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49集(附文字档)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49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4月21日

我们看讲义。今天我们看到第二百零三个姓氏于姓。于这个姓氏,在《百家姓》里,发这个音的就有好几个ㄩˊ,像先前我们也介绍过这个余,余天的余,这个余。还有谁?俞,那个俞,对,还有另外一个余,那个余要怎么讲?余天,不是于美人的于,于美人是这个于,这个余,用写的好了,一下子找不到适当的人,因为很多人大概都不认识我们台湾的余天,这位老牌的歌星,这个余。所以有好多个都是同样一个发音。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个是我们一般都讲二勾于,如果是拆字来理解,二勾于的于。
我们看一下,它也是出自于姬姓,是周武王后代姬发的子孙,后来也是以国名为氏。怎么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大封诸侯,有一些是因为军功的关系而受封的,譬如说像姜太公,有一些就是他们姬姓自己的子孙,像周武王的第二个儿子邘叔,他就被封在邘这个地方,所以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有一部分就保留了这个邑字边的邘,有一部分就把邑字边给拿掉了,就剩下了这个姓氏的于,所以有这个源头。又根据《路史》记载,东海有一位于公的裔孙,他本来是汉人,后来因为随着拓跋圭迁徙到代北这一带,就在代北这一带繁衍生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孝文帝又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所以这位于公的后人也跟着北魏的孝文帝,又回到了中原地区,所以他又恢复了于姓,所以这一支也是从北方再迁徙回来,其实他原本就是于姓,因为改姓为这个少数民族的姓之后,又再迁回中原之后改姓回于。这是第二支。第三支是唐代淳于氏的后代,淳于氏为了要避讳,如何避讳?原来当时唐宪宗的名字叫李纯,淳于氏的这个淳,跟李纯的纯本来是不同字,可是因为音一样,所以为了要避讳,就把淳于的淳给拿掉了,剩下了于,这个也是后来于姓的源头。宋代也有部分淳于氏,后来减省为于氏之后的子孙,又恢复了淳于氏,所以这个也是有中间一些变化的过程。
第二个部分,迁徙分布,就请同学们参看一下,文字的部分我们就不细说。第三个部分堂号,我们来介绍一个于姓的堂号,叫做忠肃堂。忠肃堂的典故跟明朝的忠臣于谦有关,于谦当时身为朝廷兵部尚书,掌握了全国的军事资源,军事的调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北方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瓦剌,瓦剌进犯大同,这个大同就是后来山西的大同市,当时因为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就被瓦剌给俘虏了。瓦剌俘虏明英宗之后,当时国内震动,因为当时的国都北京距离山西其实是不远的,所以就有朝臣认为应该要赶快迁都南方,避免被瓦剌攻陷首都。于谦身为兵部尚书,他坚决反对,因为如果这个时候迁都,会造成民心动荡,恐怕敌人还没进犯,我们自己内部就已经分崩离析了,为了要稳定民心,而且不要让明英宗被瓦剌给挟持而要挟明朝,他力挽狂澜,而且主张一定要另外再立国君,所以后来于谦就拥立了明景帝即位。明景帝即位之后又委以于谦重任,由于谦去打败瓦剌,结果打败瓦剌之后,明英宗就回来了。明英宗回来之后,明景帝就必须要退位。退位之后,明英宗回朝之后,就针对这个事情又做了一番检讨,本来于谦是为国为民着想,他并没有个人的私心,可是明英宗就误听了奸臣的谗言,认为说你看,于谦他就是不顾皇上你的死活,所以就弃车保帅,当您身陷敌人阵营的时候,他居然改立另外一位皇帝,就不打算要把您接回来,明英宗就这样误会了于谦的深明大义,后来就杀害了于谦。于谦是多年之后被平反,才由朝廷颁发谥号叫忠肃,所以子孙就以此为堂号。你看一代忠臣于谦,其实他完全没有私心,也不是像奸臣想的那样,可是皇帝就是耳根子软,总是只想到自己,所以就因此误杀了忠臣,伤了很多臣民的心。所以明代之所以覆灭,其实就是因为有太多这种纷扰,宦官之间,还有跟这些士大夫之间的权力纠葛,也都在宫廷上面搬演,所以明代的灭亡,其实很大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内部的纷乱。
我们看到第四个部分历史名人,跟大家介绍一位于公。这位于公是西汉非常有名的一位算是判官,于公精通法律,治狱非常勤谨,而且擅于决狱而成名,所以不管事情大小,他都明察暗访,他都仔细来推敲,认真来审理,就是不希望有冤狱产生。于公当时有判过一个案子,经手过一个案子,是在东海郡有一位很年轻的孝妇,这位年轻的媳妇就守寡,然后侍奉婆婆,自己本身没有儿女。所以很多人都劝她,既然你也没有儿女,然后你的丈夫也死了,你又很年轻,所以你是不是改嫁?其实她的婆婆也跟她说,没关系,你还年轻,你就改嫁吧,我也不想要耽误你。没想到这位寡妇非常孝顺,不愿意改嫁,而且还把婆婆当作自己亲生的母亲来侍奉,这个婆婆其实也非常欣慰,还好晚年丧子之痛,能够有这个媳妇来悉心照料,也稍稍抚平她的痛苦,因为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生一大悲事。所以这个媳妇很用心照顾婆婆。婆婆也很体谅这个媳妇,而且这个婆婆也到处跟人说,说她也不希望这样,她也劝过她的媳妇改嫁去,她也不希望耽误她媳妇的青春,所以这个婆婆后来受媳妇照顾几年之后,左思右想,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如果再苟活于世间,只是拖累媳妇而已,所以最后这个婆婆是上吊自杀。