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干过小米的男人说:没有创新,小米就是个有品牌的山寨厂

2017-02-08 江雪 人物LIVE





_____


刘宗孺站在昏暗的角落里,抽着烟。烟火明灭,打在脸上。他身高有一米八,穿灰色夹克,毛茸茸的短发,像春天刚修过的草皮。烟火亮处,一张坚毅的脸忽隐忽现。食指和中指的香烟燃得飞快,他轻声跟一个人说着什么。


冬夜沉静,一切声响都隔着寒冷。角落里的刘宗孺像《枪火》里的黄秋生,下一个镜头便是踩灭地上的烟头,手插进口袋,迅速结束一场战斗。


_____  



刘宗孺


   结束一场战斗最好的方式   


刘宗孺的第一个战斗对象是小米。


2014年4月23日,朋友圈流传的一篇文章第一次将已成为巨头的小米,和刚创业的Broadlink放在一起——Broadlink的CEO刘宗孺控诉小米违反双方合作协议,复制其单品。此前,Broadlink和小米的合作已持续了五个多月。


2013年11月的最后一天,小米主动找到正在创业的刘宗孺,希望在智能家居领域合作。小米生态链版图的扩张,正是通过和众多的创业公司合作实现。如果合作顺利,Broadlink将成为小米庞大生态系统中的又一个零部件。


与小米合作前,主打智能家居概念的Broadlink已研发出两款产品:智能插座和智能遥控器。这也正是被小米复制的两款产品。


「一下子就火了」,Broadlink第一次出现在点名时间的众筹项目中。彼时,点名时间是明星创业项目,智能家居还只是旷野上的星火。这两款2C的轻智能产品让Broadlink被市场和资本同时接纳,这才有了和小米的合作。


「我们真是毫无保留」,与小米撕破脸后,刘宗孺曾如此对媒体抱怨。根据Broadlink与小米路由器项目组的来往邮件,可以确认的是,Broadlink曾向小米开放了底层代码库,也曾派技术人员入驻小米,协助小米进行路由器和外接设备连接的调优。虽然,这些事后被小米否认。


这些合作的基础之一是,小米承诺不研发智能遥控、插座等Broadlink的竞品。然而,2014年4月23日,小米商城上线小米自有品牌的智能遥控和智能路由器。


刘宗孺打电话给一直负责联系Broadlink的小米智能家居创始人,得到的回复是,可以继续合作,「当然,我们是开放的啊」。


刘宗孺怒了。他连夜联系记者,公开了跟小米的矛盾。此后,更是密集地接受采访,公开抨击小米对创业创新生态的破坏,「小米就是蝗虫,去一行毁一行」,刘宗孺这样公开评论小米。


「创新从哪里来?创新都是从小公司来的。小米去每一个行业去搅局去收割,实际上对整个行业的创新是一个扼杀。」时隔多年,刘宗孺谈起此事,依然耿耿于怀。


小米不断进入不同行业搅局的行为,让「低价」成为互联网最广为人知的营销策略。红米推出之后,「低价」策略更是深入人心,「为发烧而生」已不再被人提起。

刘宗孺


   智能是决策,而非执行   


在商场,结束一场战斗最好的方式,是更高维度的战略格局。


「我们对智能家居的判断是,智能家居不应该只是灯光什么的控制」,以往的智能家居,更多集中在灯、窗帘、安防系统等点位,Broadlink也走过这条弯路,「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我们后来想明白了:智能家居,一定要让家电变得更聪明」。刘宗孺说。


刘宗孺不愿在轻智能家居领域再与小米消耗,TO C产品有了反馈之后,Broadlink迅速进化,希望从更高的维度上进入智能家居行业。


2013年下半年,Broadlink开始回归2B业务,为家电厂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芯片设计、云服务以及前端APP开发等。目前,与Broadlink合作的家电厂商有200多家,产品系列有800多个,「美的、海尔、奥克斯、TCL等等,基本上所有的家电生产商,我们都有合作」。


2016年,Broadlink在深圳设新事业部,拓展与房地产商的合作,提供精装房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3年的家电厂商资源累积,让Broadlink足以为客户提供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只要是他们想要的产品,我们都有」。


与直接生产智能家居不同,Broadlink选择了成本消耗最小的方式,站在智能家居生态链的顶端。「物理设备联网只是手段」,Broadlink正因为不断植入家电中的智能芯片,成为虚拟世界真正的控制者。


智能芯片每接受一次数据,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当数据足够海量,并且样本足够丰富后,芯片便有了「决策的能力」。目前,所有的智能家居所谓的智能,依然是操作认为设置的指令,「开灯」「打开窗帘」等祈使句只是简单的程序执行,而非智能。


「真正的智能是,你感到热了,家电会根据环境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案,开窗通风、打开电风扇或者打开空调」,刘宗孺说。


   AI是有边界的游戏   


Q:Broadlink做的是智能家居,你所理解的AI和智能时代是怎样的?


