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阅读 | 张清华:海德堡的眸子上有一丝泪光闪过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群的邀请
很难想象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比喻,来描述这座城市,用童话、美人,或者画境?好像都不准确。来之前,早已从友人和文章书籍中知道它,知道它是一座很有名的旅游城市,一本书中还说它是德国“最浪漫”的城市,这样的描述真是让人懵懂又神往。照常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总是名不副实的:言过其实,或有名无实。百闻不如一见的总是少,眼见不如听说的倒常常居多。用文字或者镜头装饰出来还可以,若是真的到了那里,大约总不过尔尔。
可海德堡却似乎可以算得上是个例外。
从涅卡河北岸的圣灵山俯瞰海德堡全景
它的美超乎了我的预料。友人说,你来得不是时候呢,要是夏天来就好了。我不知道夏天会好成什么样子,可我看到这秋天,却是丰富和绚烂到了极点。夏天的照片我后来看到了,是很漂亮,生机勃勃,阳光下,草地上,绿荫里,鲜花丛中,摆满了啤酒,熙熙攘攘着如织的游客,还有野餐和休闲的本地人。我想那可能是他们最舒服的季节,但却未必是最漂亮的季节。在这个纬度偏高又潮湿多雨的国家,夏天的白昼格外长,气候也最宜人,所以他们迷恋明朗的夏天是很自然的,但真正漂亮的季节,在任何地方我相信都是秋天,而不是别的季节。
今年的秋天似乎特别长,友人说,好奇怪啊,往年这时候就是冬天的感觉了,可今年却不,还很温暖。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来了嘛——这当然是开玩笑。离开国内的时候,天气已经很有些寒气,到北京的一路上,满眼所见是一片暮秋的寥落,树叶都已落得差不多了,田野除了稀疏而寒碜的麦苗,难见点生气。可这里却还是仲秋时节的景象,树木繁茂,绿草如茵,山上茂密的丛林呈现出由碧绿、浅黄、赭石到深红许多不同的颜色,交混一起,是一幅典型的油画的效果——我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中国画和西洋油画,那完全都是对自然的模仿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说得对,艺术起源于模仿。
巴伐利亚境内阿尔卑斯山区的民居,与大自然交相辉映
我从靠近郊区的住处,慢慢走向它。像去认识一位刚刚被介绍的朋友,怀了兴奋、悸动、些许的急切与惶恐——如说是一位美女不免会肉麻,但我也确实找不出更合适的比喻。她太绚烂了,简直千娇百媚,单是这衣饰打扮就让人乱了心神:她的明眸,是这条河,亮亮的河水,柔柔的碧波,闪着天空般的碧蓝;她的双颊,是这两座分立河水两旁的山峰,漂亮的红晕,润泽的气息;她的秀发,是这苍苍莽莽的秋天的丛林,茂密,散发着葱茏的生机和温柔的气息……
还有服饰——她的色调,海德堡的色调是非常奇怪的。在所有的丰富的颜色之上,我发现还有一种能够覆盖一切的颜色,那就是一种有些神秘的靛蓝。无论是晴天,还是在阴雨中,在早晨的雾气中,还是黄昏的山岚中,这调子总是若隐若现。我相信这不是幻觉,我的照片可以为证,那种蓝是神话的颜色,苍老,静谧,充满了诗一般的深邃和音乐一般的遥远。当我最初拿到那照片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愕然,但紧接着我就认同了,就是那种苍茫的蓝色,如同夜的清辉一般,海德堡的神韵就是如此。难怪诗人冯至曾力主把这城市的名字翻译为“海岱山”,虽然离海是远了些,可是“海”字却实在是贴切。它确没有海滨城市的开阔明亮,但却有着海一样的深沉和忧郁,甚至略带了些苍茫的伤感。其实,若用“岱”字,兴许还不如干脆换成“黛”更有神韵,这的确是一座黛色的花园。远远望去,是一个安详而带了些许愁绪的美人,在对着河流发呆,或是出神地眺望着未知的远方。
