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48集(附文字档)

点击关注 ►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48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4月20日

好,我们看到刚刚的一百九十八个姓氏陆,在二十五页。陆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七十,在台湾的人口相对的就少了一些些,排到第九十四位。它的源头是来自于颛顼的后代。颛顼有位曾孙名字叫做终,受封在陆乡,我们在文献上面就称他为陆终。所以陆终的子孙就以地名陆做为姓氏,传延于后代。此外它的源头还有另外一支,是古代的允姓之戎。这个戎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其实戎狄、蛮夷都是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核心的汉人,对于四周围少数民族的一种比较轻蔑的称呼。所以原则上来讲,广义来说它是可以通用的,并没有方位的分界。但是如果比较精准的来做区分,也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戎蛮、夷狄它也是有不同的方位。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这个允姓之戎,最早是盘踞在现在陕西的终南山这一带,后来在秦国跟晋国的逼迫之下,就离开了原居地,迁到了现在河南卢县的东北,在春秋时代称之为阴。因为他迁徙到了阴这个地方,所以在《左传》里又称它为阴戎。后来又再迁到了河南嵩县的东北,那个地方在春秋时代称之为陆浑,所以后来它又被称之为陆浑之戎,陆浑之戎后代也有以陆为姓的。再来还有另外一支是从陈姓或田姓派生而来,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陈姓跟田姓其实最早它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后来写在文献上面的文字是不同的,《左传》写作陈,《史记》写作田,所以后来就派生成了两个姓氏。所以我这边把它做一个括号来做处理。公子完原本是陈国的公子,因为陈国当时内乱,所以后来就出奔到了齐国,到齐国之后就安家落户了,后来陈氏在齐国几代都是很著名的大夫。后来齐宣王就把陈氏的一位儿子叫做公子通,封在平原县的陆乡,所以后来他的子孙也以陆为姓氏,这是第三支。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在改汉姓的时候转化为陆姓的,这些就请大家来参看。迁徙部分因为文字的记录比较庞杂,所以迁徙部分就请大家来阅读就可以。
我们看到下面第三个,堂号。堂号有两个比较特别的堂号,请大家来参考一下。第一个是忠烈堂。忠烈堂的典故来自于南宋的左丞相陆秀夫,陆秀夫当时已经带着宋朝的皇帝,到处去躲避元朝的追击,所以后来在山区这一带不断的辗转,不断的迁徙,后来这个益王最后是陆秀夫扶持的,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福州即位,不过元朝的蒙古铁骑还是不肯罢休。所以陆秀夫最后是带着益王投河自尽而死,因为他宁死不屈,一家老小因为不愿意被元朝人给俘虏,所以最后一家人都投河自尽,包括他的妻子、儿子也都自尽而亡。所以后来其他的子孙就以陆秀夫的这个典故做为堂号,忠烈堂。所以陆秀夫也成为后来我们在表彰气节,很知名的一位代表人物。
第二个堂号黜霸堂。黜霸堂的典故是西汉的陆贾。陆贾当年随着刘邦的部队四处征战,靠着他的口才很敏捷,在当时楚汉相争的过程里,他也几次担任使者,在建立汉朝之后,因为他的才思辩捷,所以被选派为大使,到南越去面对南越国,来做国政上的一些交涉。这边的南越并不是我们现在的越南,这边的南越是讲古代浙江还有福建这一带,还有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叫做南越国,所以他去出使的是这个南越。当时的越南它其实还没有进入到汉朝的版图,到了东汉才有现在越南北部的一部分,进入到中国的统治范围。所以陆贾因为口才很好,思路也很清楚,所以他把一些对国家的谏言,也把它写作了书籍。现在我们看到《新语》这本书,就是由陆贾所作。《新语》主要的意涵是什么?就是希望能够提醒君王,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之下,希望皇帝能够黜霸崇王。这所谓的黜霸崇王,这个霸就是各地方的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因为分踞各地,长久之后,必定会造成对中央朝廷的一些危害,因为他们尾大不掉,慢慢的累积自己的实力,恐怕会造成国政的影响,所以他希望皇帝能够对此有所警醒。所以后来刘邦,虽然他自己本身来不及处理诸侯王的问题,但是事实上他也藉由杀功臣的方式,把一些比较有可能会造反的,这些当年一起打仗的兄弟,在他手上也一一的除尽。后来这个崇王黜霸的思想达到高峰,其实就到了汉武帝,汉武帝也藉由削封削藩的方式,渐渐的把这些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为国有,由中央派遣官吏去统治地方。所以这个影响其实追溯源头,就可以从陆贾的《新语》开始,有这样的思想流传于后世,所以子孙也以黜霸堂做为堂名。
