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十二章 无别
在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
你训练自己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
看见它们“如是”的面貌,
而不是把它们看成完全没有任何根据的幻想。
如我之前提及的,用真如三摩地来开始任何的观想,即是修持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双运的方法。这是指你要认识心性,并且安住于其中,在那个时刻,你是在本净心性的状态之中。然后,明光三摩地生起为本觉的自然表现。心性是空虚与觉察的双运,空虚的面向是真如三摩地,是本初清净,是法身。从真如三摩地任运显现的现象展现即是明光三摩地,其无碍觉察的面向是明光三摩地,是报身。它代表空性中具有慈悲,代表本净心性(无碍的本质)的表现本来就是充满慈悲的。空性与慈悲两者是无二无别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重点。
1 充满慈悲的空性
我再重复一遍,空虚的品质是本初清净,化现是任运慈悲的显现。空性与慈悲双运,是所有佛法修行的基础,这种双运以种子字的形式呈现,这即是种子字三摩地,也就是化身。空性与慈悲双运以种子字的形式显现,而种子字是本尊的修行命力。举例来说,如果修行者修持的是莲师本尊,那么种子字“Hrih”(舍)即本尊莲师的修行命力。
一旦种子字显现之后,它放送出空种子字“E”(艾)、风种子字“Yam”(杨)、火种子字“Ram”(让)、水种子字“Kham”(康)、地种子字是“Lam”(朗)、须弥山的种子字“Sum”(宋),最后在须弥山顶上的天宫种子字是“Bhrum”(仲)。接着,种子字“Hrih”(舍)像流星般降落在天宫内的宝座上,然后转化成为本尊,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不离心性的状态下展开的。在不离本觉之空虚真如三摩地的情况下,任运显现的慈悲明光无碍地从本净心性中展开。由于生起次第的表现是无碍的,因此在认识心性的同时,生起次第也可以同时生起。如果心性受到阻碍,生起次第就无法生起,但它不是如此,生起次第能够在毫不损害本初清净的情况下展开或显现。在不离不变之本初清净的情况下任运显现,也就是明觉的表现因而生起。这就是本初清净与任运显现之双运。
这也是为什么在基本上,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双运的。生起次第“所生起”的,即是无碍明觉的表现。另一方面,念头能够障蔽本觉,当无碍明觉的表现变成念头时,那就是迷妄。一般的思惟即是去形成一个念头,然后又去想其它的事情,如此继续不断,新的念头打断前一个念头,下一个念头又打断前一个念头。真正的生起次第完全不是如此,其关键在于本觉之无碍品质,明光三摩地不会斩断真如三摩地。在虚空中显现的种子字,不会障蔽充满慈悲的空性,它实际上是充满慈悲的空性的表现。因此,你不但可以让观想从充满慈悲的空性中展开,而且它也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这种生起次第在不离心性状态下生起,我们不需要为了去想这些事情而避免认识心性。我们要让它们自然地开展!你只要让观想从充满慈悲的空性(空性与觉察的双运)中展开即可,这称为“让生起次第从圆满次第展开”。如此一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之间没有真正的分别,否则,人们常常误解生起次第盗取圆满次第,你必须把生起次第踢开,才能给圆满次第一个机会。这就像你开始想一件事情,前一个念头就消失了,这称为“以二元分立的心来从事观想”。
当修行者被教导生起次第时,刚开始生起次第看起来似乎是这个样子,但事实上,它完全不是如此。其原因在于,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是一种本然的双运,它们无法真正被分开。如果它们是可以被分开的,那么你就只能拥有本初清净,即一种什么都不会在其中发生的空无状态,或只能拥有相同于二元分立的心的任运显现。那么,法身和报身之间就会展开争战。事实上,两者之间没有冲突,因为任运显现和本初清净是无别的。你不但可以让生起次第从圆满次第中开展出来,而且这么做也是完全正确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冲突。一句名言说道:“一些人说生起次第是正确的,其它人则说圆满次第是正确的。他们把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弄得彼此敌对。”
空性与觉察双运具有一种无碍的能力,如果它有所障蔽,我们就无法了知任何事物,它会是完全空白的。如果觉察和空性不是双运的,那么其中一个只会在我们思惟时发生,另一个只会在没有思惟时发生。概念上的念头会堵塞、障蔽和局限,这就是为什么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会受到障蔽的原因。然而,明觉的表现是无碍的,否则本觉就不会有任何能力,但是心性确实具有能力,法身和报身确实会展现。
法身是全然无碍的状态,报身是大受用,意指具有许多圆满的功德。从本初清净的空性之中,任运显现的本质无碍地展现。同样地,我们可以无碍地修持生起次第,否则如果没有真如三摩地,生起次第将只是一种模仿。我们甚至可能会认为,忿怒本尊真的会生气!
