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赫并非高得让人看不见,他只是深得测不到底!

2017-06-10 马慧元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06xwm001&width=500&height=375&auto=0Orchestral Suite No.1 BWV1066





巴赫在深处1、马慧元:听图雷克,漫想巴赫;2、马慧元丨冬夜听古尔德,他是一个热爱严寒的人



巴洛克那一干人的音乐,技术复杂得遮盖了感情,喜怒哀乐都要弯弯绕绕才能慢慢说清,而且欲说还休,态度暧昧。而浪漫主义音乐有着明显的旋律线,可以顺顺当当地流淌出哀怒歌哭不说,据说连自然风光都可描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0unpmfi&width=500&height=375&auto=0BWV 1004 Gil Shaham



算了,我不要歌哭,所以拒绝浪漫主义音乐。我要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我想大哭的时候听到的不是一个大哭的人。莫扎特不管是怎样一个鼻孔朝天的小愤青,我们听到的却是他隐忍和专注,无论怎样的大苦都轻轻快快地婉转低回。准备肆意哭笑的人在他的面前碰个软钉子。巴赫也一样,这个窝窝囊囊的男人,潜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他的声音从下面射出海面。他的音乐人工得彻头彻尾老老实实,充满了技术细节,跟你身边的事情和人无关———这是事实,没有人企图帮你发泄,帮你解决爱和痛苦———两下撇清,各不亏欠。 



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许成就最高的是那些独奏作品。喜欢巴赫的人一定知道那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那么孤单的声音,哪怕由神采飞扬的马友友演奏,都有几分肃穆之意。更不要说卡萨尔斯的干燥收敛之声。 ——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丨“音乐不是出自装模作样、哗众取宠和过分夸张的,而是由于触动了他的内心生活,是情感丰富的表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77p8ihnv&width=500&height=375&auto=0巴赫BWV 564 柔板,玛拉·海丝



干燥的曲子谁都能写,技术困难也实在不足奇。令人叫绝的是巴赫在其中介入的奇想。比如那转调之际不动声色的情绪切换,那严谨外表下的神思漂浮。所以,一旦熟悉巴赫的语汇,会发觉那声音既中规中矩不逾樊篱,同时又灵动得如同流水落花。这些似乎彼此矛盾的感受蜂拥而至,让巴赫的音乐被重复千遍也不显陈腐。 



他写过一首专门为管风琴的脚键盘作的曲子,沉厚之意与大提琴无伴奏略同,似乎也约略取其舞曲形式。据说这是巴赫的即兴演奏,被人记录下来的。它也有可能是某部大曲子的片段———巴赫的很多作品中都穿插用脚独奏的经过句,此外,他的作品在流布中损耗很大,许多曲子只存片段。有人开巴赫管风琴全集演奏会,忠实地弹了所有的“未完成”,哪里音符穷尽了就终止。

有半个夏天的时间,我把它当做脚键盘的日课练习。那时候,把脚键盘的灯熄了,我双手扶琴,双足穿梭着弹奏,似乎自己也不知道那音乐是从哪里来的。全曲不足两分钟,比一杯冰水短,但可以让人顿时心静。 



据说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当年就要每天在钢琴上弹几页巴赫。他若有管风琴弹,更不会拒绝吧。这每日的玩味和专注,是企图以自我封闭的形式抵达自由呢。此间情怀如同饮茶,冷暖自知。其实这封闭的玩法,也正是一种“巴赫意”。 

关于这首为脚而写的BWV598,我知道有人,比如密西根大学的管风琴教授玛丽莲·梅森教授开独奏会弹过。然而,这决非常见之举。这首曲子,绝对是“公众不宜”,因为太涩、太单、太暗,活活把不熟悉管风琴的人吓跑。好久以后,我才在录音里听到了别人的演奏。那是一个好朋友帮我上传的录音,我存在电脑里,偶尔双击听听。头一次听了就大乐,真是巴赫啊,那么雄性那么轩昂。那声音由于低而显得深,它的轻轻动荡把四周都搅起来了,周围书架窗户的影像不过是颤栗的涟漪而已。 




开头的若干行十六分音符似乎真是练习之用,不过仍有对答的旋律。你要把双足迈开小步,在黑黄键间连续攀升,其间大跳可以超过十度。到了中间,十六分慢成八分,顿挫出表情来。而到了最后,巴赫奇笔突现,留下一个谜一样的尾巴,那姿态高而且隽,用一个涉嫌浪漫的说法,简直有惊鸿一瞥之意,只是声音低得寻不到。这也许是某一大作的前奏?既然戛然而止,听者索性了断猜测。作为一个弹奏者,我只能说自己在那结尾的当口好像面临深渊或危峰,在茫然中惊惧。最后一行是最有音乐感的,然而也许正来自前面刻板乐句的铺垫和情绪的突变。在这平板的乐谱间,演奏者倒需要不懈地努力,变出花样。比如,拖长乐句的首音,断开句尾的两音,等等。巴赫照例有拗口的地方,要命的是常把旋律生生扯回几度卷土重来。 

唉,我们哪敢论断,这是巴赫的病处还是好处。巴赫深深深几许。 



在满坑满谷的管风琴作品中,他算是偷偷玩遍了键盘上的花样。有时我们知道的特别的“巴赫味”要仔细看了和声才发现,他在结尾故意弄出拿坡里和弦,原来的走向突然迷失,在最后迷幻了一小把,没看过谱子的听者不明就里,以为巴赫的神性又发作了。有的曲子乍听花里胡哨,而仍然是弹过管风琴的人才看出其中的大手笔。或者说,从他熟练的手艺中看到奇想。 