除了两位陆姓的历史人物之外,我们下面再介绍几位陆姓的历史名人。首先跟大家介绍的是陆逊。陆逊是三国时代吴国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陆逊其实很早,很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孙权打天下,所以他跟孙权君臣两个人默契十足,君臣合作几十年,也让东吴从很小的势力范围,逐渐成为东南一方割据的庞大势力,最后还推孙权上帝王的宝座,所以陆逊在军政上,在国政上,一直都是孙权的左右手。陆逊其实是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而一战成名,在一战成名之后,陆逊不仅在军事上的表现,受到大家的肯定,也逐渐的让他参与国政,所以陆逊后来也成为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宰相。尤其在孙权后半段,他的确是发挥了很大的治国能量,使东吴能够撑起半壁江山,他也有很大的功劳,我们再看到孙权也称赞他为社稷之臣,这个社稷我们把它代称为国家,是国家的重臣,所以允文允武,值得后世推崇。
陆逊的子孙也非常优秀。下面我们介绍的第二位陆机,就是陆逊的孙子,他是陆抗的第四子,陆逊的孙子,他跟弟弟陆云当时并称为二陆,陆机、陆云他们最显耀于后世的,就是他们的文学了。陆机、陆云两个人都很有文才,诗也写得很好,尤其陆机在当时更是名震天下。所以我们有一句文学史上经常说的,叫做潘江陆海,或叫陆海潘江,这个陆就是讲陆机,那潘是谁?潘就是潘岳,潘岳,我们在先前介绍到潘姓的历史名人,曾经介绍过他。潘岳这个名号,大家可能只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可是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号叫潘安,讲到潘安大家都知道了,他是美男子,所以是讲同一位。陆机在文学的建树其实是影响当代,而且也是为后世所推崇,但是他在政治上就有一点让人可以讨论的空间,他当时为了要接触权力的核心,所以跟贾谧交往甚密,所以后来也被列入所谓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可是后来贾太后往生之后,贾谧的势力也被拔除,所以当时的陆机也受到了牵连,也差一点赔上性命,是另外一位当时晋朝的诸侯王,成都王司马颖来救他,所以最后才能够免除一死。因为司马颖有救命之恩,所以陆机之后就委身参与司马颖的幕僚工作,也受到了司马颖的提拔,后来还曾经担任过平原内史。所以后来我们在文学上称他为陆平原,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平原内史。再来就是他曾经率兵去讨伐当时另外一位司马家的诸侯王,司马乂,可是却失败收场,最后因为他兵败,而且先前有一些政敌其实早就已经觊觎他的权位,而且对他依靠司马颖也有一些微词,藉着他失败的机会就进谗言,之后陆机家族就被屠灭,而且还被牵连三族。这边的夷灭三族是哪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所以不仅仅是他自己父系这一边的亲戚受牵连,连妈妈,外公家也受牵连,连他的太太家也受牵连,所以这边的诛连三族其实扩大的层面是非常深远。陆机因为在政坛上的顿挫,所以导致全族被屠戮,也是令人不胜唏嘘。
我们看到第三位陆羽。陆羽这个形象就跟前面的陆机不太一样了,陆机、陆逊他们家族是在政治场域见长,陆羽是在茶道上为后世所崇仰。陆羽在当时就是一位品茗的高手了,而且他把品茗的经验化作文字,写成了书籍,所以有一本书叫做《茶经》,当时他就是品茗专家。后来大家读他的《茶经》,循着他的一些方法来泡茶来品茗,果然就是跟自己土法炼钢的不一样。所以他也受到后来品茗爱好者的推崇,所以称他为茶仙、茶圣,甚至于还有把他当作神明来祭拜,称为茶神,在中国影响的时间长达千余年。甚至于连海外,朝鲜日本也都受到他茶道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东亚文化圈,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力。
我自己也喝茶,不过我喝的茶当然就不像陆羽这么考究,我自己也稍稍翻过陆羽的《茶经》,他里面特别强调水质,他强调不同地方的水质泡出来的茶的风味就不同。我本来是觉得说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后来我自己做了一些尝试,因为现在我们自来水很方便,所以我们就用自来水,然后透过滤水器,因为我们的自来水是不能够直接烧开来喝,最好还是用一个净水器,净水器把这个自来水净化之后来煮,同样的茶叶泡出来的是一种滋味。可是如果我们去拿所谓的山泉水,这个山泉水在我们南部,经常在大街小巷的路口都会看到有人在卖水。不晓得台南有没有经常看到?没有留心,高雄很多,因为高雄的水质不好,所以高雄卖水的生意做得很大,一桶五块钱,大桶一点的十块钱,现在都涨价了,现在都涨到十块钱、十五块钱,甚至于有二十块钱的。那些水质是不是真的有比较好?我不知道,可是大家都觉得说,好像喝那种买的水感觉比较安心,好像比自来水好一些。可是经过很多政府单位的抽样检查,好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好像在某个层面,大家还是觉得心理作用,还是觉得喝山泉水,喝买的,好像比较安心一些。我曾经到乡下去,去取过真正的山泉水,拿这个乡下的山泉水来泡同样的茶叶,那个风味真的就不一样。在《茶经》里他有提到,用雪水,下雪的那个水,用山泉水,用温泉水,泡出来的滋味都不同。所以我后来才知道,原来水质的不同,才会影响到我们品茗的风味,好像是真的有实际的影响。
