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十三章 二魔

 

所有的显相都是一场魔幻的展现,只有心能够有所体验。

这个心,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

都可能达到稳定的状态,不再受到愚弄或欺骗。

不论我们谈论的是哪一个人的心,

在本质上,这个心和一切诸佛的心是相同的。

 

在过去修行者的生平故事中,常常述说魔罗施展一些幻术来愚弄或哄骗他们。事实上,所有的显相都是一场魔幻的展现,只有心能够有所体验。这个心,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都可能达到稳定的状态,不再受到愚弄或欺骗。不论我们谈论的是哪一个人的心,在本质上,这个心和一切诸佛的心是相同的。

 

内、外的三身

 

我常常使用尼泊尔不同房屋内的房间作为例子。每个房间都有一些空的空间,在本质上,空间是一模一样的。墙壁是不同的,空间的外在容器是不同的,但是空间本身却不会因为房间的不同而有任何差异。同样地,无碍的空觉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本质,而这种无碍的空觉即是我们的心性。此时此刻,我们可能觉得每个人的心是不同且分离的,但是在认识法身状态的刹那,仿佛所有的墙壁都倒塌消失了,只有一个法身,如同只有一个虚空、一个天空那般。

 

一切诸佛如同一个房间内的一千盏酥油灯,每一盏酥油灯的火焰是独特而分开的,但是它们的光亮却是一样的。当我们了悟法身的状态时,只有一个本体,如同一千盏酥油灯的光芒一般。每一盏酥油灯的火焰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延展到房间各处的光芒却是无别的。了证的广大无边即是一味的广大无边,如同源自个别火焰的无别光芒。那光芒用来比喻法身。

 

如同个别火焰的比喻,由虹光构成的报身是各自不同而独立的身相。至于化身(nirmanakaya),“化”(nirmana)是指幻相,经由魔幻创造出来的、能被凡俗有情众生觉知的事物。举例来说,释迦牟尼佛具有以六大元素构成的金刚身,但是他却以人身的方式显现。法身如同虚空,是“一性”(one essence)的;报身是不同而各自独立的,如同天空中的彩虹;化身以各种必要的方式去感化众生,如同在我们这个贤劫出现的千佛。为了让凡俗有情众生能够觉知,换句话说,为了“显现在凡俗有情众生的个人觉受”之中,佛必须以人身来到这个世间,甚至连动物都能够觉知到他。在此一贤劫,将会有一千位这样的佛出现,在此同时,将有六位佛各自为了轮回六道的有情众生而同时出现。他们一再地化现,化现次数无可计量,这称为“外在的三身”。

 

我再重复说明一次,内在三身是:(一)法身,即空性;(二)报身,即觉性;(三)化身,即空性与觉察的无别双运。这三身存在于每个有情众生的心性之中,有情众生因为没有认识这个心性而在轮回中流转,陷入喜爱、憎恶和漠不关心的情绪之中;认识心性是指与自己的法身面对面。三身不是禅修的结果,在你认识自己的心性,看见“没有东西可看”的刹那,你就已经和法身面对面了,那是觉醒状态的非造作法身(unconstructed dharmakaya)

 

在此同时,有一种看见“没有东西可看”的觉察,这种认识不需要空虚和觉察两个本体,空虚和觉察原本就是无别之双运。举例来说,现在这个房间里,有一些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空间,那是说明空性的例子。举例来说,觉性如同日光,太阳已经升起,它只是照耀着。现在,房间里面有阳光,你能够把房间里的阳光和空间分开吗?那是“双运”的比喻。如果你能够把它们分开,那么它们就不是双运的。这个房间里有空间,同时也有日光,所以我说能够清楚地看见房间内的一切事物。这种灿亮和空间是无别的,这是双运的象征,这是说明“双运”的一个例子。在白天,空间和阳光是双运的,除了虚空之外,阳光没有其它地方可去。对我们而言,有白昼与夜晚的差别,但是除了虚空之外,太阳有其它地方可去吗?

