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会有“传统新闻人”?(杜课386期)
编前语
以BAT为代表的IT类新媒体传播业,如今是文科生最心仪的岗位!但与此同时,传统的新闻业却持续遇冷。我们今天还会选择新闻作为职业吗?在12月8日晚新传院开放日活动中,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老师回答了几位大类招生新生关于“为什么学新闻”的提问,本次杜课摘录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点击收听
大类招生答问录(节选)
杜骏飞
Q1
杜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个毕业之后的问题。有些新闻稿都考虑到政治因素而不能发表,因此我有时候会对这个行业产生失望和怀疑,就像柴静的《穹顶之下》会被屏蔽,网上关于虐童事件的评论也会被屏蔽。这时该如何坚持?
答:
这个问题很好。其实在所有行业都有被拒稿的可能。在新华社写稿子也会被主编拒绝,在奥美公司做提案也会被客户拒绝,但真正的职业精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够坚持前行。所以,这是我告诉你的第一句话:被拒稿也是自然的职业现象。
其次,在中国有自己意识形态的特点。我们看到许多戒律,是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后感到难以适应的。但在任何行业都有类似的壁垒,有的行业是资本在施加压力,有的行业是权力在施加压力,还有的行业是人群向你施加压力。
我相信在职业体验的深处,每个人应该都能找到自处的方式,由此走向自己选择的道路。就像柴静的《穹顶之下》,虽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夭折了,但是你不能否认它对雾霾、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刚才徐慨老师说他拍的好多代表作都被“毙”了,但是你认为那些片子就白做了吗?
我们真正的职业姿态是:“功不唐捐”。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一心向上,一心向高处走,那么我们总能实现自我,并且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价值必将深刻呈现在社会中。
Q2
第一个问题:我用心做我认为有很大影响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像我所希望的被发表出来。所以我做这些工作的价值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好多人对记者这个行业是有偏见的,觉得他们都挺无聊的。我想问的是:新闻行业薪资低是否和它门槛低以及让大量资质不够的人进入有关?
答:
你的提问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中途夭折的新闻报道是否还有价值。对此,其实我之前已经提到了三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社交媒体。很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呈现的题材最终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在博客上、微博上,很多爆料、新闻线索其实是来自传统新闻人的自媒体。
第二个路径是间接影响,比如徐慨老师曾经做过非常好的调查报道,但却没有被发表,但他把它当做毕生的代表作讲解给你们听。你们要知道,文化的基因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总会有一朵花会开在这片土地上,如果这土地有营养的话。
第三个渠道是,有很多新闻报道确实传播时间不长就夭折了, 但是它只要存在一秒钟,就会发挥它的作用。就像你们念念不忘的《穹顶之下》,尽管它有很多争议和非议,但是柴静的影响已经形成。
所以这些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知其为不可而为之”,要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畏惧,始终保持前行的姿态。
第二个部分,是你说的新闻人待遇不高、口碑不佳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最近十五年间特别流行。要知道20年前,新闻人是被称为“高尚的职业”的,也是高收入阶层。但是在最近十几年间,由于形形色色的压力,也由于这个行业膨胀得太快,也包括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腐败,带来整个传媒专业的萧条(特别是纯正新闻业的萧条)。
其实这些年,整个新传媒行业是水涨船高的,它的待遇、包括职业的吸引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我相信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不少人的起步工资都比教师要高。当然做纯粹的新闻记者工资是较低的,像你所说的那样,新闻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以至于很多未经训练的人都充斥着新闻领域。
但是我们南京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它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有竞争力的。如果这些行业还有一群人能走到最后,那应该是我们。
另外,关于新闻记者口碑不佳的问题,怎么解答呢?答案就是:做好自己。虽然这个行业有陋习、有贪腐,也有很多反转的新闻,也有很多新闻伦理的问题,甚至还有犯罪。但是事实上这个行业始终都有可歌可泣的新闻人。他们用镜头、用笔、用热血、用眼泪来书写整个中国新闻史。在整个中国,有知识分子担当的人才渊薮,最大的来源就是新闻界。
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这个时代是一个诗意的时代,但是不是由诗人缔造的,而是由新闻界缔造的。大量杰出的新闻人用他们的良知、忍耐和菲薄的工资,在涵养中国的未来。
他们待遇不高,但是愿意投身这个行业。因为他们以此为志业。并且他们意识到,他们人生的主要目标不是要活着,而是要寻求活着的意义。
所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些人,能够恪守“新闻业是纯正的知识分子行业”这一立场的,并且孜孜不倦地去履行它。
我能理解你的质疑。你可以拒绝这个行业,但是不要忘了,有人会选择它。
Q3
您是如何看待大类中其他几个专业的?以及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各自有什么不同特点?
答:
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特别强调经世致用。
我们也读书,但我们真正的理想追求是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所以,想对这个世界作出有实践意义的工作的同学,可能会优先考虑新闻传播专业。
当然,我也非常喜欢、非常尊敬那些在青灯黄卷之下穷经皓首来做学问的专业,也会非常赞赏那些用文辞和画笔来装点人生的人。
但是,新闻传播专业所培养的人,是还有梦、还有痛、还有感动的人,并且想努力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并且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的人。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鲁迅先生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记者节答问 |颠倒之思 |感恩节|我们能为无家可归者做什么?|情淡如水 |为师三十年
关注:豫章学院(上)(下)|虐童事件:五个基本问题|当“剁手”成为命运|“江歌案”评论指南|暗黑的红黄蓝|“红黄蓝”事件:课后问答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黑暗森林,光明森林|忘人,忘我,然后演讲|时间穷人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王小蓓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