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很多人看来,纪检干部 ,“老纪检”的脸上却总挂着笑容。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有些至今还被业内同行 。“老纪检”说,诱惑时常有,一不小心就容易栽跟头,可 ,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更更不能干。
A. 不苟言笑 啧啧称奇 出水才看两腿泥
B. 谨言慎行 啧啧称奇 锥子没有两头尖
C. 谨言慎行 津津乐道 出水才看两腿泥
D. 不苟言笑 津津乐道 锥子没有两头尖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 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 2017十大媒体流行语近期发布,这十个词条概括了一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事世情、民心,描述了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D. 长期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来提高自身的减灾应对能力。
3. 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
①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 ②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 ④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④①
4. 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
A.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
B.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书房)
C.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宗祠)
D. 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寺院)
5. 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德点亮生活 B. 携手创造光明
C. 节能人人有责 D. 科技驱散黑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则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籓篱之限,效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鐸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劝:勉励
B. 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 尤:杰出
C. 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副:符合
D. 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差:差错
7. 对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 ②可浚之以限其奔突
③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 ④帝以县官久不铸钱
A.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B. 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C. 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D.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8. 把文中面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
(2)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9. 文中周世宗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他是一位明君?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
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10. 上阕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
11. 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
12. 下阕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诗经·氓》)
(2)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3)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6)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李商隐《咏史》)
(7)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8)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老屋
【苏联】佛洛伦斯·简索·曼
看着房地产广告,她的眼睛被一行字吸引住了——“幽静的凉台”。她一直向往着有一个凉台。她这会儿把广告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出售房屋。八个宽敞房间,两间浴室。树荫掩映草坪。幽静的凉台,安谧而迷人。价格从优,情愿牺牲。”后面是经纪人的姓名。
这对我们太理想了!她抬起头,凝望着丈夫。乔正坐在对面埋头看书,他把一天中的这个时间称之为“缓冲时刻”。两个孩子睡着了,他也能够松弛一下。看到乔神色倦怠,萨拉心中一阵触痛。
她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环视着这座老式房屋。所有房间都很宽敞,也就是这一点,还有那间巨大而不实用的厨房,常常成为她和乔之间争执的话题。他喜欢它啊——这幢老宅从祖上到他传了三代了。但她不喜欢,因为没有帮手,要管理这么大个家的确是件操心费力的苦差事。每连谈及搬家,他就会把它称做“妙不可言的老房子”,眼里闪着光;而她则称它为“旧仓库”。
现在,她要把这条广告念给他听听,可他那削瘦的脸上泛起的倦容,使得她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萨拉叹口气。有时她真想听到他吐出一些美丽动听的话。他深爱着她可并不溢于言表。这是他的天性。
她使自已从臆想中摆脱出来,重新研究着广告。“情愿牺牲。”这意味着是桩好买卖。如果那房子像广告上说的那样而且价格公道的话,乔看了或许会……她被突如其来的兴奋攫住了。
明天得找人来照看一下孩子,我要去看看那所房子。
第二天,在房地产办公室,西姆斯太太向她道歉说,这条广告“被搞错了”,她说:“它本应该下星期才刊登出来。但我可以带你去看看别的房子。”
在后来的一个小时里,萨拉情绪低落,在一个新区,她看了三幢由设计师构思布局的“摩登之家”。房子还漂亮,可房间给它的印象似乎是太……窄了,她想,仿佛一位吝啬的建筑师一寸一寸地算计着,好把这些方块都挤在一起。在一间被称之为“大师卧房”的屋子,她不由得感叹道:“他真的是一个矮子大师。”
“我带你去另一处。”西姆斯太太说。
但在开车前往另一处新住宅区之后,萨拉更泄气了。一幢幢房屋紧挨在一起,前面一棵树佝偻着身子,房间的天花板低矮得给她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看到她的沮丧表情,西姆斯太太突然说:“我可以带你去看看你感兴趣的那座房子,不过,只能在外面看。”
“哦,太好了!“萨拉说。她们驱车向城市另一方驶去,直到车开上一条宽宽的林荫路时,她才回过神来。
“瞧,就是它,“西姆斯太太说,“很可爱,不是吗?”萨拉望着这座漂亮的红砖小楼,它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和两株悦人的古树。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不错,很可爱。”她说着并缓慢地下了车。“多谢您啦,西姆斯太太。我住得离这儿不远,我可以走回去。”
车开走了,她茫然若失地站在人行道上,过了一会儿。她迈步踏上了门前长长的甬道,拿出钥匙,打开房门,静静地站着,环视着四周,听着后院传来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一种新奇之感悄悄地袭遍全身。还是老房子高大、宽敞、空气畅通!她看到宽大的门厅,雅致的楼梯,起居室里可爱的窗户——从中望去,一幅树影姿安、枝叶依依的景色映入眼帘。一切似乎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
“安谧而迷人。”她想着广告上的词儿,心里好像被什么触动了,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
晚上乔回到家。“我今天干了件荒唐事,”她说,“我去应征那家出售自己房子的广告了。”
他默默地凝视着她,然后说道:那应该在下星期登出来!在你生日那天!”“经纪人已经道了歉,”她扬起眉,“告诉我,咱门的凉台在哪儿?”