 

虚空、阳光和两者之无别,用来比喻本质、本性和能力,也就是三身。空虚的天空是空性的例子,阳光是觉性的例子,虚空和阳光的无别是空性与觉性双运的例子。在你温柔地认识心性的刹那,是否有某种了知心性面貌的明亮感受?“温柔地”代表你不是瞪视着自己的心性,仿佛你的心性是其它的东西。根本没有两个本体,有吗?事实上,从来没有两个本体。因为我们没有让本然的“一”保持“一”的“如是”状态,因此在我们眼中,它似乎有两个本体,似乎是二元分立的,有一个观看者和被观看的事物,这种二元分立是个人心中的念头所造作出来的。因此,教导在于:在观看的刹那,保持“如是”。这么一来,二元分立就不会持续下去。正如以下所说:

 

在观看时,不见一物;

它不具实体,非具体也。

轻松地安住在这种空无之中。

 

无别的三身

 

当没有真正见到空性与察的无别本质时,我们会继续持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分开的”这种错误的想法。实际上,无别之三身(我们的自性)是一种不息的展现,而不是有时出现、消失,然后又重新出现的事物。打断无别三身之连续性的原因有二:(一)我们不知道如何认识心性;(二)我们对被觉知的对象产生念头,并且陷入那些念头之中。三毒几乎不停地接管,这是有情众生的心运作的方式。如果三毒是持续不断的,轮回就永无止境。只有一个方法可以终止轮回,那就是认识无别之三身。

 

当我们证悟时,它表示思惟中断、消融和消失了,这时,就不可能仍然有迷妄的思惟。如果我们仍然有迷妄的思惟,却声称自己是证悟的,那真是荒谬可笑。在这世界上,我们不是找不到其它的方法或技巧可以真正地竭尽念头吗?即使你引爆核弹,那能停止思惟吗?你肯定引爆核弹能够摧毁国家或城市,但不幸的是,这么做不会使心停止思惟。唯一能够使心停止思惟的方式,即是看见我们的自性,而这自性和所有觉醒者之三身是无别的。话说,当我们看见三身时,三毒就消失了,“三身”在此是指无别的空觉。当我们看见无别的空觉时,三毒就永远消失了。

 

唯有当我们不间断地保持空觉无别的认识时,三毒才会永远消失。我们必须透过修持,逐渐习惯于认识心性。在看见心性时,所有的三毒都会在同一刹那消失,但这不表示三毒不会再生起。只有一个方法能够永远离于三毒,永远终止轮回,那就是完全地认识心性,日日夜夜不间断地看见无别的空。除此之外,我们无法尽除三毒,因为从无始的生生世世以来,我们就已经拥有三毒的习性。

 

当你点燃火柴的刹那,就有火焰和暖热。如果你把那根火柴放在一座大山山脚下的一堆稻草上,你可以把整座山烧光,这其中的差别在于火烧的范围有多广。同样地,认识心性的刹那有如点燃一根火柴般,创造了心性的“火花”,这火焰燃烧当时显现的任何一种三毒。三毒被烧掉多少,取决于你有多少的修持,对心性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忘记心性之前,你对心性的认识能够持续多久,也就是认识心性的火焰多快减弱。如果你对心性的认识持续不断,那么所有的恶业和过去的障蔽就会完全根除。在此同时,新的障蔽和恶业不再生起,如同整座山着火一般。

 

万年暗室,一灯即明

 

觉醒的每个刹那都是相同的,其中的差别在于它能够持续多久,以及它有多少稳定度。由于我们从无始以来就一直是迷妄的,因此业和恶行潜伏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从事补忏仪轨的原因。当我们对心性的认识达到完全稳定的状态时,当整座山完全燃烧殆尽时,所有过去的业和恶行都被净化,我们不会再落入迷妄的模式之中。那种状态等同于正等正觉,即一切诸佛的法身。

 

当我们证悟时,不可能仍然有障蔽和恶业,我们需要中断、清净障蔽和恶业,这就是为什么要修持清净障蔽的法门,以及仟悔过去所造恶业的原因。有个方法可以彻底而永久地终止恶亚和障蔽,那就是认识心性便可以完全中断那个刹那的业和障蔽。它净化从过去一直持续下来的恶业,中断从此之后所要生起的恶业。只要这种对心性的认识持续下去,业和障蔽就会完全而彻底地结束。当我们对空觉的认识达到完全稳定的状态时,就能够尽除所有的障蔽和恶业。这如同一根点燃的火柴,火焰是火,它和燃烧整座山的火是一模一样的。当整座山起火时,它可能烧光所有的树木、植物等,烧得什么都不剩。

 

心性原本是清净自在的,但它暂时受到障蔽。障蔽不是本具的,不是心性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可能证悟。如果障蔽是心性本身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暂时的现象,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根除障蔽。障蔽只是暂时的,如同一个房间暂时是漆黑的。虽然暂时的黑暗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例如持续一万年,但是在你开灯的刹那,黑暗立即消失。

 

证悟之所以是可能的,完全是因为心原本是清净自在的,一切诸佛稳定于本初自在的状态中。如同源自山间河川的水流,随着它往下流经河谷时,水变肮脏了。但是在源头本身,水是清净的,只是在沿途混杂了泥土。同样地,有情众生的心具有三身的本质。当我们没有认识真实自性时,不净就生起了,然后暂时的障蔽也随之产生,而不净和障蔽可以再度被净化。