我父亲有一位朋友,他原本是在台湾退休了,后来因为老家在湖南,他算是外省籍的第二代,刚好也藉由这个机会回到湖南去探亲,回到湖南去之后,家乡的长辈父老当然都很欢迎他回来省亲,然后就经常回去,经常回去之后,后来就发现说,湖南他那个家乡的山川形貌,还有它那个高度也比较适合,可以来种植茶叶,所以他开始就尝试着在他的家乡,小规模的来种茶。种茶之后,好像还不错,他就送给亲朋好友大家来饮用,大家也觉得风味还蛮特别的,因为中国大陆的制茶水平跟台湾还有一些落差,所以他想说是不是可以在家乡,也投资来做种茶的生意,所以后来就呼朋引伴,希望能够投资他在家乡种植茶叶。他也邀我的父亲来投资,我父亲就是公务人员退休,当然退休金也是很有限,所以后来还是婉谢了他的好意。我父亲这位长辈在大陆投资几年之后,那个茶的生意就慢慢的有一些收入了,可是一直都没有办法真正有大规模的突破,后来他也听了朋友的建议,最大的问题不是那个茶的品质,是什么?后来有人跟他建议说,其实炒茶的工序还是蛮关键的,他自己对茶不是很懂,可是因为他的投资伙伴比较有门路,所以他当时就请了当地的年轻人,来学炒茶的功夫。可是他们说,这个炒茶其实还是要靠经验,靠手感,年轻人他可能会用什么温度湿度,用很科学的方式来做依据,来炒茶,来制茶,不过老师傅还是经验老道,所以后来他还花了重金礼聘台湾的一位师傅,到他湖南的茶园去长住,住了一年还是两年,一方面稳定制茶的产品品质,一方面也教导他的炒茶师傅,希望能够赶快学得这个师傅的手艺。一、二年之后这个老师傅就回来台湾了,所以那一、二年老师傅在他湖南的茶场的时候,那一段期间它的品质真的很好,所以那一、二年的茶叶就销路很好。可是老师傅回来之后,品质好像又不稳定了,然后又回到先前的状况,所以就有点起起伏伏。从这边我就知道说,原来茶叶其实这一门生意,其实不是单单的说你的土质佳,你的茶树的品种好,种出来的茶叶,品质就会很稳定,后面那一道炒茶的工序其实也是蛮关键的。
好,我们再往下看,看到第四位是一位大诗人,陆游陆放翁。陆放翁政事上的一些治绩,我们就不细讲,我们看第二十七页,我们看到他在文学在诗学上的成就。其实陆放翁一生笔耕不辍,即便在政坛上有一些工作,而且起伏也蛮大的,正因为他在政坛上的起伏,所以让他在写诗上面就有很多的感触,有很多的灵感可以发挥。所以他一生,据后人的统计,他写的诗歌的作品有一万多首,一万多首,各位可以想像那个数字有多少吗?写一首诗,如果我们一天写一首,一年都不停的话,就是写三百六十五首,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首,三十年才能够到达一万多首。所以我们可以想像,陆游如果是一天写一首,他就是三十年从不停笔。一天一首,真的难度很高,因为我曾经尝试过一天写一首诗,维持了大概三个月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写不下去?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灵感可以写,而且也有其他的事情要忙。所以要创作,其实除了你自己客观的条件,你必须要能够有时间,有那个心情来写之外,还有很多是你创作的灵感的来源要很丰沛,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其实要能够一天写一首也很难,因为即便你写风花雪月,哪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所以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来寻找灵感。所以我对陆游真的是非常的钦佩,能够这样一生的精力都投注在诗歌的创作。而且他的风格算是蛮多样的,他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也有杜甫的沉郁悲凉,而且他在南北宋之际,他因为饱受了国家的半壁江山被金人所占领的这种心境的转变,所以他对于爱国思想的阐发,其实在他的诗歌里体现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一般又称他为爱国诗人,是从这个角度来给他这个考评。他在最后往生之前有一首绝笔诗,叫做《示儿》。《示儿》这首诗大家应该有听过,是他最后往生之前的作品,它的诗歌内容是“死去元知万事空”,有背过吗?同学有背过,“但悲不见九州同”,最后两句应该大家都知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所以他心心念念就是希望朝廷能够跨过长江,恢复山川的完整,所以王师北定中原日,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希望我的后代子孙不要忘记点支香告诉我,我们已经恢复了山河,所以他心心念念就是山川的完整,一直到死都还是执著于此。
最后一位陆姓的代表人物陆九渊,陆九渊就是刚刚我们前面有介绍,所谓的程朱陆王的那个陆。陆九渊我们看一下,他世称为存斋先生。存斋先生这个存斋因为是他的书斋名,所以以此来称呼他。后来又因为他在象山书院讲学,所以我们又称他叫做陆象山,象山先生。陆象山他主力其实还是在心学的阐发,所以一般我们都把他奉为心学的正宗,而且是宋明两代心学的最重要的奠基者。但是我们刚刚前面有介绍到程颢,程颢其实以现在学者的观点,其实他是心学更早的发迹者,心学到了陆九渊才正式的被奠定下来,这个学术的地位,所以他跟程颢还是有传承的关系。他差不多跟朱熹是同时期,稍有先后,可是他们时代差不多。陆跟朱两个人在很多见解上,刚好是站在对立面,因为一个是从心学的角度来做阐发,一个是从理学的观点来做陈述,所以站在天平的两端。心学前面稍稍的跟大家说明过了,心学就是强调心的作用,我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就从我的心念为开端,所以如果我的心能够诚,能够敬,那我理解万事万物就是正确的,因为它认为心就等于是性。所以在陆九渊的观念里面,心即性,性就是人性本善的性。性如果是善的,心又等同于性,所以我的心就等于是善的。这有点绕口令。心跟性是心性一元,所以后天的心的作用就等于是先天的性的作用,所以如果我的心跟性能够一致,我的思惟就是善的,是纯善无恶的。这样了解了?朱熹的理解是另外一个角度,他认为心性是二元的,性是善的,这没问题,是从先天而来,可是我们落入到了后天的时候,我们受到了很多的习染,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贼,有很多的习染,都会让我们的纯善无恶的性,蒙上一些灰尘。所以要怎么样让我们的性保持纯净?要靠后天的心的作用来做调整。所以后天的这个心要怎么样来发挥它的功用?就是要不断的格物致知,它格物的方式就是要去读书,要去了解道理,要去体察万物,所以靠着后天的心来帮助先天的性,让它能够保持纯善无恶。所以它的路径,学问的路径是不一样的,这个思惟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在理解很多的事物上面,就有一些冲突。所以我们看陆九渊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就是因为陆九渊的这一句话。他说学苟知道,学习的目的就是了解道理,我了解道理之后,至于说那个文字的意涵,训诂名物,那个都是枝微末节。所以他强调的是知道,文字那些典籍只是帮助我知道道理的一个媒介,所以我一旦能够体悟到那个道理的内容的时候,那些媒介我就可以丢弃而不要了,就有点像是庄子得鱼忘筌的这个概念,所以他讲六经皆我注脚,这个注脚就是支持我了解这个道理的媒介,所以他认为读书只要能够了解道理,其他的什么考证、训诂都可以不必太计较。