他脸红了,说:“就是艾米房间外面的那个。”她吃了一惊,大叫起来:“你是说那个小木头平台?”“是啊,它也算是一种凉台。我是想吸引买主。”他嗫嚅着,“我知道你十分讨厌这个旧仓库。”
“不,它不是旧仓库!蓦地,她喉头一阵刺痛,“它有很多地方让人依依难舍!”她颤声说,
“那篇广告一定费了你很多心思。”
一阵沉默,他们目光相遇了。房子那一边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尖叫声,随后又远去了。他蠕动着嘴唇:“我是想让你高兴。”“情愿牺牲。”她想起来了。走上前,她依偎在乔的怀里并低语:“我就待在这里,真的,哦,乔,我爱你。”
他把地紧紧地揽在怀里。
多美啊,她想。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他跟我说甜言蜜语。不错,那天她看过的几所漂亮木楼和她的梦想大相径庭。如果她的“梦中之屋”只是一个梦,那么它似乎再也无关紧要了。她
将拥有她的天地——吱嘎作响的地板,不合时宜的厨房,所有额外的活计——一切。
“情愿牺牲”又浮现在她脑海里。这句话似乎很奇妙,将他俩融化在一片温馨之中。
(有删改)
14. 简要概括文中乔的形象特点。
15.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说不出的滋味”的含义。
16. 小说中两次描写孩子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17.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瞎子摸象
陈乐民
据说欧洲的启蒙时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这则“佳话”的来源是法国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受命于法王路易十四,意在到东方去用基督教感化那里的异类。他们钻到了康照皇帝的左右。从这位有道明君身上看到路易十四所缺少的雍容大度和好学不倦的风范和品性。结果是,康熙和他的左右不曾被基督教化,传教士们却被“儒化”了。传教士之一李明居然认为基督教义几乎都能在中国古书里找到。
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的见闻和良好印象通过两条渠道扩散开来了。
十八世纪初,教廷组织批判了那些维护中国传统礼法的传教士,“亲华派”被推上了批判席。批判的结果自然是李明等“败诉”。然而李明们的主张却不胫而走。李明的厚厚一本《中国现状回忆录》虽因而遭禁,后来却实实地成了畅销书。
到了欧洲启蒙前期,那些渴求新知的哲人们,发现“中国哲学”对于他们匡正时弊有用,康熙皇帝又如此英明,他明明不相信基督教,却能容忍它在古老的中国传播。身处逆境的伏尔泰因而把中国和康熙皇帝一起理想化了。这可以叫做“托华改制”吧。伏尔泰曾嘲笑莱布尼兹犬儒主义式的乐观主义。然而,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和菜布尼兹却是一致的。只是莱布尼兹比伏尔泰更深一层。伏尔泰是从为什么法国不能出个康熙皇帝的角度来对待中国的。莱布尼兹是用自己的哲学“格义”消化中国哲学。菜布尼兹似乎有一种通汇天下学问的本领,一个“先定和谐”、一个“异教相通”,就把天下一切格格不入乃至对立的东西都消化掉了。
就这样,传教士了解的那点中国学问就被放大了,似乎在遥远的东方真的有那么一个理想的“天国”,那里的一切都值得刚刚走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仿效。久而久之,有的人便得出一个说法,似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启示。
其实这两点都有错觉和幻觉。前者,罗马教廷的霸道作风反提高了中国在欧洲社会的声望。后者,则是欧洲的哲学家们“为我所用”地从传教士们那里摸到大象的一条腿或一只耳朵或一根尾巴……然后加以“格义”。延伸开来,便成了欧洲的启蒙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陶醉。中国文化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它不必因其“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才显现其伟大。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到黑格尔时期,对中国的盲目歌颂来了一个反动,那是另一个极端,摸到了大象的另一个部位。然而,中国启示的神话并没有被黑格尔破除干净,因为印象已经造成了。
当然,让这种“佳话”式的自我陶醉留下来也无伤大雅,虽然它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欧洲人、中国人都想找些维系感情的话题,那就摆摆龙门阵、过过瘾吧。反正科学的态度是另一回事。
(有删改)
18. 第二段中“两条渠道”指什么?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
19. “瞎子摸象”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20. 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是什么?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你自已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节选自元好问《东坡诗雅引》)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3. “六朝之谢陶”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两位诗人。
24. 作者为什么发出“诗亡”的感慨?请概括回答。
2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端午节》刻画了方玄绰的表里不一;对太太买彩票的提议,他口头责备,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却颇为动心。
B.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诗歌吟咏的是,诸葛亮为报先皇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辅佐幼主刘禅。
C. 天宝大佬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说他以后想为翠翠唱歌,但又觉得翠翠太娇了,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祖父又喜又愁。
D. “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体现了哈姆雷特要与腐朽黑暗的势力抗争底的信念和决心。
E. 欧也妮让格拉桑代表自己去巴黎,把夏尔所欠本金和利息全部还清。夏尔拿到收据并得知欧也妮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财产,惊呆了。
26. 简答题。
(1)《红楼梦》中香菱的咏月诗云“博得嫦娘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其中影射了香菱怎样的人生遭际?
(2)《家)中琴小姐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请写出她的矛盾表现。
材料概括分析题
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另一面又强调正名,要名实相符,说明早意识到言辞不一定可靠,有欺诈的可能。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就讲出了互相矛盾的两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更明确把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所以确实可以说“美言不信”。文学的虚构不等于欺骗,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就连思想很符合儒家正统的杜甫,也因为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便受到程颐指责,说“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扬雄是汉赋一大作家,却说那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后来曹植给杨修写信,就引用杨家这位祖先的话,说“辞赋小道”不足以“榆扬大义,彰示来世”。弄得杨修不得不反驳,说他“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来之思也”,就是说曹植把话说过了头,有欠考虑。
在西方传统中,柏拉图认为诗模仿本来就虚幻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则模仿惟一真实的理念世界,所以诗是模仿之模仿,与真实相隔两层。而且诗只激励人的感情,无助于理性,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而认为诗不真实,于实际生活无补,就很接近于“美言不信”的看法。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过去压抑文学的或者是宗教,或者是政治和道德,而在现代,则恐怕是经济和商业,或者说是只讲实用和功利的心态。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
27. 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8. “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9. 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
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很多人看来,纪检干部 ,“老纪检”的脸上却总挂着笑容。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有些至今还被业内同行 。“老纪检”说,诱惑时常有,一不小心就容易栽跟头,可 ,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更更不能干。
A. 不苟言笑 啧啧称奇 出水才看两腿泥
B. 谨言慎行 啧啧称奇 锥子没有两头尖
C. 谨言慎行 津津乐道 出水才看两腿泥
D. 不苟言笑 津津乐道 锥子没有两头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谨言慎行”,言语行动小心谨慎。第一处,从后面“脸上却总挂着笑容”可知,此处是说在很多人眼中纪检干部态度严肃,应使用“不苟言笑”,排除BC两项。“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地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强调的事说个不停。“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第二处,前面说“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此处是说有些答案还被同行谈论,应使用“津津乐道”。“锥子没有两头尖”,喻指不能两方都顾及,专心于一方;“出水才看两腿泥”,喻指事情要发展到最后才能见分晓。第三处,后面说“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这是说专注于一方,可见应使用“锥子没有两头尖”。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 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 2017十大媒体流行语近期发布,这十个词条概括了一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事世情、民心,描述了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D. 长期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来提高自身的减灾应对能力。
【答案】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C项,“描述”与后面的宾语“变迁和万象”搭配不当;D项,“受到”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
①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 ②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 ④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可以借助每句话前后的语境进行选择。分析四处的语境,可以发现,第三处较为简单,因为后面说“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从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第④句“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与其结构完全一致,故应放在第三处,排除A项;第四处处于语段的最后,此处的句子一般为总结句,是对上文的小结,第①句说“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诗”和“史”是对上文对《七月》的小结,故应放在最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应为D项;再看另外两处,第一处,前面说“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这是说《七月》的灵动性,第②句说“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与前面的“灵动性”相合,故应放在第一处;第二处,前面说“《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这是写实,“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这是说《七月》不为“实”所缚,故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应放在此处,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4. 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 )
A.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
B.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书房)
C.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宗祠)
D. 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寺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考生首先应分析楹联的内容,圈出其中能够起到暗示作用的词语,然后分析场所。C项,“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追摹”意思是“追忆摹仿”,“追摹古人得高趣”是指从古人的文章中体会到高雅的志趣,这与“宗祠”追忆先祖不合,适合用在“书房”。A项,“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泗水、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处。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如日月一样光华灿烂,孔子的礼乐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是第一”,这是赞颂孔子的文化教育,如日月光华灿烂,在中外堪称第一。“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有名。故二者匹配。B项,“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意思是“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与“书房”相匹配。D项,“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法”指佛法,“法云”,是佛教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慧日”为佛教词语,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与“寺院”相匹配。
5. 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德点亮生活 B. 携手创造光明
C. 节能人人有责 D. 科技驱散黑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这属于图文转换题。所给材料是一幅公益广告图,首先分析图上的内容,黑色的画幅上是一个明亮的灯泡,灯泡上面有两个人,其中一人伸出双手搀扶另一个弯腰驼背拄着拐杖的人;然后分析漫画的主体和主题,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应是灯泡上的两个人,这就寓意着人们善意的举动、助人的美德照亮了生活,让生活有了光明,故应选A项。B项,“携手创造光明”忽略了其中一人对另一人的帮助,这二人并非是“携手”,而是一方帮助另一方。C项,“节能人人有责”偏离了公益广告图的主体,图的主体是这两个人,而并非是灯泡。D项,“科技驱散黑暗”也是偏离了主体,与C项一样都误把灯泡当成了主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则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当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籓篱之限,效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以枢密院承旨清河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鐸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 劝:勉励
B. 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 尤:杰出
C. 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 副:符合
D. 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 差:差错
7. 对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 ②可浚之以限其奔突
③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 ④帝以县官久不铸钱
A.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B. 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C. 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D.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8. 把文中面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
(2)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
9. 文中周世宗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他是一位明君?请加以概括。
【答案】6. D 7. A
8. (1)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不能供养一名士兵,为什么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批无用的东西呢!
