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淺释171:菩萨所修回向法门的第六个回向: 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卷二十五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六  隨順堅固一切善根

佛子。云何为菩薩摩訶薩。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廻向。

金剛幢菩薩把第五廻向闡解完了之后,緊接著他又提出第六廻向,向在法会中的諸位菩薩中的大菩薩徵詢:諸位佛的弟子!你們可知道,怎样叫菩薩中的大菩薩,能隨順堅固一切的善根廻向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或为帝王。臨御大國。威德广被。名震天下。凡諸怨敵。靡不归順。发号施令。悉依正法。執持一蓋。溥蔭万方。周行率土。所向无礙。以離垢繒。而繫其頂。於法自在。見者咸伏。不刑不罰。感德從化。以四攝法。攝諸众生。为轉輪王。一切周給。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或者会示現一個皇帝,君臨天下。以皇帝的身份統領万方,管治人民。臨御的意思,包含了教化百姓,治理國政。大國就是表示人民多、土地广、物產豐饒。菩薩示現的皇帝是一個國富民強、政治清明的大國之帝王。威德广被,这位帝王之所以能臨御大國,不是他有強悍的武功,而是他有賢明的德行,因德立威,使遠近的人民以及鄰國都感受他的德行,普徧受到他的恩澤,所以名震天下,众望所归。在中國遠古時代,有位聖君帝堯,后世曾这样讚揚他,說:「昔日帝堯(古時陶唐時代的皇帝)放勳(他能倣效上世的功勳,对人民施其教化,所以以此为他的名号),聰明文思(他为人很有大智慧,学問也好,風度、氣質都很文雅),安然(他隨時都能表現得很和平又安詳)。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他的德性的光明,能照到四海。他的威德能感通上到天上,下到徧地)。」在中國有一部古書叫書经,上面有一篇目名堯典的,就是这样記載。经文上說的「威德广被」,就如同堯典的記載。「凡諸怨敵,靡不归順」,凡是过去曾经與他的先世結过怨的,以及遠近大小鄰邦曾與他的國家作过敵对的,現在因为受到了他的德化,大家都放棄了过去的怨仇敵对,心悅誠服的來归順他,臣服他。當他要頒布新的施政方針,或者要向全國人民发出任何政令時,他无一件事不是依照正法行事,一切都合情合理,譬如他叫百姓皆受持五戒,常行十善,这都是以正法教化人民的表現。

「執持一蓋」的「蓋」字,在密宗來讲,就是指楞严咒的那個大白傘蓋。楞严咒中有咒心:「悉怛多、缽怛囉」这六個字就是。如果一心專注,心无雜念,誠心誦念,在虛空中就能現出一個大白傘蓋,它就有「溥蔭万方」的威神力。凡它所蔭蔽的地方,刀兵不起,瘟疫不生,水火盜賊絕跡,祇有如意吉祥,風調雨順民安乐,沒有任何災難。要按照法來說,这個「蓋」字就是实相妙法。实相无相,可是又无所不相。因实相而生一切法,用一切法來教化九法界的众生。这就是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的道理。这個「一」在我們修道人的心目中,是必修的目的,所謂得「一」万事毕。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灵。」天沒有「一」不会清。地沒有「一」不会寧。神沒有「一」不会有灵於人,而不能成为正神。这個「一」字,是数目的開始。然而这個「一」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它是從「○」來的。把「○」斬断了,就變成一個「一」字了。如果再把它合攏起來,又成了個「○」。这「○」就是一個眞空。眞空不空,它能生出妙有。妙有非有,所以又叫眞空。实際上眞空就是妙有,妙有也就是眞空。这個「有」它是由空生出來的,空的裡面含著妙有,就因为这個眞空妙有,妙有眞空,才有天、地、人、万物。