陆九渊的这个角度事实上,我个人是觉得有一部分是赞同的。但是后来陆九渊的后学,一直到了王阳明的后学,都只了解他这句话的一半,都认为说我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其他的我就可以不需要去在意,所以导致阳明后学的状况就是他束书不观,就书不必读了,只要我了解道理就可以了,所以可以不必读书,我们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讲道理。所以他就是只读懂了,或者是只理解了陆九渊他这句话一半的意思,他忽略了陆九渊的这句话是我已经透过研读典籍了解道理,所以回过来我可以舍弃文字,可是他们的理解就是我不必透过文字,我就可以了解道理,所以书是不必读的。了解我的意思了?所以就变成说阳明的后学,在明朝后期有这种比较不正确的理念,导致学风的败坏。这个是在思想史上面比较严肃的一个课题。其实陆王或者是程朱,他们都表现的不同的为学路径,都很好,只是我们怎么样来操作,每一个人的秉性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个性也不同,所以就循你自己能够接受的,或者是能够实践的门径你去实践,那都是很好的为学之道。
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一百九十九荣这个姓氏。荣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是很少见的姓氏。它的源头是起源于黄帝时代,黄帝时代有一位大臣名字叫做荣将,他是一位音乐家,他和乐官就铸造了十二口的编钟,演奏黄帝所写的曲子,叫做《咸池》,所以黄帝就非常的欢喜,就褒封荣将为荣这个地方的诸侯,所以荣将的后代就以荣为姓氏。这是主要的来源。另外一个荣姓的来源是起源于西周时期,周朝有位大夫叫做荣夷公,荣夷公因为受封于荣,所以他被称为荣夷公,也因为受封于荣,所以荣夷公的后代就以荣做为姓氏。这是另外一支来源。当然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他们转换汉姓而改为荣姓。
譬如说我们历史人物里面的荣禄,荣禄是清朝人,他是满洲的正白旗人,其实他的姓应该是瓜尔佳氏,瓜尔佳氏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荣禄,可是后来荣禄的子孙就把荣禄的荣做为姓氏,是以他父亲以他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后来民国的荣姓也有一支是从荣禄派生而来。这位荣禄是清朝末年人,是正白旗人,所谓的正白旗就是八旗里面的一支。八旗其实最早他们在关外刚发迹的时候是只有四旗,这个四旗就是以他旗号的颜色来做区分,就是黄白红蓝,后来部队逐渐的壮大,所以后来就又衍生了所谓的后面的四支旗,就把原来的四旗称之为正旗,后面所加进来的四旗称为镶旗,就有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所以加起来就是八旗。八旗又有所谓的上三旗跟下五旗,所以它还是有层次之分,上三旗就是正黄、正白还有镶黄,这上三旗到后来都是由皇帝来亲自率领,下五旗就由王宫来分头各领一旗,这是八旗的状况。所以正白旗算是八旗里面位阶比较高的,是直属于皇帝的,所以他的身份是比较崇高。他出身是官宦世家,而且主要是在军政上面的家庭,后来他也在官场上有一番历练,曾经最高职官担任内务府大臣。内务府大臣就是主管宫庭的内务,所以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才能够担任这个职官。他的女儿嫁给了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他是溥仪的外祖父。有这样的裙带关系,也让他们瓜尔佳氏在晚清有很高的很荣显的地位。
再来,我们介绍另外一位更近代一点的,就是荣宗敬。荣宗敬是晚清一直跨越到民国的一位实业家。荣宗敬的家族本来就是经商有成,后来又创办了面粉厂还有纺织厂,面粉厂跟纺织厂一个是食,一个是衣,所以在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时候,这些都是真正造福百姓很重要的实业。面粉,其实没有工业化之前,其实要取得面粉只能够靠人工方式来制作,所以成本高,相对来讲会影响到物价,后来机械化取代人工之后,面粉的制作就可以更低廉,所以就可以更普及,尤其在北方主要都还是以面食为主,所以面粉可以大量用机械化生产,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讲,对平抑物价是很有帮助的。纺织厂就更不用讲了,现代化的纺织,布匹的大量生产可以降低布匹的成本,所以在制作衣物成本都可以更低廉。当时他被称之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而且他有了钱之后也兴办教育,所以现在南通大学,现在在江苏的南通市,南通大学很早就已经建立了,荣宗敬也是南通大学的校董,就是捐资来兴办学校,所以也算是非常有社会概念的一位实业家。不过一九二八年之后,日本侵华态势愈来愈明显,后来日本逐渐在东北发动一些事变,也影响到了荣宗敬的生意。在抗战之后,虽然说荣家的生意也稍稍恢复,不过再跟当年抗战之前比起来,就已经有很大的落差。现在荣宗敬的后代在中国大陆也还是很有地位,尤其他们在教育方面,事实上也受到地方上的一些认同跟崇敬。
