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鄙视链有好几条,但在吧台上,调酒师才是上帝
(本文首发于Enjoy雅趣:caixin-enjoy)
长期以来,众多酒评媒体和从业者一直在大声疾呼倡导平等看待威士忌,但在喝威士忌的人群里,“鄙视链”依旧蔚然成风。
我一直反对按鄙视链选酒和喝酒,但鄙视链就是存在,我更愿意把它抽丝剥茧展示出来,说清楚它形成的来龙去脉,也为大家表明我对此的态度。
单一麦芽威士忌>调和威士忌
在单一麦芽威士忌被世界认知的那一刻,这个鄙视链就已经应运而生。
单一麦芽威士忌的生产只在一家酒场进行,所有认为“单一>调和”的朋友,想必都因“单一麦芽在个性化上超过调和,而后者已经沦为夜场买醉工具”这样的观点产生了鄙视的情绪,他们甚至无视《威士忌圣经》曾经把世界最佳威士忌颁发给过调和威士忌的事实……
《威士忌圣经》,威士忌界评分的第一把交椅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威士忌的味道,调和威士忌生产者确实在收敛个性的发挥,但要知道:
调和威士忌作为品牌进行全球推广已经近百年,而单一麦芽不过是七十年代才真正在苏格兰大陆以外获得认知,前者的底蕴绝对不可小视。
事实上,在我所参加的品鉴会中,主办方有几次提供了生产时间较早(上世纪60-80年代)的调和威士忌做开胃酒。尽管如今也是非常常见的廉价调和,但有不止一次被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评为当日最佳——要知道,败下阵来可有很多年份超过30年的名厂老酒。
麦芽酿造威士忌>谷物酿造威士忌
从本质上来说,麦芽和谷物都是威士忌糖化步骤的原材料,本无高下之分。但鉴于当下麦芽酿造威士忌已经如此火爆,所以,哪怕是喝掺有谷物威士忌的调和威士忌,都会招来麦芽玩家们的白眼。
考虑到发酵物本身的成本差异,这一鄙视链能够形成简直太自然而然了。由于笔者个人也更倾向于前者,着实无法为后者平反,在这只能说:
尽管高年份谷物威士忌在香气表现和复杂程度上逊于麦芽,但架不住它价格便宜啊,同时也是非常好喝。
日本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其他威士忌
日本威士忌的生产技术,其实几乎全盘承袭苏格兰,不过日本不少厂子钻了日本威士忌法的空子,并非100%按照苏格兰威士忌生产标准生产,但一切都阻挡不了日本威士忌行情一路走高。
当然了,这不妨碍喝日威和苏威的人会联合起来看不起喝其他威士忌的人。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台湾威士忌。这几年,台湾威士忌异军突起,所以暂时还能基本独立鄙视链之外。
喝产区>喝国家
刚刚弄清楚苏格兰六大产区的酒客马上会看不起还在按生产国点酒的人,因为他们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威士忌的秘密。
这些人格外喜欢强调威士忌中“风土”的概念,却忽视了苏格兰很多酒厂都在产区外有存酒仓库的事实。
我没法说出“红酒看风土靠谱,威士忌本身就是工业生产品,工艺是一切的主导”这样的话,因为很多酒厂的人也会把风土描述为某种不可参透的玄妙所在。
苏格兰威士忌地图和主要蒸馏厂
但要我看,威士忌世界的“神话”也太多了!是时候站出人来为他祛魅——但这人我可没法当……
用闻香杯喝>用古典杯加冰球喝>用古典杯随便加冰喝
用专业闻香杯喝威士忌的人们觉得自己是在“品鉴”,是通过在酒吧短短的几小时内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鉴赏工作。
所以,当他们看到用古典杯装冰球喝酒的人,就好像有人在亵渎他们心中的女神。
当然,既然是鄙视链,当然是环环相扣:用古典杯喝冰球的人,一方面会觉得用闻香杯喝酒的人在玩玄学,另一方面,又会觉得用古典杯随便加冰的人实在缺乏美感和仪式感。
在这里,我得为用古典杯加机制冰喝威士忌的朋友辩解几句,不是所有人在喝威士忌的时候,都得聚精会神体验一场味觉和精神世界的旅行——他们可能就想心不在焉地喝两口酒,然后回到纷乱世界中继续战斗。
话说回来,光靠“味觉体验小组”消费威士忌,那得让多少酒厂倒闭啊……
纯饮>加水>加冰
纯饮的人:威士忌是上帝的礼物,一滴其他东西也不要掺杂!
加水的人:纯饮很多高酒精度威士忌会因为酒精度而没法真正打开酒体,而加冰降温则会收敛威士忌味道的散发。
加冰的人:在古典杯转冰球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再说威士忌这么烈,当然是加冰喝才更好下口咧。
我:你爱咋喝咋喝,别老对别人的喝酒姿势指手画脚!