上吊自杀之后,这个媳妇当然也很伤心难过。后来是这个婆婆的女儿,也就是这个媳妇的小姑,就跑去告官,说她的妈妈是被这个媳妇给害死的。当然县太爷后来就逮捕了这个媳妇,然后就严刑拷问。这位媳妇就坚持说没有,她侍奉婆婆很用心,这个街坊邻居都可以证实,是婆婆自己平常时候就有这种轻生的念头,而且很多人都听说过,结果没想到她婆婆真的去上吊自杀了。她一番的辩白,不过县太爷好像不相信,再加上这个女儿一直强烈的怀疑,这个媳妇是要谋财害命,所以最后就往上去送呈。结果到了郡的时候,郡太守就拍板定案,就说这个应该是害死了她的婆婆,所以最后还是以谋杀罪定案了,所以这位媳妇就被杀害了。于公在这个过程里面一直帮这个媳妇说话,而且明察暗访找到很多的人证物证,可是郡太守都不大信,都不相信。所以最后于公也很无奈,他也觉得自己有一点责任,没有好好的为这个媳妇平冤昭雪。结果孝妇往生之后,那个郡三年大旱,完全没有下雨,所以老百姓苦不堪言,然后民间就开始说,说郡太守误判了一个孝媳,所以老天爷生气了,才降下大旱三年,让我们老百姓受苦日子。后来于公就跟新任的太守说,前面的太守可能有这样的状况,所以导致我们这个地方三年一滴雨都没下,是不是你以太守的身份,到这个媳妇的墓前跟她忏悔,跟她道歉,看看这样是不是能够取得她的原谅。所以新任的太守也按照于公的做法去做了,果然祭奠完毕之后,然后还为她做了牌坊,表彰她的节义,所以马上就下了倾盆大雨。所以老百姓真的相信,冥冥之中其实天理昭昭。这位媳妇其实她要的就是一句公道话,她要的就是能够不要被世人所误解。所以这也在民间流传很广,其实也提醒着什么?提醒着我们这些司法从业人员,我们在审案,在判刑的时候,都要公正客观,绝对不可以有私心,更不可以有误判的情势,否则带来的不仅是阳间法律的咎责,更可能的是阴司的追讨。这个在民间大家都非常流传,也很相信。
我们看到第二位于姓的历史人物,于成龙。于成龙是清朝人,他原本是地方的县令,而且在县令的任上就非常尽忠职守,后来受到朝廷的提拔,就一路的平步青云。在于成龙二十几年的官场生涯里,三次被朝廷标选为卓异,这个卓异就是很卓越,然后特异,是非常高的荣誉,一般的官吏能够得到一次卓异,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于成龙有三次得到卓异。所以他很恪尽职责,而且很廉洁,很刻苦去为老百姓服务,所以深受百姓的爱戴。康熙皇帝对他也非常的褒扬。所以在后来很多的小说,还有后来一些连续剧,如果有涉及到康熙皇帝这个朝代的情节的时候,于成龙往往都有一些角色,在剧情里都会被提出来。后来康熙皇帝对于成龙也很信赖,因为他长期观察于成龙这个人,是真的很竭尽所能的来操办公务,所以对他相当的倚重,是于姓的历史人物里,非常正面的一位代表人物。
第三位于右任。他的时代就更晚近了,他是陕西人,原本他的字叫做诱人。诱人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会比较负面一点点,就是引诱别人,通常引诱别人,我们用诱这个字,在现在的语境的用法,通常都会有用一些诈骗,或者用一些利益,来促使别人做一些比较负面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语境是比较负面的。其实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这个诱人其实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诱人是循循善诱,是讲老师循循善诱,导引学生好好的励志向学。所以一个词汇,你看看才不过是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它的词汇用法跟语境情境的改变,就有很大的落差。所以昨天我们有谈到,文字语言其实是与时俱进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诱人,它从原本讲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到现在我们讲诱人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偏向于负面的,这个落差就相当大。后来于右任这个字,他就把诱人,因为谐音,就把它读成了右任,因为音很近,所以写成了这个字,他的本名反而比较没有被大家知道。因为后来于右任于先生他就以字代名,所以后来在很多的官方文件,在他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自称自己叫于右任,其实他的原名叫做伯循。是近现代非常知名的书法家。于先生的书法经过几十年的淬炼,其实他是反朴归真。所以如果有机会大家去看到他的字帖,或者是在网路上看到他的书法的一些影片,大家会看到他那个字写得很朴拙,就好像小朋友刚开始写字一样,就是很有童朴的趣味。我也曾经请教过以前我服务的学校的同仁,他也写书法,我就请教他,我就说,于右任的字这样看起来好像我也能写。他就跟我说,黄老师你这样讲,你就自己试试看,他说他自己也临摹于先生的书法,不要认为说好像他那个字很简朴,很朴拙,可是那真的是几十年功力的淬炼,不是你拿笔随便涂鸦写出来的,那个完全是不一样的。因为最主要是他的布局,他是经过一些巧思的,并不是随便的挥笔而就,而且他这个比例的一个贯注,跟你真的信笔随手这样乱挥,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是朴中带巧。他跟我讲这句话,我就慢慢的去观察,真的,我自己以前也练过书法,经过我们这位老师跟我说之后,我还真的去临摹他的字,于先生的字真的,我们自己按照他的字来作临摹,其实写出来的完全都没有比例,所以他朴中带巧,这个考评我就相信,真的是书法的成就,已经到了一个极致的时候,才能够返朴归真,不容易。