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二百翁姓。翁这个姓氏很多人会把它念作ong,这个台湾人的口音,会把它念作ong先生,ong小姐,事实上那个字要念作ㄨㄥ(weng)。念作ong,在注音,我们打字的时候是打不出来,我们以前刚接触输入法,刚接触电脑要打字的时候,我这个翁就一直打不出来,因为一直打ong,就没有这个音。还有另外一个字也是,到后来我逼不得已去翻字典,哪个字?就是ㄌㄥˇ,冷气很冷的冷。因为我们台湾人都一直把那个ㄋ跟ㄌ,有时候会混在一起,所以我们就很习惯打字的时候打ㄋㄥˇ,ㄋㄥˇ,打不出来。我想说可能是念卷舌音,ㄖㄥˇ,很冷,ㄖㄥˇ,还是打不出来,奇怪,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音?去翻字典,一翻才知道,原来要念作ㄌㄥˇㄌㄥˇ,所以才知道,原来这个字我们念错了十几年,那个时候我才国中生。所以有些音真的是要去查考一下,才知道自己念得正不正确。
翁姓在大陆人口比较少,在台湾还排到第四十九。翁姓的祖先是出自于姬姓。相传周昭王有一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双手握拳,这个很特别,而且大人去掰还掰不开来,后来是他的父亲周昭王亲自来掰开,结果一掰开就发现,他的手掌掌纹很特别,左手的掌纹好像一个公字,右手的掌纹很像一个羽字,所以就把这个儿子取名公跟羽叠在一起,取名叫做翁,后来就把他封在翁这个地方,所以后来公子翁的子孙也以翁为姓氏。这个类似的记载《左传》里面也有一则,是鲁国国君的儿子,叫做公子友,朋友的友,朋友的友这个字事实上它是两个又叠在一起,又一次的又,两个又叠在一起,也是一样,他也是左手一个又,右手一个又,所以就把他命名叫做公子友,跟公子翁的情况还蛮接近的。学生也会说,老师,不会吧,掌纹怎么会长得很像两个又?我说会,大家来看一下我们的手掌,我们的手掌,我们的掌纹基本上有三道比较深的掌纹,这三道比较深的掌纹按照手相的说法,说一个是生命线,生命线就是从虎口延伸到手腕的这一条,原则上就是愈长愈清楚愈好;然后有一条是在上面,跟我们的手指比较齐平的,这一条叫做感情线;还有有一条是介于生命线跟感情线中间,就是延伸到手掌心正中间的,那个叫智慧线,智慧线也是愈长愈深愈好。我就跟学生说,你看如果我们把这三条线,如果你把它连在一起,就在它源头的地方虎口的地方连在一起,其实就很像一个手,因为在古文字手的写法,在金文它是写成这样,所以如果我们的掌纹它是连在一起,就很像手,所以是有可能的。至于说公子翁一只手像公一只手像羽,那就更神奇了,算是很特异的一个掌纹。
我们再往下看,翁姓其实在历史上的记载,还有一位比公子翁更早的人物,在夏朝时候,有一位贵族叫做翁难乙,那是最早见在文献姓翁的人氏。所以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翁姓,不过后来因为没有比较多的文献支撑,所以现在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翁姓源头,最大宗的就是这位公子翁。
再看到堂号。堂号,翁姓的堂号有两个,第一个是六桂堂。这个六桂堂先前也陆陆续续跟大家介绍,是一位为了避难的缘故,原本是姓翁姓,可是后来就因为避难,希望子孙都能够各自发展,不要让子孙受到牵连,所以就分别姓了六个姓氏,洪、江、翁、方、龚、汪,这六个姓氏命名六个儿子,所以后来就各自发展,因为这一支其实源头都是一样的,所以后来这六个姓氏的子孙,就联合立了一个堂号,叫做六桂堂,来表彰他们是有共同的源头。各位有没有发现,这六桂堂的六个姓氏其实音都很接近,洪,江,江的闽南话念作ㄍㄤ,它也是一个ㄤ的发音,洪也是一个ㄨㄥ的发音,一个阳音,一个喉音,翁也是一样,方,龚,汪,有没有?音都很接近,所以大致上都是从喉音来发声。当时他们在选择六个姓氏的时候,大概是有这样的一个设想,音很近,可是写成不同的字,所以借此来避祸,想子孙都能够各自发展。
我们看到第二个叫做赐鱼堂。赐鱼堂的典故是来自于唐代的翁洮。翁洮原本是员外郎,后来辞官之后就隐居,不愿意出来当官。皇帝曾经要召回他来朝廷奉献,他就写了一首诗来回复皇帝,这首诗叫做《枯鱼诗》,《枯鱼诗》的内容意思就是说,鱼必须要有水它才能够生活,我就好像鱼一样,如果现在皇上您硬要把这条鱼给带出池塘,鱼没有了水,它恐怕也会因此而牺牲性命,所以皇帝看了这首诗就知道,翁洮其实就是婉谢我征召他回来朝廷服务,所以皇帝后来也就没有为难他,反而还赏赐他很多曲江鱼。所以后来子孙就以这个为典故,立了堂号叫做赐鱼堂。
再来我们看到历史名人,还有两位翁姓的历史名人,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位是翁方纲,清代的书法家、文学家,他也是一位金石学家。所谓的金石学家,这个金就是讲青铜器,石就是石刻,石碑,所以金石学家就是透过搜集青铜器,石刻,石碑,来研究古代的文字,所以这个金石学家具有古董收藏家,还有文字学家这两种身份。翁方纲其实也是主要在朝堂之上,是在教育事业上面有所贡献,他曾经担任过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这个所谓的三省的学政,学政就等同于我们现在省政府里面的教育厅厅长。也曾经入中央朝廷担任内阁大学士。他自己在个人的研究上面也很多样,所以刚刚有跟大家报告过,有金石方面,然后一些画谱,石刻,他自己也写诗、写文章,书法的造诣,也跟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跟大家介绍一下这边的刘墉,并不是我们现在的那一位文学家刘墉,同名,清朝的这位刘墉,就是先前也曾经跟大家讲过,就是大陆有一部很有名的连续剧,叫做《宰相刘罗锅》的那个刘罗锅,那个刘墉。为什么刘罗锅要叫刘罗锅?因为他佝偻,他驼背,这个罗锅就是像锅子一样,是弯的,所以当时他就被戏谑,被称为刘罗锅。那一位刘墉,所以书法造诣也非常的精深。翁方纲在诗歌上面还创建了一个学说,叫做肌理说,本来肌理它是讲我们人身上的肌肉线条,肌理重点在于理这个字。这个理是什么?是义理,是文理。所以他强调写诗歌、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尽是讲一些风花雪月的,也不要讲一些你个人身世的不平,在那边抱怨,他认为写诗歌还是要传达义理,圣人的义理,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有所贡献,所以他这个肌理说的主旨在于这里。
