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二十七)

韩汉白陈书琳李媛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梁鹤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梁言实录”栏目从4月14日开始连载三位中国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陪伴大家一起来认识和“解剖”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加拿大]梁鹤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编辑荐语】生得无意义又活得不好是沉沦;生得有意义但活得不好是苦差;生得无意义但活得好是行尸;生得有意义而活得又好才是幸福。西方人怎样定义和追求生命意义?怎样定义和提升生活品质?现代西方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资本等理念定义自己、衡量别人。这些西方文明的变量来自哪里?将会把西方文明带到何处?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衍生它们、驱使它们?本书通过历史背景、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契机去探索西方文化基因的来源、演变以及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摘自本书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西方“自由”理念的宗教起源
 
本章主要讨论西方“自由”理念的发展过程,得出自由主义所强调的“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的观念存在逻辑矛盾的结论。从结构上说,本章对“自由”的讨论与后续章节对“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西方人用来形容西方文明的关键词平行。从内容上讲,本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休谟、斯密、穆勒的自由理念,及其对英国、法国、美国改革或革命的影响;第二部分讨论了工业革命后西方经济自由与社会自由之间的矛盾;第三部分总结了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特征,分析了“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中的逻辑矛盾。
 
本章的重点之一是英式自由理念在英国、法国、美国的实践结果存在巨大差异。自由理念源于英国,出自洛克、休谟、斯密、穆勒等英国学者,经过17世纪英国内战的历练,形成了有机性(与既存制度共存)和渐进性(把既存制度略改)[1]387的特点,表现为通过约束无限制的自由去保证有限度的自由[1]388。美国原为隶属于英国的北美殖民地,自然继承了英式自由理念,但北美殖民地追求的经济自由最终却引起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反对不平等,但却照搬英式自由,在革命口号中把“自由”与“平等”并列。个人自由与众人平等存在逻辑矛盾,加上法国民族的浪漫性格,最终“自由”与“平等”都走上极端[1]389,引起了翻天覆地的法国大革命。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出无差别地引入别国经验可能导致本国发生灾难,同时也再次明晰了本书的基本思路,在“洋为中用”之前必须搞清楚“洋为洋用”的道理。
 
本章主要讨论西方“自由”理念的宗教起源。
 
在基督宗教的《圣经》中,自由(free)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关键词。《圣经·旧约》对自由的解释着重于摆脱人身体的奴役和枷锁。《出埃及记》讲述了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隶,神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奴役重新获得自由,并带领其到达应许之地迦南。对人身自由的描述从以色列人对外族的反压迫斗争扩展到以色列人内部的律法上。以色列人的律法规定了奴隶获得自由的相关条件,如:“你弟兄中,若有一个希伯来男人或希伯来女人被卖给你,服侍你六年,到第七年就要任他自由出去。你任他自由的时候,不可使他空手而去,要从你羊群、禾场、酒榨之中多多地给他;耶和华你的神怎样赐福与你,你也要照样给他”(申命记12: 12-13)【详见网上圣经:https://cnbible.com/deuteronomy/15-12.htm】。在《圣经·新约》中,自由的理念不仅包括人身自由,而且加入了心灵的自由。基督信仰可以使人从各种束缚中得到自由和解放,如摆脱挑起罪恶的律法、黑暗的权势、多神崇拜、犹太教甚至是肉身的死亡[2]。自由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人类应该虔诚地信仰基督,对这个礼物予以回应,成为“基督的仆人”(以弗所书6: 6)。当然,《新约》中提及的自由是有界限的,如“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借着自由遮盖恶毒”(彼得前书2: 16)【详见网上圣经:https://cnbible.com/1_peter/2-16.htm】
 
基督宗教的自由理念虽源于圣经,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签署《米兰赦令》,基督宗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以后,教会势力迅速扩张,出现思想上的不一致和组织上的危机。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公元354—430)成长于这一时期,他的一系列著作为基督宗教确定了正统教义,同时也为自由理念赋予了新的意义。奥古斯丁的理论核心是“性恶”(human depravity),主要对“原罪”(original sin)和“神恩”(grace)进行演绎。原罪出自《创世纪》。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犯了“不听命”之罪,也就是原罪。神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受生老病死之苦,七情六欲之困[3]27。人类作为亚当夏娃的子孙都受到“原罪”效应的影响。经过上千年,神的儿子耶稣降生。耶稣的牺牲补偿了人类的原罪,使人有机会重回神的怀抱[3]30。奥古斯丁认为神创造人类,赋予了人类“意志自由”(free will)。意志自由是信仰的基础:神是全知全能的,神爱人,人在可以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爱神。在犯原罪之前,人类和神共同生活在伊甸园里,有完全的意志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善或恶,自由地选择天堂或地狱。但是,原罪使人类堕落。犯原罪后,人类被赶出了伊甸园,失去了自由意志,丧失了向善的自由,不自觉地选择恶。也就是人类离开天堂,离开了神的怀抱,朝着地狱走下去。神恩于是成为人类得以救赎的唯一途径。神恩是前定的(predestination)。人类得到神恩的救赎后,重回神的怀抱,又可以自由地选择善,拥有真正的自由:摆脱罪恶与死亡的束缚,按神的旨意去生活而得的喜乐[3]34
 
如果说强调“性恶”的奥古斯丁在罗马帝国衰落之际把基督信仰和希腊理性第一次结合,建立起一套静态、悲观的宇宙观、伦理观和社会观,那么强调“性善”的阿奎那则是在基督教会腐化之时把基督信仰和希腊理性二度结合,建立起动态、乐观的宇宙观、伦理观和社会观。阿奎那和奥古斯丁对意志自由的理解思路基本一致。不过,奥古斯丁对于神的全知全能和人类的意志自由的诠释存在逻辑矛盾。奥古斯丁认为“神恩莫测”,阿奎那却认为“神容许人类自由选择是否接受祂的神恩”[1]65。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其实是宗教复古[1]117。改革派(路德派)反对阿奎那所演绎的教义,希望回到奥古斯丁时期的教会,也就是强调“性恶”和“原罪”;而激进改革派(加尔文派)希望回到比奥古斯丁更原始的教义时期,要求废除教会。各个改革派在反对天主教会上保持一致,均在教义上强调“人性完全堕落,人类没有自由意志”[1]502。但随着宗教改革开启西方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兴起,西方的自由理念逐渐从基督宗教的意志自由转向了个人主义强调的行为自由。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2] 侯朝阳. 简析《圣经》中的自由观念[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1): 22-24, 69.