一切都是由「○」生出來的,「○」能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生佛、生仙、生聖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而生。那么这個「○」又從甚么地方生出來的呢?它是從虛空而生出的,因之叫眞空妙有。这种道理是无穷尽、无始終、无內外、无大小之別。所以說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內。說它大嗎?充滿虛空法界。小嗎?比一粒微尘还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內,就是形容这個「○」的。何以說它无始无終呢?你看这「○」有個開始和終了嗎?倘若說它有個開始和終了,它就是破而为「一」了。所以說「○」與「一」是包含了一切的实相妙法,这就是執持一蓋,也可說是執持一法,而此所謂的法,到了「○」上却又是一法不立,万法皆空。雖然一法不立,而又具足一切法。雖然万法皆空,而在万法皆空中又能生一切法。就在这個癥結之处,人就有迷悟之別。迷者流轉於生死之中,悟者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就是这一法,而能溥蔭万方。这個「溥」字的意思通於普徧的「普」字之意。蔭是蔭蓋,意謂万方的有情无情同霑雨露之恩。

中國古時商朝的皇帝湯,是位賢德的君王,他曾这样自勉的說:「朕躬有罪,殃及万邦。万邦有罪,罪在朕躬」。因为一個國家的元首,是应該利益全民的,湯王他很重視自己的思想行为,一切应以人民为前提,如果他有不利於民的作为,万民就被殃及受苦。假使万民多行不義,他則反責自己教化无方,至令人民墮入邪道。帝王为賢聖,就溥蔭万方;帝王为桀紂,就溥殃万方。

「周行率土」:周行就是到各处去巡視。做一個人民的首長,不談官職的大小,应該常接近民众,常親自到各地去視察,要能深入民間,才能瞭解民間的眞实生活狀況。不过千万不能藉著視察民情,而去擾民,那就不是愛民的首長了。率土——就是凡屬於一個國家的領土,由一個元首所統治領导的,政令所能达到的地方,所有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人民,都受元首的教化與服從他的政令。古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这個意思。「所向无礙」:元首在所統治的國土內,发号施令,教化人民,一切軍政的措施,无一事不是上令下行,通达順利,沒有一個人反对,不受一點阻礙。就是鄰國友邦,也不会对他生敵意的。因为这位帝王他是法政施仁,與民同乐,所以才所向无礙。以離垢繒而繫其頂:用最純潔而清淨的絲綢做成皇冠,戴在帝王的頭頂上——此句含有佛的无見頂相之意。於法自在:佛为法王,所以於法自在。菩薩示現为帝王,依正法治國,以慈悲心愛民,所以他对於法也是任運自在的。見者鹹伏:这位仁政愛民的帝王,因德立威,慈眼視人,所以凡見到他的人,不论是否他的屬民,都对他非常恭敬,愿意臣伏於他。这位帝王他專施仁政,教人民修五戒、行十善,不用苛刑殺害人,也不用重法懲治人,他完全以德來感化人,百民自然心悅誠服、感激他、服從他。大凡用暴政來降伏人的,那是暫時的、表面的,隨時可以被人推翻。

如像周文王那時,三分的天下他已佔有兩分了,他还是臣服於殷朝。后來大小諸侯及所有的人民,因受殷紂帝的暴政之苦,而一致擁戴他的兒子周武王为帝,把殷朝推翻了,这就是感德從化的歷史事实。菩薩教化他的臣民,用种种的善法感化他們,其中以四攝法最適於众生。第一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一)財布施包括內財、外財。內財是自己身体的四肢五官、頭目、骨髓、血肉等。外財則为一切身外之物,如國城、王位、通都大邑、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田園珍宝、妻子僮僕等。(二)法施就是讲经說法,为信徒解释佛法裡的经義及疑難,甚至讲解一字半偈,都是法施。(三)无畏施就是用佛法的道理給人解除他身心的厄難,令他能循求正當的途徑,坦然的解除困厄環境。

布施是付出,不求代價,不希望別人报償的。布施是以難捨的而能捨給需求者,不是把自己不欢喜的次品物件給人家,那不称布施。一個眞心学佛修道的人,如果把布施这一法門修成就了,就已经成为一位大菩薩了。何以見得呢?佛說学菩薩道的应修六度万行,六度之首就是布施。能眞心布施的人,一定不慳貪。对众生一定有慈悲心,能忍辱能仁讓。身口意一定尽量做到清淨,一定能守持淨戒。一定能深信佛的教言,依教修行。一個眞正了解布施法門的行者,他一定有冷靜的頭腦,堅实的定心和清淨的智慧。能做到这些條件的行者,不就是一位菩薩了嗎?攝受众生第一用布施法,是对治众生的心理,佛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布施法佔四攝法的第一位,就有这個作用。

