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诞:都摄六根妙难论,大精进得三摩地
南無大势至菩萨(三称)
关于念佛法门的修习,印顺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中说:“念佛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但特别发达起来是大乘佛教。念佛法门的发达,与十方佛现在的信仰及造作佛像有关。……进入大乘佛法时代,形成了不同修持法,不同目标的念佛……分为称名、观相、唯心、实相四门。”
“称名念佛”主要是佛弟子表达自己皈依佛、赞叹佛德、求佛加被之意,为修行佛道中最极简易又多利益之行持方法之一。
关于称名的功德利益是禅修者,以此“佛随念”的念佛方法来排除自己在“禅观修持中”的诸多障碍、逆缘。例如:《摩诃止观》卷二“示常坐三昧法”(大正46·11b)云︰“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哭悲笑则畅,行人亦尔。”
(四)念弥陀佛
称名念佛时,依行者所修之相,可分定心、散心二种。此中,证得三昧,住止定心而称名为“定心念佛”;若以散乱之心称名,则称“散心念佛”。
在汉传大乘佛教的国土,由早期的“佛随念”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的发展成为只单一的“称名念佛”法,最后变成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持名念佛法”:念阿弥陀佛名号,於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二、观相念佛
四、实相念佛
实相,或诸法实相,玄奘法师译为“实性”或“诸法实性”,是“如、法界、实际”的异名。《中品般若·三次第品》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已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解诸法无所有性,修六念”。其中以“諸法无所有性”念佛,是分为五阴、三十二相、金色身、丈光、八十随形好是念佛的形像;戒众、定众、慧众、解脫众、解脫知见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念佛的功德。
五、总结
关于念佛法门的修习,由所述可知,“念佛法门”是自力而非他力,以戒、定、慧三增上学为核心的佛陀教法。至于,近来有弘扬弥陀净土的某法师,一直强调念佛为“他力信仰”,这种说法与佛陀所教导的自力念佛法门,去除贪、瞋、痴三毒,趋向生死解脱,有了根本性的差异。
修习念佛法门者须知:佛陀的教法是自力、自依止,清净、一味、解脱法。例如:《长阿含·游行经》卷2: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內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隱,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皈依,皈依与法,勿他皈依。”(CBETA, T01,no. 1,p. 15, a26-b9)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五;《普曜经》卷八;《观佛三昧海经》卷三、卷七;《悲华经》卷一;《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十七、卷二十;《法华经》卷七;《法华经文句》卷十下;《中品般若·三次第品》;《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上-下)中;《弥勒上生经》(大正14·420b);《观无量寿经》(大正12·345c)中;《摩诃止观》卷二;《法华经》卷一;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2021年文集 2020年文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 2019—2016文集 【人间佛教·礼仪篇】 |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完
————————————————
点击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