有个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重点:当彩虹出现在天空时,它完全不会损害空虚的天空,但彩虹却完全可见,它不会改变天空,也不会造成丝毫的伤害。同样地,认识上师所指出的心性完全是空虚的,也是如此,那就是真如三摩地。我们不需要为了让觉察(明光三摩地)显现,而抛弃对心性的认识;在本质上,明光三摩地是任运显现的,那是真正的慈悲。天空是真如三摩地,彩虹则是明光三摩地——生起次第。虚空和彩虹之间没有争斗,不是吗?它正是如此。首先,你需要了知真如三摩地,在认识真如三摩地之后,明觉的表现会从心性中生起为生起次第。它不像建筑工程,而是如同出现在天空的彩虹,明觉的表现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圆满双运。
这种方法不全适合每一个修行者。次佳的方法是,修行者一次思惟一项细节,例如本尊的头、手臂、脚、躯体、特征等等。修行者偶尔去认识它是谁、它是什么、是什么在观想,并且再度达到本初空虚觉醒的状态。然后,修行者再度去想某些观想的细节,再度认识它是谁等等,来来回回地在这两者之间交替。这是所谓次佳的、中等的修行方法。最低的要求是,修行者首先去想所有事物都变成空虚的,念诵咒语Om Maha Shunyata.”(嗡·玛哈·孙雅塔…)。在此之后,修行者说:“从空性的状态中,这个和这个显现。”修行者用这种方法一次想一件事,到了仪轨的最后,再度把一切融摄入空性之中。修行者可以用这三种方法一起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2 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
然而,在你一再地认识佛性的同时,也可以让观想无碍地生起。没有法律规定你必须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想,明觉的表现是无碍的,它不像砌砖,必须用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把一块砖叠在另一块砖上。从真如三摩地所开展出来的任何事物,都有如一道彩虹,天宫、本尊都如同彩虹。彩虹从虚空显现,但是它的显现不必阻挡虚空,它完全没有必要,真如三摩地和明光三摩地是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的双运。至于种子字三摩地,“种子”一词是指它是整个坛城和所有本尊的起源,种子字也被称为“心的生命本质”或本尊的“心的命力”。如同先前提到的,莲师的种子字是“Hrih”(舍),那是观想的起点。但是请记住,“Hih”(舍)和随后显现的一切,都不是有形或可见的事物。
让生起次第的观想从真如三摩地开展出来,即是真正的修行方式,这是最好、最重要的方法。真如三摩地是法身的状态;明光三摩地是报身的状态;种子字三摩地是化身的状态。事实上,轮回与涅槃的一切都是从广袤无垠的三身中开展出来的。这是说明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双运的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法去了解生起次第。一切事物都是从五佛母的虚空中生起。五大元素是空虚的,了知者是觉察的品质,这种觉知的品质是普贤如来,藏语为“yab”(雅),空虚的品质是普贤佛母,藏语为“yum”(漾)。外在的对境(五大元素)不是觉知者,它们是空虚的面向。事实上,五大元素是五佛母,是在不净状态被觉知为地、火、水、风、空者,事实上是五佛母的特性。如此一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已经是五佛母的坛城,在这种天宫之内的是五蕴的清净本质——五佛。我们没有发明任何事物,这是我们“如是”的本初状态。心和现象(觉受者和被觉受者)即是普贤如来及其佛母。在生起次第,我们不让一般的不净觉知继续下去。每一件事物都被视为清净的智慧本尊,即觉受与空性的双运。
在本质上,所有现象都已经是觉受与空性的双运。在这个世界上,在你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经验、每一件事物,都已经是觉受与空性的双运。没有什么事物不是空虚的,生起次第的本质是觉受的面向,圆满次第的本质是空虚的面向,这两者原本就是双运的,没有什么是不净的,这是每一件事物原本的面貌。因此,每一件事物已经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双运。在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你训练自己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看见它们“如是”的面貌,而不是把它们看成完全没有任何根据的幻想。
