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评估:技术净评估与美军“抵消战略”

远望智库 易评估 战略前沿技术 2022-04-11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工队招募


技术净评估与美军“抵消战略”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抵消战略”是美军在冷战时期创造的一个术语。其涵义是利用军事技术优势抵消对手的兵力数量优势。历史上美军一共提出了三个“抵消战略”,前两次“抵消战略”是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分别在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是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2014年8月5日的一次演讲上首次提出来的,他宣称为了抢占新的军事制高点,战胜现实和潜在的对手,美国应当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随后,美国前国防部长哈格尔予以正式确认,表示美军要制定第三次“抵消战略”,并于2014年11月15日公布《国防创新倡议》,这个《倡议》其实就是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总体设计。以此为标志,第三次“抵消战略”(新“抵消战略”)正式出炉,时至今日已满四周年了。

前两次“抵消战略”都取得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成功,但是那些都是“过去时”了。四年来,第三次“抵消战略”较之前两次“抵消战略”而言成效如何,也有不少的讨论。不仅如此,四年中,关于“抵消战略”的话题时有提及,众多维度的观察与评述早已超过其本身的份量了。在此情形下,我从技术净评估的视角再置喙几句,或许也无关紧要,想必没人反对多此一举。

前次说了,技术净评估(净技术评估)是美国净评估的一个重要类别,是指对敌我双方的军事技术、武器系统、作战演练及兵力效益性的比较分析,以便了解军事技术对现在及未来战争形态的影响,评估美国的军事技术能力和潜力、趋势和未来前景,预测未来威胁和发展机遇。在美军,技术净评估与美国国家净评估一样,也有自己独立的运作机构。

现在要说的是,美军历次“抵消战略”都要强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而判断技术优势如何就需要借重技术净评估。换句话讲,理解了技术净评估对于深刻认识美军“抵消战略”与技术战略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美军历次“抵消战略”均强调技术优势并有相应的技术净评估专职人员或机构支持

美国国防部在确立“抵消战略”或竞争战略思路的同时或之后,就立即寻求建立清晰的技术战略。因为在美国人看来,科技领域的状态和趋势直接决定着“抵消战略”与竞争战略的成效甚至成败。而制定技术战略不仅需要战略净评估的支持,更为需要的是相应的技术净评估支持。在这个问题上,威格曼在其报告《技术净评估》中的说法是对的,他说:“预测未来的军事平衡必须包含对美苏之间的基础技术平衡加以评估”。他撰写这篇报告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影响未来军事力量平衡的技术平衡的关键问题([美]戴维·威格曼《技术净评估》,1989年3月)。

事实上,高科技武器的根基在于基础技术,西方传统上就是依靠武器方面的技术优势,来抵消苏联及其代理人的数量优势。美军前两次“抵消战略”都强调技术优势并有相应的技术净评估支持,第三次“抵消战略”当然也不例外。至于新“抵消战略”能否像过去那样发挥技术优势而获取或维持军事优势,新“抵消战略”和技术优势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新“抵消战略”本身是否适宜,即使在美国国防部内部,也有人表示相当存疑。这些我们权且不去理会,那是另一回事情。

第一次“抵消战略”是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和推动的针对苏联的“新面貌”战略。美国战略界习惯把艾森豪威尔关于美国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新面貌”战略称为第一次“抵消战略”。这一战略强调以美国的核优势与技术优势来抵消苏联的常规军事的数量优势,其核心内涵就是“以核制常”,即利用核武器技术抵消苏军地面部队强大的数量优势。应该说,起初这一战略还是很有效用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苏联自己发展出核武器并实现与美国相互摧毁的核均势之后,就失效了。但其核电技术和航天技术等迅速转化成了民用技术。不过,这些都是琐碎的“城南旧事”,不必细说。我想说的是,五十年代,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框架下以国防部为主执行的净评估活动,在集合一批国防与军事专家的同时,吸纳了少量的技术专家参与运作。及至六十年代,在美国国防部防务研究和工程学主任办公室就设置有专职的技术净评估参谋岗位,以增加对美国与其他国家技术和武器系统的分析([美]皮科特、罗奇、瓦特斯《净评估:历史审查》)。

