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火车站10分钟,这才是最适合古建一日Citywalk的宝藏小城!
隐藏在这些标签之后,相比江浙沪的众多城市,金华又显得太过低调了。
而我最初留意到这里,是因为朋友小霸。小霸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在金华一直呆到了成年。她像很多金华人一样,来到杭州读书,又和许多学艺术的同学们不一样,很叛逆地去了南中国的某个互联网大厂,最后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小霸过去上学路上,很平凡的金华市区街道
隐藏城中的唐代法隆寺经幢
其实,婺城分明是一个很适合看古建筑的小城。他们的家乡,比他们所以为的,还要绚丽,还要珍贵。
*文末附有金华旅行地图和旅行小贴士~添加yilv2024,获取金华文献资料包~
这便要提到一个很常用的汉语词“城郭”。在古代中国,城市是有城、郭之分的。《吴越春秋》载:“诸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城的本意,在帝都即指皇宫,在地方即为“子城”。
子城,萌芽于汉,又称内城、阙城。地方城市将衙署官舍视为最重要的部分,外围多以城墙环绕,形成一个小城,即所谓“子城”。而郭,又称罗城、外城,指筑以城墙的衙署之外的大城。
估计很多金华人都想不到,他们的古子城居然有两千岁了?
今日古子城范围航拍 图源:禹涵
01 要说古子城,从最早的那个金华开始
浙江各州府均有过子城,但演变至今,大多并不完整。杭州、绍兴的已隐藏山间,而宁波、温州也仅剩谯楼。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三面环山。它既没有如浙北的杭、嘉、湖、宁、绍那样享有肥沃的平原,也无法像舟山、温州那样依靠漫长的海岸线,触及世界。
它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繁华背后长久稳定的避难所。或许正因如此,历经千载,金华子城幸运地保留了它最初的模样。它的墙体、楼台、城门,都有不少地面留存,便于完整清晰地复原其规模。
很久以来,金华只是属于会稽郡的一部分。最初的建制始于东汉初平二年(191),以县东北长山为名,设立长山县,县域大致含今婺城区、金东区和兰溪市。
当时的县治已筑城墙,就位于金华古子城一带,这便是古子城的雏形。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婺州。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婺城区的名字变化多轮,更多以“金华县”的名字存在着,成为婺州或者金华府的中心。
金华与婺州,在历史上两者经常通用,联系也十分紧密。这里或许就藏着金华散装的答案。
《金华府城图》金华子城范围 图源:飞鸟寺文管所
从汉末至唐初,这方四里小城,还承担着外城修建前的城防功能,存在了七百年。
02 真真假假的古城墙
城墙环绕,方成子城,那么金华的古城墙都在哪里呢?
我好奇问了问几位在金华生活了几十年的本地人,提起古城墙,他们一致开口便是:“假的,假的,都是假的。”我接着试探道:“可是,还是有一点真迹吧。”他们似是打开了封存已久的记忆盒子,如梦初醒般回答:“哦,确实有些真的,只剩一点点了。”
实际上,子城的现存墙体确实不算多了,仅有南侧八咏楼至桐树门一段和北侧金华门附近一段,经考古研究可基本确定整圈范围。
北侧这一段,砖砌部分为唐末五代遗存,而被压在底部的石质墙体应早于砖墙。后经多次勘察论证,其最早建筑年代可推至汉末三国时期,正合金华最初的建制时间,也正与子城建成时间呼应。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吴越国王钱镠割据两浙,在金华小城外又加筑了一圈大城,金华府城始建。唐末至两宋,一直保持着大城包围小城的二重形态。
金华府城及城门 图源:飞鸟寺文管所
至于子城外的府城城墙,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大半在抗战时湮灭,如今仅存数段遗址,零零散散,不成规模。
我与小霸的这次金华之行,是从一家普普通通的雷迪森酒店开始的。酒店门外,就是通远门段的南城墙。
通远门段府城城墙残垣
“通远”,取意“通往远方”。这里曾是古城最重要的南大门,出了城门就是婺江,有码头通往南北。附近旧有西市,商铺林立、人潮往来,乃城中第一等繁华地。而今繁华难觅,只剩下这一截无人在意的城墙了。
隔着马路,对面也有一段城墙,不过后期修复较多。此外,还有府城西北角的明月楼处残垣。最完整的要数东南角赤松门段的南城墙,长有百米。
明月楼段府城城墙残垣
赤松门
03 始终不变的中心
和历史上许多子城的命运一样,金华子城在宋代衰落,后渐被废弃。元明清时仅有外围的十里大城。不过,市中心倒是一直未变,随着子城偏居东南。
子城内旧有三大建筑群:最西处的金华府文庙、靠北方的侍王府、夹在中间的明清府衙。它们分别作为文教中心和政治中心,共同见证着子城旧址的重要地位。
府文庙作为城内最高学府,至少宋时就已存在,七十年代仍存大成殿、泮池,而今只留下考古发掘的一片遗址。明清府衙现为一片空地广场,可能在民国时就被拆除。