在大圆满之中,有两个精要;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本初清净是空虚的面向,任运显现是觉受的面向,它们原本就是双运的。在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我们修持的是本净身相的展现,这是一切事物的本初状况,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就无别的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而言,实相已经是佛父与佛母的双运,整个坛城和本尊是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无二无别的展现。
在中阴期间,这种无别的双运也显现为本尊。同样地,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的双运,也是“顿超”法所修持的本尊。修行者自身的本尊坛城从这两个情况中生起或展现,如同天空中的彩虹。这些本尊是五色光,是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双运的一个征相。在这两种情况之中,这些都是事物“如是”的面貌,你不需要去想事物“非如是”的样子,你自己的本尊就显现在你面前。
从佛性展现面向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本尊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在中阴和“顿超”法的修持之中,生起次第的本尊确实出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尊展现在我们面前。就我们的心性而言,“不存在”是本初清净,“存在”是任运显现,我们的心性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双运。本尊是被觉受的面向,这是事物的面貌。这是生起次第的殊胜之处,我们不要认为它不重要。
如果在本初清净的状态之中,没有任运显现的觉受面向,就什么也不会发生。然而情况不是如此,因为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两者是双运的。本初清净表示空无、没有具体的事物、空虚的品质;任运显现是指存在。它不是只是空无或只是存在,它们两者是无别的,空无和存在的本初无别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觉受和空性是双运的,觉受的面向是生起次第,空虚的面向是圆满次第。天空中的彩虹不可触摸,但仍然是可见的,其中空无一物,但又有些什么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此外,彩虹只出现在天空中,你不会在木头或石头中找到彩虹。
所有的现象都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双运,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是一种双运,三身和智慧是一种双运。有一句引言这么说:“所有的典籍都说,一切皆空,但事实上,我们的本性不是空无三身和智慧,这是佛陀的真正传统。”这是事物真实的面貌。在二转法L时,佛陀说,从色蕴一直到遍知的证悟,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缺乏自我存在的本体。当然,那是正确的,却不是完整的真相,那句话强调的是空虚的品质。唯有了悟空性和觉受的本初双运,才有可能获得解脱。如同虚空一般,空虚的面向无法达到解脱。
所有的现象都是觉受和空性的双运,没有觉受的面向,三身和智慧就会是隐藏的,永远不会展现。三身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要点。话说:“如果三身和智慧是空虚的,就不会有果。”如果“果”的状态是空虚的,那么它就正如虚空那般空无。“正如虚空那般”表示没有什么要去了解,那里什么都没有。思量这一点。当然,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但却不是空无法身和智慧,法身和智慧并非不存在。如果没有法身和智慧,就不会有“果”的二十五种特征。如果没有它们,怎么会有五身、五语、五智、五功德和五事业?“果”的二十五种特征不是某种具体有形的物质。有所谓的“基”、“道”、“果”,而不是只有“基”与“道”。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就不会有法身和色身等二身。法身如虚空般了无造作,“消融但无碍”,在此“消融”是指完全没有任何烦恼,同时,智慧(本初觉醒)是“无碍”的,这就是“消融但无碍”的意义。这也称为“法身的本初明灿”,法身不是空虚的或缺乏觉察品质的。