(2)假如(诸位)进言而我听不进,确实错在我;假如(我)征求意见而(诸位)不进言,过错将由谁承担呢?
9. 选练精兵以御敌卫国;派兵保边安民;下诏求问得失;知人善任;毁铜器、佛像,铸钱以济民。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差”如解释为“差错”,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处不同的罪”,“差”应解释为“差别”“区别”。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依据“以”后所跟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①“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以”是连词,意思是“因为”;②“可浚之以限其奔突”,“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③“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以”是介词,凭;④“帝以县官久不铸钱”,“以”是连词,因为。①和④相同,都是连词,意思都是“因为”;②和③不同,②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③中的“以”是介词,凭,“何以”即“以何”。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要求辨别“以”的用法,“以”后跟名词或代词,“以”为介词;“以”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以”为连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用;“农夫百”,定语后置句,应为“百农夫”,即“一百个农夫”;“甲士一”,定语后置句,应为“一甲士”,即“一名士兵”;“奈何”,为什么;“ 浚”,榨取;“膏泽”,血汗。第二句中,“若”,假如,如果;“罪”,错误;“苟”,如果,假如;“求”,征求;“咎”,过错;“执”,承担。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周世宗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他是一位明君?请加以概括”。考生可以到文中圈出周世宗的举措,明辨能证明他是明君的举措,然后进行概括即可。如第一段“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士。由是士卒精强,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这是说周世宗选练精兵来御敌卫国;如第二段“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这是说周世宗派兵保卫边疆使百姓安宁;如第三段“壬戌,诏群臣极言得失”,这是说周世宗下诏求问得失;如第四段对张美的任用说明周世宗知人善任;如最后一段“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鐸之类听留外,自馀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这是说周世宗毁铜器、佛像,铸钱以济民。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检查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占据多数。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各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后周世宗通过高平一战,开始知道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未必能供养得起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批无用的东西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各军普遍检查挑选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逐出军队。又因强健勇猛的战士大多被藩镇所收养,下诏征募天下壮士,全部遣送到京城,命令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挑选其中最好的组成殿前诸班,其余骑兵、步兵各军,分别命令将帅挑选士兵。由此士兵精干强壮,近代以来没有比得过的,征伐四方,所到之处频传捷报,这就是挑选兵员的功效啊!
契丹自从后晋、后汉以来,频繁侵犯河北地区,轻骑兵长驱直入,没有任何屏障的阻隔,郊区野外的农民经常陷入烧杀抢掠的困境。向朝廷陈述政见的人称说深州、冀州之间有胡卢河,绵延横亘几百里,可以疏通河道来阻截契丹骑兵的横冲直撞。当月,绍令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率领士兵、民夫疏通胡卢河,在李晏口筑城,留驻军队守卫。后周世宗召见德州刺史张藏英,询问边疆防备的对策,张藏英具体陈说地理形势、军事要塞,请求部署戍边军队,招募边疆百姓中矫健勇猛的,多给军饷,自己请求率领他们,随时根据情况征讨攻击契丹骑兵;世宗全都同意,任命张藏英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张藏英赴任几个月,招募到一千多人。王彦超等巡视疏通河道的工程,曾经被契丹军队所包围;张藏英带领所招募的士兵驰马出击,大败敌军。从此契丹军队不敢再过胡卢河,胡卢河以南的百姓开始得到休养生息。
壬戌(二十三日),后周世宗诏令群臣畅所欲言陈述政事的得失利弊,诏书大致说:“朕对各位卿大夫,才能没法全部知道,面孔没法全都认识。倘若不采集他们的言论从而观察他们的行为,明悉他们的意见从而考察他们的忠诚,那凭什么来看出各人才器韬略的高低深浅,了解任用是否得当!倘若卿大夫陈说了而听不进,罪确实在朕身上。假使我要求了而不说,罪责将归谁呢?”