四攝法的第二是愛語:人以及較有灵性的动物,都喜欢聽好話,欢喜受人的讚揚,不愿看別人的惡臉色,聽人的惡言惡語,所以菩薩用愛語來安撫众生,建立友好關係,然后施以正法的教化,众生就很快接受他的調御了。第三是利行:就是做种种有利众生的事,众生蒙受了利益,身心安乐,法喜充滿,都成了受化的善良百姓。第四是同事:如果你想度这個众生,最好是與他的身份相等同一种类,就容易瞭解他、接近他、教化他。这四种方法,都是度众生教化众生的方便善巧法門。菩薩作帝王的時候、就用这四种方法來攝諸众生、教化众生。为轉輪王,一切周給:这位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示現为大國的帝王,不是普通平凡的帝王,而是一位德无不備、威而不猛、七宝具足的轉輪聖王。他在往昔修積了种种善根功德,所以为帝王時財宝遍地,无穷无尽。但他不據为私有,而普徧周給所有的人民,普令人民豐衣足食,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既无天災,亦无人禍,这是人間的乐土,也是人間的淨土。菩薩示現的帝王,所統領的大國,全國上下奉行五戒十善,正法溥蔭,才有这种清涼的境界。

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自在功德。有大眷屬。不可沮壞。離众过失。見者无厭。福德庄严。相好圓滿。形体支分。均調具足。獲那罗延堅固之身。大力成就。无能屈伏。得清淨业。離諸业障。

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安然住在这种无礙的功德裡,有无量无数眷屬臣民围繞他、擁戴他。这些眷屬都是正知正見,正信正念奉行正法的佛弟子,所以称为大眷屬。菩薩自身及他的法統,和他所有的眷屬,都有堅固的身,卓絕的心念,所以絕不会受外道的言论所誘惑,橫霸的勢力能破壞。菩薩早已三业清淨,众善奉行,諸惡不作,沒有任何过失了,有这样純潔清淨的身心。他的氣質和風度已达到極端斯文安祥,因之凡見到他的人,都希望能常親近他,那会生討厭的心。菩薩有如此的依正二报,都是他多生多劫在因地行菩薩道,所積聚的福德智慧,才能有如今的相好圓滿、國土庄严。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轉輪聖王也有卅二相、八十种隨形好,和佛相差无几,不过他的光沒有佛的光那样圓滿,也不能徧照大千世界。他的形体是健壯而又斯文,四肢相称,五官配合均勻。自頂至踵,无一处不均調具足而圓滿。獲那罗延堅固之身:这那罗延是梵天王的別名,端正猛健、堅固之意,借此譬喩菩薩所示現的大國帝王,有如那罗延的強健堅固的身体,不易被外力所損傷。菩薩因为修廻向法門,处处捨己为人,事事愿代众生受苦,所以得到金剛般的堅固之身。大力成就,无能屈伏:菩薩在往昔所发的大愿,他以堅強的深心,大愿大力,一一都圓滿成就。在他修菩薩道的过程中,縱然遇到最艰难困苦的障礙,他也都把它克服。因他有堅定不移的意志,所以沒有能令他屈服的人和事,於是他得到了清淨的业果,離開了一切的染汚业障,能以早成佛道。

具足修行一切布施。或施飲食。及諸上味。或施车乘。或施衣服。或施华鬘。雜香涂香。床座房舍。及所住处。上妙燈燭。病緣湯藥。宝器宝车。調良象馬。悉皆严飾。欢喜布施。

菩薩修布施法門時,他不惜珍貴,尽量布施一切上好的物質,如种种最好上妙美味的飲食,或者布施各种的交通工具如飞机、輪船、火车、汽车以及各种大小的车輛(乘)。或者布施各种各色的衣服。或者布施用名貴的鮮花串成的花鬘。或者布施种种的名香、燒香、涂香、末香等。或者布施舒適的牀座。座——沙发、椅子、櫈子等。或者興建很多房子,布施給那些沒有房子住的人,以避風雨。或者用珍宝做的燈,最上好香味的燭,供养諸佛。或者以湯、藥布施給老人,和貧苦孤獨的病人。还有很貴重的器皿、宝车,及調伏馴良的名馬大象,統統都裝飾得完美齊備。菩薩用这些難得的物資,欢欢喜喜的布施給一切人。