按风味桶喝酒>按泥煤喝酒
按风味桶喝酒的人认为,一杯威士忌至少60%的风味来自于陈放用桶,在他们眼里,疯狂追求泥煤味道的酒客们,纯属一群SM狂。
但在酷爱泥煤味的人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威士忌:泥煤威士忌和娘炮威士忌。
泥煤
在我看来,两种认识都有些狭隘,不过话说回来,能在这一种东西里找到完全不同的乐趣,这不正是威士忌世界的广博和精妙所在么。
水楢木桶>雪莉桶>波本桶
雪莉桶爱好者格外喜欢吹嘘雪莉桶带给威士忌深红色的颜色,并且一再强调雪莉桶相对波本桶高昂的成本和稀缺性。
波本桶爱好者这方面会温和许多,但这也不妨碍他们和雪莉桶爱好者作为传统桶爱好者一起联合鄙视喝其他专喝实验酒桶的人。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例外:水楢木桶作为日威的一大独门绝技,一直广受威士忌世界追捧,只喝这个的人一定觉得自己逼格爆棚。
高年份>低年份
因为经济条件的不同,喝威士忌的人群一般会分成两派:
一派会去消费高年份的大酒,
另一派主要饮用基础年份产品。
随着鄙视链的出现,不少粗暴消耗大酒的有钱酒客,会觉得只喝基础年份的是一群穷逼和low逼——当然,反过来在后者眼里,前者则属于只会交钱的装逼犯。
当我对于威士忌认识还比较肤浅的时候,曾与朋友讨论过,如果高年份威士忌只是“定额酒体+橡木桶带来的加倍风味”的话,那高年份威士忌的味道完全可以被想象,消费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是,当你真的对比过相同酒厂不同年份的威士忌之后,长时间的橡木桶陈年带来的细腻和味觉架构的强烈反差,足以让你折服于酒厂在漫长的岁月中对于橡木桶运用的控制和把握。高年份酒呈现出来的姿色,也绝不是我曾经想象的那样简单。
但是说老实话,没有谁会一直把山崎25年当做自己的“口粮酒”,这不是一种值得推敲的饮酒和生活态度。
放下老酒,端起那些口碑从未跌落过的经典基本款再尝一口,当你发现后者拥有丝毫不怵于前者的“硬骨头”之后,威士忌的魅力——至少是魅力的某一个侧面,在这时才会向你展现出来。
著名酒厂>其他厂
通过拍卖网络,我们可以发现威士忌世界总有那么几个响当当的品牌神话,比如麦卡伦和轻井泽。这些明星酒厂的追捧者们,会认为喝其他酒是在浪费生命。
而那些喜欢发掘不同酒厂的人,则会认为前者属于一叶障目的傻瓜。不过两者最终会合起来鄙视并不十分了解酒厂特色的入门者。
麦卡伦的品牌神话
其实不只是威士忌,在几乎所有可被鉴赏可被甄别和学习的领域,这样的鄙视链都一定是存在的。
拿音乐来说,只听波普爵士或死亡金属的人和什么都听但知道自己在干嘛的人一定会相互鄙视,但他们得非常努力地克制住自己的刻薄,才能不去白眼那些看Billboard榜单听当下流行金曲的朋友。
单桶>桶强>稀释强度
如果简单粗暴地解释,这就是:
“一个桶不加水装瓶”看不上“几个桶不加水装瓶”;
“几个桶不加水装瓶”看不上“好几个桶加水装瓶(当然单桶其实也有稀释之后装瓶的例子)”。
稀缺性和价格,是这条鄙视链的重要参考指标。
喜欢单桶的人认为,每一桶威士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调配过的稀释强度装瓶威士忌简直就是单一麦芽里的“调和威士忌”嘛——还是回到要个性还是要共性的话题上来。
当然了,反向歧视也并非不存在,很多威士忌爱好者也认为单桶固然好,但稀释强度才代表一家酒厂对于自己产品性格展现的全面认知。
我只能说,你们说的都对!
以上就是威士忌世界的种种鄙视链,除此之外,像“老厂就是比新厂好”,“手工赛高”,“新派酿酒法出来的都是垃圾”这样的观点也总是不绝于耳。
总结一下,
是否彰显个性、
是否存在稀缺性、
是否够有腔调、
是否遵循传统
这四项,基本上构成了鄙视链的前提。
我一直认为,假如一个人把威士忌买回家喝,那不管他买的是什么酒,用什么样的杯子喝都是他自己的权利——当然不排除我的这种包容态度里,存在不想树敌的意味。
因此最后说一句,如果你走进一个酒吧,点了一杯威士忌,却用让调酒师无法忍受的亵渎方式去饮用它,调酒师依然保留着把你赶出酒吧的权利哦。
毕竟在吧台上,调酒师才是上帝。
阅读更多:
或者跟我们一起探店:
PeKinG | BBC(R.I.P.) | D&M | The Mixing House | Maltail | 庵 | Chaplin
Winetail | FANNOU | Janes&Hooch
隐舍 | Infusion Room | Maiden Voyage·沁
Revolution | Ala House | 一藏 | Mokihi | Bar.AVI
Long Jing | Mason | The Black Moth | 泗酒城(R.I.P.) | 1%er |
来参加我们的“金汤力夏日大作战”吧!
About us
我们说了这么多
只是不想你死于劣质酒精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