主蓝调的其实还是山。多半的林木是松树,黑黢黢的,和其他植物混在一起,便“合成”出一种奇怪的“蓝调”。海德堡三面环山,但因为正北方的山脉离得远了,所以就只感觉南面和东面被山紧紧夹着,河水从中间流过,由东来,折向西北。当年不知是谁选了这么个地方来建城邑,真是有眼力,碧水东来,二山相对,静者益静,动者愈动,山水自成和谐天趣。南面的国王山为主,建起了大学、城堡、教堂和民居,是相对的城里和中心;对岸的东北方向的圣灵山为辅,错落着山野别墅,流曳着松涛和山岚,映现着郊野的苍茫和浪漫。两座山的半山腰以下,都错落地分布着各种风格的建筑,山腰以上则是黑苍苍的常绿的松林,夹杂了色彩斑斓的各种阔叶植物和灌木,这样的格局就形成了色彩丰富又以蓝色为主的调子。
夜色降临海德堡,河上一片静谧
海德堡的地理还有个特点,它的上游都是山地,是阿尔卑斯山脉西缘的施瓦本山,虽然不是很高,但也称得上是雄浑和苍茫,登高可望,其气势也算得上是磅礴浩瀚了,而从海德堡这里往西北方向,山地陡然消失,差不多是一马平川,只有海德堡的这两座山矗立着,如同门户一般,这使得它不免带上了一点关隘的气韵,似乎可以雄视下游平野,这就不仅陡增了这城市的分量,也使它的内涵变得丰富了,兼有了阴柔和阳刚之美。
其实一半的神韵又是来自那条河,那条源自施瓦本山脉的涅卡河。从地图上看,它的源头和多瑙河的源头之间似乎只有毫发之遥。它弯弯曲曲流过山野谷地,经过了图宾根、斯图加特和海德堡,在下游不远处的曼海姆注入莱茵河。河不算太宽,但水量却很充沛,河上还不时地往来着相当庞大的驳船,它们大概是很现代化的,但外观却还有着古朴的样子,悄无声息地穿过海德堡城区的老桥和船闸,向着远方驶去。我想它们也应该是这城市的一部分了,它们让这河流在平静中泛起了幻想的水波,延续着河上古老的童话,给城市带来了一份守望的思绪和中世纪的余韵。
这可以称得上是碧波了,我不知道它是否曾经有过被污染的历史,可是在今天,它穿越如此众多的城市、发达的工业区,却还如此清澈,真叫人不可思议。河的这边是宽阔的河床与河堤,河床上是开阔的绿地,是散步者和踢球者的乐园。河岸上长满了各种灌木和花草,时至深秋也还生机盎然。河的对岸就不一样了,在老城以西的河段上,完全保留了原始的生态,满是茂密的灌木林和枯黄的水草,我想,那应该是为河上的各种水禽准备的栖息地了,远远望去,充满了荒凉和神秘的气息。
一条河对一个城市来说有多重要?再怎么强调也是不过分的。当我走近它,这种强烈的感觉几乎难以抑制——兴奋的动感,澎湃的气息,山和城市都因此而活了起来。设想要是没有它,这城市也便没了风韵和活力,也没了幻想和故事。因为很显然,水是岁月的一个影子,是它给了城市和人两个无尽的远方——过去和未来,形象的历史感,使它有了感情和生命,懂得了忧伤和期盼……
雨后初晴,夕光里的天鹅
天鹅!我看见了天鹅!它那叫人不可思议的雪白,在凉凉的河水上是如此耀眼,如云絮般的一群,在众多不知名的花花绿绿的水禽的簇拥下,优雅地、懒散地,甚至是有点儿颓废地漂浮在有些暗淡的河上。这样的景色在我们那里似乎已经成了神话,人们偶尔会在遥远的海边湿地、开阔的湖面,甚至是在诗歌或者戏剧中,才会看到它们的影子,或者在动物园的巨大网盖下看见被修剪了翅膀的它们,但却几乎不会在城市里看见野生状态下的它们——这几乎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了,我真想问问它们:问君何能尔,竟至闹市生?
