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世汽车研究院:国产激光雷达厂商成为汽车市场主流玩家

宋姣 盖世汽车新能源
2024-11-28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联系咨询





在2023上海车展上,有超过30家车企品牌展出了近40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新势力、传统车企、合资品牌都在加速对激光雷达的上车应用,激光雷达已成为全球车企智能化应用的重点。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驾驶量产的关键区域,国产激光雷达供应商发货量首次超过海外供应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产激光雷达厂商有望迎来反超的历史机遇。


基于此背景,盖世汽车研究院从产业概况、产业链技术和市场分析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车载激光雷达产业进行研究分析,本报告部分内容如下:




目前主流的ToF车载激光雷达主要由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扫描模块和控制处理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核心部件是激光发射器和探测器,二者总成本占60%左右。



车载激光雷达主要的测距方式有ToF飞行时间法和FMCW调频连续波法两种,目前ToF是主流,FMCW处于发展初期。



激光雷达可按照激光器、光束扫描方式、探测器、测距方法四个技术维度分类,其中按光束扫描方式为主流分类方法,具体分为机械式、半固态、以及纯固态式,其中半固态主要有转镜、MEMS微振镜、棱镜三种方案,固态主要有OPA光学相控和Flash闪光式两种方案,目前激光雷达处于多技术路线并行阶段。



智能驾驶感知方案目前有视觉派和激光雷达融合两种路线,前者成本低、技术壁垒高,后者成本高、精度高,随着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将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主流感知方案。


车载激光雷达行业受政策鼓励、下游智驾市场需求以及资本扶持、技术进步等因素的驱动,发展前景广阔,同时由于产能有限、车规级认证难以及L3政策落地缓慢等因素制约,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激光雷达行业上游为光学和电子元器件,主要包括激光发射器、接收器、信息处理器和扫描系统四大部分,中游为激光雷达厂商,以机械式和半固态为主,下游车载应用主要包括无人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



上游激光雷达核心元器件为激光器和探测器,市场基本由国外厂商主导,国内厂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有车规级产品上市。激光器当前以EEL技术为主,近期厂商开发的多层结VCSEL激光器弥补了传统VCSEL功率低、测距短的缺陷,且VCSEL的发光面在顶部,更易与电路芯片键合,未来或将替代EEL成为主流方案。发射波长方面,905nm是目前主流,1550nm由于测距远、对人眼更安全长期看有望替代905nm。探测器当前以APD单点接收技术为主,未来SPAD线阵接收和SiPM面阵接收技术升级,将逐渐替代APD。扫描方式上,MEMS微振镜式和转镜式半固态为目前主流上车方案,固态方案(Flash和OPA)由于体积小、成本低,待技术成熟后有望成为主流。


中游激光雷达整体行业目前进入重构期,国外部分激光雷达厂商由于产品上车难、盈利难面临倒闭和破产,如Ibeo和Quanergy已于2022下半年申请破产,Ouster 和 Velodyne将于2023上半年完成合并,抱团取暖。国内厂商通过与车企合作获得定点量产订单,出货量再创新高,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内龙头厂商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等。技术方面,激光雷达当前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阶段,在小型化、高精度、高安全性等需求的推动下,大于96线、1550nm、全固态激光雷达是最终趋势。


下游激光雷达车载应用主要集中于高级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两个领域。2022年为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量产车型主要集中在蔚来、理想、小鹏三个品牌,预计2023年全球落地的激光雷达车型将超30款。国内车企对激光雷达上车相对积极,单车搭载量最多可达4颗;国外车企对激光雷达上车较谨慎,单车搭载量普遍为1颗。同时,随着自动驾驶进程的发展,部分厂商Robotaxi已开启常态化运营,在多传感器冗余自动驾驶路线下,车载激光雷达需求快增。


放眼未来,在高等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出现、技术成熟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驱动下,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超1,400亿,复合增长率将达20%。


在技术趋势上,采用高度集成的芯片化技术可缩小激光雷达体积,从而降本增效解决行业痛点,是未来激光雷达的发展方向。ToF激光雷达为当前及未来几年的主流测距原理,FMCW凭借抗干扰性、测量距离长、分辨率高、对道路障碍物探测更加敏感等优势成为下一代激光雷达理想的技术路线,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成熟度较低,离量产装车还有一段距离。


/ 获取完整报告 /


欢迎扫码订购

盖世汽车研究院年度服务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3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4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5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6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7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8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2版)

8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10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11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2版)

12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13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14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15

车载语音交互产业报告(2022版)

16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2版)

17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18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19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20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21

ADAS产业报告(2022版)

22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2版)

23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24

人机共驾时代HMI发展趋势(2022版)


自动驾驶

1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2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3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4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5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6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7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8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9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2版)

10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1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2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3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2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3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4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5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6

氢燃料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7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

9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10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11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2

混合动力技术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3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2版)

14

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5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16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市场分析

1

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2023版)

2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2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

3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4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2022版)

5

2022年国内疫情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评估

6

俄乌局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其他

1

汽车产业碳中和行动与思考(2022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盖世FM


“音频化”行业资讯及产业洞察,通过“听”解放你的双手和眼睛,持续不断的以信息流的形式,与你分享汽车产业全球快讯、行业政策、月度销量分析、产业及头部企业研究、行业尖端科技,扫码加入盖世汽车研习社即可收听800期音频/年,还有每月销量报告、行业内参、大学堂、实战营等权益供你学习~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世汽车新能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