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零四,惠。惠这个姓氏好少见,一般我们在名字里面,经常看到女孩子的名字有惠,可是当作姓氏,在现在台湾真的不多。我们看到惠姓,它是出自于黄帝的后代颛顼。颛顼的孙子叫做吴回,吴回有一个儿子叫做陆终,陆终第二个儿子叫做惠连,所以惠连的后代子孙,就以惠做为姓氏流传至今。这是第一个来源。第二个来源,就是惠姓也有从姬姓派生而来的,周天子有一位周惠王,这位周惠王的惠,他的谥号也被子孙来沿用做为姓氏。还有就是惠姓也有从妫姓派生而来,春秋时代的陈国有一位陈僖公,陈僖公的儿子有一位名字叫做公子惠,公子惠的子孙就以公子惠的惠,他的名做为姓氏。陈国先前我们也陆陆续续在别的姓氏跟大家介绍过,它是舜的后代所建立的诸侯国,所以它是妫姓的国家。惠姓的这一支就是从妫姓派生而来。主要是有这三个源头。
我们看到堂号的地方,有一个很特别的堂号叫做景言堂。景这个字其实在训诂学里,这个景就有大的意思,伟大的意思。这个典故是跟宋朝的一位县官有关,这位县官名字叫做惠畴。惠畴担任地方父母官,不仅对于地方的治理非常用心,而且还鼓励百姓勤勉于农事,对于当地学风的提倡也非常的注重,所以在地方上,大家对于这位惠县长考评都很好。后来惠畴就攒了一些钱,然后在家里面就盖了一个阁楼,而且还上请丞相为他题字,为他这个阁楼命名。所以这位丞相,他也参考了他在地方上的治绩,百姓对他的爱戴,所以就为惠畴的阁楼题名叫做景言,景言就是伟大的言论,做为对于惠畴在地方上表现的一个褒扬。所以惠畴的子孙就以这个阁楼的名字而立堂号,景言堂。
刚刚我们也提到,其实很多历朝历代的这些官吏,他们都很廉洁,很廉洁的情况之下,他不贪污,他也不收贿,所以一般生活都很清苦,可是为什么惠畴在宋代,他也不贪污,也不收贿,可是他为什么会有余钱来盖阁楼?我要跟各位报告一下,在中国二、三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各位猜猜看,哪个朝代对官员的待遇是最好的,就是宋朝,宋朝对官员的待遇是最好的,即便是那种不太重要的闲散职官,其实那个俸禄不仅可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还能够攒一点钱,更何况是县长,县长也算是地方的父母官,所以平均来讲,因为宋代的物质文明相当高,虽然说它在武功上,不是像汉唐一样这么的雄图霸业,可是它在内部这种经济的提升,文化的提升,都是首屈一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里面,所以它对于官员的这种照顾,也算是很优厚。所以惠畴才有这样的余裕来盖这个阁楼。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谈到惠姓就一定要谈到这位惠施,惠施我们先前也跟大家介绍过,他跟谁是好朋友?跟庄子,所以我们曾经讲过,他跟庄子有一次在桥上有一番对话,还记得吧?有吧?我们讲过,有吧?有,那一段对话也是蛮经典的,也变成后来大家在论辩的时候的一个技巧上,把它做为一个经典。惠施在文献上所留下来的资料,其实还有一个蛮值得大家来思考的,我们看到惠施这一段介绍的倒数第五行,有一个历物十事,这个历物十事就是目前我们仅存,算是最完整的关于惠施的思想的一个记载。他有十道命题,这个所谓的命题就是十句话,然后这十句话里面,能够提供给我们来做思考,总共有十件事。时间的关系,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一讲,我们举一二个来当作一个例子。他讲了一个命题,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白话文的翻译就是说,有个东西它非常非常的大,大到没有外缘,就是没有边界,这个称之为大一;至小无内,有个东西很小很小,小到没有核心,这个叫做小一。现在我们能不能够理解所谓的至大,所谓的至小?以往在古代他们都认为说,哪有什么东西是大到没有边际的?哪有什么东西是小到没有核心的?有人就说有,有个东西没有边际,你看天,天是没有边际的,地也是没有边际的,你说你用天地来说至大无外。那什么东西是小到没有核心的?很多人就语塞了,就举不出例子来,可是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我们的科学昌明,我们都晓得,至大无外最好的一个典范就是什么?就是宇宙,宇宙目前为止,根据科学家的观察还有研究,他们认为宇宙到现在还在扩张之中,它还不断的在扩张,所以它就是一直在运动之中,一直在行进之中,所以它没有止境,所以当然是至大无外。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至小无内?以前我们都说细菌,细菌很小,可是细菌里面,还有没有再分析的可能?有,透过了很多显微放大镜,不断的去分析分析,里面还有更小的,还有更小的。到目前为止找到一个最小的,他们叫做上帝粒子,就是已经目前发现是最小的一个,我不会讲,那个术语我不会讲,是非常小的一个结构,就非常非常的小。同学,夸克,我不晓得,不晓得,反正就是他们已经突破以前的局限,已经是非常非常细小了。说不定未来还可以有更好的技术,还可以再找到更小的。所以这个在古人的认知里面,他们都认为说,你这个似是而非,你这是一个诡辩,所以他们都不太了解惠施到底要传达的是什么。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的意思是说,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升到了天中央,这个叫方中,可是当它升到了天中央的时候,也正是它要西坠的时候,然后物方生方死也是一样,一个东西它刚开始被生成,被生成之后其实就是步向毁灭的开始。后面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就比方我们人,我们人出生,我们人是不是小baby刚出生,可是刚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其实他就怎么样?他就已经迈向死亡了。方中方睨也是一样,太阳升起之后它一定会西坠,所以生跟死其实是同步在进行的,惠施他要传达的是生死其实没有一刀切,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所以他要传达的理念。在当时很多人都不太能理解,现在因为我们有比较好的知识文明,所以我们比较能够理解说,其实他讲的这个道理,跟后来的很多理则学、逻辑学,都有很密切的关联,只是在先秦时代,他们没有把它变成一套学说,只是提出了这样的命题让大家来思考。