我数了一遍,又数了一遍,是十三只,怎么会是一个单数?我感到有些疑惑,记得什么书上似乎说过,天鹅都是成双成对的,就一直固执地向前搜寻。终于,在一棵巨大的树干下,我看见了另一只佝偻着的身影——它的颜色十分奇怪,不是纯白色,而是有点灰黄色的调子,显然它是太老了,以至于老得连那衣衫、那喙的颜色,也显得很暗淡和陈旧。它卧在那里,一动不动,眼睛里闪着昏暗和苍凉的目光。
我几乎要发点儿诗性了,刚刚如水波般兴奋起伏的心潮,忽然变得有点儿发堵。马拉美笔下的天鹅闪现在我的眼前:
……昔日的天鹅回忆着当年
宏丽的气派,而今它无望再挣脱羁绊;
它将用颀长的脖子摇撼这白色的苦痛。
这痛苦不是出自它身困尘埃的烦苦,
而是来自它不忍放弃的长天……
我疑心那个一百五十多岁了的颓废的诗人是刚刚从这河岸经过,或者他是化身为这老迈的天鹅了。我不知道昔日高贵的优雅和骄傲、飞翔的雄心,还有爱情的盛宴,而今对它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满足、欣然、悲怆,抑或是感伤?
海德堡的眸子上有一丝泪光闪过,那是天鹅在它苍老的生命中的一闪念。天鹅让这城市安静下来,回想着过去的遥远的岁月。光线渐渐暗下来。
(原题为《深秋海德堡》,选自张清华《海德堡笔记》)
《海德堡笔记》
作者:张清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点击页末“阅读原文”可即购买)
《海德堡笔记》是作者张清华在海德堡大学讲学间隙的欧游杂记,包括《深秋海德堡》《哲人小路》《乌鸦与喜鹊》《日耳曼森林》《雨雪中的纽伦堡》等36篇。
张清华
张清华,男,1963年10月生于山东博兴,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出版文学评论与理论著作13部,涉猎诗歌与散文随笔写作,作品见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人民文学》等,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2004、2012)、《隐秘的狂欢》(2006)、《怀念一匹羞涩的狼》(2016)、诗集《形式主义的花园》(2018)等。
本书收录了与卡夫卡、普鲁斯特比肩的天才作家布鲁诺· 舒尔茨存世的全部虚构作品:两部短篇小说集《鳄鱼街》《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以及集外的3个短篇,构成了一个个既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故事。
在这些短篇作品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描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语言瑰丽,充满奇思。封面采用布面精装工艺,值得收藏!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布鲁诺·舒尔茨诗篇》是诗人、散文家、三毛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获奖作家黑陶从翻译家杨向荣翻译的《鳄鱼街》的29篇短篇小说,如《八月》《圣显》《肉桂色铺子》《鳄鱼街》《书》等,提炼、创作出的128首诗歌,每首诗歌都标注了小说出处。黑陶从翻译著作中挖掘提炼,选用成诗的句子、词语,不增加,不改动,只是进行了删削、拼接、分行、组装成诗,构成了这本独特的诗集。
“本质上,布鲁诺·舒尔茨是位诗人,伟大的诗人。这一点中国诗人、散文家黑陶敏锐地发现了。”
——《世界文学》主编、诗人、翻译家高兴
《海德堡笔记》是著名评论家、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在海德堡大学讲学间隙的欧游杂记,包括《深秋海德堡》《哲人小路》《乌鸦与喜鹊》《日耳曼森林》《雨雪中的纽伦堡》等36篇。
在本书中,作者带着对遥远的异域文明的好奇,行走于城市和乡间,注目于那些山水、松林、河水、街道、建筑以及陌生的人和生命。
《七千里流亡》是一部不多见的中学生抗战流亡个人史述。刘可牧以独立的目光、生动的笔触详尽记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随中学流亡大后方的经历——艰难跋涉七千里,“读书救国”,弦歌不辍,展现了抗战大时代里,同学、师长等各色人物的种种际遇、命运,在实录笔下,众多人物的归宿也补叙于文中。