或有來乞王所处座。若蓋若傘。幢旛宝物。諸庄严具。頂上宝冠。髻中明珠。乃至王位。皆无所悋。

或者有人來向國王乞求他常坐的座位。或者有人來向他乞求常用的宝蓋、宝傘、宝幢、宝旛和其他各种宝物,种种的最名貴的裝飾用具。甚至有人來向他乞求他頭上所戴七却造成的皇冠,久藏於发髻中,不輕易示人。那顆夜間放光的夜明珠,乃至於他以一國之尊的帝王之位,无论來乞者乞求甚么,他都毫不吝惜的布施於人。

若見众生在牢獄中。捨諸財宝。妻子眷屬。乃至以身。救彼令脫。若見獄囚。將欲被戮。即捨其身。以代彼命。

这位大菩薩所示現的大國帝王,倘若見到众生在牢獄中受苦痛時,他是不惜一切貴重的財宝,或以自己的嬌妻愛子,或以親屬,甚至以自己的身体,布施出來營救在牢獄中受痛苦的众生,使他脫離牢獄的羈絆,恢復自由。倘若見到獄中的囚犯,已判死刑,即將受殺戮的刑罰,这時,他立即愿意捨却自己的生命,來代替这個死囚,來接受被殺戮的刑罰。

或見來乞連膚頂发。欢喜施與。亦无所悋。眼耳鼻舌。及以牙齒。頭頂手足。血肉骨髓。心腎肝肺。大腸小腸。厚皮薄皮。手足諸指。連肉爪甲。以欢喜心。尽皆施與。

菩薩发心行布施,他是本著有人无我、捨己为人、視人如己的精神和懷抱,他为了救度众生,他觸除我見、我相、我執。把布施所包括的財施——內財、外財、法施、无畏施,无一不修行得徹底,达于圓滿究竟的地步。前面的一段经文,是說菩薩布施他的外財——國城妻子。这一段经文是表揚菩薩捨難捨能捨的內財——頭目腦髓、內臟和血肉等。或者有人來向他乞求連著皮膚的頭頂上的頭发,菩薩毫不猶豫,一點不吝惜,欢欢喜喜的布施給來乞者。不单如此,就是有人來向他乞求眼睛、耳朶,鼻子、舌頭,以及牙齒、頭頂、皮肉、手或脚。体內的血、骨頭、骨髓、甚至於布施他的心臟、腎、肝、肺、大腸、小腸、厚的皮、薄的皮、手指和脚趾,連著肉的指甲等,凡是人身体上不可缺少的四肢、五官、內臟、血、肉、骨骼,祇要脚需要,他沒有不欢欢喜喜,令所求者皆能滿愿,一一布施給他們。

或为求請未曾有法。投身而下深大火坑。或为護持如來正法。以身忍受一切苦毒。或为求法。乃至一字。悉能徧捨四海之內。一切所有。恒以正法。化导群生。令修善行。捨離諸惡。

这一段经文是說菩薩为法忘軀,及甯捨四海之內一切所有而換取一字半偈之偉大精神。菩薩如此犧牲自我,他却是为了化导众生,令修善行,捨離諸惡之故。菩薩或者为了求請從來沒有聽聞过的正法,就是投身下深大的火坑,也不吝惜生命;或者为護持正法,護持道場,他能受人不能受的苦,忍人不能忍的无謂閒氣,讓人不能讓的損失,吃人不能吃的眼前虧。總之,祇要是为護正法,他可以受一切的苦難毒害;或者为求正法的一字,他能夠捨掉四海之內的一切所有。菩薩如此,他是为化导众生,希望众生都能依正法修行,習行十善道,捨離一切的惡业,成就众善行。