壬戌(二十五日),后周世宗任命枢密院承旨清河人张美为右领军大将军、权点检三司事。当初,世宗在澶州时,张美掌管州中隶属于三司的钱粮,世宗有时私下有所索求,张美千方百计为他提供满足。后周太祖听说此事很生气,又恐怕伤害世宗的感情,只是调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张美治理财政很精明,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所以世宗将财政收入的大权授给他;然而想到他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来对待。
后周世宗因为朝廷长久没有铸造铜钱,而民间许多人销毁钱币做成器皿以及佛像,铜钱越来越少,九月,丙寅朔(初一),敕令开始设立机构采集铜来铸造钱币,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超过期限隐藏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处不同的罪。世宗对侍从大臣说:“你们不要为毁佛而疑虑。佛用善道来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这就是信佛了。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也都可以舍弃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也不值得吝惜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
苏轼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10. 上阕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
11. 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
12. 下阕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案】10. 多年漂泊,仕途失意,年华老去。
11. 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阙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
12. 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春念。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意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何为“人生境况”,“境况”即“处境和状况”;然后分析上阕,根据内容概括出此时苏轼的人生处境和状况。如“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三十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写路途之远,“漂流江海”写自己的漂泊,“烟浪”“云帆”暗喻自己三十三年人生的波折,这三句写出词人多年“漂泊”在外;“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憔悴”“老”写词人的“年老”“年华老去”“憔悴”。“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流年”指流水般的光阴、年华,“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这就写出词人的“仕途失意”“人生困窘”之态。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这考查诗词鉴赏中炼字的技巧。首先理解“巉巉”的意思,明确该词语修饰的对象,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考生可以联系《蜀道难》中“畏途巉岩不可攀”来理解“巉巉”的意思。“巉巉”是形容山势的峭拔险峻,此处是形容南山的高大突起的形象,这是明写;同时“巉巉”也暗写官场的险恶,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傲岸不屈的精神;同时“巉巉”是叠词,富有音韵美。这些都是从内容情感上鉴赏词语的效果。因为“巉巉”处于下阕的开头,故还应从结构上考虑。从上阕结尾“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可知,此时词人应在船上,而到下阕“巉巉”以及后面“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可知,这个时候词人应该到了山中,故此处“巉巉”还有暗示的作用,暗示词人游踪的变化,与上阕结句构成逆转,且为下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阕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题干的提问来看,这是针对下阕考查情感。本题在设问上没有设置干扰因素,直接要求考生答出下片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没有出现“分析”或者“结合下片内容”等内容,故学生回答角度明确。“巉巉……层楼翠壁,古寺空岩”,从所写景物来看,景象气势壮观,面对多舛的命运,词人借助这些壮观之景表达出对命运的豁达乐观;“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笑”流露出高兴喜悦之情,“步携手”写二人关系的亲厚和相知;“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借故人相问,引发思乡之情,词人借助故乡的“松杉”这一意象,把抽象的思乡之情转换为具象,形象地表达了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同时词人以对故土的思念作结,这也是对开篇他乡遇故知的呼应。估计考生能回答出“对家乡的思念”和“与友人相逢游玩的喜悦之情”,要想答出豁达乐观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结合上阕所说词人的人生境况和下阕所写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豁达乐观”这一情感。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诗经·氓》)
(2)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3)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6)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李商隐《咏史》)
(7)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8)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1)言笑晏晏 (2). (2)小人长戚戚 (3). (3)朝菌不知晦朔 (4).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 (5)决眦入归鸟 (6). (6)成由勤俭败由奢 (7). (7)佳木秀而繁阴 (8). (8)举匏尊以相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晏晏”“长戚戚”“晦朔”“扪”“眦”“奢”“繁阴”“匏尊”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老屋
【苏联】佛洛伦斯·简索·曼
看着房地产广告,她的眼睛被一行字吸引住了——“幽静的凉台”。她一直向往着有一个凉台。她这会儿把广告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出售房屋。八个宽敞房间,两间浴室。树荫掩映草坪。幽静的凉台,安谧而迷人。价格从优,情愿牺牲。”后面是经纪人的姓名。
这对我们太理想了!她抬起头,凝望着丈夫。乔正坐在对面埋头看书,他把一天中的这个时间称之为“缓冲时刻”。两个孩子睡着了,他也能够松弛一下。看到乔神色倦怠,萨拉心中一阵触痛。
她把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环视着这座老式房屋。所有房间都很宽敞,也就是这一点,还有那间巨大而不实用的厨房,常常成为她和乔之间争执的话题。他喜欢它啊——这幢老宅从祖上到他传了三代了。但她不喜欢,因为没有帮手,要管理这么大个家的确是件操心费力的苦差事。每连谈及搬家,他就会把它称做“妙不可言的老房子”,眼里闪着光;而她则称它为“旧仓库”。
现在,她要把这条广告念给他听听,可他那削瘦的脸上泛起的倦容,使得她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萨拉叹口气。有时她真想听到他吐出一些美丽动听的话。他深爱着她可并不溢于言表。这是他的天性。
她使自已从臆想中摆脱出来,重新研究着广告。“情愿牺牲。”这意味着是桩好买卖。如果那房子像广告上说的那样而且价格公道的话,乔看了或许会……她被突如其来的兴奋攫住了。
明天得找人来照看一下孩子,我要去看看那所房子。
第二天,在房地产办公室,西姆斯太太向她道歉说,这条广告“被搞错了”,她说:“它本应该下星期才刊登出来。但我可以带你去看看别的房子。”
在后来的一个小时里,萨拉情绪低落,在一个新区,她看了三幢由设计师构思布局的“摩登之家”。房子还漂亮,可房间给它的印象似乎是太……窄了,她想,仿佛一位吝啬的建筑师一寸一寸地算计着,好把这些方块都挤在一起。在一间被称之为“大师卧房”的屋子,她不由得感叹道:“他真的是一个矮子大师。”
“我带你去另一处。”西姆斯太太说。
但在开车前往另一处新住宅区之后,萨拉更泄气了。一幢幢房屋紧挨在一起,前面一棵树佝偻着身子,房间的天花板低矮得给她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看到她的沮丧表情,西姆斯太太突然说:“我可以带你去看看你感兴趣的那座房子,不过,只能在外面看。”
“哦,太好了!“萨拉说。她们驱车向城市另一方驶去,直到车开上一条宽宽的林荫路时,她才回过神来。
“瞧,就是它,“西姆斯太太说,“很可爱,不是吗?”萨拉望着这座漂亮的红砖小楼,它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和两株悦人的古树。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不错,很可爱。”她说着并缓慢地下了车。“多谢您啦,西姆斯太太。我住得离这儿不远,我可以走回去。”
车开走了,她茫然若失地站在人行道上,过了一会儿。她迈步踏上了门前长长的甬道,拿出钥匙,打开房门,静静地站着,环视着四周,听着后院传来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一种新奇之感悄悄地袭遍全身。还是老房子高大、宽敞、空气畅通!她看到宽大的门厅,雅致的楼梯,起居室里可爱的窗户——从中望去,一幅树影姿安、枝叶依依的景色映入眼帘。一切似乎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
“安谧而迷人。”她想着广告上的词儿,心里好像被什么触动了,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
晚上乔回到家。“我今天干了件荒唐事,”她说,“我去应征那家出售自己房子的广告了。”
他默默地凝视着她,然后说道:那应该在下星期登出来!在你生日那天!”“经纪人已经道了歉,”她扬起眉,“告诉我,咱门的凉台在哪儿?”
