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新定义当代文学的现实关怀

白雁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的现实关怀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近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本文试图梳理论坛学者的观点,从百年来的具体作家作品出发,从对现实的关怀、对作家的关怀等角度,展望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未来道路。


白 雁/文



文学的核心被技术性的东西遮盖了


中国新文学肇始于百年前作家们对现实的强烈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演变,作家的现实关怀也表现出变动不居的嬗变过程。无论如何变化,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历来是评论家们关注的核心。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光芒认为:如果说文学的终极关怀是对于人的存在本质的勘探,那么文学的现实关怀就是对于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关注;如果说文学的历史感体现的是人在历史中的命运,那么文学的现实感表现的就是对于人的现实境遇的探索。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文学的终极关怀离不开现实关怀的基础,文学的历史感也必然以现实感为根基。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锡章从中国文学的传统,来溯源文学的现实关怀。他认为,中国文学有着优良的关注现实的传统,早从《诗经》《楚辞》开始,就是从人、人性和人道的角度关注现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彬彬从“五四”时期新旧文学交锋的角度,指出了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精神的复杂关系。何锡章教授表示,近三十年,随着对技术性的追求,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文学的核心——对于人的关怀、人道的关怀,某种程度上被掩盖了。以先锋派为例,它的探索在形式上是有价值的,但是在人性关怀上是有所退步的。何锡章提出,当下,对于文学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关注,即继承传统、回归文学自身的价值性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赞同何锡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的现实关怀涉及两个领域,即作家对人物的关怀,以及研究者对于作家怎么保持现实关怀。关于后者,程光炜以他个人研究视域中的路遥和王蒙为案例做了解读。




回到作家的心灵史,厘清路遥“兄弟失和”公案


围绕着著名作家路遥,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兄弟失和”公案。这一段公案,在诸多与路遥有关的纪实作品中都有记载。在路遥的亲人中,四弟王天乐受到他的格外照顾。正是在路遥的照顾下,他这位有着一些文学才华的弟弟得以摆脱农民身份,被招为工人,后来,还是在路遥的帮助下,王天乐成了一名从事文字工作的记者。然而,流传比较广的一个说法,路遥去世前病重住院期间,与他关系亲近的王天乐很长时间里缺席。普遍认为,兄弟失和的原因是因为四弟王天乐“背叛”了路遥,背着路遥在外面借钱,并多次在外人面前对路遥出言不恭。这让路遥怒不可遏,甚至在病床上宣布与四弟断绝关系。


路遥去世后不久,王天乐也因病去世。王天乐生前,对“兄弟失和”曾有回应,但他的回应与其他人的说法有矛盾之处,因此往往被忽略。路遥“兄弟失和”令人联想到著名的周氏兄弟失和,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家务事”,不仅关系到作家的文学形象,也关系到他与此事件有关的文学言论的真伪,而后者往往被用来作为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材料。


这样的材料准确吗,可靠吗?程光炜追问“兄弟失和”背后的原因——四弟王天乐之所以不来照顾路遥,原因真的是如此不堪吗?他得到的最新的一份路遥亲人的访谈录显示,其实四弟王天乐生前也罹患肝癌,所以他拜托五弟去照顾哥哥路遥。也因此,路遥去世前,陪伴在他身边的亲人,是他的五弟王天笑。


程光炜另举作家王蒙为例,他关注作家或明或暗的心灵徘徊期,认为这对作家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因此,“立足于当代文学,除了回应文学作品外,还应该回到作家的心灵史。”



“离乡者”与“还乡者”的两种书写


作为一种农业文明与现代城市生活碰撞的产物,“打工文学”与社会发展现实密切相关,曾经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热点,甚至被视为新世纪文学的一道风景。但是近十几年来,打工文学却陷入沉寂,很多作家创作停滞,也有的开始回归故乡、田园,以创作回忆类作品为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从文学关怀现实的角度出发,呼唤打工文学的蜕变与新生。


贺仲明分析,造成打工文学沉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创作者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生活发生了变化,与打工生活产生了隔阂;一些熟悉打工生活的作者,却缺乏创作的能力,不知道怎么写,或者他们的创作没有像上一辈那样,产生那么强的社会影响力。他同时也认为,当前的社会环境并不只是对打工文学的发展不利,其中也蕴含着这类作品深化发展的契机。从社会群体来说,打工者这一群体依然大规模存在,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如第二代和第三代农民工等,他们的生活值得关注。从作家方面来说,这些拥有丰富的打工者独特生活经验、也有较深情感的作家群体,不应该放弃已有的创作资源,值得在创作中继续开拓和深化。


