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亲回到上海的那天晚上(陈志强)
1972年初我被连队领导批准回上海探亲。坐4天的汽车3天的火车,从四季常青的南疆回到东海之滨的上海。那年的冬天很冷,我穿着单衣回到了上海。火车到达上海时已是晚上10点,等我赶到徐家汇时,徐家汇西区汽车站开往青浦县的末班公交汽车早已开掉了。我身上的钱是住不起旅馆的,一筹莫展,我提着旅行袋在徐家汇的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身上很冷,肚子也饿了,我希望能找个小饭店先吃点东西再说。
1972年的上海政治形势很乱,旧的市县领导班子都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上海工人造反总司令部主导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11点钟的上海夜晚,马路两旁大多数的商店都打烊关门,除了昏黄的路灯暗淡地照着地面。冷风在空旷的马路上呼啸,马路上行人很少。夜里三五一组地走在马路上的是一些身穿工厂发的长及小腿的蓝色棉大衣,手拖铁棍的上海民兵巡逻队。
当年的徐家汇十字街头,还有一座解放上海时期遗留下来的旧碉堡,碉堡四周上下都爬满了一种叫爬山虎的绿叶植物,夜里的碉堡里透出灯光,里面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走过旧碉堡几十米的路后,发现街面有一家亮着灯火的小面店。这是一家通宵营业的面店。面店的门口用厚厚的棉布帘挡住屋外的寒冷。掀开门帘走进店里,店里那口烧面的大锅里开水散发着热气,我的身上一下子就暖和了。我买了一碗面条,坐在四方桌边吃了起来。店里除了我以外,也有几个吃客,都是附近工厂上夜班的工人出来吃夜宵的。我边吃面条边四处打量着这家面店,看来今天晚上我是要在这家面店里过一晚上了。
门帘被掀开,几个上海民兵的巡逻队也走了进来,摘下头上的藤帽,放下手里的铁棍,要了几碗面后坐在我的旁边就吃了起来,也许是象我这样的人他们见得多了,他们根本就不想和我说什么话。门帘又被人掀开,走进来几个穿警察制服的人,旁边的工人纠察见到警察互相打招呼,看来他们都是相识,都是来吃夜宵的。其中的一个警察走到我身边时看见我,忽然楞住了,我看见他的脸也一下楞住了。这个警察是我认识的人。他是和我同一所学校,66届初中毕业生,长我几届的学长,绰号“酱油”。我还记得文革初期,红卫兵集合队伍到镇上成份是地主资本家的家里抄家的行动中,他也是积极地参与者。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成了警察了。当然他也不知道我下乡到云南成了知青了。
老乡见面,当然十分亲热。他问我深更半夜的怎么会坐在这里?我原原本本地告诉他,我下乡的经过以及探亲回上海碰到的困扰。酱油豪气地说:“今天晚上你就到我这儿过夜。”吃完面后,他和几个警察同事带着我走出小面店,走到徐家汇十字街中心的碉堡里,原来他们几个警察今天夜里就在碉堡里值夜班,他和其他几个警察打过招呼说,“我有个小兄弟今晚上要睡到我那里。”接着就带着我走到徐汇区康平路的派出所宿舍里,让我睡在他的床上。他说,“今晚不能陪你了,我还要回到碉堡里值班。"他裹了裹身上的衣服,离开了我,我幸运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碰到了老乡,舒舒服服得一觉睡到了天亮。当天我顺利地在西区汽车站坐上了开往青浦的公交车。
自72年冬天的夜晚和酱油见过这一面后,数十年来再也没有和酱油见过面了。向原奉贤的老乡打听酱油的消息。知道酱油情况的人不无遗憾地告诉我,酱油在执行公务时,面对违规的漂亮女人的求情讨饶,没能坚持原则,犯了男女关系上的错误,事发后被革职处分打发回家了。
人非圣贤,焉能无过。不知酱油回奉贤后的几十年里过得可好。他应该早就忘记我了。可我却至今没有忘记那个寒冷的冬天的晚上,我和酱油的不期而遇。
后记, 以后又有知道酱油情况的原连队的朋友告诉我,酱油姓瞿,从上海回奉贤后自己办厂,是个有本事的人。在他工作的马铁厂和五金厂,常常和油漆,甲醛接触,不可避免地患了肺病,最后就是因职业病而离开人世的。我对这个朋友说:“可惜了,人不能走错路,一旦走错了路就没有有回头路可走了。”朋友说:“还好,我们都没犯错。”我说:“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幸运的是我们没有犯大错。”酱油决不会想到,46年了还有一个小同乡小学弟,会一直把他记在脑海里,没有忘记他。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作者作品链接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