 

诸佛从一开始就已经认识他们的自性,因此他们原本就是证悟的。对我们这些有情众生而言,迷惑是暂时的情况。上师直指出我们的心性,我们从事修持,并且透过认识心性,就能够再度证悟。我们的本初心性沿路而来受到染污,但是这个污泥是暂时的,污泥可以被清除,成佛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性原本就是证悟的,但是它暂时被障蔽了。密续有一句引言说道:

 

一切众生皆是佛,

但他们暂时受到障蔽的遮盖。

当障蔽去除之时,

他们即是真佛。

 

我想引用另一部重要典籍《智慧心髓次第道》的话语:

 

遍在佛性是要了解的根基,

无生、明光、空虚乃明觉之本然状态,

它超越迷惑与解脱,如虚空般全然寂静。

它不离轮回、不迎涅槃地安住,

因为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两种无明大魔罗,

执着之串习,

以及情器世界种种觉知的缘故,

六道众生如梦般显现。

虽然如此,你从未也永远不会与本初心性分离,

故当努力清净暂时之染污。

 

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清除这些暂时的障蔽?修持十善业是一条长远的道路,修持金刚乘的本尊、咒语和三摩地则是比较短的路径。最快速的方法则是努力了证心性的如意宝,也就是认识心性。因为覆盖佛性的障蔽是暂时的,所以你要努力去除这些障蔽。

 

三身和智慧原本就是佛性的一部分,一直都存于有情众生之内。如同虚空本身,佛性是不变的,但是障蔽却如同云朵般是暂时的。云朵是暂时的,但虚空却不是。太阳照耀时,温暖而明灿。太阳使水蒸发,蒸发的水气在空中凝聚成遮蔽太阳的云朵。天空和太阳没有因为云朵而改变,正如同虚空和本初觉醒、三身和智慧一般,它们原本就是那个样子。你可以说它们是恒久而不息的,但是云朵的出现制造了看似真实的中断。然而,在你放下云朵,让它保持“如是”状态的刹那,云朵就消散了,它无法永远逗留。这是我们处理迷惑的方式。

 

非禅修的要点

 

心性本身是无法辨识的,我们需要去认识、辨认的是“我们的心性是无法辨识的”这个事实,没有什么可以被认识。在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观看心性的刹那,我们立即就看见了心性。然而,这还不够,我们的心会变得散乱而遗忘,然后开始生起念头,对不对?无明有两种:俱生无明(coemergent ignorance,无始无明)和遍计无明(conceptual ignorance,枝末无明)。在我们看见自性之后,它几乎立即消失。我们的心散乱,然后开始想其它的事情。遗忘和思惟即是两种无明: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我们的心确实会散乱,这是有情众生的模样。如果有情众生接受如何认识心性的教导,毫无疑问地,他们将会看见自己的心性。然而,这种认识立即就消失了。在忘记心性之后,我们开始思惟;先忘记,然后思惟。我们的心性一直都在那里,但我们却没有看见它。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这两种无明是轮回的根本,我们需要摆脱它们。即使看见自己的心性,我们的心仍然会散乱,在散乱之后,开始生起各种念头,然后麻烦随之而来。我们应该逐渐地修持,这两种无明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完全消失。这两种无明束缚、羁绊了有情众生的佛性,虽然本觉状态(无二明觉)是全然寂静,超越迷惑和解脱,如虚空般不变,但仍然有两大无明的魔罗。请不要忘记这一点!

 

简而言之,请认识自己的心性。不要投射,不要专注,不要保持一种状态,不要去想任何事情,有几秒钟的时间,没有什么可以描述,你可以称它为空虚和觉醒。那是心性,那不是一种禅修的行为,因为它原本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我们开始去想象、去思惟、去计划,心性就已经被遗忘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非禅修的要点”。就创造或生产出来的禅修状态而言,从来没有人说我们应该“掌握禅修的要点”。

 

我们要占领“非禅修”的法身宝座,这不是想象出来的事物,连一丝一毫的想象都没有,它是本然而任运显现的。在“非禅修”的刹那,觉受的对境丝毫没有受到阻碍,它们清晰生动地显现,这就是无碍,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不要执着每一个不同的特征或要点,也不要为其贴上标笺,只是让你的眼睛去看,让耳朵去听。否则,你将会落入“昏沉的奢摩他”(inert shamatha),什么都听不见,什么也都看不见。相反地,你应该是清醒、明晰,没有任何执着。放下这种执着,你要像一个进入寺庙大殿的孩子般,看见一切事物的真貌。孩子好奇地注视每一件事物,不为事物贴上标笺,也不执着。你要如此修持。