贺仲明站在评论家的角度,努力探索如何保持打工者创作的持续性、如何加深打工写作的真实性,以期他们借自己的独特生活和文化优势,开拓出城市书写新的空间,展示出城市书写新的可能性。


与贺仲明形成对比,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光明关注的是“还乡者”的关切与悲悯。他通过莫言“故乡人物志”中的《等待摩西》,展开探讨。2017年之后,莫言重新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一组“故乡人物志”,从记忆中调取高密东北乡的奇人轶事,这些小人物的身上,留着历史纷纭与人性合力雕刻的痕迹,每个故事都透着沧桑感。毕光明透过莫言对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的书写,肯定其对于东北乡人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深层关怀。就《等待摩西》而言,毕光明认为小说重点指涉了革命、经济改革、社会制度建构与完善过程中的多重现实问题,批判了城乡二元体制给东北乡人带来的深重苦难。








观 点

 抵达文学关怀的现实路径

 文学关注现实,有赖于对文本本身的构建。

如何通过对文本的构建,抵达当代文学的现实关怀?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刘俊从宏观角度对“现实关怀”与“文学表现”的关系进行辨析,他提出文学学科对社会学关于“现实关怀”的定义进行扩充和生发,即以“文学表现”表达“现实关怀”增添了其丰富性和可能性。刘俊认为,应当考察不同文学观念和美学追求处理“现实关怀”时的多元姿态,他选取陈映真这一具体案例,从作家立场、叙事姿态、美学呈现等方面考察其创作,指认其包含底层左翼的“现实关怀”和先锋现代“文学表现”的特异组合,打破了用现实主义表达“现实关怀”的认知惯性,并鼓励“文学表现”与“现实关怀”的多样化组合涌现。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维保关注“非虚构”写作。方维保沿着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的脉络,解读“非虚构”创作近年来日益强势的原由。他认为,在“典型化”文学时期,报告文学契合了时代的需求,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一种解构思潮,纪实文学逐渐凸显,与报告文学共存,甚至覆盖前者。其原因是,它的社会学性质越来越浓厚,文学性下降,甚至受到政治和商业的影响,风靡一时的商业纪实即是证明。“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是从正面命名,而“非虚构”则是反面命名,即不准虚构,是对真实性的强调。贯穿这一长串发展脉络的是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以及它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抵达,两者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提倡,应该建构一种伦理,在纪实和虚构之间建构相对稳定的关系,表达现实和文学想象的结合。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雄关注网络文学对现实题材的处理,他借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网络女性主义”的说法,创造“网络现实主义”的新概念,并从书写内容、创作环境、读者期待等角度进行阐释。周志雄指认网络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窄化了现实生活,注重书写积极面,过滤掉现实的其他面向;另一方面其故事形态的非真实背后是情绪的真实,迎合读者的阅读感受,引起共鸣。周志雄认为网络现实主义从文学观念、社会意义、创作风格等角度丰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亟需新的文学理论和评价体系推动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陈进武穿透迭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审美取向等重重迷障,对当下文艺创作现实主义方向进行整体把握。他指出,“现实主义”概念的变化,映射着当代文艺的发展与转型。其中,概念的延伸、观念的嬗变、审美的新变等,都是需要去探求的问题,同时也是理解当下文艺创作现实主义发展方向的关键。由此,他从“现实主义”传统出发来反思当下文艺创作写“现实”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三点思考:其一,概念边界的“模糊化”;其二,内容书写的“滤镜化”;其三,审美取向的“含混化”。




(感谢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徐璐、王文君、张鑫对本文的支持)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鲍鹏山 |陈思和 | 李银河 | 阎晶明 | 陈平原 |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非虚构,抵达真实的中国现场 | “月光的合金”是怎样炼成的?诺奖新桂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炼金术”|读家对谈  文学创作的兴化现象 | 张忌:我写小说是为普通人立传  | 何同彬X张定浩:我们该以何种方式与传统对话 l 读家对谈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 视频 4·23 相约玄武湖 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 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 三城记:文学让城市更美好| 创意写作:文学祛魅之后创作何为? |秦淮河边那些事, “水太凉”只是故事的开头 |文学苏军:青年作家和他们的新写作 | 庞余亮 x 汪政:从“背影”到半个父亲在疼 | 对谈视频 | 徐静蕾家族百年传奇 | 徐父潜心十年著《父亲的军装》|  苏轼 x 李清照 x 赵允芳的非虚构 | 900年前,他们也曾是流量小生和小花 |  苏童 x 阿来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