惠施后来因为他这个历物十事,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说,他应该跟公孙龙,都应该是合流归于一个派别,这个九流十家,公孙龙的派别我们都知道,他是属于哪一家?名家,姓名的名。名家以我们后来讲就是理则学,讲一些逻辑的,讲一些思辨的。所以惠施也被归类为名家。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惠施还是属于道家之流,所以对于这个学派的归属还是有一些些讨论。也藉这个机会跟大家报告一下,在先秦诸子百家,他们其实并没有自己说我是哪一家,我是哪一家。除了儒家有比较明显的学说的继承,有一个怎么讲?有一个师承关系,它比较明确之外。你说像其他的老子、庄子,甚至于法家的几个人物,他们都没有说我是属于法家,我是跟谁谁谁同一派的,没有。那是后来从西汉开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有所谓的《论六家要旨》,他们把先秦的学者开始来做一些归类,所以司马谈先谈到有所谓的六家,他大致上做了一个分类,逐步的后来才开始有这个观念说,谁归属于哪一家,谁归属哪一家。就像惠施,他到底归属于哪一家其实也是有讨论的空间,包括管子也是一样,《管子》这本书到底是属于法家,还是属于杂家?一样也是有人在做一些讨论。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学派的分派,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那是后人的判断,并不是他当时就自己说我是哪一家。尤其到了战国比较后期的时候,先前也跟大家报告过,我们看到出土竹简很多的内容,就发现道家跟儒家,其实在文献里,我们很难去分清楚它到底是属于儒,还是属于道,因为变成说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所以儒道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逐渐有合流的现象,合在一起了,很难一刀切。所以这也造成我们在整理这些出土文献的时候,做归属上有一些困难,所以这种现象也请大家有一个先备的了解。
我们看到第二个惠姓的人物惠士奇。惠士奇是清朝很有名的经学家,他们家族祖孙三代对经学都非常有研究。惠士奇的父亲,倒数第三行,叫惠周惕,惠周惕在《易说》、《礼说》、《春秋》方面,其实都有建树。所以惠士奇就是继承他父亲惠周惕的学术,家学渊源,所以在这三方面也有很高的评价,世人对他们的成就有很高的评价。除此之外,惠士奇的儿子惠栋也是很著名的经学家。祖孙三代人在当时可以有这么好的研究成果,是当时大家都非常赞赏的一个家族。这个也值得我们来学习。就像现在,我们虽然未必大家以后会结婚生子,可是我想以后大家也可以成为一方导师,所以大家如果有机会成为一方的老师,能够成为很多学生向您学习的一个对象的时候,其实我们在师承上,也是可以变成是一个很优秀的,很好的传统。中国古代对于老师是非常崇敬的,所以把老师摆在跟天地,跟国君,跟父母摆在一起的地位,所以天地君亲师被立为五尊,所以中国古代对于老师的一个崇敬。到了近现代的时候,慢慢的好像就有一点点,对老师有一点点低落了,对老师的尊重就没有像以前那么好了。我们是希望透过一些场合,来重新宣扬对于老师的一个敬重,也希望能够尊师,尊师的目的并不是尊老师这个人,事实上是尊老师背后的那个道,所以我们讲尊师重道、尊师重道,他只是一个载具而已,所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透过老师的传递,一代接一代,所以那也是我们值得来效法的。像惠氏祖孙三人,其实他们也是师承三代,只不过是说他们学习的对象,既是他的尊亲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其实也是老师传承的一个典范。
好,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零五。是,是,对,哦,惠畴堂,不好意思,是景言堂,对对对对,我刚刚没有看到,不好意思,那个是景言堂,打字的时候就打到晕头转向了,请大家帮我改一下,是景言堂。二百零五,甄姓。甄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列入到百大。相传古代甄具有陶制炊具的意思,怎么说?因为相传舜帝,他是第一位教导大家制陶的始祖,他是一个部落的领袖,氏族的领袖,带领他的族人在一方土地生养,不过当时大家要烹煮食物的时候,就只能采用大自然的一些材料,譬如说椰子壳,或者是其他的东西,或者是石板,或者是木头,把它凿空之后做成木的烹具,当然就没有那么方便,因为以木头、以椰子壳来烹煮食物,当然它也会受到一些磨损,甚至于会被烧掉,所以就没有办法一直可以重复使用。后来舜就发现,他在水边观察到有一些黏土,这个土具有黏性,而且他就尝试的把具有黏性的陶土,把它来做成了烹煮食物的用具,在晒干之后,然后再加以把它烤干,结果经过实证之后发现很好用,不仅导热效果很好,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所以他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材料,就教导大家来制陶。所以后来他在甄这个地方,部落在这边繁衍生息,因为他自己又制陶的关系,所以有一部分子孙就在这个地方继续发展,所以就以这个地名甄做为姓氏,所以舜的一部分子孙就变成了甄姓的源头。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是来源于夏朝,有一位贵族名字叫做仲甄,仲甄的子孙就以名为姓,这也是另外一个源头。