從前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天來了個罗刹鬼,在他面前自言自語的念道:「諸行无常,是生滅法。……」下麵他就停住不念了。老修行等了一会,忍不住問道:「你所念的是佛說的一首偈,为什么你不接下去念完全呢?」罗刹說:「是的!因为我餓得很,沒力氣念下去了。」老修行說:「你要吃甚么?念完我給你吃。」罗刹說:「我要吃活人的肉。」老修行說:「可以。你把下半偈念給我聽了,我就以我的全身供养你。」罗刹說:「好!一言为定,你可不要失言啊!」於是他就念道:「生滅滅已,寂滅为乐。」老修行聽了,非常高興,这是他從來沒有聽到过的微妙法。这偈的意思就是說:世間上一切的事,都是不常,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祇有寂滅才是眞正的快乐。因为空寂无相,一切无著了。老修行为了不使这法語失傳,所以將它深刻在磐石上,以便后世众生依法修行,雖然犧牲了自己,也是值得的。老修行把偈語刻完后,就請罗刹來飽餐他,誰知他閉上双眼等了好一会,也不見罗刹來动口,於是他睜眼一看,却沒有了罗刹的影踪。再擡頭向空中一望,只見一位庄严的天人,站在空中对他說:「善哉善哉!你眞是個眞修行者,能为半偈而为后世众生捨生命。」这位帝王菩薩也有如佛的为法捨身的美德。

若見众生損敗他形。慈心救之。令捨罪业。

这一段经文是說菩薩行无畏施。又教化众生捨棄殘害人的罪业,也包含了法施。社会上有一种職业,就是專門損敗他形的。在專制時代皇帝的宮裡所用的男僕,名叫太監,就必須損敗他的男形(割除男根),才能入宮为帝后嬪妃服侍。現在这种无人道的事沒有了,但是損敗畜类雄形的事仍然留存。菩薩若是見到众生做这种損敗他形的事,他就发大慈悲心,去營救那個被害者,即使是個最卑微的生物,他也会去救它脫離生命的危害。另一方面他还要勸导那個施損害者,捨離这种造罪业的行为,改惡向善。我們聽到经文說菩薩有如此平等普徧的慈悲心,就应該学菩薩的仁慈,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捨己为人,一心修善业,改掉自己过去一切不好的貢高我慢,盛氣淩人的習氣毛病,这才不辜負佛法、学佛法的心。否則,只聽不依法修行,那只能說是飽了一下耳福而已。

若見如來。成最正觉。称揚讚歎。普使聞知。或施於地。造立僧坊。房舍。殿堂。以为住处。及施僮僕。供承作役。或以自身。施來乞者。或施於佛。为求法故。欢喜踊躍。为众生故。承事供养。

菩薩倘若見到有大菩薩的功德圓滿具足了,成就最上正等正觉的時候,他打心的深处欢喜讚歎,到处称揚佛的圓滿功德,普令十方世界的諸佛菩薩,一切众生都知道。菩薩或者会施捨出一塊土地,用以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大僧坊——一座佛寺,作为供佛修道的道場。另外还建造許多房舍,供給修行人居住。还建造一座讲堂,作为法師讲经說法度生之用。还建一座庄严的大雄宝殿,供养佛像,以作众生瞻仰禮拜。有如是設想周到的建築,令四众佛弟子都有安心修行的住所。还布施許多勤懇忠誠的僮僕,以供承事道場的事務。菩薩甚至不惜以自身布施給來乞食者。或者捨身在佛前作种种布施。總之,菩薩为求无上佛法,为度一切众生,所以他欢喜踊躍,眞心作种种布施,誠心承事供养諸佛。

或捨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妻子眷屬。隨所乞求。悉滿其愿。或捨一切資生之物。普設无遮大施之会。

