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毕滢:创业维艰,我不后悔

职业发展中心 清华职业辅导
2024-10-17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Hi,我是毕滢,很高兴你来听我说说我的故事。


我在09年进入清华精仪系读本科,13年在研一时与小伙伴一起成立了清华创客空间,15年因为创客空间而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一封回信,16年毕业的同时继续做教育行业创业,17年底被收入网易有道成为旗下工作室。一路走过许多坎,也遇到许多幸运的事情,接下来和你一一分享。我尽量不说太多空泛的大道理,更希望你能从我的过往经历中吸取一些经验与教训。


在刚上大一的时候,其实除了学习以外我只知道玩游戏,和室友在周末通宵玩CS是大一的常态。我相信会有部分清华同学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身边的同学都这么优秀,好像我自己做什么都难以出人头地了,那就让自己麻痹在游戏的世界里吧。后来在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Arduino这样的开源硬件,发现原来做出那些酷炫又好玩的科技项目其实并不难,Arduino这样的平台真的让科技创造变得简单了许多。只需要几行代码,把硬件连起来,你就能制作一个智能小车了。这样低门槛的软硬件平台让我非常着迷,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个课内学习以外的目标追求。因为自己脑子里总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想法,现在终于有一个路径能把他们都创造出来了!


Arduino硬件


知道Arduino以后我迫不及待想要买一个回来自己玩玩,实不相瞒,买Arduino是我第一次用淘宝,还是在卖家的帮助下才完成的整个购买流程,在那之后我就沉迷于购买各种小电子硬件产品,来实现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我试过给家里的小狗做一个远程遥控的玩具,试过在学生节给衣服装上编程控制的灯条让同学们来表演,试过做一个钢琴阶梯,也试过造一个用灯光模拟的海浪屋。也正是在做这一个个有趣的项目过程中,我自己的信心逐步得到了增强,目标也渐渐明确。


回过头来看,Arduino这样的平台真的让我非常受启发,它把硬件制作的门槛降到了最低,让每个人都能去创造。它也同时让我领悟到了另一种学习方式,即先开车,后造车。


你也许想问什么是先开车后造车,回答你之前让我来先问你两个问题:

我们学开车需要了解发动机原理和车身设计吗?

我们在家学做菜需要先练三个月刀工才能开始切菜吗?


很明显答案都是否对吧?那么学习又何尝不能如此呢?从小到大我们在课内的学习方式都是自底而上,即需要先学习完整的基础知识点,最后才能到应用的部分,甚至实验操作环节都是直接略过了。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方法,考试需要考细节知识点,但是开车不用呀!做菜也不用呀!当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应用去学习某个技能,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先用最快的方式把能实现的东西做出来,细节的部分、原理的部分再慢慢补充。这就是我所说的先开车,后造车。既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开车出去玩,那就先把车开起来,玩起来,在开车的途中你会对这辆车的更多细节逐步有了深入的了解。没有必要先学会造车,对细节都事无巨细地了解,然后才握上方向盘。当你只是一时兴起而去尝试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如果一上来就学相对枯燥的基础细节、理论知识,是很容易就会失去兴趣而放弃学习的,这样的例子我在生活中实在太多了。入门新领域的关键就在于尽可能地保持你初始的热情坚持下去。


也正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以更低的门槛去用科技的力量创造心中所想,在研一期间我与小伙伴们成立了清华创客空间学生社团,确定了一个我至今都非常喜欢的口号:动手造万物,人人皆创客。由于我们申请社团的时间较晚,正式成立的时间可能会错过每学期的社团招新大会,但我们又不甘心放掉这么宝贵的机会,于是提前印了易拉宝和海报去招新现场蹭热度。到了现场我们当时看某个社团人没来,于是把桌子拉到对面,易拉宝打开,海报铺开,假装是个正式社团也出道招新了。


第一次招新的场景


社团的成立让我的生活变得非常充实,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我们当时不遗余力地每周举办活动,让所有感兴趣的同学都来参加,不管基础如何我们都会尽力用最低门槛的工具来帮助大家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在创客领域的这些努力让我们于2015年的五四青年节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一封回信。总理对我们在创客方面的努力进行了肯定,而这也让我们因此受到了不少电视节目的采访。


总理给我们回信的新闻报道


乘着创客的风口,我们参加了越来越多的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来到了国际的舞台展现自己。而当时的这一切你如果告诉大一的那个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我也没有刻意去追风口,这条路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走出来的,只是恰好走到了一个风口上,被带着飞得稍微远了一些。


2015世界科学记者大会演讲

2016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演讲


有了研究生前两年做社团的经验,加上我在这两年所接触到的不同行业的朋友,让我开始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有了创业的冲动时,我并不是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只是心中觉得见过了这么多,不想就带着这份冲动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一定要自己去闯一闯。回过头来看当时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健康的创业心态,如果只是为了创业而去创业,往往容易走上歪路,而我只是由于幸运女神的眷顾而没有走得太偏。