甄姓的堂号有一个很特别的,叫做还金堂,还金堂典故是跟梁朝的甄彬有关。甄彬事实上是一个普通人家,而且家里很穷困,有一天真的是山穷水尽,把家里唯一还稍稍有价值的苎麻,就拿去典当了。苎麻是什么?苎麻是一种植物,因为它有非常好的纤维,所以一般在古代,我们把它采摘下来之后,稍微的把它曝晒,然后可以抽取它的纤维来编绳子。编绳子之外,如果编得比较细致一点,也可以把它当作是布匹的材料。所以他家里山穷水尽,连苎麻都拿来典当,当然也当不了多少钱,但是至少还可以换得一些钱,来接济家中所需。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生活比较有余裕了,所以就把这个苎麻给赎回来。赎回来的时候就发现,哎呀,这个苎麻里面居然夹带了一个五两重的黄金。我读到这边的时候就有点好奇,苎麻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它其实质量不重,很轻,那他拿了一大把,即使是合抱的这么多的苎麻好了,他去把它抱回来的时候,里面夹了一个五两重的黄金,他会没有感觉那个重量不太一样吗?我是觉得有点好奇。后来他抱回这个苎麻之后,稍稍整理的时候才发现,哎呦,这里面居然有黄金,而且还蛮大的数量,五两,是很大的数量,所以他马上就把这个黄金送回到当铺去了,当铺老板当然很感谢他。后来这个事情在地方上就传开来了,后来就传到了朝廷,朝廷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觉得说,哎哟,甄彬这个人了不起,这么穷困的人,能够拾金不昧,而且还能够马上就送回到当铺去,觉得应该他是一个好人,所以就提拔甄彬担任职官。所以后来甄彬的子孙也以此为荣,立一个堂号还金堂,来表彰他的先祖拾金不昧的气节。
所以我们经常都说,我们选拔人才,事实上品德还是最重要的,至于说他的什么能力,他是可以后天来做一些训练的,所以人才的品行操守是最重要的。可是困难的在什么地方?困难的我们没有办法客观的去检视这个人的品行跟操守。大家都知道要选他的德,可是没有办法去评估,所以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我们就考试,看看你书背得多不多,文章写得好不好,可是你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不代表你品德操守好,这是两难。所以在古代,我们先前也讲到,隋唐之后开始科举考试,可是在隋唐以前都是用推荐的方式,举孝廉,举一些地方上的优秀人士,让地方父母官层层往上推荐。地方父母官来推荐,当然最主要还是去选择说,哪个地方大家对他的考评很好,是个孝子,是一个贤能的人,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所以地方父母官可以透过这一些考评,来向朝廷举荐。可是有没有从中去沽名钓誉的?也有,所以这种办法当然有它的优点,可是也有它的弊病。考试也是如此,选拔一个很会读书,很会写文章的,可是他的品行操守未必是很优秀的。所以每一套制度都有它的优点,可是也都有它的弊病,怎么样来调和这两个方式,我想是我们未来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
所以我也曾经在网路上面有看到有一些这样的做法,有一些公司老板要面试员工,当然我们投履历,投履历,投自传那算是第一个阶段,老板当然如果应征的人多,他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请来面试,所以他就先透过履历自传来做筛选,筛选到能力不错的,看起来也有工作经验的,就邀请来面试。面试的时候很多老板很用心,他用一些方法来观察,这些面试者是不是适合在他的工厂或公司里面工作。能力的部分,我可以用很客观的方式来检验,譬如说你考到了一些什么证照,或者是你曾经担任过什么样的职务,那个容易,可是品德操守很难,那怎么样来检视?原来他用一些方法,我看到的网路上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面试者集中在一个会议室,今天可能请了五位,五位当然就排次序,一位一位进去跟面试官跟老板来面试,其他的人就在会议室里等待。老板就刻意在地上放了一张很明显的纸屑,就摆在那个地方,然后他就要观察,看看这五位面试者,有没有人会主动的去把那个纸屑捡起来,然后放到垃圾桶里面。前面几位可能大家心情很紧张,然后看到纸屑就是跨过去,就视而不见,然后到了最后那一位,最后那一位因为等待的时间很长,所以在里面等待的时候就发现,怎么前面的人好像都没有把那个纸屑捡起来丢掉,他当然也很紧张,他也在准备,等一下要面试,老板,面试官可能会问什么,所以他也在准备资料,一直等到他被请进去要去面试的时候,他就顺便走过去要出大门的时候,就把那个纸屑捡起来,就扔到了垃圾桶,然后就出去了。然后老板,面试官,其实他有那个监视的录影器,在他主试的场合里面,他们就一直在看那个电脑荧幕,看看是哪一位会去把那个垃圾捡起来。前面四位他们都觉得好可惜,前面的四位条件都很好,可是这个小动作他们都没有去注意到,一直等到第五位的时候,才发现这第五位,这一位面试者很用心,虽然说他的条件没有前面四位好,所以把他排到第五位,可是他觉得说,这位员工他真的把公司当作是他自己的家一样,当作他自己的地方一样,他会用心来维护,也就是这个小小的动作,然后让他最后雀屏中选。所以我也经常跟学生讲,尤其到了面试的场合,到了这种地方去,一言一行都要小心,因为很多老板会用心观察,所以如果你发现地上有果皮纸屑,请赶快第一个率先把它捡起来,如果桌面上有什么茶垢,有什么水渍,请第一个去拿卫生纸把它擦干净。当然这个是有一点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这些小动作其实也可以为你加分,所以在细节处我们多付出,于公于私绝对是好事一桩。自己的家里当然不用讲,公共的区域我们更应该大家一起来维护。