他脸红了,说:“就是艾米房间外面的那个。”她吃了一惊,大叫起来:“你是说那个小木头平台?”“是啊,它也算是一种凉台。我是想吸引买主。”他嗫嚅着,“我知道你十分讨厌这个旧仓库。”
“不,它不是旧仓库!蓦地,她喉头一阵刺痛,“它有很多地方让人依依难舍!”她颤声说,
“那篇广告一定费了你很多心思。”
一阵沉默,他们目光相遇了。房子那一边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尖叫声,随后又远去了。他蠕动着嘴唇:“我是想让你高兴。”“情愿牺牲。”她想起来了。走上前,她依偎在乔的怀里并低语:“我就待在这里,真的,哦,乔,我爱你。”
他把地紧紧地揽在怀里。
多美啊,她想。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他跟我说甜言蜜语。不错,那天她看过的几所漂亮木楼和她的梦想大相径庭。如果她的“梦中之屋”只是一个梦,那么它似乎再也无关紧要了。她
将拥有她的天地——吱嘎作响的地板,不合时宜的厨房,所有额外的活计——一切。
“情愿牺牲”又浮现在她脑海里。这句话似乎很奇妙,将他俩融化在一片温馨之中。
(有删改)
14. 简要概括文中乔的形象特点。
15.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说不出的滋味”的含义。
16. 小说中两次描写孩子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17.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案】14. 热爱家庭,甘于牺牲,体贴细腻,不善表达。
15. 莎拉为自己讨厌的房子原来也如此漂亮悦人而惊讶;为丈夫想满足自己的愿望悄悄打出售房广告而感动;为自己没有体贴丈夫而羞愧。
16. 渲染出欢乐的家庭氛围,暗示了乔情愿牺牲的具体原因,促成了萨拉的心理转变,推动了情节发展。
17. 通过萨拉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萨拉的醒悟与决心;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温馨的婚姻生活需要双方都具有牺牲精神;用“情愿牺牲”呼应上文,使小说结构严谨。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文中乔的形象特点”,这是这是考查人物形象。考生需要到文中圈出乔的言行举止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其特点。如“他深爱着她可并不溢于言表。这是他的天性”,这表现出乔的不善表达,不善言辞;如乔明明很爱老房子,但为了满足妻子的愿望而准备放弃老房子,悄悄打出出售房屋的广告,“情愿牺牲”体现出乔不顾小利,看重感情,甘愿牺牲的精神;如乔为了满足妻子的愿望而打出出售房屋的广告,但这一切都是在悄悄地进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妻子讨厌这个“旧仓库”,他想让妻子高兴,情感细腻,体贴妻子;如乔表面上是“神色倦怠”且平和,其实他的内心是活力无限的,等等。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乔的特点。如答到“对爱情的忠贞”“聪明机智”等也可酌情给分。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乔”其人的相关描述,同时还可以借助妻子眼中的乔进行概括,同时还要注意乔内外的不同。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理解文中加点词语‘说不出的滋味’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其含义。这是萨拉经过一系列的挑选都不满意之后,西姆斯太太把萨拉带到萨拉自家房子处时萨拉的内心感受,“萨拉望着这座漂亮的红砖小楼,它前面是一大片草坪和两株悦人的古树。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从“漂亮”“一大片草坪和两株悦人的古树”“一种新奇之感悄悄地袭遍全身。还是老房子高大、宽敞、空气畅通”等内容可以看出,此时萨拉为自己讨厌的房子原来也如此漂亮悦人而惊讶;从下文“‘安谧而迷人。’她想着广告上的词儿,心里好像被什么触动了,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的内容来看,此时萨拉应是知道报纸上的广告是丈夫打出的,她为丈夫想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悄悄打出售房广告的行为而感动;从下文“我今天干了件荒唐事”“‘不,它不是旧仓库’!蓦地,她喉头一阵刺痛”等描写可以看出,此时萨拉应为自己没有体贴丈夫而羞愧。本题难度较大,因为横跨的区域较大,故要想答全有难度。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两次描写孩子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这是作用题。首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两次描写孩子的声音,有什么作用”,很明显是要求从小说整体上分析其作用。然后到文中找出这两处描写,即“听着后院传来的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房子那一边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尖叫声”,从内容上来看,这两处描写头体现出孩子们的高兴与欢乐渲染出欢乐的家庭氛围,这也就暗示了乔情愿牺牲的具体原因,这些都属于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这种欢乐的家庭氛围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这也就促成萨拉的心理转变。此类题目的解决对策如下:要加强审题,即小说两次描写孩子声音的作用目的是从整体内容的角度来加以把握;考生应该认识情节上的作用;还要把握次要人物的描写对刻画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属于探究题的范畴。这类题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故首先要对作品内容本身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直观显性的内容,而且要弄清隐含的内容;不仅要抓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而且要抓艺术手法、表现技巧。首先要明确结尾的内容,“‘情愿牺牲’又浮现在她脑海里。这句话似乎很奇妙,将他俩融化在一片温馨之中”,“情愿牺牲”是萨拉的心理所想,与上文萨拉明知乔喜爱老房子却还想要换房子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此时萨拉已经醒悟,同时也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像乔一样为这个家庭放弃自己之前的想法;结尾说“情愿牺牲”让夫妻二人融化在温馨之中,这就直接指向主旨,说明美好温馨的生活需要的是夫妻双方都具有牺牲精神;从结构上来看,上文广告上的“情愿牺牲”与之形成呼应,这就让小说前后内容前呼后拥,结构非常严谨。此类题目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小说主旨、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作答。
点睛:解答探究题方法如下: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瞎子摸象
陈乐民
据说欧洲的启蒙时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这则“佳话”的来源是法国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受命于法王路易十四,意在到东方去用基督教感化那里的异类。他们钻到了康照皇帝的左右。从这位有道明君身上看到路易十四所缺少的雍容大度和好学不倦的风范和品性。结果是,康熙和他的左右不曾被基督教化,传教士们却被“儒化”了。传教士之一李明居然认为基督教义几乎都能在中国古书里找到。
传教士们关于中国的见闻和良好印象通过两条渠道扩散开来了。
十八世纪初,教廷组织批判了那些维护中国传统礼法的传教士,“亲华派”被推上了批判席。批判的结果自然是李明等“败诉”。然而李明们的主张却不胫而走。李明的厚厚一本《中国现状回忆录》虽因而遭禁,后来却实实地成了畅销书。
到了欧洲启蒙前期,那些渴求新知的哲人们,发现“中国哲学”对于他们匡正时弊有用,康熙皇帝又如此英明,他明明不相信基督教,却能容忍它在古老的中国传播。身处逆境的伏尔泰因而把中国和康熙皇帝一起理想化了。这可以叫做“托华改制”吧。伏尔泰曾嘲笑莱布尼兹犬儒主义式的乐观主义。然而,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和菜布尼兹却是一致的。只是莱布尼兹比伏尔泰更深一层。伏尔泰是从为什么法国不能出个康熙皇帝的角度来对待中国的。莱布尼兹是用自己的哲学“格义”消化中国哲学。菜布尼兹似乎有一种通汇天下学问的本领,一个“先定和谐”、一个“异教相通”,就把天下一切格格不入乃至对立的东西都消化掉了。
就这样,传教士了解的那点中国学问就被放大了,似乎在遥远的东方真的有那么一个理想的“天国”,那里的一切都值得刚刚走出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仿效。久而久之,有的人便得出一个说法,似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启示。
其实这两点都有错觉和幻觉。前者,罗马教廷的霸道作风反提高了中国在欧洲社会的声望。后者,则是欧洲的哲学家们“为我所用”地从传教士们那里摸到大象的一条腿或一只耳朵或一根尾巴……然后加以“格义”。延伸开来,便成了欧洲的启蒙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陶醉。中国文化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它不必因其“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才显现其伟大。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到黑格尔时期,对中国的盲目歌颂来了一个反动,那是另一个极端,摸到了大象的另一个部位。然而,中国启示的神话并没有被黑格尔破除干净,因为印象已经造成了。
当然,让这种“佳话”式的自我陶醉留下来也无伤大雅,虽然它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欧洲人、中国人都想找些维系感情的话题,那就摆摆龙门阵、过过瘾吧。反正科学的态度是另一回事。
(有删改)
18. 第二段中“两条渠道”指什么?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