第二次“抵消战略”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布朗和佩里领导制定和实施的美军新一次“抵消战略”。强调用信息技术优势抵消苏联的常规数量优势,简言之,就是以信息化抵消机械化。早在七十年代,美军就建立了以精确制导武器、隐身飞机、天基侦察系统为核心支撑的军事优势。近四十年来,这种优势在 遏制苏联军事扩张以及海外战争以来历次局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了迷惑和欺骗苏联,使其认定第二次抵消战略的目标仍然在核领域,在八十年代,美国还国还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事实上,美国的技术创新,不仅为其奠定了技术优势,还帮助美国赢得了冷战。不仅如此,期间其因特网和GPS得到了广泛运用,构建了美国军政、军令的分离体制,奠定了美国现代国防体制的雏形。当然,冷战高潮的那段历史全球人都知道,也无须赘述。需要说的是,在第二次“抵消战略”提出之前,为回应“蓝丝带”国防小组的建议,缓解来自朝野的净评估与技术净评估的压力,国防部就成立了专职的技术净评估办公室([美]菲利普·卡伯尔《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和战略发展:初期的形成对未来的启示》,2008年8月)。还想说的是,第二次“抵消战略”本质就是竞争战略,美苏长期竞争既是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竞争,也是技术的竞争。之所以运用竞争战略,就是要确保美国相对于苏联的技术优势,同时迫使苏联为继续这场竞争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

第三次“抵消战略”是2014年11月美国国防部倡议的新“抵消战略”。其目的是在军事转型过程中继续保持军事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美国在技术、作战和人力资本方面的长期持久优势,在必要的时空可靠地投送力量,降低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上的预期效果,以增强危机的“稳定性”和“常规威慑”效用,同时给对手增加长期竞争的成本。目前这一战略还在继续,或许我们还要“听其言、观其行”,因此有必要展开几句。

美军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呢?有研究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加快,精确打击武器、太空系统、新型战斗机、大型舰艇等相继服役,无人系统、网络信息等新兴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美军凭借第二次抵消战略建立的军事优势,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在未来作战行动中将面临更大风险。

总体上看,第三次“抵消战略”是以我为主要对手,以发展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结合新作战概念,创新管理模式,改革采办方式,旨在2025~2030年形成美军新的技术优势。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毫无根据的推测,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此一“抵消战略”正式出炉前的10月29日,负责系统工程的助理部长帮办史蒂夫·韦尔比就受领了制定《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的任务,并负责在2015年中期制定“技术战略”。而此一《计划》主要目的就是要拿出一个旨在确保美军2030年前后军事优势的技术清单,进而实现新的“抵消战略”。这就是说,新的“抵消战略”与新的“技术战略”“技术清单”其实都是同一批货,从源头上看,都是同一根子上长出来的东西。话到这里回归正题,我还要说的是,为配合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实施,美国国防部重新恢复建立了技术净评估办公室,以根据其他机构提供的世界技术发展情报,采用净评估方法,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评估美国的军事技术能力和潜力、趋势和未来前景,预测未来威胁和发展机遇。

二、美军技术净评估就是要为“抵消战略”辨识与确认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

研究表明,“美军的新‘抵消战略’,在本质上并不限于军事,而是企图再次用军事战略需求和管理运营,使美国走出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在新科技革命时代继续保持战略性科技优势”(李健、吕德宏《歧路徘徊:略论美军新“抵消战略”》1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6月)。美军历次“抵消战略”都要追求和依托科技优势,然而只有真正找到并切实廓清关键技术领域,才有可能明确未来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方向,进而适时研制适应未来“游戏”(作战方法和形式)及其规则的武器装备与配套系统。因此,辨识与确认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对于美军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尽管美国人没有公开说明,他们是如何以技术净评估来确定技术优势的,但是他们确实在运用某种方法,不断地辨识和确认着相关的领域。

例如,新美国安全中心“技术与国家安全”项目和“超越抵消”课题负责人本·菲茨杰拉德曾在2014年10月21日发表的文章中,就告诫美国国防部:“今天的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需要在其分析过程中保持谨慎和精确,以避免过分依赖过去的技术或者盲目寄希望于未来技术。一个平衡的方法将会先确定各种技术。这会增加战略选择的范围,并且降低风险,但广泛的技术似乎不太可能适用于单一战略,进而令人质疑抵消战略和技术优势之间的关系。”(见前注)如果说敌我军力评估中“平衡的方法”是净评估方法的话,那么这里的“平衡的方法”就可以认为是技术净评估方法,它主要在敌我之间平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平衡。