第二位翁同和。和这个字大家就比较少见,其实这个和就是现在我们一般写和气的和,一个禾字边一个口那个和,这是古字。翁同和曾经担任过两代帝王师,是同治还有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所以对于皇帝的教育,还有他治国理念的灌输,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当然,同治跟光绪其实很有企图要有所作为,不过同治,各位看到这个年号,光看年号就知道,他已经没有办法乾纲独断,因为还有另外一个人跟他一同治理国家,所以同治时代,另外一位大权在握的人是谁?慈禧太后,所以在年号上面就已经有这样的端倪,她就已经希望把手伸到国家的统治上,所以慈禧太后在同治时期,其实已经开始在政治上介入甚深,到了光绪更不用讲了,因为到光绪帝的时候,她已经等于说大权独揽。所以即便翁同和,他对于两代帝王有很好教育的灌输,两位君王也想要励精图治,可是面对慈禧太后的干政,权力的一把抓,所以两位希望有所改变的君王,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挣脱慈禧太后的手掌,所以导致清朝最后也算苟延残喘,没有办法来做体制上的改变,是令人惋惜的。翁同和在书画上面也很有表现,这个我们可以来参看一下上面的文字,我们就不一一细讲了。
结束了两百,我们要进入到另外一份讲义,应该手上大家都有拿到,第二百零一个姓氏,堂堂进入到了第二百,好不容易。我们看到第二百零一个姓氏荀。荀这个姓氏,大家看到荀应该第一个想到的是谁?荀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荀姓是出自于姬姓,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受封在郇,它是写成耳朵边的邑部的这个郇,在史书上面称为郇伯,后来郇伯的子孙有部分就沿用了郇伯的这个郇,有部分就把邑旁给拿掉,再加上了草字头,就写成了现在这个荀。这是主要的一支。另外一支源头可以追溯到更远的黄帝时期,传说黄帝有二十五子,这先前我们有讲过好多次,有十四位有得到姓,得姓的有十二个,荀姓里面就是其中的十二姓之一。还有其他的一些源头,譬如说春秋时代晋国有大夫,名字叫做逝敖,受封在荀邑。这个荀邑跟刚刚讲到的周文王的那个儿子的荀,是不同的地方,所以是同名而异地。后来晋国逝敖的子孙也以荀做为姓氏。所以主要有这三支。
我们看到堂号。有一个荀姓的堂号叫做作冠堂。我要请教大家,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念作ㄍㄨㄢ,一个是念作ㄍㄨㄢˋ,如果当作帽子来解释的时候,是念作一声还是四声?帽子,冠冕堂皇,所以当作帽子来解释的时候,是读作一声的。好,我要再请教大家,古代有成年礼对不对?男生二十岁成年,女生十五岁成年,成年的时候,都会在头发在头顶上做一些标志,男生成年的时候,就是让他在头上戴帽子,表彰他已经成年了;女生成年的时候,就在头发上面把她头发盘起来,竖起来之后插上发簪,那个是女生的成年礼,好,那我请教大家,男生的成年礼是念作ㄍㄨㄢ礼,还是ㄍㄨㄢˋ礼?要念四声了。大家会觉得,老师,你刚刚不是说是帽子吗?不是戴帽子吗,不是应该要念作ㄍㄨㄢ吗?错了,刚刚我们讲到是戴帽子的这个过程是重点,戴帽子的时候它是动词来使用,所以要念作四声,要念作ㄍㄨㄢˋ礼,虽然说它的帽子是念作一声,可是那个仪式强调的是戴帽子的意义,所以要念作四声。相传黄帝有一位大臣叫做荀始,荀始是首创帽子的人,所以后来荀始的子孙就以此做为典故,做堂号叫做作冠堂。
帽子为什么是身份象征?我们看有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族,像少数民族,台湾的原住民,他们的部落长老或者是族长,他们的头饰就会跟一般的族人不一样,他在头的装饰品会很华丽,甚至于很高大,让人家一望,就会看到说他的身份是不同的。所以在古代区分身份的高低,要么就是以帽子做为一种表彰,再来就是以衣服,因为衣服我一看就知道,你衣服的穿着、颜色、样式,我就可以区分你的身份高低,所以这个是自古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有共同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帽子上面,在衣服上面,来做身份的区别。
第二个,兰令堂。兰令堂典故就跟荀卿有关,荀卿又是何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子。所以我们就跟着下面历史名人的部分一起来参看。荀子本名叫做况,当时因为受人尊重而称他为卿,所以我们也称他叫荀卿荀卿。到了汉代,因为古音里面孙跟荀很接近,所以在汉代的文献里面,又称他为孙卿,其实就是荀子。他是儒家三位很重要的学者,先前也略略的跟大家介绍过,荀子他整个思想的重点,我们如果用一个字来做概括,是哪个字?就是礼,他强调礼的重要。所以他强调性的立场跟孟子不太一样,先前我们有简单的跟大家介绍过,孟子他强调性善,荀子,很多人都简略的把他讲成是人性本恶,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荀子从来没有说过人性本恶,他的意思是说,这个性如果以层次来看,他所定义的性是讲动物的性,就是口食之欲,一般跟动物一样的这种行为表现,所以他认为这个性,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别的,我口渴了要喝水,我肚子饿了要吃饭,我冷了要穿衣服,动物跟人一样,都会有这种生理上的需求跟反应,所以这个没有好坏之分。可是如果我们对于这种动物的性,这个层次的性没有加以制约,往往都会流于恶。