺索夫诗文的优美雅致正好补充了康杰米尔讽刺诗的艺术性的缺乏。两位诗人,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崇高”,从不同的角度为俄国文学提出艺术标准,从而奠定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两大传统。( 张 娜 )



推荐阅读:

马苏里《无所顾忌》

奥登诗55首

王佐良译奥登诗7首

王佐良译彭斯诗4首

袁可嘉译诗9首

袁可嘉译叶芝诗5首

海姆诗20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勃鲁图斯诗2首

库奈奈诗2首

容克诗2首

卡明斯诗14首

彭斯诗15首

乔叟诗3首

道生诗3首

布罗茨基诗14首

波德莱尔《信天翁》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尔科特《黑八月》

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魏尔伦《月光》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扎加耶夫斯基诗12首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雪莱《给云雀》

布考斯基《蓝鸟》

弗罗斯特《丝绸帐篷》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莎士比亚诗8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D·H·劳伦斯《钢琴》

徐志摩译李清照词

徐志摩译哈代诗3首

徐志摩译曼殊菲尔诗3首

普希金《青铜骑士》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R·S·托马斯诗30首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曼德尔施塔姆《干草堆》

扎加耶夫斯基《房间》

叶赛宁《我记得》

辛波斯卡·扎加耶夫斯基·布罗茨基《云》

张枣译史蒂文斯诗13首

张枣译马克·斯特兰德诗5首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托马斯·哈代《对镜》

张枣译希尼诗6首

米沃什《第二空间》

休姆《秋》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希尼《阳光》

勒韦迪《一切都是黑暗》

彭斯《友谊地久天长》

兰波《奥菲莉娅》

荷尔德林《海德堡》

兰波《醉舟》

策兰诗15首

兰波《黄昏》

聂鲁达《女人的身体》

特拉克尔《给孩子埃利斯》

波德莱尔《感应》


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