19. “瞎子摸象”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20. 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18. 教廷对亲华派的批判反而使亲华派的主张扩大影响;欧洲启蒙哲学家“托华改制”,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19. 指一些欧洲哲学家只接触到局部的中国文化,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作用:比喻论证,说理形象生动;讽刺了那些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欧洲哲学家。
20. 追本溯源,辨明真相;不迷信盲从;不妄自尊大。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段中‘两条渠道’指什么?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题目要求理解并概括本段中重要的概念,指向明确。第二段句子独立成段,二、三、四、五段构成总分总的关系,故本题的答案概括区间主要在三、四段。如第三段“教廷组织批判了那些维护中国传统礼法的传教士,‘亲华派’被推上了批判席。批判的结果自然是李明等‘败诉’。然而李明们的主张却不胫而走……”,这是从传教士角度解释渠道一,去掉例子,转换句式,可以从传教士的角度表述为“‘亲华派’传教士被……”,也可以从教廷角度表述,如答案。如第四段“到了欧洲启蒙前期,那些渴求新知的哲人们,发现‘中国哲学’对于他们匡正时弊有用……这可以叫做‘托华改制’吧……然而,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他和菜布尼兹却是一致的”,第四段从启蒙哲学家的角度进行概括,删除其中的事例,转换句式即可。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瞎子摸象’在文中指什么?有什么作用”,本题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需要解释“瞎子摸象”所指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考查论据的作用。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需理解“瞎子摸象”的意思,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然后需要到文中圈出与“瞎子摸象”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如文章倒数第二段“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那时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到黑格尔时期,对中国的盲目歌颂来了一个反动,那是另一个极端,摸到了大象的另一个部位”,这是说一些欧洲的哲学家只接触到局部的中国文化,却自以为得知了全部的内容,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明确这是什么论证,论证方式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瞎子摸象”属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可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可以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比如本文所说的“瞎子摸象”,“瞎子”是讽刺那些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欧洲哲学家,“摸象”是说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得知了全部。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是什么”,答题的时候要明确是“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的“态度”。如第一段“据说欧洲的启蒙时期受到了中国的‘启发’。这则‘佳话’的来源是法国的传教士”,倒数第三段说“……其实这两点都有错觉和幻觉”,由此说明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应是“追本溯源,辨明真相”;如中间部分因伏尔泰等“为我所用”“托华改制”、“格义”“仿效……久之……得出说法”等内容可知,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还应是“不迷信盲从”;如文章结尾两段“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陶醉……”和“……科学的态度是另一回事”,由此可知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科学的态度应是“不妄自尊大”。本题较难,考生需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科学的态度”,且是“对于‘中国启示的神话’”,然后浏览全篇,如有直接论说态度的,可以圈出来进行概括,如是说错误态度的,则需要从正面进行概括。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你自已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答案】秋季还是默默无闻地走了,迎来的又是一季冰冷的寒冬。本以为,冬季代表着又一年的终结,可谁知,却在这冰冷的寒冬中,也依然能如此感受到心的温暖。
春节快到了,我站在公交车站旁,等着那迟迟未来的435路公交车,打算坐车回家。凛冽的寒风吹得行人们瑟瑟发抖,不得不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车来了,但却迟迟没有开门。公交车里面只有司机,售票员和一个老年妇女。
那个老人身上穿着一身红色的棉袄,而棉袄上的白色补丁已经足以证明这件衣服有很多年的“悠久历史”了。老人凌乱的头发上参杂着许多银丝,手里拎着个破破烂烂的麻袋,麻袋里装着许许多多的瓶子。丝丝缕缕的皱纹无疑让她显得更加苍老。
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车后门缓缓打开,车里面传出一阵吵架声。只听见那个女售票员对着老人吼道:“没钱,没钱你坐什么车!给我滚。”那个男司机也一脸的不耐烦,对着售票员说:“快快快,让她给我下去。”售票员有些恼怒,放大了嗓门说:“下去,下去,下去,快点!”老人用颤颤微微的声音说:“你们就让我坐一段吧,我身上真的没钱了。”只听那个售票员用180分贝的声音怒吼道:“没钱你就别上我们车,赶快给我下去!”老人眼里闪着几颗晶莹的泪珠,哀求着说:“求求你们了。”可这最后还是无济于事,被那个售票员连推带嚷地赶下了车。
这种事情,自然谁看了都会气愤。但是又有谁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老人淌那趟浑水呢。老人独自一人在车站边站着,显得是那么的无助。这是,一个大约20多岁的小伙子走到老人身旁。那个小伙子看起来很高,很瘦。身上背着个背包。一身的朴实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亲切。
他从兜里掏出了20块钱,放在了那个老人的手里,说:“阿姨这是20块钱,您打车回家吧。”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连忙对小伙子说:“谢谢,谢谢。”“阿姨不用客气”。那个小伙子很快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谢谢,谢谢......”老人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在这凛冽的寒风中,看着这一幕,不知怎的,我心中涌上一股暖流。我相信,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不知还有多少像那个小伙子一样的人。即使在这冰冷的寒冬中,也能给人,心的温暖。
“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本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问题,我本应该自信满满,流利地完整答出它。可一时间心头思绪万千,喉中更像有一团棉絮涩涩地堵着。我愣愣地站在那儿,最后只能含糊不清地吐出几个字:“我……我没有梦想。”
其实心中早已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其实比谁都迫切地希望能亲手实现这个答案;其实家中收藏的,那几百张印有不同异国风光的明信片中的每一处风景都已牢牢地记在心中……
可是还是没有勇气说出来。它太庞大,太难以实现了。不,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它之于我,就是一簇冰火,一簇在绽放至极臻时被冻住的冰火,美丽、寒冷又炽热,可永远只可远视,不可亵玩。
改变了我这种想法的,是一部电影。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傻子”,一个低能儿,一个被所有人嘲笑欺辱的孩子。可正因为他“傻”,他才比常人更乐观,更善良,更坚持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更为之不懈努力,哪怕被世人所嘲笑;正因为他“呆”,他才不畏艰难,不惧挫折,不怕阻挠,更是从没有,哪怕是一秒,放弃过自己最初的梦想。他叫阿甘,一个从没长大的孩子,一位称职的父亲,一个越战归来的战士,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他让我看到,梦想没有难易之分,没有贵践之分,更没有成败之分;而所有你坚持的梦想,总有一天,如蛹褪壳成蝶,会成为现实。
纵使时间不可以倒流,我仍然希望能回到那一刻,回到老师询问我梦想的那一刻。趟若今天,乃至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再次与这种问题不期而遇,我一定不会胆怯。我一定不会退缩。我一定不会将那那个答案深深地埋藏在心中。我一定会堂堂正正地,昂首挺胸地大声将心中答案说出:“我的梦想是周游世界!是用自己的双脚走一遍丝绸之路;是用自己的双手扶摸尼罗河较真久经风沙的金字塔;是用自己的双眼品味卢浮宫中的历史沉淀;是用自己的双耳聆听多瑙河边潺潺流动的圆舞曲!这,就是我的梦想!”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哲理类作文材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这两句话从句式上看,采用“是”“也是”组句,似乎有所偏重,但细审两句话含义,又是相对独立的。这种形式的新材料作文,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由一句富含哲理性的话单独构成,二是由两句富含哲理性的话(或多句话)构成。第二种类型的作文题,句子之间的关系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两句话中的一句话为铺垫,另一句话为陈述重点(多为前面铺垫,后面为材料重点);二是两句话是并列或相对(也有相反)的关系。本则材料从内涵上看,属于相对关系,但有一定的交叉含义。审题立意:这则材料,关键词是“说不”、“长大”(成长、成熟)。这里的“说不”可以理解为对“长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他人”和“我”两方面)的“说不”、拒绝。既可以为有声之呐喊,也可以为无声的拒绝;既可以是有理有度有节的拒绝,也可以是无理的拒绝(要言之成理)。“长大”可以是好习惯的养成,是理想、信念的升华,是美好人格的塑造,是宽广情怀的涵养,是心理的成熟,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从材料的具体语境来看,“你”和“长大”主要指向为青年人的成长与成熟,但这不是唯一,也可以虚化为国家、民族、文化等层面的成长与成熟。