再如,从美国国防部2014年12月3日对外发布的《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信息征询书》来看,其目的在于以公开的方式从私营部门和学术机构中寻求意见建议。其侧重点在于发展业已成熟和能够在未来5~10年内进入开发阶段的技术支持能力,进而谋求在2025~2030年内为美军自身及合作伙伴提供军事优势。主要强调了三类技术:一是相对成熟的技术,能以创新或独特方式应用于实际部署的不同类型的系统;三是新兴技术,能够快速地提供新的军事能力;三是尚未完成开发的技术,主要是拟开发或尚在开发的且可为军用的民用技术。

又如,从相关研究材料看,与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配套的国防部《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明确将相关项目圈定在航天技术、水下技术、制空权与空中技术、防空反导技术、其它新兴军用及商用技术等五个重点领域。同时,组织研究论证2030年前显著影响军事力量对比的新系统概念和新技术,并投入巨资促进六大技术领域的发展:一是反制战略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重点发展对陆对海、空空武器等相关创新技术概念,改进现役和在研武器系统;二是为关键作战装备和军事设施提供“精确防御”;三是发展新型水下战能力;四是发燕尾服有人/无人编组、协同作战能力;五是在网络空间战与电子战领域形成压倒性优势;六是概念与技术验证领域,探索新兴作战概念、技术和能力、拓展提升兵棋推演效能等。

关于这类问题,千言万语都不解渴。更直白、更富说服力的还是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沃克的话。对此他不加掩饰地说,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全部目的在于三点:首先是找到新的技术,其次是找到新的作战观念,第三是找到新的部队编成编组。

三、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对于技术净评估的需求

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古尔在其著作《竞争战略倡议总揽》中所言,“如果不是在较早时候提出并展示净评估方法的价值,就没有可能提出和运用竞争战略。有关东西方各种军事对比评估的精确性的分歧,推动了对净评估的需求。”同样的,就技术净评估而言,类似的推断也成立。正是由于技术净评估方法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美军“抵消战略”的提出。反过来,美军“抵消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也有力推动了对技术净评估的需求。

从美军第二次“抵消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与国防部技术净评估办公室的立废来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感到在美苏竞争中处境不妙,因为某些领域苏联已然超过了美国,而在另一些领域苏联与美国旗鼓相当,还有一些领域的趋势表明苏联很快将赶上来与美国平起平坐。在此形势下,美国国防部成立了专职的技术净评估机构。几乎与此同时,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专职的国家净评估机构——净评估特设委员会与净评估小组(1973年10月转移到国防部长办公厅)。及至后来,美军才正式提出了第二次“抵消战略”。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在与苏联的战略竞争中日益占居上风——第二次“抵消战略”成效持续显现,技术净评估办公室的地位作用开始边缘化。直至第二次“抵消战略”取得决定性成果,美国国防部便撤消了技术净评估办公室这一专职机构。

大家知道,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强调的颠覆性技术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变革现有系统和技术应用方式,利用现有技术和成熟技术迅速形成作战优势;

二是瞄准中远期作战需求,开展基础性技术研发实现持续的技术领先;

三是促使先进成熟的民用技术向军用转化。但是何以见得就是优势、就是领先?就先进了呢?这就需要发挥技术净评估的作用。

如果说净评估旨在评估美国与战略竞争对手的优劣,找出未来环境里的机遇与挑战的话,那么技术净评估主要是从技术角度评估美国与战略竞争对手的优劣,并从技术视角找出未来环境里的机遇与挑战。如果说净评估是制定和调整竞争战略的工具,那么技术净评估就是制定和调整技术战略的工具。事实上,美军“抵消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竞争手段,就是运用己方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尤其是技术上的优势,来抵消竞争对手数量上的优势,并且长期巩固、维持或扩大对于潜在对手的这种优势,直到最终战胜或严重削弱对手的优势。毫无疑问,技术净评估就是从技术视角解构战略竞争与“抵消战略”不可或缺的工具。一些竞争战略、技术战略研究流于表面化,深不下去,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净评估这种“洛阳铲”式的挖掘工具。

