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食征文】百 合 | 臊子面

时光捡漏 您生活的笔记本 时光捡漏 2021-07-30

您生活的笔记本

点击悦读更多精彩

关注


臊 子 面

文  |  百 合


母亲那天忙扎了,太阳还没冒金星星,已把父亲割来的两斤肋条肉刮净、冲洗、取皮、沥干,切得薄而精致。再用自制的粮食香醋在大铁锅内配制各种调料炒成色泽鲜红、口甘酸辣的猪肉臊子,盛在青花瓷罐内,红艳艳,油亮亮地香飘十里。又在面盆内,和出牛头大的一块面团,经三番五次醒、揉后,再踮起脚尖用擀面杖擀得一案又大又薄又圆,切得又细又匀又长的面条来。再看,那白色的豆腐、黑色的木耳、青色的豆角、红色的胡萝卜。还有那黄花菜节节、韭菜丁丁、鸡蛋饼饼,这五彩六色的下锅菜已齐刷刷地摆在锅边。锅内热气腾腾的鲜汤已微微开滚。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娘,过啥事哩,香的。”“娃呀,给你碎爸(关中方言,碎爸即是堂叔)相媳妇哩,你去看看他们来了没有,等会吃臊子面”母亲坐在锅灶前,不再拉动风箱,起身拍了拍衣服上的烟灰,爱怜地抚了抚我的头,满脸喜悦地向外张望着。

碎爸的媳妇相成了,除两人的缘分外,母亲的臊子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媳妇的娘家在外省,当一碗色味俱全的臊子面下肚时,媳妇的父亲抄着外地口音连说:“老美!老美!得劲!得劲!”媒人也借机说话:“臊子面是咱关中的特色饭,细长的面条代表活人要青青白白,长长久久;油亮亮的猪肉臊子代表生活的酸酸甜甜,红红火火;一锅五色菜鲜汤代表日子要和和美美,热热闹闹。还有咱关中的麦子在黄土地里要长一年,比其它谷类的生长期都长,吃起来筋道,耐饱。就像咱老陕人一样实在、憨厚。”媳妇的母亲听着媒人的话,看看碎爸,望望女儿,满意地点着头,说着与丈夫一样的外省话:“臊子面、臊子面,嫂子面吧!准!准!”说话间眼晴笑眯眯地对着母亲。轰然大笑,皆大欢喜。

这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在那个贫困,闭塞,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日子里,母亲老嫂为母,干练能贤地为亲家做了一顿美味大餐一一臊子面,赢得了一门美满的跨省婚烟。

在我的记忆里,酸辣可口的臊子面,总不能天天吃到。偶而做一顿,还只能给父亲、叔父、兄长们享受,母亲和我们这些女儿家家的只能等待在下完面条的汤锅里打一锅玉米面搅团。母亲的解说是父兄都是重劳力,他们在生产队用体力劳动换来的工分才能养活我们。姐妹们也只能懂事地望而兴叹。或者是家中过红白喜事、招待亲朋好友时,或者是家中的大人小孩过生日时,才能饱饱地咥上一顿母亲做的正宗臊子面,而且第一碗汤面要敬天敬地,祭宗祭祖或者要送给隔壁邻舍,做个人情。母亲的解说是咱们吃好的喝辣的时,不能忘记天神地神,不能忘记列祖列宗。人要学会舍得,不舍三百三,怎得六百六,舍出去才能得进来。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一碗臊子面不单是养眼好吃,还有文化。

为人妻后,虽没有受“打到的媳夫揉到的面”之待遇,但着实从母亲那里学会一手“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根线”的臊子面。难怪在外工作的儿子常说:“富吃山珍海味,素食粗茶淡饭,都难抵一碗‘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的臊子面,因为那是故乡的味道,那是母亲的味道。”

是啊,臊子面带着关中小麦的清香,与酸辣猪肉臊子荤素搭配,经西府九县的巧妇烹饪改良,从周王朝一直风靡至今,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面食的神来之食。

我常想,为什么老陕人就爱吃这酸溜溜,辣滴滴的臊子面哩?一日从网上查到,水垢用醋浸泡,荡然无存。在家试之,确实灵验。常听母亲说,咱这里的水“硬”,那祖先们创造的神餐臊子面是不是有这中和的道理呢?


我也常想,陕西西邻甘肃,南接四川,东望河南,区域不同,饮食各异。唯有陕西人对臊子面情有独钟,如同影子。无论是大城小镇,边远山村,高级酒店,独门小户,达官贵人,普通百姓,谁也离不开一碗臊子面,有甚者,一日不食,便坐卧不宁,夜不能寐。只要咥一碗臊子面,筋骨舒展,容光焕发。那种痛快淋漓之相赛过活神仙。

我也常想,臊子面之所以能成为秦人们喜爱的膳食,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融合关中地区的所有食材,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关中妇女的精巧手艺,能最准确地满足关中汉子的囗感需求,最能普遍地适合关中人凡过大小事的场合要求。

我也常想,千年臊子面以它浓郁的香味红遍大江南北,满足着众多百姓的味蕾。每天有一碗正宗可口的臊子面穿肠而过,那种解馋、那种筋道,那种色香,那种情怀是不是让生活安然而不落寞,人生有滋且有味呢!