所以荀子强调,我要用礼来节制这个动物的性,不要让它没有约束,然后到最后就会流于恶的境地。所以我们要理解荀子的性,跟孟子的性是不一样的,不要误会了荀子说过人性本恶,没有这回事。也因为这样的误解很多人没有厘清,所以导致后世对于荀子的批判很严厉,事实上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荀子曾经在齐国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而且担任三任之久。可见他在当时学术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且得到了齐国国君的信赖,后来他在齐国一段时间之后,因为他身居要津,所以有人就进谗言,在齐国没有办法容下他的情况之下,他就辗转到了南方去投奔楚国。当时楚国的春申君非常欣赏荀子,在春申君的引荐之下,荀子也就在兰陵这个地方定居下来,担任兰陵这个地方的县长。所以我们刚刚在堂号里面有个兰令堂,就是兰陵县令的意思。后来春申君,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因为他被杀,所以导致荀卿兰陵县令的身份也被罢黜了。最后他就在没有官职的情况之下,晚年十二年的时间就定居在兰陵,所以最后是在楚国往生。
期间他也名满天下,所以很多人士都拜他为师,他的学生里面有两位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是李斯,另外一位是韩非,这两位在后来我们在学派的归类上,都比较把他们归类为法家。所以也有人说,既然他的学生都被后世归为法家,他们的老师荀子还算不算儒家?这也变成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我们就荀子自己的思想,还有他的著作内容来判断,他的确还是严守儒家的主旨,而且他也很强调礼,所以遵循孔夫子的礼学,这个应该是毋庸置疑了。
至于说他的学生为什么会从老师比较接近儒家的角度,然后逐渐转变为法家?我有一番解释,怎么说?刚刚我有强调过荀子特别强调礼,他希望能够用礼来控制动物的性。当这个礼,我们来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礼它是一个比较柔性的约束,它不像法,法就是明文规定,如果你触犯了法,我就要给你什么样的惩罚,礼是比较柔性的,它是一个内在的约束。就像我们现在,我们看到老太太要过马路,老太太过马路,如果你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你看到车子好多,老太太过马路很困难,我们就会过去搀扶老太太过马路。大家看到说,你这个人很有礼貌,这个是礼。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会不会被惩罚?不会,顶多就是你内心过意不去,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个是礼。好,如果今天立法院明文规定,凡十八岁以上,在路旁看到老太太,没有搀扶她过马路者,罚金三千,如果有这条明文规定,如果规定下来,老太太过马路了,你就会看到有一堆年轻人围着老太太,老太太,我扶你过马路,你千万要让我扶,你就会看到这种现象了,因为它已经变成法条了。你如果没有扶老太太过马路,一旦被人检举,你就是被罚三千。所以它是有约束力的,它有更强制的一个制约。所以当战国时代逐渐的礼崩乐坏,礼的约束已经没有办法让人更遵守分际的时候,慢慢的它就会从内在的礼过渡为外在的法。了解我的意思吗?从内在的良心的约束,变成了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惩罚。所以礼跟法事实上它是有一个转化的,从柔性变成刚性,了解我的意思。所以儒家的荀子教出法家的学生,就我看起来,我觉得是符合当时时代的转变,就我来看其实是很合理的,而且也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我这样来跟我的学生做解释,他们大致上也都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是我们看到荀子的状况。
我们看到下面第二位,这个字大家比较少读到,不念作冒,当然更不会念作力,这个字念作ㄒㄩˋ,继续的续这个读音,荀勖。荀勖是三国到西晋时代的音乐家、文学家,也是个藏书家,当然他在政坛上也有一些建树。重点我们来看到第二页,其实荀勖最为后人所褒扬的,不是他在政坛上的表现,而是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我们看到第二页,从上面算下来的第三行,他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这个律吕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是跟古代的音乐有关的术语。这个很难,因为我以前在念硕士班的时候,我有尝试的要来读《汉书》的律历志,这个好难,它讲到那个术语真的没有人教,虽然说有注解,可是你还是看不懂。为什么中国古代会特别的强调这个律吕,强调这个音乐?因为刚刚我说过了,因为古人用音乐来占卜吉凶,所以他们很重视这个,其实它是从神秘的一种学问,慢慢的变成是一种学理。当然现在能够懂这个律吕的人屈指可数,搞不好全世界都没有办法找出几位真正懂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都跟学生说,如果你对音乐有兴趣,而且也希望朝这个方面来研究,律吕是可以钻研的。如果他又有一些音乐的学理基础,要来介入这个方面的研究,是比我们这些连五线谱都看不懂的人,更有条件来研究。