菩薩一心行布施,不分等別,難捨能捨,即使有人來向他乞最尊貴的帝王之位,他一样不加考慮就施給其人。至於城池、通都大邑、鄉村聚落、自己居住的宮殿園林別墅,以及最難捨的妻、子和眷屬等等,无论來乞者需要那样,他決定能令其遂心滿愿。或者施捨各种資生的物品——資生就是帮助人的生命成長不断,如錢及其他的物品。无遮是沒有限制之意。普設无遮大施之会,就是設一所大布施的場所,陳滿各种生活必需的物品,令所有的众生來各取所需,不加限制,讓他們個個得到滿足。

其中众生种种福田。或從遠來。或從近來。或賢或愚。或好或醜。若男若女。人與非人。心行不同。所求各異。等皆施與。悉令滿足。

这些來乞求布施的众生,有的是來种福田,有的是來乞福田的。他們或者來自很遠的地方,或者是在附近的居民。其中或賢而有智慧的,或为愚痴顢頇,有的相貌生得圓滿俊秀,有的却生得相貌醜陋。男女都有,不单是人,而且还有其他的非人——別类众生,如此种种形色的众生,他們心中所要求的欲望不同,根性行为也不同,所乞求的目的也各自不同,雖然如此,但菩薩还是以平等心,欢喜心,不擇賢愚妍醜,普徧布施給來乞的众生,令他們每個都能心滿意足,遂心滿愿。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发善攝心。悉以廻向。所謂善攝色。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受想行識。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王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眷屬。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資具。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攝惠施。隨順堅固一切善根。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當他行布施的時候,他就发心一定要好好攝受所有一切众生。他將所行布施的功德善根,完全廻向菩提、廻向实際、廻向給一切众生。菩薩他善於知道怎样攝五蘊之一的色法——色蘊。菩薩的修行功夫,深入了殊胜的般若,所以他能照見五蘊皆空,攝色法为隨順堅固一切的善根。他又善於攝取受、想、行、識四蘊皆空的眞实義理,隨順堅固所有的众生的善根,和堅固自己的善根。令众生的善根增長,同時令自己所修的菩提道日漸广大。又善攝王位,菩薩知道王位的重要,但她並不是看重王位而高居不捨,而是他瞭解王位是關乎全民的利益,他隨時可以讓給賢能的人,他絕不執著。又善於攝護他的眷屬們,隨順眞理,隨順平等慈心教化,隨順功德,堅固自利利他一切的善根。又善能攝集一切資生的物質,隨順布施,堅固所修的一切善根。又善能攝受惠人的广大布施,普徧惠及十方众生,隨順堅固所修積的善根。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所施物。无量无边。以彼善根如是廻向。所謂以上妙食施众生時。其心清淨。於所施物。无貪无著。无所顧吝。具足行施。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廻向法的大菩薩,他隨時隨地所布施的物資,都是无量无边那么的多。以行布施所積聚的善根,像前面所說的廻向方法,一一廻向給众生、菩提、实際。菩薩第一布施的,就是食品,因为食能長养生命,不分貴賤同依。所以菩薩以上妙食品,普施众生。當他布施食時,他滿懷著欢喜而清淨的心,一點也沒有想到如此布施,就可以得到甚么功德,也不曾計較布施物品的多少或者貴賤,也不会想藉著布施而貪圖個好名,也不会布施之后又生悔心,觉得布施給了別人,自己就沒有了。「顧吝」就是想一想,越想越捨不得,有吝惜之心。菩薩是不会这样的,因他完全了达布施的眞实義理。

眞正的布施,是沒有能施的人,亦无所施之物,更无有個受施者是誰,名之为三輪体空。

食有九种,其中有四种为世間食。①段食:就是分段食,人各有一分,这是人間的食。②觸食:是鬼神的食,只要接觸一下就夠了。③思食:是天人的食,心中想甚么,就有甚么現前,而且恰夠份量。④識食:用識來分別味道就飽了,是无色界的有情用以資生的。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食。心无障礙。了知食性。无所貪著。但乐法喜出離之食。智慧充滿。以法堅住。攝取善根。法身智身。清淨遊行。哀愍众生。为作福田,現受摶食。是为菩薩摩訶薩布施食時。善根廻向。