有了创业的想法之后,我很自然地就拉上了当时一起做创客空间的两个小伙伴准备大干一场。结合我们的背景以及对行业的认知,我们最终选定的创业方向是青少儿STEAM教育。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创业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去学了很多创业相关的知识。我把BP改了一版又一版,去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融资路演,然而却一直也没有得到什么好消息。那一段时间真的压力非常大,看着创业新闻中都是今天这个融了多少钱明天那个融了多少钱,再看自己好像怎么也干不成,真的非常让人崩溃。而且这个时候本来准备一起创业的清华小伙伴也打算退出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过我倒也不怪他们,毕竟清华同学出来找的工作都挺不错的,凭什么让别人跟着一起去追寻那看起来没有亮光的远方呢。


在当时那段难熬的时间里我非常感激父母的支持,是他们让我坚持了下去。我的父母向来比较开明,当我表达了创业的想法之后他们也是非常支持,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帮助我。他们告诉我趁着年轻多闯闯挺好的,以后年纪大了压力更大就很难闯得动了,趁着年轻抓住机会多去尝试吧!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个旅程一定会是你一生的宝贵财富,这一路下来你也一定会学到许多。这些就是我父母和我说的。


而与此同时,导师的支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我还记得当时由于创业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我的毕业要求也已经达到了,于是发邮件和导师说现在想创业,实验室的事情是否可以放一下?说实话我是已经准备好导师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好好说一顿的,结果没想到没过一会就收到导师的邮件,里面就五个字:好,祝你成功!这大约是我这么多年来印象最深刻也最感激的一封信了,遇到一个好的导师真的太难得了。我也因此得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自己的创业上,去尝试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方向。


经过这些小小的挫折后,我变得更加地专注,不再去看那些融资创业新闻,只去关注自己的产品和内容。经过研三一年的折腾,我也顺利毕业,在启迪的孵化器里租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招了小小的团队踏踏实实地去做产品,去积累内容。当你不去凑那些路演融资的热闹而是把时间放在自己的产品里时,心里反而感觉更加地踏实。当我们把产品、课程设计出来并招来客户时,前方的曙光就感觉越来越亮了。也正是在毕业创业一年后,我遇到了网易有道,他们正好在寻找编程方向的教育团队,我对有道的团队、方向也非常认可,于是一拍即合,我也顺理成章地来到了有道,以旗下工作室的方式,继续抱着普及科技的心态在教育行业不断探索,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可以学会利用科技去改变世界。


最后我希望和还在校的小伙伴们说几句。如果你有一些想法,不要耽误,现在就去尝试吧!趁着还在学校,你的试错成本是非常低。也不要总想着还缺这个缺那个,你所缺的只是把想法付诸实践。试想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为什么还需要你来做呢?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就尽快用最低成本最快速的方式去验证他,能开个公众号验证的事情就不要先做个APP,能拉个群招来种子用户的事情就不要想着非得做个网站。确定最核心的需求,利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简化可实行产品)验证,然后进行快速的迭代,我相信如果真的是个好想法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是客户倒逼着你去开发APP或者网站了。


所以,加油吧,动手造万物,人人皆创客!


毕滢,精仪系2016届硕士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创业公司为北京造万物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


郑梦雨:一名女记者正在“追风”
沙垚:十六年乡村,愿以深心奉尘刹
施华杰:在非洲追逐阳光的两年
张鹏翀: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清华八年刘新新:本科毕业,我选择返乡就业

多雷:休学、说唱、潮牌、音乐节

张鹏翀: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清华八年

武文博:迪士尼到开心麻花,工科与戏剧的浪漫交融

李俊霖:我的大学没有寒暑假

曹政:基层电网人的调度追风十二年

刘嘉琛:在法律之路上传递善意

管弦:清华牛津联合国,可能之外,还有可能

韩宗杭:从“梦之网”到“冬奥梦”,电力一线的梦想与坚守

马冬昕:我人生的A面与B面

曹绪尧:做创业道路上的长期主义者

叶子鹏:建党百年,我选择成为一名党校教员

闫星辉:将成果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徐九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位医师科学家的成长与选择

地尼亚尔:放弃读研,我回到新疆当起了“电力医生”

卓玛:做青藏高原上的一束烛光

许泽曦:一位消防战士的蜕变与坚持

李天枭:追寻"双碳",我选择了孤注一掷地争取和等待

曹丰泽:你为什么选择非洲

王德斌:从西南边陲的放牛娃,到振兴乡村的返乡人

徐佳倩:从麦肯锡到bilibili,一个非典型理科生的文娱业之路

傅麒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范煜群:戏剧是一场未完待续的历险记

姚国友:做喷遍祖国混凝土的姚阿甘

袁晓辉:放弃教职去创业

孙昊德:枣刺和苹果

左   婉:我在盖茨基金会做公益

王晓亚:从校园学生记者到江苏卫视主持人

蔡达理:而见过了这一切之后,我还是想当一名工程师

范梓腾:在社工与科研的平衡中思索前行

石添硕:从对冲基金到哈佛读博,疫情之下坚守学术初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职业辅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