此外,就觉受而言,法身原本就是觉受与空性的双运。本初清净是空虚的面向,任运显现是觉受的面向,这两者是双运的。所以,我们说三身和智慧是双运的。法身是虚空身,了无造作;报身如同彩虹身;五佛被称为智慧身,具有各自的特征——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五色光。
我再重复一次:首先是法身和色身二身。色身有两种:虹光报身和化身(具有六大元素的血肉之躯)。
3 念头和本初觉醒
如果我们声称“一切皆空”,那么有谁会知道这件事呢?不可能有任何东西知道“一切皆空”这件事情,不会有智慧,不会有本初觉醒。了知本性的觉醒,是一种不依赖对境的了知,而念头则必须仰赖一个对境,才能够活动起来。当你说“本初觉醒”或“智慧”时,按照定义,它是一种没有对境的了知;而当你说“念头”时,它是指具有主体、客体结构的了知。“本初觉醒”是一种没有二元执着的了知,而我们平常的了知则是二元的执着。我们应该摧毁二元的执着,这就是我们如此精进地禅修和认识心性的原因。“本初觉醒”是本初的了知,籍由认识心性为本初清净,我们因而熟悉本初的了知。无二的觉醒摧毁二元的执着,当二元的执着被摧毁时,迷妄的觉受就瓦解了,所有概念的活动就崩溃了。我们应该彻底了解这一点,并且下决心做到这一点。
究竟而言,意识和觉醒(念头和本初觉醒)之间的差别乃是重点所在。“意识”是指有主体和客体的了知,在这种了知之中,主体专注于客体;而另一方面,一切诸佛的了证状态是不仰赖客体的本初了知。“立断”法揭显这种了证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本初状态只是空虚的,只是一种空无的状态,那么这种空性就不具有任何品质,但是这些品质本来就是存在的。这种本初觉醒是不可思议的,大圆满的教法把它形容为空虚与觉察的双运。当然,二元分立的意识也是空虚而觉察的,但是却充满无明和无知。“无明”是指没有了知本觉;“本初觉醒”是充满了知的空觉。
实际上,所有显现和存在的事物(所有的世界和众生)都是佛父和佛母的坛城,都是胜者们的坛城,它原本就是如此。这是我们透过生起次第的方法,训练自己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认识本觉是认识什么是“如是”的真正方法,在那个时刻,我们不需要去思考,就知道觉受本身即是佛父与佛母的坛城。当我们没有认识本觉时,尽管在本质上,觉受即是佛父和佛母的坛城,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本觉,因此觉受本身就不是佛父和佛母的坛城。当我们只是去想它是佛父和佛母的坛城时,那只是一种假装。然而,即使我们以这种假装为基础(这种假装即是所谓的“一般的生起次第”),我们也可能真正地了悟觉受本身即是佛父和佛母的坛城。这是因为所有显现和存在的事物,已经是胜者们的坛城的缘故。
生起次第是了解事物真实面貌的一种修持。觉知的品质是普贤如来,空虚的品质是普贤佛母,两者是无别之双运,这是所有胜者(一切诸佛)的根本坛城。这种觉受和空性的双运,也是有情众生凡俗之身、语、意的来源。然而,有情众生有的不只是凡俗的身、语、意,我们也拥有证悟的身、语、意,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已。但是,假装知道自己也拥有证悟的身、语,意并不足够,我们可以假装自己是佛,但是心想“我是佛”并不能让我们证悟。我们必须对事物的真实面貌有某种真正的认识,即使我们的世界是化身佛土,我们也仍然需要了知这个事实。
在轮回六道中,每一道都有一个“牟尼”(Muni,意译为“能寂”,佛的异名),总共有六位牟尼:地狱道有阎罗法王(Dharmaraja),饿鬼道有卡拉·美巴(Khala Mebar),畜生道有桑给·拉登(Senge Rabten),人道有释迦牟尼,阿修罗道有塔桑惹(Taksangri),天道有夏卡拉(Shakra)。事实上,轮回六道的每一道都是化身佛土,但即便如此,众生却不知道。我们必须了知无碍之空觉是我们的自性,了知这就是“如是”,是胜者们的坛城,如同诸佛了知其为“如是”一般。然而,我们受到邪见和扭曲概念的控制,而在迷妄的轮回中流转。
以下四句出自《普贤心髓》前行法的“究竞菩提心”:
南摩
我和所有六道众生,
从一开始都是佛。
籍由了知此为“如是”之本质,
我生起无上证悟之决心。
“籍由了知此为‘如是’之本质”是指见到“如是”的实相,它代表所有显现和存在的事物,都已经是遍在的清净——胜者们的坛城,它不只是我们假装它是如此的事物。然而,当我们认识本然状态时,它才可能变成真实,否则我们无法看见它的真如实相。无所了知的无明,是对二元分立的执着、沉迷于三毒,障蔽了所有显现和存在事物的遍在清净,其中的差异完全在于“了知”和“无知”。当修行者透过上师的指点而认识自性时,这就是了知什么是“如是”,也是修行者所要从事的修持,即修持没有受到二元执着染污的本初觉醒状态。