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只剩太平天国侍王府,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曾是唐宋州衙所在,而后变更多次,元为浙东道宣慰署、肃政廉访司署,明为巡按御史行台,清又改为科举用的试士院。
但要论金华人心目中古子城最显眼的中心,他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八咏楼。城中最出名的商业文化街八咏路,也因此得名。
沿着街走,远远便能看到高楼。楼在子城西南角,面临婺江,如今的楼阁本体是晚清建造,修复也多,不算很有价值。对于金华而言,更重要的在于其历史和文学意义。
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人,都曾来此登高远眺。李清照留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小霸说,她小时候参加毛笔字比赛,强制要求就练这首,日积月累,这首诗刻进她的大脑,至今未忘。
得益于八咏楼的文化意义,附近的西门桐树门和楼阁凭立的这一长段子城城墙得以保留。千年积累的子城城墙,难得留下了较为完整的一段。
据说,登临八咏楼可览金华美景,我有恐高,不敢上石阶。小霸倒是上去了,却说也没看见美景,如今的楼阁二层变成了展示金华历史的高科技影像厅。
楼阁身后平台有个小碑林,立着有关明清金华城历史的各种碑刻,可以去转转。
04 留有缺憾的古城
金华古城,南卧婺江。古城的东南和西南角,各架有两座长桥,横于婺江两翼。离开通远门,不远处即是江畔,这里能看到通济桥。
桥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初为石墩廊桥,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为石砌多拱桥。
婺江由东向西流,通济桥因此被叫做下桥,东边则还有一座上桥,在赤松门附近。
这曾是一座由木舟连结的浮桥,名为宏济桥,二十年代改为固定小桥,因为抵挡不了水涨被淹,最终还是被废弃。如今的南岸,残留了原来对接浮桥的古码头。
有了江水,自然还要有山。
在重要建筑群身后布置高点,居高临下,一览名胜。这一经典的布局手法,在古城中被频繁使用,可见金华人高超的营建智慧。
这几处高点分别是:明月楼、万佛塔和一览亭。
明月楼,位于金华府城隍庙身后小山上。这片建筑群,也算是金华城中保存较好的一处。
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规模宏大。这里坐落有一座极富特色的古戏台,镶嵌有大量圆雕和浮雕,巧夺天工,十分华丽。
庙中还有多处藻井。能在城市的中心,交通最便捷处,看到这样漂亮的戏台和藻井,实在是不虚此行。
万佛塔,始建于北宋。自建成起,它就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立于子城的唐宋州衙,后来的侍王府身后。可惜古塔在抗战时被毁,旧藏之水月观音已存国博。
近年重建的古塔,迁移至东南角的赤松门边,完全丧失了原有的城市格局。这座新塔和周边仿古建筑,近来被诟病不少。
至于一览亭,始建于明宣德三年,现存古亭为清光绪十四年重建。它过去位于金华县学文庙后的一处高坡上,因城区改造,迁建到天宁寺旁。
金华古城,因为这些缺失和迁移,不得不说还是留有许多遗憾的。
天宁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元延祐年间又重建了主体架构。大殿遗存六处题刻,其中“大元延祐五年(1318)岁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重建恭祝”一则,很清晰地指明了重建时间。
天宁寺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石浮屠、古柏厅、和尚房、东西厢房等建筑,如今格局难觅,只剩一座孤零零的大殿独存。
图源:无用研究社
大殿此后多有修缮。经碳十三检测,某根檐柱距今1000多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800年。这一结果,证明了它是在五代末宋初基础上,经南宋重修,在元代重建时,仍将早期一部分木构件保存了下来。
如今修整后的大殿,结构简练,制作规整,木构造部分除下檐外基本保留,呈现出一座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布瓦顶的寺庙建筑。
作为中国南方现存不多的官派风格元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天宁寺大殿有着元代木构的典型特征,洋溢着大气的北方风格。
同时,大殿又保留着南宋时期江南建筑的遗风,并集合了由宋至明古建筑的一些基本特点,是研究南方建筑这一过渡时期的重要例证。
1934年,梁思成曾到访金华,天宁寺却并未被留意。直至二十年后,陈从周教授一行人来此调查,天宁寺才算真正被关注,成为古建爱好者们的必看之处。
可是,这座浙江三大元构之一、江南地区现存第二古老的元构建筑,对于金华本地人而言,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存在。