菩薩布施食時所作的廻向,他說:我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增長智慧的食,從此心无障礙,永不愚痴。菩薩了达食性是空的,无论吃甚么,目的是为了長养法身使成道业,再者也是为了治一切的疾病,他絕不是貪圖美食妙味。菩薩最欢喜的是「禪悅为食,法喜充滿」,以法为食。因为法食是出離三界、了生脫死、增長智慧之食。禪悅为食,則成就不动不散乱的定力,以法味堅住於法,生功德,除煩惱,攝取出世的善根。佛的法身徧一切处,智慧身也徧一切处,菩薩也得到如佛的法身智身,清淨无染周遊十方國土。哀愍一切沉淪在苦海裡的众生,发心拯救他們教化他們,作一切众生的良好福田,來到人間示現为帝王,受人間的搏食。「搏」字是依古譯,同段字,即人間的段食,亦可解为僅受很少的一搏之食而已。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修布施食時所作的善根。

前面一段经文菩薩所施的是世間四种食。这一段经文菩薩布施的是出世間的五种食,希望众生能受出世的法食。①禪悅食:修行人得禪定乐能养諸根。②法喜食:修法人聞法生欢喜,資慧命养身心。③愿食:修行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④念食:修行人常念出世善根,而不忘資益慧命。⑤解脫食:修行人終得湼槃之乐,而長养身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若施飲時。以此善根如是廻向。所謂愿一切众生飲法味水。精勤修習。具菩薩道。断世渴愛。常求佛智。離欲境界。得法喜乐。從清淨法。而生其身。常以三昧。調攝其心。入智慧海。興大法云。霔大法雨。是为菩薩摩訶薩布施飲時。善根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廻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在前面布施了食物之后,現在接著又布施飲料給众生。人可以三五天不进食物,但不能有三天不喝水,飲之重要不亞於食。何況菩薩所布施的飲,不是普通的酒、橘子水、可口可乐等的飲料,而是飲湯的飲,这湯是法味湯、般若湯、智慧湯。當菩薩布施飲時,就用布施成就的功德善根,如下面所說的廻向給一切的众生。他說:愿一切的众生都喝到充滿法味的水,然后能勇猛精进,勤勤懇懇的修習一切佛法具足菩薩所修的佛道,断除世間一切欲望——情欲、愛欲、財色欲,而能常常存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離開五欲的境界,得到眞实的法喜之乐。得到了法乐,就能從清淨的法乐中生出清淨的身心,所謂的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就是因吃了法食,飲了法味之水的功效。並且应該隨時用定力來調攝心,使其常住正念,不打一點兒妄想。如此入於大智慧之海,興起广大的法云,普下大法雨,令众生同霑甘霖。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布施飲料時,所作的善根廻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种种清淨上味。所謂辛酸鹹淡。及以甘苦。种种諸味。潤澤具足。能令四大安隱調和。肌体盈滿。氣力強壯。其心清淨。常得欢喜。咽咀之時。不欬不逆。諸根明利。內藏充实。毒不能侵。病不能傷。始終无患。永得安乐。

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廻向法的大菩薩,現在他又布施給众生种种清淨的上妙法味,如像辛辣的味、酸的味、鹹的味,五味都是比較淡薄的味、甜的味和苦的味。这些味素,都含有帮助食物滋潤身体,光澤皮膚長养的功能。也能令人体的四大——地、水、火、風受到安適又調和,不会发生不舒服的感觉。肌肉因之豐滿,体格也特別堅实。氣宇軒昂、体力強壯、心曠神怡、清淨光明,從不生妄想,所以心中常常是高興的,沒有一點兒憂愁煩惱。倘若在飯食時,能細嚼慢嚥,則不令氣管受到刺激,发生咳嗆或有反胃的現象。諸根——眼、耳、鼻、舌、身、四肢,都非常清明俐落。內臟——心、肝、脾、肺、腎、胃、膽、三焦、大腸、小腸、膀胱,这些五臟六腑,都很健全。因为吃了上述的种种妙味,一切的毒物,都不能侵入他的体內了,即使不愼中毒,它也会自然化解。任何的疾病,也不会生了。自始自終,沒有病患之憂,時時刻刻都顯現出平安自在,情緒和悅的样子。