A:我想做的是Home AI,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机器人。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边界内实现智能化,提供更好的交互、更好的体验。


AI将来肯定会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我觉得,有些泡沫吹得太大了也不对。


比如说机器人管家、像钢铁侠,深度学习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应该是一定的边界框架之下,有足够的海量数据,深度学习——或者说AI,才能发挥到最大的效力。为什么ALphaGO在棋类上这么厉害?因为棋盘就这么大,所有规则都是明确的,并且有海量的棋谱,所以他能这么牛。还有,人脸识别和图像识别这些技术,也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技术上,并且有明确的规则才可实现。


所以我们只想做智能家居领域的AI。


在我的理解中,互联互通的时代,一个设备连到网络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虚拟的设备存留在网络中,空调、冰箱,包括人,都是单个的虚拟设备。他以虚拟设备的形式存在于数据世界。包括所有我们以前互联网搜集到的新消息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虚拟设备。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AI大脑阶段,这些虚拟设备可以自由地随意组合,去做判断和运算。


Q:能举个例子吗?


A: 以前,回家你觉得热了,你会说「打开空调,需要多少度」,这个就是现在的智能,它是一对一的控制。


我们想要做的是,你只要告诉我你热了,我会通过各种信息去产生判断。比如,我们会去数据世界抓所有跟「热」相关的虚拟设备,包括天气、家电、外面的天气、家里的温度湿度等,最后决定是帮你打开空调,还是打开电风扇,或者开窗通风。我们会帮你判断哪种方式是最好的降温方式,你只要告诉我你的需求就好了。


这是一个最基础的模型,它还会根据外部的环境不停地变化。还有一个纵向数据,是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说你就是喜欢强降温,喜欢开空调,那么我们把人也抽象为设备,这个系统就会有一个纵向的学习方式,学习你的喜好,根据你的喜欢去做判断,最终变成一个你喜欢的东西。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怎么解决你热这件事情。


以杭州为例,我们会做一个杭州夏天大部分用户使用空调的模型。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原来的使用方法是你回家之后会打开空调,一会儿不舒服了会继续调整,直到舒服为止。

数据智能又能帮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让空调按照80%人的需求完成空调的初设置模式,这是一个横向的数据。这个模型会根据数据的丰富,不断地完善,不断逼近大部分喜欢的模型,变成一个标准模型。同样的,你不喜欢这个标准化的模型,他还会根据你个人的喜欢纵向学习,变成一个你喜欢的模型。


这是我们理解的AI上的一个东西。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几个模型,包括温度、空气、光线等。光线模型就是,你不用告诉我们要开那个灯,你只要告诉我你需要做什么就可以。跟光线相关的设备,包括窗帘、室外的自然光线、灯都会联动起来,什么时候应该开什么灯,要开到什么亮度,我不需要你管,你只需要告诉我你要干什么就好了。哪个设备该工作,这个系统会帮你做决策,并且根据你的需求调整。


Q:意思就是,未来这些家电不再只是执行命令,而是帮我们做决策?


A:是的。


手机上控制的智能家居阶段肯定长久不了,因为它改变了用户的习惯,没有给用户太多的好处,不够方便。我们希望是人能无感地跟这些设备交互,并且这些设备也应该变得更聪明,这才是能打动用户。


比如空调,夏天的时候,不开你睡不着,开着晚上又会冷,很不舒服。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能够实现智能,那么就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状态,并且我可能会把加湿器和除湿器也加进来,因为决定温度的不仅仅是温度,还有湿度,最后帮你打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夏天再也不担心孩子感冒了,并且还节能,该通风的时候通风,也省电。


我希望家里原本这些「死」的电器可以通过我们实现交互,通过算法能够去解决这些场景。比如说,「你回家了」这个场景。其实大多数人回家后,需要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哪些设备需要打开,需要调整在一个怎样的状态,都是有限的,睡觉的时候需要关掉那些设备。其实这些场景,如果要用户自己设置这个模型也是非常痛苦的,牵涉的场景和设备很多。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八点钟要上班,真的要设置的话需要设置很多东西——闹钟几点钟响,热水器要不要先开,电饭煲、豆浆机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空调需不需要开一个适合起床的温度,窗帘要不要先打开等等,对用户来说这很繁琐,并且你不一定设置得好。


所以我们不同的模型会帮你去做这个事情,并且这个模型会不断地生长、学习,直到一天,「我起床」这个模式成长为你最喜欢的。我们就是想要机器变得更聪明,这就是我们定义的AI。用数据让机器设备自己去决策,用户只要提供需求就可以了。这个就叫增强学习,虽然这些机器能力都不强。


第二个就是让设备之间的联动,不是如果怎样,就怎样的单线简单流程执行,而是它们能够自动组合去做一些判断,这也会让其他的AI公司和算法公司介入更简单。因为我们已经将这些设备抽象成一个个虚拟的设备,他可以任意调动这些虚拟设备,接口标准化、数据也标准化,你有更强的算法能力,OK,这个你来做,这个完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享有设备数据,接下来是怎么使用这些设备数据。


所以,我们接下来会有一个虚拟设备store,可以让开发者自己来开发,我们把这些能力给你,具体就是你怎么去用这些数据,我做不好就你来干,只要能让用户满意就行。


我觉得到这个时候,智能家居才能让人觉得是有用的,不再是鸡肋。


Q:智能硬件创业公司通常会在供应链环节遇到难题,Broadlink在生产环节遇到过什么问题?