 

真正的贤如来

 

当你感到怀疑时,请记住,“怀疑”只是另一个念头。当我们认识怀疑者的本质时,怀疑就消失了。你不需要去想:“这真的是它吗?它究竟是什么?三身一定是其它的事物,一定是非常特殊、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的事物。它可能会慢慢进入我的觉受之中,届时,我现在所有的心的状态,肯定会被抛弃。”事实上,我们的本初状态已经是佛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放下眼前的念头,不要创造或造作任何事物。如果这当下的觉醒不在这里,那我们就会是一具死尸。你可以听见声音,对不对?听声音的是你的心,不是你的耳朵。尸体也有耳朵,但是尸体听不到声音,对吗?此时此刻,有所觉受的是你当下的心,不是昨天的心,也不是明天或后天的心。当我们认识心性时,不要对心做任何事情,连一丁点都不要有,不要去纠正它,让它像虚空般开放、自然。本然就是“如是”,那是真正的普贤如来,从未与你的心分离的普贤如来。这个佛心连一刹那都不曾舍弃你。

 

认识本觉,认识你的心性!这是有情众生不做的事,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观看,即使看见心性,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他们会立刻开始去想其它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永无止境地为轮回的锁链加上新的链环。在这个当下,过去的念头已经消失,未来的念头尚未到来,不要纠正当下的醒,只要认识它即可。当我们认识心性时,不要让它再和念头连结起来。这种当下的觉醒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在过去所有的生生世世之中,我们都是散乱的,因此必须让自己越来越习惯于这种当下的醒。当我们再度落入两大无明魔罗的控制,会忘记心性,开始思惟。

 

真正的瑜伽士是一再认识心性的修持者,于是认识心性的时间慢慢地开始延长。念头自动地变得越来越弱,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档变得越来越长。在当下的觉醒保持日日夜夜不间断,没有迷惑、散乱时,那就是真正掌握了法身的要塞了,这也称为“法性遍尽”——现象和概念竭尽。

 

在此,“概念”指的是概念化的心,“现象”指的是被概念化的对境。在这之前,每当色相出现时,你会惊愕地想:“那是什么?”有声音时,你会想:“那是什么声音?”摸到东西时,你会想:“嘿,那是什么?”昏乱立刻就产生了。

 

禅修者有时可能会想:“昨天没有那么多念头,那一座修得好!但是今天有很多念头,我的禅修糟透了!”这种投射只是两个念头。如同虚空般的心性本身怎么会有好坏呢?由于这种修持不是一种禅修,何必去担心我们的禅修是好或坏呢?这不是在修持禅修,而是在修持“本然”,修持“放下”。这相当有趣,是不是?

 

当你的修行是修持远离追求喜乐或避免痛苦的大开放时,你就不需要执着那是欢乐的或痛苦的。如果你不放下喜乐,你就不会离开欲界。“大乐”(great bliss)不是指某种依缘而生的喜乐状态,而是指完全没有痛苦、不依缘而生的至乐。有情众生期待证悟是某种没有痛苦,但仍然非常愉悦的状态,那称为“依缘而生的喜乐”。一旦获得那种喜乐,它就会耗尽,然后我们会再度受苦。

 

这种修持不是一种禅修,而是一种“熟稔”。如果你试图改善或纠正这种状态,即使只是一点点,它就已经糟蹋了。当你有“这不够好”的念头时,当下觉醒就已经被糟蹋了。念头代表思惟,尚未证悟的众生确实会思惟。我们要放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念头,是要放下,而不是把它们丢开,把念头丢开只是更多的思惟。在你看见心性的刹那,三世的念头自动消失;如果你有所怀疑,那又是另一个念头。藉由认识“是什么感到怀疑”,怀疑就消失了。说来好笑,看见或没有看见心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心性一直都在那里,从不间断。

 

我不想说得太过放肆,但事实上,这个修持非常容易。你不必禅修,不必去想事情,完全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强迫,也不需要努力奋斗。除了如此修持之外,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因为这太容易了,这简直太容易了,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们不信任它,因为无事可做,他们认为:“什么都不做,那有什么用处?如果这个心性什么都没有,那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怎么值得呢。想象某个庄严的本尊、持诵力量强大的咒语,要比这个好多了!”

 

修持安住于本然状态之中,不从事禅修。为了这么做,你必须真正地认识本觉,如果没有认识本觉,那就像你没打开开关,否则就像是不会亮的电灯。一旦打开开关,电灯就亮了,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不需要东看西看,只要让它亮着就行了。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