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西班牙美少年惊世骇俗的粉红处女作
蒸汽波美学下包裹的普世故事
文丨汤旅(武汉)
编丨Joy(重庆)
在2017年第67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中,西班牙90后导演爱德华多-卡萨诺瓦的处女作《肌肤》令观众惊叹不已(延伸阅读深焦柏林电影节报道:又一位刷新三观的九零后导演横空出世!)。粉紫色的色彩基调营造出梦幻纯真的感觉,而又将猎奇元素置于其中,两种东西的融合使本片充满了视觉特色,其实这种风格可以联系到近几年发展而来的蒸汽波艺术(Vaporwave)。蒸汽波兴起于2010年初期,它可以指一种当代音乐流派,同时也广泛影响到了当代的艺术与亚文化。蒸汽波形式的美学特征是,以大量的粉紫色为基调、运用拼贴复制,将复古与现代元素融合起来,用粉紫色制造梦幻感,同时又展现的是一个古典与信息科技时代融合的东西,因而更给人一种迷幻感。它继承了赛博朋克(Cyberpunk)的精神,旨在对后工业时代的调侃,而与此同时又在反流性文化的精神下使之趋向流行文化。
《肌肤》官方剧照
话题回到《肌肤》,这部电影显然没有蒸汽波艺术的暧昧性、模糊性,但却在视觉上带有蒸汽波的美学元素。导演自己谈及粉紫色元素,解释为是粉紫色带来的天真梦幻感与实际的恐怖畸形造型融合起来而表现出的巨大反差,打破人们对粉紫色常理的理解。在蒸汽波艺术中也是如此,粉紫色带有少女的梦幻色彩,而与之结合的却是成人社会的产物与精神,这种方式使粉紫色不再是少女视角下的纯真,相反是以当代社会亚文化青年的视角来建构。在《肌肤》中,水晶玻璃鞋、亮片钻石、珍珠小提包等物件均带有劣质的童年玩具感,这种童年物件与猎奇结合起来恰好符合蒸汽波的视觉特色。除了蒸汽波风格,本片也带有赛博精神。出现的旧式电视机指涉过去的大众传媒,后来人物使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反映的是这个时代下的新媒体。全片中有一个正常男人追求有缺陷的面容,导演在访谈中回答道这是他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模样,这种对未来社会的涉及也可联系到未来赛博空间下人物审美心理的变化。
《肌肤》截图
虽然影片的形式是梦幻与猎奇交织的,但它的文本却并没有夹杂过多的断裂感、暧昧性,相反它是通俗易懂的,具有普世性的。在当代艺术中,艺术作品更加晦涩难懂,观念至上,在新奇的形式上赋予其模糊的文本含义,在消解艺术具体内涵中发展。蒸汽波艺术旨在对后工业时代的信息文化的嘲讽,而当其发展为一种亚文化青年都接受的美学风格时,它本身的含义已不再重要。而在《肌肤》中,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故事的脉络,常规的多线叙事并没有增添理解难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人物动机明确,因有困境(恋童癖)的大叔逃避家庭,失去双目而依赖于钻石眼睛的女人,因肥胖而自卑不敢与人交往的女人,嘴巴与肛门对换位置而生活不易的女孩,对双腿有认知障碍因而一心想失去双腿的男孩,面部畸形而拒绝被差别对待的人。
《肌肤》截图
在故事发展中,这些人物因为自己的先天缺陷而有了明确的需求目标、生活态度,人物根据这个需求而产生主动的行动,推动故事发展。从剧作的角度来说,这些手法中规中矩,因而也更符合观影常理,使得影片变得通俗易懂。在主题上宣扬了一种平等对待、自由博爱的精神,这实质上是cult外表下的一个励志普世的故事片。在结尾,女人们勇敢相爱,人物不再逃避缺陷,男孩获得超现实般的美人鱼重生,完成心愿。这种积极向上的结尾也再次说明这部影片的常规所在。因而它更带有韦斯安德森式的类型故事感,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表达的是普世励志向上的主题。在构图上也讲究对称,影像上是浓重的色彩搭配与严密的布景。
《肌肤》截图
笔者在看这部影片之前,看到截图,有些期待是否会像上世纪的cult片一样追求绝对的特色表达。然而直到看完全片才发现这是一部可以让人感动的普世影片。上世纪色彩浓重、猎奇重口的影片很多都不遵循剧作常规套路,不予人普世向上的主题。例如日本的寺山修司、筱田正浩、松本俊夫、铃木清顺等这批新浪潮旗手,他们也讲究浓重的色彩,诡异的造型,而往往切入到人性的最阴暗处,没有鲜明的人物动作需求,不按常规剧作法创作,部分叙事是时空交织、梦境与现实交织,在视听语言上更具有张力,继承了二十年代的先锋电影语言技法。且不讨论这些艺术手法是否已经不合时宜,就从这些手法表达上而言,它的文本和形式更加贴合,制造出模糊性、暧昧感,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并由于压抑的主题使观众看后产生绝望的情绪。
《肌肤》截图
而《肌肤》这部影片,文本一目了然,最后以正能量收尾,使得这些脑洞大开的猎奇设计更面向大众,即使再重口,也能使许多人被这个“小清新”的故事感动,这部影片更多的是通过畸形人、同性恋等边缘人的故事表达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内容。在配乐上,运用了几首经典复古的音乐以制造出反差和猎奇感,但全片需要抒情的部分,导演使用了中规中矩带有煽情意味的舒缓的钢琴乐,这使得平缓的部分与猎奇风格恰恰相反,使本片更成为了一部实质上比较常规的类型片,音乐与人物情绪是贴合的,只能将观众在煽情的音乐中被带着走,而无法通过对比或反差达到特殊效果。
因此《肌肤》用了一个特别的美学形式讲述了一个平和的故事。它既不同于上世纪朋克文化下的反抗精神,也不同于蒸汽波艺术中模糊暧昧的表达,在当代相对安稳的社会下,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往往更加温柔,人与人之间做出了和解。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蛇之拥抱 | 于佩尔 | 阿克曼 | 迈克尔摩尔 | 成濑已喜男
郑大圣 | 赫尔佐格 | 伯格曼 | 玛伦阿德 | 祖拉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