相比之下,侍王府和八咏楼才是他们对传统金华最深的记忆。天宁寺在本地的知名度,甚至还不如附近的艾青纪念馆。
据小霸说,她从小到大的课堂上,就从未提到过天宁寺。自然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
在旅游高峰的小长假,城市的中心,这座伟大的天宁寺面前仅仅只有六个人,我和小霸,两位拿着相机的爱好者(后来在某个古建群里恰好看到了大哥拍的照片),还有两个穿着漂亮花裙子的小女孩。
我和小霸,还有这座大殿,共同淋着初夏的小雨。这般滋味,也说不清是诗情画意,还是落寞了。
在古城之外,婺江南岸,还散落着一处古迹。它就是法隆寺经幢。
经幢,多为石质,是寺庙前一种特殊的附属建筑物,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因其刻有经文,而被称为经幢。
如今的法隆寺早已湮灭无踪,仅留这座经幢。经幢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雕琢垒砌而成,有十六层之多。
幢身为八棱柱形,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建幢记,及唐大中十一年(857)十一月十五日树”字样,这恰好也是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落成时间,距今1160余年。
它作为金华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经幢,即便在整个江南地区也不多见,充分体现了唐代江南石刻的高超工艺水平。
而最出彩的,是它的勾栏结构,为浙江所见最早勾栏的实物例证之一,对研究江南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座唐代古建筑精品,如今深藏在金华城中村的小区里。
边上的小道停了一排车,附近的小楼是一个廉租公寓。经幢四周围了一圈铁栏杆,天气好的时候,栏杆上还会挂满附近住户晾晒的被子。
某种意义上说,这座经幢,既是我们此行的终点,也是真正的开始。
我最早和小霸聊起她家乡的古迹,她说她奶奶搬家之前,就住在离法隆寺经幢三五百米远的地方。
金华人对佛或许是有一些偏爱的。小霸家不远的农贸市场,一大早上就开始播放佛经。
听说她要看古建筑,奶奶便兴冲冲把她拉到了家附近的一间佛寺。这座古寺点缀金华郊外,竟也是一座有380年历史的建筑了。
古寺之中,也随处可见极有本地风味的东阳木雕。这个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装饰,遍布于金华各处,侍王府、城隍庙、八咏楼、一览亭……
甚至在八咏老街,我们误打误撞走进了一座文玩店。这座民国老建筑,也遍布着漂亮的木雕。
古子城的这条八咏路,和纵向的酒坊巷,至今仍保存了数十座古迹,比如台湾义勇队旧址、真神堂旧址、《浙江潮》旧址、酒泉井等。
其实,古迹并不是与现在的金华人毫不相干的,古迹也不断塑造着新的金华。府城隍庙和明月楼附近,坐落着金华市区最早的药店。马路对面又建起金华市中心医院。
康熙《金华府志》引《玉台新咏》序:“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金星和婺女,都是星宿之名。金华与婺州,它们的名字,或许都来源于这个与星星有关的传说。
而金华城中的宝藏古迹,也如星星一般,散落各处,难以数尽。虽暂时黯淡,仍不减余晖。
*金华旅行,打开“浙里文化圈”小程序,获取更多即时信息。
*侍王府和万佛塔间,有一条美食街,虽然商业气氛浓郁,但这里售卖的本土美食还是好吃。特别推荐永康馅饼,嗜甜的我当然是选择红糖馅的!
参考资料:
无用研究社《金华天宁寺-飞鸟般的江南元构》
飞鸟寺文管所《金华古城记|把握山水之势的稳定中枢》
金华日报《金华从何处来?金华古子城告诉你》
婺城区人民政府《万年古子城:亟待激活》
金华地方志《金华古城:千年城池 锁钥之地 人文荟萃》
金华市文化信息发布中心《一梁一瓦古韵深 一木一石诗意长(上)》
以此文献给小霸,和许多与她一样
不善言辞,却仍然爱着金华的金华人
招聘、投稿、合作
文 旅 百 科
文旅地图
中国汉阙地图 | 中国汉画像石地图 | 中国关帝庙地图 | 中国城隍庙地图 | 中国藻井地图 | 中国帝陵地图 | 中国简牍地图 | 中国文庙地图 | 中国宋代罗汉造像地图 |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地图 | 中国书院地图 | 中国祠堂地图 | 中国会馆地图 | 中国牌坊地图 | 中国盘龙柱地图 | 中国钟鼓楼地图 | 中国石像生地图 | 中国古戏台地图 | 中国天后宫地图 | 杭州石窟地图 | 四川石窟地图 | 金庸武侠打卡地图 |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地图 | 中国后土庙地图 | 北京佛寺地图 | 西湖访墓地图 | 中国道教石窟地图 | 中国东岳庙地图 | 中国衙署地图 | 宁波国保地图 | 中国东岳庙地图 | 苏东坡西湖足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