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饭沉思录(杜课372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3-07-10

目录

1、杜骏飞:《吃饭沉思录》

2、名人谈吃

3、易    颖:《你吃饭是为了什么》



吃饭沉思录

杜骏飞



吃或者不吃,不是一个问题。吃什么才是问题。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吃。

 

有人问西塞罗:“你和平庸者有什么不同?”哲学家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吃饭的要义有九:吃在什么世道,什么季节,什么心境,为什么吃,与谁吃,在哪里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又怎样。

 

其中,最被人忽略的是:与谁吃。我们可以自问如下:这顿饭,我最愿意和谁一起吃?

 

通常你总会有一个答案:微斯人,吾谁与吃?



不过,考虑的越复杂,吃饭的乐趣也就越少。

 

最快乐的吃饭,当然是饿了才吃,因为吃饭者考虑的最少。

 

当大众的吃饭纷纷变成了饭局,当你每次把饭局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用于社交、业务、礼节时,吃饭也就异化成为劳作,同时,你背叛了你自己,也失去了吃。



康德说过:“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同样,吃饭自由,也不在想吃就吃,而在想不吃就可以不吃。它是一种否定哲学,即:我们有权不吃那些自己不愿吃的饭。不管它是指一种职业、一种信仰、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交方式,还是一席酒宴、一碗汤。


我总是尽可能不与不相投合的人吃饭,就我而言,这不仅是习惯,也是道德。


我把吃饭自由,当作一种准则。




人类吃饭的历史,固然是生活奋斗的历史,但也是生存异化的历史。

 

在尼采哲学中,一切事物无不是强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权贵贪得无厌,普通人亦贪多务得。食物之欲求,如渊潭深不可测,人的一生,泰半沉沦其中。


于是在社会生活中,有压迫、争斗,也有不平等和剥夺。

 

上苍保佑吃饭的人民。


愿我们吃饭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名人谈吃


如果你是富翁,那么应该在高兴的时候多吃;反之,你若贫穷,那么就在能吃的时候多吃。

——第欧根尼

 

我为生存,为服务于人而食,有时也为快乐而食,但并不为享受才进食。

——甘地

 

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

——奥古斯丁

 

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德漠克利特

 

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标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饭是精神病症的预兆。

——塞涅卡

 

人一吃过饭就变得保守了。

——爱默生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胃肠的奴隶。

——冈察洛夫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苏轼

 

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泰戈尔

 

美食珍锺可以充实肌肤,却会闭塞心窍。

——莎士比亚

 

整天赴宴的人没有一顿饭能吃得香。

——福勒

 


你吃饭是为了什么

 易颖


吃饭可以说是人一天中最基础的活动,基础到甚至无需去思考我们为什么吃饭。


有人也许会说:人吃饭当然是为了给身体补充能量,否则怎么进行其他活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我个人有限的观察里,无论中外,餐桌都是文化和人际交流的重要场所,所以吃饭也就没有那么纯粹了。


远古人每天打猎、采集野果,只为了能够果腹,那确实是为了生存。现代人每天在外奔波劳累,最终也不过是为了一日三餐。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话虽如此,人的欲望却总是没有穷尽的。这本身没什么错,人活着不能仅仅就是为了吃饭吧,总要有点别的追求。可是再一看,这点“追求”也只是为了吃更好的饭。


为了未来能吃更好的饭,我们愿意牺牲当下这一餐的纯粹和美好。这点“追求”渐渐地成了人生的全部,以至于最后根本分不清“活着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是为了活着”了。


这样看来,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的现代人也未必就比远古人过得幸福。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话:“一个家庭的温度,就在餐桌之上,想要好好生活,先学会好好吃饭。”


那么从今天起,学着好好吃饭吧。





杜课粉丝群成立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记者节答问 颠倒之思 感恩节


关注豫章学院(上)豫章书院(下)虐童事件:五个基本问题当“剁手”成为命运“江歌案”评论指南暗黑的红黄蓝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黑暗森林,光明森林忘人,忘我,然后演讲时间穷人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