所以我也曾经请教过我们师姐,我们寺里有这一栋楼之外,后面还有两栋楼,这么大的一个环境怎么样来维护?这个师姐就跟我说,其实是有很多师兄师姐,大家无私的奉献,轮流来打扫环境,光厕所,男厕女厕这么大,然后每一层楼都有,这个一定需要很多人来维护,所以大家也都是把寺里的整洁,还有环境,当作是自己家一样,这是一个很棒的氛围,也就是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大家才能够用心学习,才能够用心来研习佛法。所以公共的环境,我们应该要把它当作自己家一样来维护。
好,来,我们看到历史名人,有一位甄妃,这一位是女性。这位女性甄妃,她原本是三国时代北方一位割据势力的太太,叫做袁熙,在第二行,袁熙的太太。可是后来曹操攻陷了袁绍的势力之后,后来袁熙的太太,这位甄妃也就被抓住,被抓起来之后,曹操看她非常漂亮,而且很年轻,曹操想说,自己的儿子曹丕也还没有正妻,所以就把这一位甄妃嫁给曹丕,做为他的正室,做为他的正妻。曹丕就对她非常的也算是体恤,不过曹丕心中一直有个芥蒂,就是她曾经是别人的太太,然后现在变成自己的太太,他本来是有点抗拒,不过是因为父亲曹操来做主,所以后来就把她纳为正妻。纳为正妻之后,后来曹丕有很多的选择,有一些选择是自己所喜欢的,所以即便她是父亲所做主的正妻,可是对她也都有点冷落了,尤其到了后来,他篡汉之后,成为皇帝了,当然他的后宫佳丽也很多,所以对甄妃就愈来愈疏远。后来郭皇后也从中去离间两个人的关系,所以曹丕对甄妃就愈来愈不谅解,在很多的事情上就被挑拨了。曹丕最后是赐死甄妃,所以甄妃最后是自杀结束这一生。这当然是一个人伦的悲剧,因为夫妻两个人感情不睦,所以走向最后这一条途径。很有趣的是曹丕有个弟弟叫曹植,曹植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洛神赋》,洛神那个洛就是洛阳的洛,神明的神,《洛神赋》,《洛神赋》里讲的是一个洛神,就是洛水的女神,讲她的一个故事,说她长得很美,如何如何。很多人都说,这个《洛神赋》里那位洛水女神,其实就是甄妃的形象,而且在当时,《洛神赋》开始被传扬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曹植在爱慕他的兄嫂,爱慕甄妃。当然民间有很多比较流传的说法是说,他们可能有私通,当然正史上没有记录,大家就参考一下。所以这种人伦的纠葛,的确是蛮值得大家玩味,也值得我们来做借镜。其实人伦这种感情,常常就是因为朝夕相处,所以会有一些情愫的发生。为什么传统的儒家对于男女之别非常的严谨,就是怕大家如果有接触,有交流,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些微妙的感情变化。如果没有在事先做一个预防,等到后来当这个情感慢慢的酝酿,而且愈发浓郁的时候,要来做处置就会真的伤感情了。所以男女之别,在儒家,在传统来讲是很重视,它也是防患于未然。
好,再来第二位,叫做甄立言。甄立言是古代的医家,他的兄长甄权,他们兄弟两人都是非常娴熟于医术。甄立言最擅长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因为寄生虫在古人的观念里,它会引发一些大规模的瘟疫。其实这个瘟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传染病,譬如说什么口蹄疫,动物的禽流感,它也会传到人的身上,可是它的带源都是透过一些寄生虫。尤其在古代,卫生条件没那么好,蚊子,苍蝇,老鼠,蟑螂,那个病媒的媒介很多,所以在古代因为这种寄生虫传染,所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这个很严重,一旦疫情没有控制,大爆发的时候,就是整个村庄,甚至于整个县,都会陷入到很恐怖的情境,死伤的人数非常多。甄立言在这个方面是特别的用心,因为当时真的有这样的需求,所以他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在当代起了很重要的效果,他大规模的去投药,不仅仅在病发的时候去做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他就赶快去做一些预防的动作,所以才能够控制疫情,有效的减少人还有畜的损害。他除了这个寄生虫病的专科之外,在他的书里面也提到了消渴症,这是最早谈到消渴症的记录。什么叫做消渴?其实消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糖尿病。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小解的时候会有一些甜味。我们台湾糖尿病的人口其实也不少,像我的岳母她也有糖尿病,那就可能是早期的时候工作太操劳,身体没有好好的照料,还有糖分的摄取,盐分的摄取其实都过高,因此就累积在身上,最后就形成了这种疾病。这种疾病是一个慢性病,它不会马上有立即的危险,不过会带来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像糖分的摄取就要很注意,还有水分的摄取也要很注意。在当时唐代的时候就,对不起,唐代的时候没有错,唐代的时候,甄立言就已经开始有关注到这方面的一些记载。