[3] 梁鹤年.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文本的城镇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6.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个人和社会的自由

 

在西方人看来,自由具有最高的价值。可以说,自由是他们生命最灿烂的表现形式。但是,哪有绝对的自由,从来没有。

 

人是社会动物,一切自由都有社会性。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个人自由是全社会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利益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每个人能力的发挥。社会自由就是要平等地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样才能得到个人的回馈。个人想要获得最高程度的自由,就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过来也依赖于个人为争取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共存”的关系。

 

记得梁老师提过,“公共利益”(common good)是相对于西方的“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而提的。“公众利益”着眼于私人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公共利益”则去掉了“公众利益”中相互抵消的个人私利,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具有平等性和正义性。每个人服从于“公共利益”,是服从于保障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

 

连接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是法律、道德乃至文化。相较道德或文化,法律的作用更为突出。“社会自由是一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上的自由”,在社会状态下,个人自由不再是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任性,而应该服从于国家及其法律。西方国家鼓吹的绝对民主和个人自由是经不起推敲的。


作者:陈书琳,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


“自由”之辨和“自由”致用

 

本章阐释了为何现代西方社会从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出发,以“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定义自由,具有天然的逻辑矛盾。同时,还以英国、美国和法国为例,分析了这种“自由”如何在三个不同国家中,被演绎为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英式自由、以经济功利为目的的美式自由和以对抗社会不公为目的的法式自由[1]。从历史角度来看,定义“自由”和对“自由”意义的讨论自古便有之,在人、事、时、空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演绎,相互叠加,十分复杂。笔者认为本章的精彩之处,是从现代西方社会经验主义及其衍生出的个人主义出发,剖析自由的理念在不同国家背景下被演绎的思想基础,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章将现代西方社会对自由理念的探讨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自由理念的成形阶段,以英国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衍生的自由理念为代表。从表1可以看出,自由理念及其道德意义在英国的成形,与现代前(宗教改革前)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自由从意志自由转向个人行为自由。进一步地,不仅个人追求自由具有道德意义,而且保障个人自由逐步在社会整体层面被赋予了积极的政治、社会、经济意义。

 

表1  自由理念及其道德意义之辨


二是自由理念的推广阶段,以英式“自由”嫁接到美国和法国为例。这种嫁接导致英式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表2)。值得关注的是,在英式和美式自由主义及其政治工具运用中强调的都是自由,而法国则是试图利用追求个人自由对抗社会不公,即追求平等。从结果来看,尽管英国和美国也经历了战争,但都没有彻底破坏社会制度。与之相比,法国则是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暴力革命,其社会制度被彻底颠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自由与平等理念存在的内在矛盾(详见下周第二十八章读书心得)。

 

表2  自由主义来源及其政治工具在英国、美国、法国的演绎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4: 396.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目录

第一篇  源头
第一章  基督信仰成为崩溃中的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二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首次结合:奥古斯丁与柏拉图
第三章  “基督太平”:政治宗教化下的欧洲大一统
第四章  基督信仰与希腊理性二度结合:阿奎纳与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西方第一组文化基因:“真”与“唯一”
第六章  灾难来临:西方人心理失衡
第七章  大变前夕:腐化的教会面对涌现的民族意识和人文思想
 
第二篇  物竞
第八章  充满犯罪感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宗教政治化的欧洲大混乱:西班牙帝国的盛衰与国家理念的抬头
第十章  迷惘、无奈的时代:命蹇的伽利略
第十一章  绝无原则的法国内争产出乐观、悯人的理性主义
第十二章  做梦的笛卡尔带出“天赋理念”
第十三章  绝对原则的英国内争产出悲观、功利的经验主义
第十四章  做官的洛克带出“天赋自由”
第十五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第十六章  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第三篇  天择
第十七章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从和解有望到和解绝望
第十八章  法国从盛到衰:理性主义藏身于浪漫卢梭的“天赋平等”
第十九章  大英崛起:斯密的“追求私利可达公益”
第二十章  资本成形:达尔文的“自由竞争”是天演原则
第二十一章  英、美交替:自由、资本交棒
 
第四篇  适者?
第二十二章  资本世界:功利文明全球化
第二十三章  自由、功利压倒平等意识:资本主义腐蚀共产主义
第二十四章  自由、功利战胜民族意识:资本主义击败国家主义
第二十五章  自由、功利取代生命意义:资本主义吸纳存在主义
 
第五篇  生存?
第二十六章  个人:小我与大我、公众与公共
第二十七章  “不损害别人自由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与平等
第二十九章  民主:“是人民的、由人民的、为人民的政府”可能吗?
第三十章  资本主义与自由经济
第三十一章  资本主义是以钱赚钱
第三十二章  法治、人权是资本主义之盾
第三十三章  “唯一、真”、“人、个人”两组文化基因的纠缠:民族性格、时代心态、历史背景与契机的互动
第三十四章  大国盛衰的逻辑

相关阅读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马佳丽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戚路辉记录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屈群苹记录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