“巴倒烫杯”我与美食的故事

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

为了发扬和传承家乡美食文化,【时光捡漏】公众号携手巴倒烫串串火锅店,共同发起“巴倒烫杯”我与美食的故事征文活动,面向所有文学爱好者,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信奉人生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信念,用文字讲述自己曾与美食邂逅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大餐,亦可记述普通不过的一碗手擀面。我们看重的不是华丽诱人的词句堆砌,而是美食后面最能打动人的故事!


参与办法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作品标题以【美食征文】前缀,可以添加图片。


征文期限

征稿日期:2018年7月26日——8月5日止

推文日期:2018年7月28日——8月8日


评选方法

本次征文分二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文章阅读量为基础,结果乘70%,作为基础分。

第二阶段:所有作品采取网络投票方式,最终票数乘30%,作为附加分。

作品最终得分=基础分+附加分


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

奖励面值500元的巴倒烫代金券一张,此代金券可同时在信滋餐饮、山水泉与巴倒烫任一店使用,并长期享受八八折的VIP待遇。


二等奖6名

奖励面值300元的巴倒烫代金券一张,使用方法和范围同上。


三等奖10名

奖励面值200元的巴倒烫代金券一张,使用方法和范围同上。


优秀奖若干名

奖励价值百元的西府特产礼盒一份。


July 26, 2018


July 27, 2018DELICIOUS     FOOD美味诱惑


关于巴倒烫、山水泉、信滋餐饮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凤翔山水泉蒸饺

电话:0917-8920999

地址:凤翔县南环路老电力局对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巴倒烫串串火锅(西区店)

地 址:凤翔县西区大道(市民中心对面)

订餐电话:0917-7788899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海子坡信滋品道

电话:0917-7526666

地址:凤翔县大海子村路口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地址:凤翔县雍兴路大转盘钟楼美食城

巴倒烫小火锅 

电话:7211958

地址:凤翔县东湖口东湖广场东侧




【美食征文】彭江红 | 妈妈的臊子面

【美食征文】李 荣 | 夏日美食蘸水面

【美食征文】宋力行 | 人间滋味,山药地软

【美食征文】刘建生 | 巴倒烫——我的最爱

【美食征文】柳如烟 | 难以忘怀的美味

【美食征文】李 莉 | 这一碗豆花泡馍

【美食征文】文周锁 | 从死面饼子到臊子面

【美食征文】杨云云 | 母亲的刀削面

【美食征文】汪 鸿 | 清凉浆水话美食

【美食征文】薛永利 | 酿米是道菜

【美食征文】刘晓兰 | 装在纸箱中的手擀面

【美食征文】宋秦力 | 背着锅盔去上学

【美食征文】赵小明 | 天下美味娘做成

【美食征文】麻永斌 | 一碗驴耳朵削筋

【美食征文】刘建生 | 家乡美味——苜蓿麦饭

【美食征文】刘春宁 | 贴着标签的味道

【美食征文】赵玲萍 | 难以忘怀的血条面

【美食征文】路 强 | 豆花泡馍香,游子思乡情

【美食征文】田 野 | 时辰包子,我的最爱

【美食征文】曹权利 | 我吃过的巴倒烫火锅

【美食征文】谢喜平 | 凤翔美食之荞面饸饹

【美食征文】李登元 | 搅团鱼鱼

【美食征文】李均宏 | 麦仁粥

【美食征文】赵应林 | 巴倒烫伴我走过人生十几载

【美食征文】小 草 | 难以忘却的陈村街美食

【美食征文】李 荣 | 重逢“花花面”

【美食征文】王小强 | 喝碗稀拌汤,赛过做神仙

【美食征文】魏谦卓 | 锅盔、油饼、芽麦面角角

【美食征文】夏西龙 | 鸡蛋和豆腐的故事

【美食征文】谢险峰 | 咥一碗削筋,欠活很

【美食征文】张忑侠 | 槲叶粽子忆亲情

【美食征文】王巧文 | 洋芋擦擦话感恩

【美食征文】谢喜平 | 凤翔锅盔馍的传说

【美食征文】魏晓兰 | 搅团岁月

【美食征文】郝成洁 | 来自臊子肉的温暖

【美食征文】阿 客 | 一碗羊肉泡,父子情深切

【美食征文】张亚红 | 钟情老玉米

【美食征文】袁五省 | 想解馋去海子坡

【美食征文】冯爱萍 | 锅盔馍馍夹辣子

【美食征文】豆宏庆|我也说说家乡的豆花泡馍

【美食征文】靳秀萍|锅盔情丝一线牵

【美食征文】周龙岗|《麻食,母亲的记忆》(外二首)

【美食征文】王小燕|舌尖上的乡愁—酒麸

【美食征文】李存科 | 难以忘怀的小米饭小米粥

【美食征文】张英锋|难以忘却的美食

【美食征文】景格萍:揪面片

【美食征文】李存科|家乡的搅团─凉鱼儿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李   强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欢迎加入『时光捡漏』原创文学平台,编辑部将于8月中旬举办第三期线下读书会,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编辑微信:google198207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