认识自生觉醒状态,即是见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这不像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完全不是这样。当你有黄疸病时,白色的海螺看起来是黄色的,海螺肯定不是黄色的,而且从来不是黄色的,但是因为你身体里面的胆汁让眼晴变成黄色,你才把白色的东西看成黄色,即使那不是黄色的东西。这如同有情众生的迷惑和误解,他们没有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
由于从一开始,我和所有其它有情众生都是佛,因此我决心籍由认识“如是”实相和究竟菩提心的力量,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认识所有显现和存在的事物都是遍在清净的方法。遍在清净存在于你自身之内。
4 本觉的状态
根据大圆满的教法,本初的证悟状态从来不是迷惑的。诸佛的本初状态如同没有被任何尘土覆盖的纯金,泥土有如暂时生起的迷惑思惟。如果黄金一直保持纯净,我们不需要去清洁它,它也不需要达到纯净的状态,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已经是纯净的,这用来比喻从未迷惑的自生觉醒之本初证悟状态。如果从来是迷惑的,那么你怎么能使用“达到解脱”这句话?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解脱完全仰赖迷惑。由于诸佛的觉醒状态不是迷惑的,你也不能真的说诸佛已经解脱,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误以为迷惑是可以被清除的。除非有迷惑,否则不可能有所解脱。
有情众生具有相同于诸佛的自生觉醒,我们和诸佛的本性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然而,诸佛的自生觉醒、诸佛所有的无量功德,从来不是迷惑的,如同从未受到染污的黄金。即使我们拥有相同的黄金,但是那黄金掉入污泥之中,我们受到迷惑思惟的控制,受到自己的思惟障蔽,而不知道这块肮脏的黄金原本就是纯净的。诸佛如实地了知黄金的真实面貌,他们没有散乱的思惟。如果有情众生已经变得迷惑,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自性,那么他假装自己是本初清净的黄金,是毫无用处的,它不会成真。我们所拥有的修行,即认识“见”,接着应用于禅修之上,然后转化成为行为,并且全然了证为“果”,就如同特殊的化学品,能够清除覆盖黄金的尘垢。换句话说,“见”、“修”、“行”能消除迷惑。
认识我们的自性,能够解除迷惑。对诸佛而言,“迷惑”和“解脱”这两个词都不适用。“迷惑”一词意味着昏乱、误解和迷妄,它只不过是“误入歧途”的本觉的表现,只要你是因为明觉往外发展而迷惑自己,就没有其它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吗?否则,迷惑会持续下去,这就是轮回——迷惑持续不断。即使有情众生是佛,我们仍然像被尘垢包裹的黄金,没有认识黄金的真实面貌,这都是迷妄思惟的缘故。在我们的本初自性之中,没有思惟,心性是觉醒的,而且从一开始就是清净的。籍由认识你自己的佛性,三身就成为真实。
空性是法身,觉性是报身,有明觉和明觉的表现,我们有必要让明觉的表现(本觉的表现)有所解放。话说,化身认识报身,而报身则认识法身。在明觉之中,既没有“解脱”这个词汇,也没有“迷惑”这个词汇,陷入概念化的是明觉的表现。如果本觉的表现认识它本身,它就会显露成为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从闻、思、修而得到的一般智慧,它是超越的智慧——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明觉的表现认识它本身。在那个刹那,明觉的表现重新融摄入明觉之中,只剩下本觉的状态。这种本觉的状态和一切诸佛的本初证悟状态一模一样,从未偏离于它本身。
一段闻名而重要的引言说道:“当明觉的表现变成思惟时,它是迷惑的。当明觉的表现显露为智慧时,它是解脱的。”这不表示在心性的状态(本觉)中曾经有任何的差异。本觉的状态(佛性本身)从未迷惑,也从未解脱。迷惑和解脱只在明觉的表现中生起。
本初证悟的状态即心性本身,既没有迷惑,也没有解脱。有情众生的状态是时时刻刻陷入迷惑的思惟之中,这种表现(思惟)是可以再度地被解脱。然而,心性本身却时时刻刻与诸佛的心性相同,从来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重点在于:认识你的心性。这也是真如三摩地的重点。如果没有真如三摩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起次第的修持,而在认识这种真如三摩地之前,首先要指出心性。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