(一)从“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这句话立意,这句话的直接表述是,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对你的拒绝、对你判断和认识的否定。
具体立意:
正确认识成长的自由与限制的关系;如何对待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各种约束、规则;长大需要接受现实的磨练和心理的锻炼;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更有利于长大;在“说不”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正确对待“苦口”“良药”,等……
(二)从“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这句话立意,这句话中的“你自己不会说‘不’”,既可以理解为“自己”对“他人”的某些行为说“不”,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对“自己”的某些行为说“不”。前一种理解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是基于表层的;后一种理解是基于自我否定的更高层面的精神、道德上的提升。
具体立意:
面对各种束缚身心个性发展的“道德”绑架要敢于说“不”;说“不”是理性对待成长的表现;成熟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过程;成长需要对各种诱惑说“不”;敢于对各种不良风气说“不”;正确对待“爱”与“被爱”;拒绝命运的摆布;保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如何面对冷言冷语;等……
(三)围绕整则材料立意:
他人的批评教育帮助与自我更新相结合才能更快更好的长大;成长是在不断的否定中获得提升的,等……
(四)延伸立意:
宏观层面:国家、民族的发展成长需要说“不”;文化的发展自信需要说“不”;等……
微观层面:文学、艺术等的成长需要对世俗、外来的干扰说“不”;独有的民俗等只有敢于说“不”,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等……
参考例文:
说不的布偶
曾读老舍笔下那自封为“小羊圈里走出来的玩意儿”,看见那日本人腰弯得如柳条一般,何曾敢向太君说一个“不”字?
不禁思索,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说“不”的权利,对人惟命是从?
窃以为,不敢说不是一种没有主见,丧失自我的表现。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主见之后,才会摒弃别人的错误观念,无悔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拾人牙慧,亦步亦趋。
正如马尔克斯所言,“如果有那么一刻,上帝突然发现我是一只布偶并赐予我片刻生命,我不会说出我的一切想法,但我会思考我所说的一切所想,但我会思考我所说的一切,也依旧有说不的权利。”
在那个人人都幻想“鸢飞戾天”的小城里,他曾是那么渴望华丽的官职,外人景仰。但沉浮了十年后,眸光随阴翳逐渐失去了颜色,终究给予他大梦一场。
“驻水于世,封尘于心。”梦醒的黄公望不再固执迷茫,他对以前的选择说“不”,绝尘而去。“山在,云在,岁月在,我在。”找到本真自己的黄公望用自己的主见,携一卷富春山居图,留连于青史。
我们要在很大程度上肯定自我的存在,并礼赞自己的光辉。我们的内心高地,只有润遍自己的春意,才有香气满乾坤的可能,才会有决绝的勇气加入对自己理性的判断,说出那一个“不”字。
于是,李安用十年的导演梦粉碎了他人的错误指点,对羊肠小道的放弃成就了他一马平川的传奇;梁思诚为了老城墙,对相关领导大呼,将来你会后悔的……
是啊,我们需要理性的判断和说不的勇气,更需要星空中理性的自己为现实的自己诊断命脉。太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也可能只是个模糊的印象,但也只有自己才是敢于捅破这层隔膜的人。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他人的金玉良言来装点自己的江山,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来调整航向。
刘师培,国学大儒,有绝世之才,却在革命时投靠了方端。弟子黄侃曾怒斥道:“如此,请先生好自为之。”拂袖而去。辛亥革命结束,刘师培政治失利方才幡然悔悟,后悔没有听季刚之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需要明白别人对自己说的“不”往往是一剂良方,更是我们人生前进的灯塔。
如若我是一只会说话的布偶,我定会说出那“不”。如果你有话对我说,我洗耳恭听。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节选自元好问《东坡诗雅引》)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3. “六朝之谢陶”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两位诗人。
24. 作者为什么发出“诗亡”的感慨?请概括回答。
【答案】22. 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3. (1).谢灵运 (2). 陶渊明
24. 六朝后诗人大多创作杂体,远离风雅;近世苏轼诗学陶柳,也不能近古。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回语段,根据语境把握其大意,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表对话的词语,再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断句。“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名词有“苏子瞻”“陶柳二家”等,先依据句末语气词“耳”和句首发语词“夫”断开一处,“然”一般放在句首表转折,或者放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陶柳之亚”是名词性短语,故“然”应是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应在“然”前面断开;“爱”是动词,“爱”的对象是“陶柳二家”,故应在“家”后断开;“所至”构成所字结构,表示名词性,“诗之所至”是“极”的宾语,应在“至”后断开;“有”的宾语是“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应在“恨”后断开。
点睛:加强专项训练,熟知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进行断句。(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句首关联词:“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根据所用修辞方法断句。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加强文化与文学常识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六朝之谢陶”是指哪两位诗人。这是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尝试的能力。首先把握“六朝”这一概念,“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然后就可以联系到“谢灵运”和“陶渊明”二人,“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别称“谢客”“谢康公”“谢康乐”。“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发出‘诗亡’的感慨?请概括回答”,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文中说“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多以杂体为之”“杂体愈备,去风雅愈远”,这是作者感慨“诗亡”的原因之一,即六朝后诗人大多创作杂体,远离风雅;如“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这是原因之二,即近世苏轼诗学陶柳,但也不能近古。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读懂文本,然后明确设题的区域所在,最后再依据分值进行概括。
2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端午节》刻画了方玄绰的表里不一;对太太买彩票的提议,他口头责备,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却颇为动心。
B.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诗歌吟咏的是,诸葛亮为报先皇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辅佐幼主刘禅。
C. 天宝大佬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说他以后想为翠翠唱歌,但又觉得翠翠太娇了,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祖父又喜又愁。
D. “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体现了哈姆雷特要与腐朽黑暗的势力抗争底的信念和决心。
E. 欧也妮让格拉桑代表自己去巴黎,把夏尔所欠本金和利息全部还清。夏尔拿到收据并得知欧也妮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财产,惊呆了。
【答案】BE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6. 简答题。
(1)《红楼梦》中香菱的咏月诗云“博得嫦娘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其中影射了香菱怎样的人生遭际?