四、美军技术净评估与“抵消战略”很早就由美苏转向美中

如前所述,美军第一次和第二次“抵消战略”明确针对苏联。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似乎“棋无对手”,美军技术净评估与“抵消战略”仿佛完成了使命,突然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形成了一个将近三十年的“断层”。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有资料显示,原先的专职技术净评估职能归并到了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而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早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虽然,在此期间美军没有搞出一个什么名目的“抵消战略”来,但是,相关“抵消”的策略研究与谋划从未停止过,可以说活动频频、“小动作”不断,直到美军正式提出针对中国的第三次“抵消战略”,并恢复重建技术净评估办公室。

事情究竟如何?仅靠猜度是不行的,总得拿证据说话才好。然而,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完整的研究报告只有其主任安德鲁·马歇尔、在任国防部长和总统3个人才有权看得到,我们自然也是无从知晓其真实面目。但是,最近就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尚子挈《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涉华研究报告类型分析(1988~2015)》,2018年10月31日),在技术净评估办公室衰落撤消与恢复重建的27年(1988~2015)间,净评估办公室委托其“净评估外围支点机构”的课题研究项目中,就有多达160项涉华(包括美国长期战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6项、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17项、哈德逊研究所6项、博思艾伦汉密尔顿股份有限公司34项、IHS国际有限公司22项、其他研究机构15项、未附承包机构名称的研究课题40项),平均每年5~6项。其中,自然少不了《与中国竞争的长期战略》《中国国防装备现代化2020》等宏观研究课题,更多的还是《中国的军事技术调整与发展》《中国两用技术采购:来自俄罗斯和以色列的观点》《中国对外国技术的采购——专题研讨会报告》《中国神经科学研究及可能的军事应用》《中国特色研发:俄罗斯和以色列对中国能力的见解》《挑战美国的太空优势:中俄军事革命的道路》《挑战美国的太空优势: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出其不意”》《中国与俄罗斯针对太空优势的非对称战略》《中国的运输技术与项目融资》《亚洲的军事技术与军事组织》等明显的技术类项目。谁敢说这些项目,不是在为针对中国的技术净评估与“抵消”图谋进行相关的基础准备呢?

有关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问题,我们学界常常讳莫如深。但在美国绝然不同,美国学界对此有大量的公开的讨论。如果说他们也还有反对声音的话,那只是因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还不具备与美国竞争的资格。但是,马歇尔尤其不一样,他老早就开始关注中国了。众所周知,马歇尔首先是技术专家并且一直关注技术领域的动向和趋势。与一般技术专家所不同的只是,他不仅仅关注技术领域本身,他更关注这种动向和趋势对于国家实力的影响及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马歇尔就考虑并着手安排针对亚洲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他开始焦虑和担忧起来。一些专家的说法是,净评估办公室1983年就有报告显示,在美苏可能的战争中美国明显处于优势,这就让马歇尔认为他们可以腾出相当的精力以应对其他问题。两年后,他就授意美国科学应用国际公司开展包括“亚洲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安全环境变化课题研究。五年后,在他斡旋下国防部长温伯格设立了“综合长期战略委员会”,并由他牵头负责该委员会“未来安全环境组”工作,具体完成《未来安全环境》报告。

有材料反映,该《报告》主体内容有四个方面:其一,经济、人口与科技趋势的特点;其二,上述趋势可能带来未来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动;其三,未来可能出现具有转型性的大量事件;其四,战略规划机构和人员应当关注或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有研究甚至认为,马歇尔正是据此《报告》提出了未来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亚太崛起;一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引起武器装备、作战理论、体制编制领域的变革,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新“军事革命”。

事实上,就在马歇尔退休前三个月(2014年11月),美国国防部推出了第三次“抵消战略”。又十个月(2015年9月)恢复重建技术净评估办公室。也正因如此,学界普遍认为马歇尔是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幕后的真正推手。最近我还注意到,就在2018年3月,已经退休三年,九十七岁高龄马歇尔老先生,居然与阿布拉姆·舒尔斯基联名撰写发表了《以苏联为例:评估计划经济与集权政体的可持续力》,还在为美国国家当局(总统和国防部长)规划和实施大国竞争战略与战略竞争作“场外指导”。当然,这在美国也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大家都看到了,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有着“活化石”之称的、九十五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老先生,现在还满世界地跑。就在前些天(2018年11月上旬),他还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为美国利益而奔走和忙碌。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与作者

易评估相关文章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