晚上发现一盘布满尘土的磁带,原来是智利钢琴家阿劳弹的《哥德堡变奏曲》。老天,怎么现在才想起它来。这盘录音带效果实在不佳,所以多年不碰。此时我说服自己,已经干了一天“正事”,是不是可以跟巴赫乐一把,于是我就听它,跟阿劳慢慢地在一个个变奏里晃。阿劳弄出了很多特别的装饰音,但总的效果不是热烈和炫耀,反而更加水静流深。于是我们在这里都不吭声了,我和阿劳,都闪身躲到别处,只留巴赫自己在那里活灵活现。图雷克主张要用现代钢琴弹巴赫,而阿劳坚决反对用钢琴上的力度变化唐突巴赫。巴赫只有一个,而我们在各种镜像中看到种种痴人之相,彼此相绝。 ——往期阿劳:1、纪念阿劳丨钢琴家“首先应考虑作曲家意图和作品的深刻含义,而不是表演。”丨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肯普夫、阿劳、李赫特的演绎比较;2、阿劳自述:艺术家必须拥抱和囊括整个字宙;3、智利钢琴家阿劳《李斯特:12首超技练习曲》;4、阿劳1984年重返智利纪录片及“皇帝”协奏曲;5、纪念阿劳丨阿劳弹琴慢的几点原因丨为何很多人不喜欢他,但他仍旧位列最伟大钢琴家之一?他以以对乐谱的忠诚而著称,他演奏从不投机取巧;6、傅聪谈阿劳;7、阿劳谈肖邦;8、埃利·奈伊与阿劳演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8、波利尼谈阿劳丨“阿劳是非常伟大的钢琴家,他那杰出的演奏我至今还清楚的记着。我是受到了强烈震动的”;9、纪念阿劳逝世二十五周年丨阿劳演绎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丨伦敦爱乐;10、纪念阿劳逝世二十五周年丨阿劳演奏莫扎特第八号钢琴奏鸣曲丨贝多芬第32号钢琴奏鸣曲;11、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时的痛苦丨阿劳演奏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



于是在影像中巴赫碎成精神,不可收拾。或者,破碎的是这个世界,以至于能化合出巴赫的音乐,又能使其反射出“神圣”光环。管风琴家维多尔对史怀哲说,管风琴家的使命是让人在辉煌的声音中经历神圣体验。对此我稍稍有所保留。不觉得巴赫高得让人看不见,他只是深得让人测不到底而已。那深度来自技术和奇想,还有胸中全部气象,其中当然有神有信念。虽然在路德派教堂弹巴赫,但我是教外之人,巴赫其实处处与我悬隔,我只是在“日课”中捡拾他的碎片。渴望被感动,淹没,溶解。我在他的音乐里是一只等待被雷电击中的麻雀。

往期巴赫:1、迫切需要创新的古典音乐丨只有巴赫是好的,只有贝多芬是高雅的,这种不创新、向后看的习惯,决定了古典音乐走下坡路的命运;2、钢琴家陈必先丨西藏演出遭停电,点着蜡烛弹巴赫丨以现代的技巧和精神才能赋予古典音乐新生命;3、钢琴家休伊特讲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4、海菲兹演绎巴赫《恰空》;5、巴赫《管风琴小品集》;6、巴赫《英国组曲》由谁奏鸣丨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沉浸于心旷神怡、或宁静、辉煌的音乐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7、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丨中国表演者已与西方最伟大的名字并列;8、“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9、音乐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丨为何在大提琴组曲的乐谱上,巴赫没有留下任何表情术语? 10、演绎巴赫的费恩伯格;11、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12、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12、兰多芙斯卡丨我用巴赫的方式演奏巴赫;13、克莱默演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舞曲》;14、图雷克的巴赫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Bach);15、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16、朱晓玫作序的《莱比锡之旅》丨“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 17、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30种变奏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18、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说:“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19、爸爸“巴赫”丨莫扎特说“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我们学会的一切都来自于他。”丨巴赫却说“我唯一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 20、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 21、古尔德的巴赫给我们哪些启发丨他的巴赫,只能聆听,不能复制;22、巴赫与灵魂的虔诚;23、三代巴赫大师带给我无限欢乐丨聆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24、巴赫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作曲家丨罗斯特罗波维奇解说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文字幕);25、兰多夫斯卡谈巴赫《平均律》丨对位手法就是巴赫的语言丨这种“一个音符对应一个音符”的语言,是巴赫唱着对上帝之爱,唱着其纯真之爱;26、王健谈巴赫丨他的“音乐里有爱,但不是占有的爱,而是慈祥的、温暖的爱。” 27、【小传】巴赫养成记(上);28、【小传】巴赫养成记(下);29、王健丨我们耳中的巴赫,已经是我们眼中的巴赫!30、穆洛娃谈演奏巴赫的巨大转变丨“持续演奏和研究巴赫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31、巴赫如何模仿维瓦尔第的?奏鸣曲“快-慢-快结构”如何确立?来听《意大利协奏曲》(BWV971);32、加德纳的巴赫朝圣之旅丨《圣诞清唱剧》(BWV248);33、横跨古典、浪漫的诗情画意丨肯普夫演绎最浪漫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988);34、歌德说:巴赫的音乐“好像永恒的和谐在自言自语,像在创世之前必须在上帝内心发生的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