(2)《家)中琴小姐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请写出她的矛盾表现。
【答案】(1)自小被拐卖,与家人离散;被薛蟠强买作妾,遭受冷落;最后被夏金桂折磨致死,难以善终。
(2)写文章宣传女子剪发,自己却不敢实践;有平等意识,当舞龙灯的人被烧伤时,却无动于衷;接受新思想,但一次军阀混战的洗劫就让她对此产生了怀疑。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香菱的咏月诗云‘博得嫦娘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其中影射了香菱怎样的人生遭际”,这是考查《红楼梦》中的知识。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缘何不使永团圆”,意思是“为什么不让她永远团员”,诗句中影射了香菱的人生遭际。香菱是《红楼梦》中重要丫鬟,重要人物,她自小被拐卖,与家人离散,后来被薛蟠强买作妾,遭受冷落,最后被夏金桂折磨致死,难以善终。考生不仅要看名著,还要学会整理,比如按照章节或者人物或者事件或者时间,整理便于记忆。如果光看,时间长肯定容易忘记或者糊涂,最好抄写整理。名著答题技巧也很重要,建议考生结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答案,研究答题规律和表述规范。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家》中琴小姐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她的矛盾表现”,这是考查学生对巴金先生《家》中人物事件的把握情况。题目要求“写出她的矛盾表现”,故应把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合到一起表述,如琴小姐写文章选出女子剪发,但她自己却不敢实践,如她有平等的意识,但是当舞龙灯的人被烧伤时,她却无动于衷;琴小姐接受新思想,但一次军阀混战的洗劫就让她对此产生了怀疑。《家》是今年新加的名著,所以要格外重视。这本书情节、人物相对简单一些,可以从人物角度将重要事件一一理清,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材料概括分析题
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另一面又强调正名,要名实相符,说明早意识到言辞不一定可靠,有欺诈的可能。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就讲出了互相矛盾的两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更明确把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所以确实可以说“美言不信”。文学的虚构不等于欺骗,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就连思想很符合儒家正统的杜甫,也因为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便受到程颐指责,说“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扬雄是汉赋一大作家,却说那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后来曹植给杨修写信,就引用杨家这位祖先的话,说“辞赋小道”不足以“榆扬大义,彰示来世”。弄得杨修不得不反驳,说他“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来之思也”,就是说曹植把话说过了头,有欠考虑。
在西方传统中,柏拉图认为诗模仿本来就虚幻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则模仿惟一真实的理念世界,所以诗是模仿之模仿,与真实相隔两层。而且诗只激励人的感情,无助于理性,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而认为诗不真实,于实际生活无补,就很接近于“美言不信”的看法。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过去压抑文学的或者是宗教,或者是政治和道德,而在现代,则恐怕是经济和商业,或者说是只讲实用和功利的心态。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
27. 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8. “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9. 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
【答案】27. 论证了语言和情志不完全统一;引用哲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8. 中国古代道学家鄙薄诗文;文学家自已也瞧不起自己;柏拉图把诗人驱逐出自己的理想国。
29. 诗言志,表达真情实感;诗是美言,给人美的享受;诗是想象的虚构,引导人超越现实;诗创造的精神价值,使人生更有价值。
【解析】
2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论据的作用。从题干的提问来看,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出孔子和老子的话,在文章第一段,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然后结合前后的内容明确本段的中心,抓住“中国文论”“一面”“另一面”总起的内容,特别是“言辞不一定可靠”,孔子、老子的话的实质“互相矛盾”“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等内容;接着就要知道论述类文本中,材料是为证明观点的,故第一段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论证了语言和情志不完全统一这一观点,论述类文本引用哲人名言,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从提取信息后一定要进行概括。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在文章第二段,文中说“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可见答案应在前面。如文章第一段第五行“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文章第一段第七行“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文中第二段第二、三行“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考生只要找到这些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要点在“诗歌的价值”,也就是“作用”,首先要找准信息点,然后适当进行归纳或转换表达方式,就可以得分。如第一节中的第一句话“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由这一句可以概括出第一点“诗言志,表达真情实感”;如“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这是说文学(诗歌)是美言,是想象的虚构,诗激励人的情感;如文章最后一句“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这是说诗歌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意义等。
最新试题仓库(每日更新)
广东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18.4(戳此)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2018年部编语文七下期中调研卷(戳此)
201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两套(戳此)
2018年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三)语文(戳此)
河北省保定市2018届高三一模(戳此)
北京海淀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 (戳此)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戳此)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评价检测(解析版)
广州市广雅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训练试卷2(戳此)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一)
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AB卷)(戳此)
湖南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戳此)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1-6年级期中复习试卷第②套(含答案)(戳此)
201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戳此)
1~6年级课外专项阅读训练含答案 (戳此)
全国100所名校2018届高三模拟示范卷语文卷(五) (戳此)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全人物篇1 (戳此)
部编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1单元单元测试题 (戳此)
2018年烟台市一模高三语文试题 (戳此)
广东肇庆广宁一中2017-2018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戳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戳此)
小学1-6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题B卷及答案|人教版 (戳此)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17-2018学12月阶段性调研(戳此)
江西临川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戳此)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5(word版共5套) (戳此)
江西省八所重点校2018届高三四月联考 (戳此)
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3(word版共5套) (戳此)
最新人教版1-6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校A卷(附答案) (戳此)
部编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4(word版共5套)(戳此)
最新部编版小学4-6年级四五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校A卷(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初一七年级初二八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和答案(各2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八次月考 (戳此)
内蒙古包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戳此)
安徽滁州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第一次联考 (戳此)
江西九校2018届高三联合考试(戳此)
湖北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戳此)
合肥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戳此)
江西2018届高三六校联考(戳此)
山东日照市2018届高三下一模(戳此)
四川2018届高三春季诊断性测试(戳此)
南昌市2018届高三一模(戳此)
山西太原市2018届高三一模拟(戳此)
广东江门二中2018学年高二下(戳此)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第五中学、高青一中2018高二上末(戳此)
2018广州市高考语文一模(戳此)
佛山顺德区2018高三下学情调研(戳此)
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语文(戳此)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戳此)
深圳2018届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戳此)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二检(戳此)
山西45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戳此)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3月考语文(戳此)
东北三省三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戳此)
安徽江南十校2018届高三3月质检语文(戳此)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戳此)
河北省承德市2017/18上高二第一次月考(戳此)
湖北黄冈中学2018学年高二年级9月月考语文(戳此)
河南郑州一中2018高三一轮复习测试(三)(戳此)
本文由公众号“语文试题与作文”(ID:stzuowen)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收看! |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