当然现在我们检测糖尿病有很多方式,还有检测我们的血糖,我经常会看到有人就会带一个随身的,像是笔,他就稍微这样扎一下,然后就用仪器来检测,那个好像也愈来愈小,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检查自己身体的状况,如果真的有比较高的时候,就可能要立即吃一点药来缓解,这也算是一种文明病。人口愈来愈多,我讲的是糖尿病的人口愈来愈多。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普遍都不喝白开水,都喝什么?都喝饮料。当然我想在座的各位比较不会去接触到外面的那些饮料,即便是那种标榜是用茶所泡的那些手摇饮料茶饮,其实很多都不是茶叶泡的,有一种叫做茶精,他们俗称叫茶精,其实也是化学的一种产物去冲调的,你喝起来是很有茶的味道,事实上那都是化学去调出来的,所以那个东西还是尽量不要去饮用。当然在便利商店里,我们看到那种罐装的饮料,瓶装的饮料也是一样,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防腐的成分,所以吃在肚子里之后,如果大家平常又没有运动,没有流汗,没有大量的去循环,很多东西都是留在身体里,那个久而久之都会造成身体的负担。
好,来,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零六,麹姓。麹这个姓氏很特别,这个麹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字,大部分都是用在什么?用在一些发酵的菌种,什么红麹,做面包,做馒头,经常都会用到这种麹。其实它也是一种姓氏,这个姓氏的人口很少,所以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麹姓最早其实不是写成这样,最早它是写成鞠躬的鞠,鞠躬的鞠又是从姬姓派生而来的。怎么说?相传姬姓的祖先后稷有一位孙子,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掌纹很像古文的鞠,昨天我们也介绍到那个掌纹命名。所以这个鞠,当然现在的笔画是很复杂,鞠这个字,它的古文其实最早的时候是没有革字边,是没有革字边,只有右边那个偏旁,右边那个偏旁,我们看到中间很像米的那个笔画,其实就跟掌纹很像,掌纹我们经常都是,除了三条比较深的掌纹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细的掌纹,所以如果把它仔细来看,其实有一些人的掌纹,真的就会组成好像米的构型,因此就把这个小孩的名字,命名为鞠躬的鞠,后来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做为姓氏,所以就世代相传,后来有一部分鞠躬的鞠的姓氏子孙,就改为了这个麹,就变成现在麹的源头。麹姓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周朝的职官里有一个官名叫做麹人,麹人的业务范围就跟酿酒有关,所以我们刚刚讲到跟发酵有关的,像做馒头,做面包,还有包括做酒,做酱油,它也都是跟发酵有关,所以那个麹就是一种发酵的算是菌母,所以这个麹人就是掌管酿酒。所以后来的麹人,他们的子孙就以麹做为姓氏。当然在古代,酒是一个还蛮重要的生活的算是物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生活七大事,其实酒也是在其中。
当然酒还可以用在祭祀,尤其在古代,他们对祭祀是很看重的,所以酒的需求量就很高。所以麹人这种职官,在朝廷在民间其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好,再来我们看到后面堂号的部分,有一个堂号叫做惠政堂。惠政堂的典故是跟唐朝望江县令麹信陵有关。麹信陵身为地方父母官,非常关心百姓的福利。大旱的时候没有下雨,麹信陵就会率领百姓去向天祝祷。往往麹信陵只要去祝祷,马上就会有反应,很快就会下雨了。地方上的百姓很感念他照顾百姓,所以在麹信陵还活着的时候,就帮他建了生祠。这所谓的生祠其实就是人还在世,就已经为他立牌位,塑神像,把他当作神明来供奉。所有在古代,很多百姓为了要表现他们对长官的爱戴,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包括唐朝时候大文豪韩愈,韩愈当年在潮州,虽然说在潮州时间不到一年,可是他离开潮州之后,潮州人都为他建生祠来纪念韩愈的功绩。在唐朝好像蛮流行为官员立生祠。所以后代子孙就以他照顾地方百姓的政绩做为典故,立堂号惠政堂。
历史人物我们看一下,除了刚刚讲到的麹信陵之外,还有两位我们也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位叫做麹义。麹义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就是跨越到三国的时代。麹义本来是韩馥的部下,后来又转投到袁绍,去当袁绍的将军,后来在界桥之战,麹义就以八百弓箭手大破公孙瓒的五万大军,这个是以寡击众非常重要的一个战役,也就是因为在界桥之战,袁绍因为麹义大破公孙瓒,让公孙瓒的势力没有办法从东北往南延伸,所以保住了袁绍的地盘。麹义不仅能够以寡击众,而且还能够解救包围的袁绍,让他能够突破重围。所以袁绍对麹义就非常信赖,而且委以重任。当时因为袁绍的势力在北方,所以就跟更北部的少数民族匈奴,就有一些接壤,所以就有一些跟少数民族的争斗,麹义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是麹义因为屡立奇功,袁绍也对他非常信赖,常常委以重任,慢慢的他就恃宠而骄,恃宠而骄之后,当然有一些事情就比较没有节制,所以就冲犯了袁绍的禁忌,袁绍当然很感谢他当年能够解围,让他保住性命。可是身为长官,身为领导,身为一国之君,其实最不能够容忍的就是,这些臣下们,臣属们,对他在言语、在动作上面有一些冒犯,所以袁绍最后权衡之后,还是把麹义给杀了。所以麹义的这个事件也让我们有所警醒,即便我们有一点点小小的功绩了,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了,还是要常保谦虚,免得在身旁很多人,其实会对我们有一些微词的人,或者是觊觎我们,或者是羡慕我们成就的人,不要让他们有可乘之机,不要让他们有机会去破坏我们,所以还是要小心谨慎。