《去林芝看桃花》是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江西年度最具影响力图书获奖作家江子的最新作品。共计26篇文章,围绕浙江、广东、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福建、台北、江西这9个地域,将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事娓娓道来。所到所见之处皆幻化成作者笔下瑰丽的奇景,所忆所思之处便是与过往密切相关的奇闻轶事。
扫描二维码加入
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往期回顾
黄河十四走 | 杨先让·徐悲鸿 | 杨先让文集 | 扬之水·定名与相知 | 萧耳·中产阶级看月亮 | 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 | 黑陶·二泉映月 | 海子·海子诗文选 | 闻中·吉檀迦利 | 张锐锋·卡夫卡谜题 | 江子·青花帝国 | 萧耳·锦灰堆 美人计 | 黑陶·泥与焰 南方笔记 | 白峰·大玩家的斗蟋故事 | 张述·微光炬火 | 大海截句集 | 计文君·化城喻 问津变 | 李广平·抵达内心的歌谣 | 于赓哲·唐开国 | 朱夏妮·新来的人 | 白峰·定色分类蟋蟀谱 | 多多截句集 | | 新九叶集 丨周晓枫·河山 收藏 斑纹 丨黑陶·江南三书 丨聂晓华·生别离 陪伴母亲日记 丨未曾消失的苇岸 纪念 丨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丨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丨半夏·与虫在野丨萧耳·樱花乱丨王学泰·“水浒”识小录丨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昌耀诗文选丨汉声·松阳传家丨壶韵茶香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姜有国 郭红·问学彼岸:美国大学实录丨黑陶·中国册页丨王鼎钧·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黑陶·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布鲁诺·舒尔茨诗篇
儿童粮仓·童话馆 | 车培晶 ·雪镇上的美丽传说 | 金近·小喜鹊加加 | 康复昆·兔儿树 | 周基亭·神秘的眼睛 | 戴达·会唱歌的鱼 | 杨鹏·最后一匹狼 | 严文井·小溪流的歌 | 李志伟·送你一匹飞翔的马丨李东华·多出一个昨天丨彭懿·太阳系警察丨黄庆云·顽皮的月亮娃娃丨洪汛涛·半半的半个童话丨饶远·我梦中的音乐树丨谢华·紫叶儿丨肖定丽·猫的旅行丨皮朝晖·面包狼的家丨葛翠琳·野葡萄丨萧袤·老鼠学校来了一位猫老师丨吕丽娜·爱梦想的树丨周锐·月亮上找到你的笑丨张秋生·纺织娘和蜘蛛的下午茶丨郭姜燕·飞往月亮的猫丨黄一辉·花儿仙子丨金波:三束红玫瑰丨葛冰·跳动的手指丨汤素兰·银狐和女孩丨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丨冰波·蓝鲸的眼睛
儿童粮仓·小说馆丨陆梅·相逢一个个童年丨李秋沅·琥珀色的眼睛丨常星儿·大鱼飞来丨牧铃·特长生丨薛涛·护林员的春天丨黄春华·天堂的味道丨张洁·麻瓜赫敏丨湘女·大森林的小卫士丨常新港·漫画人物和可有可无的尾巴丨彭学军·黑釉灯盏 丨李建树·五美图丨张之路·鼓掌员的荣誉丨沈虎根·大师兄丨王勇英·借婚纱的少年丨张玉清·朋友丨张品成·白羽毛丨卢振中·小蟀神丨谢倩霓·不曾改变的呼吸丨舒波辉·为我唱首歌吧丨任大星·狐狸女儿阿梦丨杨啸·青纱帐里的梦丨邱勋·三色圆珠笔丨沈虎根·大师兄丨曹文轩·滑板兄弟丨沈石溪·打开豹笼丨董宏猷·清香清香的栀子花丨北董·飞马烽火桥丨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北方的森林和草原丨王勇英·借婚纱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