以此善根。如是廻向。所謂愿一切众生得最上味。甘露充滿。愿一切众生得法智味。了知一切諸味业用。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安住实際大法城中。愿一切众生作大法云。周徧法界。普雨法雨。教化調伏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胜智味。无上法喜充滿身心。愿一切众生得无貪著一切上味。不染世間一切諸味。常勤修習一切佛法。

菩薩布施了上味,將此善根功德又作这样的廻向。他普徧愿意每個众生都得到最上的微妙法味,有甘露充滿其中。又愿一切的众生得到正法的智慧之味,因而知道各种味素的功用,吃了能獲甚么益处。又愿一切众生得到无量无边的法味,能很清楚的知道十法界的实相,令众生都能安隱的住在大法的城中,亦即安住在实際的理体。又愿一切众生能作大法云,普蔭四方,周徧法界。同時能普徧雨法雨,普济甘霖,教化調伏九法界的众生。又愿一切众生得殊胜的智慧之味,令他們個個法喜充滿,既自在又欢喜,身心通泰。又愿每個众生得到不生貪味之心,又不執著於法的上味,各种上味都不染世間的俗味、濁味,都是清淨的法味,令人一经品嚐就能生起勇猛精进,勤修佛法,不懈不退的心。一切佛法,包括三世諸佛所說的法,一一都勤加修習,力求圓滿通达。甘露又名天酒,味如蜜。为天人不死之藥。食之命長身安,力大体光。佛大牙后有甘露泉,食物入口都變成甘露。又以之譬喩佛法无边,能普济众生,令得安隱。又以湼槃为甘露,能永絕生死,眞不死藥。

愿一切众生得一法味。了諸佛法。悉无差別。愿一切众生得最胜味。乘一切智。終无退轉。愿一切众生得入諸佛无異法味。悉能分別一切諸根。愿一切众生法味增益。常得滿足无礙佛法。是为菩薩摩訶薩布施味時。善根廻向。为令一切众生。勤修福德。皆悉具足无礙智身故。

又愿一切众生如果得到一种法味,就能同時明白諸佛所說的无量微妙法,其中沒有等差的區別。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无礙,一多能互容的妙理。又愿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法味,乘一切智慧,就是因为得到了种种的智慧,所以永遠不会有退轉信心的可能。又愿一切众生得以深入諸佛所說的法,通达佛佛道同,佛佛所說的法都是一個宗旨。諸佛为什么要說八万四千法,就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的心,其实法和众生都不止这個数目,这祇是概而言之。菩薩对一切众生的根性,他都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能因人施教。又愿一切众生的法味與日俱增,常常得到法益,獲得圓滿具足无有障礙的佛法,滿足他們求法的信心。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布施清淨上味時,所作的善根廻向。菩薩作这种廻向的目的,为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勤修福德,積聚善根,福慧具足,福无不備,成就智慧圓滿,清淨无染,沒有任何障礙的智慧之身。(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华严经淺释155 : 誰能見到我的过錯,誰就是我的師父

华严经淺释156: 各方代表菩萨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功德和佛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157:  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之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华严经淺释158: 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华严经浅释159 : 修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种种善根回向众生

华严经淺释160: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1 : 以偈言分別頌揚第一种廻向法門的殊胜

华严经淺释162 : 菩萨所修十回向法门之第二迴向:不壞廻向

华严经淺释163: 菩薩以此修不壞廻向法門的力量廻向众生

华严经淺释164 : 菩薩所修十回向法门的第三个:等一切佛廻向

华严经淺释165: 又用偈頌把这第三回向的妙法重說一遍

华严经淺释166 : 修十回向的菩萨所修行的第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

华严经淺释167 : 菩薩所修的十廻向法門的第四廻向:至一切处廻向法的过程和境界

华严经淺释168 : 金剛幢菩薩開始闡演第五种无尽功德藏迴向的法

华严经淺释169: 菩薩修此无尽功德的廻向具足了一切功德,成就一切大愿

华严经淺释170 : 菩薩用偈頌重说第五无尽功德藏廻向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