当然麹义的这个事迹,在《三国演义》里的记录,跟《三国志》里正史的记录,就有点不太一样。《三国演义》罗贯中说,麹义在界桥之战就被赵云所杀。其实不然,其实在后来,麹义跟少数民族还有一些争斗,所以并不如小说的记载如此。所以正史跟小说还是有一些情节的雷同,所以也提醒我们,我们在读小说,当然可读性高,剧情更高潮迭起,可是不要忘记了,如果想要去考证信史的话,还是要回归到《三国志》等等正史的材料,才不会误会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跟行谊。
第二位,麹允。他是西晋末年的大臣,他的事迹主要还是在跟晋湣帝有关,晋湣帝是后来被拥立的一位晋朝国君,因为当时晋国内部,西晋的内部有一些动荡,有一些反叛的势力开始起伏,所以晋朝朝廷对于平定各地方诸侯的叛乱,也是焦头烂额,所以几方的攻略也导致朝廷的动荡,晋湣帝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位的。晋湣帝即位之后,对于麹允当然也很信赖,可是后来晋湣帝还是被迫投降了反叛的势力汉赵,在第九页的最上面,被迫投降之后,晋湣帝在离开国都之前,就很感慨,很叹息,误我事者麹索二公,这个麹,不好意思,那个字打错了,事实上左边那个麦应该要用正体字的这个麦,这个麹索二公的麹就是麹允。后来晋湣帝投降了汉赵,把他幽禁在牢狱之中。所以汉赵的皇帝刘聪对晋湣帝就不是非常的厚待。后来麹允也辗转听到了晋湣帝对他的抱怨,认为说晋湣帝最后被打入大牢,投降敌人,是他所牵连的。所以麹允听说之后就伏地号哭,不能起身,认为自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晋湣帝。后来刘聪也听到了这个事情,就非常的生气,所以也把麹允给关起来,最后麹允受不了内心的谴责,所以最后是在狱中自杀。刘聪后来见到麹允因为自咎内责而自杀,对他后来以死来殉国,以死来谢罪,以死来报答晋湣帝的知遇之恩,对他也算还有一点点认同,所以就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叫做节湣侯。所以身为国家的重臣,一言一行,一个念头,一个举动,其实都关系着国家的走向。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有机会,能够在一个决策的位置的时候,其实都要很小心,很周严的来思考,征询各方的意见,才能够做最后的决定。尤其如果我们的长官对我们很信任,长官都说没关系,这个事情你全权负责,当长官给你这样的权责,让你全权来负责这个事情的成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要戒慎恐惧,虽然说长官说让你全权负责,可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是要时时的跟长官回报,我们承办这个业务的进度、结果、困难之处如何,评估未来我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做法,还是要时时的跟长官报告、请示,长官才会知道说不错,你,虽然说我交办给你,让你全权负责,可是你还是会尊重我,让我知道这个事情的发展,长官对我们也会更加的信赖。所以有机会做决定,还是要小心,多了解,多观察,多听大家的意见,再来做综合的决定。所以这个麹允给我们的启发,我们也可以谨记在心,免得一失足就成千古恨。
好,时间的关系,这位麹智湛我们就不细讲了,就请同学们自己参看。
好,我们就翻到后面,我们看到第二百零七个姓氏,家。家这个字居然也是个姓氏,我们很难联想到原来家也是个姓氏。家姓是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是很少见的姓氏,所以都没有进入到百大之列。家姓最早是从姬姓派生而来。我们看到说明,周幽王时候有一位大夫叫做家父,是周孝王的儿子。家父他看到周幽王贪恋酒色,不理朝政,就很不满,所以家父就写了一首诗,叫做《节南山》。《节南山》这首诗,也有收录在现在的《诗经》里。家父写这首诗就是要讽刺周幽王,当然周幽王一定辗转也听到这首诗,不过他有没有虚心接受?没有,所以周幽王最后就导致西周的覆灭。所以一旦我们误入歧途之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行为、举止、观念偏差之后,其实很难要把它调整回来,除非你自己下很大的决定,否则很难去把他拉回来。所以你看周幽王资源更多,身份这么崇高,谁劝得了他?谁能够阻止他?所以后来因此西周就覆灭了。家父的子孙就以家做为姓氏,也算是纪念一代祖先的丰功伟业,也希望家父的忠心耿耿能够为后世所知道。
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家仆徒,家仆徒后来就以家仆为姓氏,后来又把它简化为家氏。这是第二个来源。第三个来源,是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做家驹,是鲁庄公的孙子,后来也以家为姓氏。这是第三个来源。
好,我们时间也到了,我们先稍稍休息一下,等一下再回来。
《百家姓》往期回顾: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8集(附文字檔)

《百家姓》第3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7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