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的科举梦

2017-11-28 扶摇教育 e读书测评

康熙十年,蒲松龄应同乡孙蕙得聘请,在江苏宝应县衙帮办文牍,接到山东淄川的家书后感慨顿生,写成《感愤》诗一首 “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已届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只落得撇家舍业与人做幕;虽然县衙有酒供自己痛饮,但胸中的磊块不平之愁却难以消除;更好的消愁解闷的方法就是把近日收集到的奇闻异事写进自己的“夷坚志”里,借鬼狐之故事,消自己之块磊。


作为《聊斋志异》的首篇——《考城隍》,宋焘公因试文中“如果因为别有居心,而去做善事,那么虽然做了善事也不值得奖赏;而无意中做错了事,虽然是过错也不应该处罚。”的文句被诸神传赞不已,经过集体裁决而被任用为河南一城隍。这个故事寄托着蒲松龄对理想科举的期望,反映了他对清代科举的深度失望。


什么是城隍呢?

城隍是我国民俗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实际上就是城墙和壕沟,保护着城内民众的安全,后来被神化成为护城安民的神灵。按照明朝以来的城隍谱系,城隍为冥间的官员,有品级,与阳间的官员相对应。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在《聊斋志异》中,城隍常为府县级官吏,更多的是专指县城隍。


蒲松龄的科举梦

科举,是旧时的读书男人们进军官场的必由之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的存在,并不是因为读书本身具有雅趣,而是因为读书最终会让他们实现进入仕途、成为官员的梦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梦想,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他们的自我安慰。

19岁那年,蒲松龄连续高中县府道三个考试的第一。不过,接下来的举人考试中,他连续多次参加却均名落孙山。直到63岁时,蒲松龄一共考了10余次,最后终于在71岁时才援例贡生。蒲松龄的一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设帐教书和准备科举。科举几乎成为了蒲松龄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

《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制度的篇章将近百篇,占总篇数的近五分之一,或以科举考试为题材,或涉及科举考试。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读书人作为科举的主体,他们不管出身如何,总是在经历着相似的科举历程,并且为此奋斗不息。然而不管他们付出怎样的辛苦努力,一切都不由自己,太多的因素影响着他们。蒲松龄把自己的经历遭遇融入到他的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寄托美好的愿望,或哀叹悲惨的命运,或表达愤懑的情绪,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例如,在《考城隍》中宋焘公,实现科举梦是在梦中,而不是在现实中,更让人悲哀的是宋焘公的执迷不悟,是他对科举考试的孜孜以求。


“士不遇”

中国的人才选拔经历了世袭制———荐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而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是统治阶级用来选拔和造就本阶级需要的人才所建立的一套制度。清代读书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 3 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考试。准确地说,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3个系列。而考上生员后,还有岁试和科试。

“士不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先秦屈原“忠而见黜”,留下千古名篇《离骚》;司马迁忍辱负重,书写了《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是“士不遇”的洒脱不羁;苏轼一生多次贬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士不遇”的无奈叹息……。至清代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写了很多科举考试、士子不遇的故事。小说中的书生大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以考取功名为目标的读书人、求学的童生、秀才、举人或者下层官吏,这些受过一定教育尚未进入仕途或者官位不高的人统称之为士。

“士不遇”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为“文人士子们在仕途的失意,如求不得官,说不得用,官不得升,官不得久。”


不断幻灭、不断挣扎的科举梦

但是,蒲松龄的科举梦,却是与前人不同的。

《菊花精》中的马子才是一个传统的士的代表。陶生和东晋大名士陶渊明同姓,同时他也嗜酒,且饮素豪;而且马子才也认为陶生是个清高的人。然而陶生又以贩卖象征文人高洁秉性和高雅生活的菊花为生,具有商的特征。所以说,陶弟这一形象比较复杂,是一个士商两栖式的人物。这是当时社会风潮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弃儒就贾”的结果。

在几次马子才与陶生的较量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时确已成长为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不但与士地位相当,甚或有超过士的趋势,士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商。

但蒲松龄深埋在心底的士的立场,执着的科举梦,最终让马子才无意中,将陶生这种士商两栖式的人杀死了。由此,士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这深深地反映出了蒲松龄不断幻灭、但不断挣扎的科举梦。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百事与心违”的蒲松龄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高峰

繁花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节日

《红楼梦》为何又是《石头记》?

《说不完的曹雪芹》

“揭清官之恶”的《老残游记》

《老残带你游山东》

《顾明远与佐藤学的对话:教师如何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老残游记>简介》

《重口味没营养带剧毒 您孩子的阅读是否“亚健康”? 快来对照做个“体检”》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

《跟着民国大家们学语文》

《董奇: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

《如何阅读<老残游记>》

《迎接“部编本”教材的阅读改革》

《阅读,从课上到课下》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历史读物怎么读》

《读书就要“自己”读》

《怎样读老舍》

《大部头的图书应该怎么读》

《中学生如何读<红楼梦>》

《安徒生的价值》

《暑假读书的重要性》

《高考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

《学生应该读<儒林外史>》

民国大师们开给青年的书单

《从高中到大学,做好你的阅读准备》

《中考结束了,这个暑假应该读点什么书?》

《中学生如何读<西游记>》

《中学生如何读鲁迅》

《阅读就是要真的读》

《中考阅读重在积累》

《爱读书的孩子会获利》

《小升初时期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学生阅读名著应阅读改写本》

《“文史哲”的难分难舍》

《如何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

《如何实现高效阅读》

《论“烂笔头”的重要性》

《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的“两面”》

《阅读需要背景知识》

《学生如何阅读普希金》

《学生如何阅读现代诗》

《学生如何阅读外国名著》

《学生如何阅读古典名著》

《那些很美的中国“童话”》

《再议核心素养与阅读》

《阅读测评总结》

《e读书项目阶段报告》

《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读与思》

《我不认识这个字,怎么读懂》

《拼音与阅读》

《寓言故事,怎么读?》

《童话故事,读什么?》

《核心素养与阅读》

《国际儿童读书日,我们一起读古诗——读<赠汪伦>》

《你不需要专业导读吗?》

《课外阅读,真的要课外读》

《阅读,不仅仅是……》

《我们一起来读诗 ——读<望庐山瀑布>》

《什么是“大阅读观”》

《民间故事的内在美,需要你慢慢读》

《课外书不止是消遣》

解读非连续性文本

《红楼梦》中的美食

《"诗经"中的花与美人》

《你不知道的“月亮”》

《我们如何阅读神话故事(下)》

《我们如何阅读神话故事(上)》

《教育部为什么要推荐这些书?》

《民国的孩子都读什么书?》

《阅读的两翼:朗读与默读》

《推想:一种高效的阅读习惯》

《挑书,也是一门学问》

《小学生如何读诗歌》

《不一样的中国“风”》

2017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分享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风” 》

《廖卉萍:我们如何读一首诗 ——形式篇》 

《廖卉萍:我们如何读一首诗 ——内容篇》

《从人物对话中能读出什么?》

《故事里的“我”和讲故事的“我”》

《阅读不仅要好,也要快》

《一本书的“外在美”》

《易进:为什么要学习“作家作品”?》

《阅读需要知背景》

《小学生如何读小说》 

边注式阅读,你知道吗? 》

《“碎片化”的读百本,不如“全面化”的读一本  》

《检测阅读结果的简易方法》 

小学阅读能力提升,从“2+2+2”开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