除了他在修正律吕这个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之外,第二个是重点了,就是他跟张华一起,按照刘向的《别录》来整理典籍。刘向又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刘歆的父亲,刘向、刘歆是西汉末年的时候,我们用一个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中央图书馆的馆长,他们父子两代都是中央图书馆的馆长,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典籍,所以有很大的贡献。因为他们整理这些典籍,所以他们就开始思考说,这个典籍是不是我们可以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来做整理,来做归档?所以他们就开始有规划一些图书分类的工作。所以刘向就有一本《别录》留下来。这里面的一些大原则,荀勖又把它继承下来,跟张华一起又合编了另外一本书,叫做《中经新簿》。这边漏打了进去,我写在黑板上面,请大家帮我补一下,叫做《中经新簿》,是图书的分类原则,他也把当时他所典校的书籍,依照这个原则,他把那个书多少卷,作者是多少人,他就把它分门别类记录了下来,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图书目录一样。所以他对于中国后来的图书分类,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荀勖在政坛上,其实为官算非常的小心谨慎,所以只要朝廷或皇帝诏令他来参加大事的商议,他都不会让人家知道他有参加,所以很低调,因为如果让别人知道他有参加这个会议,很多人都会来向他探询这个会议的内容,或会议的结果,所以他非常的小心,即便这个会议的结果已经公布了,他也不要让人家说他曾经有参与过,所以他算是小心谨慎,所以在政坛上面也算是官职很荣显,就是因为他的个性使然。
我们看到下面第二百零二个姓氏羊。羊这个姓氏很少见,羊姓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它的典故,它的源头出自于姬姓。在春秋时代,晋武公的孙子叫做祁盈,曾经受封在羊舌这个地方,所以在《左传》里面也称他羊舌大夫。在后期的时候,因为羊舌氏遭到贵族的离间,后来就被灭族了。灭族之后,他的后代有一部分逃离魔掌,就出奔到国外去,为了要躲避追杀,所以就把羊舌改姓为羊。还有另外一个典故是来自于朝廷的职官,有羊人这个职官,羊人这个职官主管畜牧,所以后来这个担任羊人职官的后代,就以羊为姓氏。
我们看到堂号。堂号,第一个堂号,第一个字大家就不太会念了,不念作ㄐㄧㄢˋ,它要念作ㄒㄧㄢˋ,表现的现那个读音。襄阳的岘山是羊祜当时驻军的地方。羊祜又是何许人也?刚好我们在下面历史名人有羊祜,我们藉由下面的文字来参看比较清楚。羊祜是曹魏到西晋时代著名的战略家,也是一位政治家,羊祜。当时因为司马炎已经篡了曹魏,所以已经建立了晋朝,建立晋朝之后,他接下来就是希望能够吞并蜀汉,吞并东吴,希望能够一统江山,所以司马炎就派任羊祜坐镇襄阳。襄阳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这一带,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要冲,也是北方要进入到长江流域很重要的孔道。羊祜在襄阳这个地方,前后有十年的时间,在这个十年的驻军时间里,他就屯田兴学。屯田的作用,前几次已经跟大家报告过了,就是希望能够在驻军的场域里头,就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平常的时候让阿兵哥去耕地,去种田,然后有出产粮食,能够自己喂饱自己,而且也可以让阿兵哥有所分心,不要因为驻军在这个地方,然后一直想家,所以让他忙著有事情做,这是一举数得的一种方式。除了屯田之外,他还兴办学校,让他的阿兵哥能够接受教育,而且也可以造福百姓,他在地方上面以德怀柔,深得老百姓还有阿兵哥的支持,羊祜就在这个地方一方面屯田,一方面戒守,一方面也治理地方,也为攻讨吴国做好准备。等到吴国后期的大将陆抗往生之后,羊祜就上表希望能够进攻东吴。这位陆抗就是陆逊的儿子,刚刚我们介绍的陆逊。后来大臣就反对,他就只好罢官,后来罢官之后,没多久就得病,就往生了。所以岘山堂,这个岘山就是当时羊祜驻军的地方,因为地方百姓很爱戴他,所以羊祜的后代也以岘山做为堂号,来纪念这一代祖先。
还有另外一个堂号也很有趣,叫做种璧堂,相传汉代有一位羊伯雍,施舍茶汤三年。施舍茶汤,就是说在路口,在道路旁就有茶水,让过往的路人口干舌燥的时候可以取水来喝。在台湾早期,有很多乡下地方的交通孔道,也有很多地方人士会奉茶,他奉茶三年每天都这么做,有一天有个人喝完了羊伯雍的茶汤之后,就从怀里掏出了一升的石子,一升的石子还蛮多的,这个一升就是一个容量单位,就跟羊伯雍说,你这么好心,来,我现在告诉你,你把这个石子拿回去种在土里,种在土里之后,就可以长出美玉来,而且你还可以利用这个美玉去娶得美娇娘。羊伯雍就有点半信半疑,他想说这个人是不是傻,脑子不灵光,他想说好吧,反正也没有损失,就回去随便挖了个洞,就把他给的石子倒在里面,结果不久之后就长出了一盆白玉来,这个可是一本万利。后来他就去变卖了这个白玉,也赚了不少钱,邻居有一个徐姓的女儿长得很漂亮,羊伯雍其实早就已经非常心仪这位徐家的女儿,可是这个徐家的女儿就很多人来提亲,可是她要的聘礼就是要一双白璧,很多人没有办法拿得出这个聘礼来,当然就没有人敢娶她。羊伯雍知道之后,他就种出了五双白玉来,一双拿来当作聘礼娶得了美娇娘,后来剩下的四双也把它卖了,然后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后来羊伯雍也官至宰相,算是一个好心有好报的故事。
还有三分钟,是不是我们就先到这边好了,因为三分钟要往下讲另外一个姓氏,时间又有点不太够,那我们就提早三分钟下课,好吧?大家都可以早一点休息。好,谢谢大家。
《百家姓》往期回顾: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8集(附文字檔)

《百家姓》第3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7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