A:TO C的时候,我们只做设计和标准,C端的生产是小菜一碟,因为他是标准化的。B端的生产更恐怖,因为每一个厂家的固件都是不一样的,模块也不一样,需要根据不同的厂家的生产工艺标准来设计,甚至同一个厂家每一个系列产品的标准都不一样,白电的品类又特别多。


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生命周期系统来管理B端产品的生产,否则根本管理不过来。虽然我们是标准化模块,但是厂家的模块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接电的事情,有的厂家需要12V,有的则是5V,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


我们还有一套全自动的接入系统,一个订单过来,从需求到完成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全自动化的,我们B端供应链Team有20多个人,人也不少。


这两个系统都是被逼出来的,200多个厂家,七八百个品类,怎么去管理才能保证产品线不生产错?怎么保证不给供应商错误的产品,这个系统还是蛮庞大。


这两个系统我们做了两年,从14年规模化起来了之后,就开始做了。


   小米不是新国货   


Q:你曾经说过,新国货靠低价是不可能有未来的,这个跟小米有关系吗?


A:单纯的拼性价比和价格把很多人都坑进去了,包括很多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因为你没办法盈利。


没有盈利的话,只能资本输血,但是你又不像小米一样有规模效应,小米可以做供应链金融,它生产部分不赚钱,可以其他部分赚钱。但对创业企业来说,不赚钱你自然就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研发中,除非你靠资本市场讲故事输血。


我刚刚讲了这么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包括AI、数据挖掘等,都是需要研发投入的,这是提升你产品体验的根本。什么叫新国货?这才是新国货。


新国货应该是超越海外的产品。


在物联网的阶段,我们其实是跑得比别人快的,AI很多巨头都在做。我刚才讲的智能家居领域的智能化,在个范围内,我们是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的,但这需要投入。投入靠什么?靠赚钱的嘛。产品没有溢价,不能赚钱,一味打价格战,最后都打死了,那你跟早期的山寨工厂不是没什么区别吗?


什么是新国货?质量好一点就是新国货了?我觉得不是。一定是有创新的东西在里面才是新国货,要有研发投入在里面。


Q:但是小米确实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A:小米还不太一样,他还是会讲资本市场的故事和用户的故事。如果一味打价格战,其实就是把原本的山寨厂收割,这本身只是一个有品牌的山寨企业,并不是创新。


这最终对行业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说中国的制造业不行,已经很多年了。我们一直都是打工者,给全球打工,赚的只是一个底端的制造费。甚至有一些工厂靠出口退税补贴赚钱,他本身是不赚钱的,卖产品是不赚钱了,就赚退税那点儿钱。这样的话,就造成恶性循坏,你永远是一个低端的代工厂。小米这样的「低价策略」,就把所有的人都杀死了。


创新从哪里来?创新都是从小公司来的,大公司也可以创新,但是会越来越难。小米的创新也难了,但是它去每一个行业去搅局去收割,实际上是对整个行业的创新是一个扼杀。因一个创业公司是没办法去跟小米PK的,再怎么玩价格战你也是玩不过小米的,它的供应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你拼不过的,他很庞大,这些都比你强。


Q:所以,Broadlink投入4000万,今年成立了一个中澳合作实验室?


A:对,我们牵头做的。这个中澳合作实验室,会帮助我们做数据挖掘,包括大数据和建模,我们会分期投入4000万进去。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里面包括清华、交大、悉尼科技大学等,我们希望把那些做算法的牛人聚集到一起,帮我们把智能家居行业的AI的模型都做出来。目前一期已经出来了,不过还在不停地迭代中。



和对的人在一起

▼ 点击名字看文章▼


王五四丨厉玲徐建军贾葭赖杰罗永浩

吴军王涤丨万峰吴国平丨龚晓跃夏烈黄慕兰

李海鹏陆琪夏雨清差评君丨海飞丨蔡骏丨金宇澄

顾大宇高岩丨Misa翁劼许式伟杨晨俞哲

    徐小芳李如成朱国栋 | 吴又陈妙林耶律胤

孟京辉丨胡海泉老C吴敏丨春人董怡林黄剑炜

姚非拉谭亚幸丁辰灵亚妮丨金耕丨王媛媛姚宏

Mike丨「蚂蚁」丨崔悦田沁鑫沈雷普华斌

关注人物LIVE (ID:renwulive)

▼ 在历史消息里看到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