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慧琴 | 新腔琴韵45载,一路梅花馥郁开

罗慧琴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summer

评剧表演艺术家

唐山师范学院评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一级演员

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老师,从艺45年,您有过无数的黯淡辛苦,也有无数的高光时刻,您最珍视的那一刻是什么?”

当58岁的我,被徒弟和学生们簇拥着点燃生日蜡烛、问到这个问题时,在闪烁的烛光中,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07年,我接过梅花奖奖杯的那一刹那。

站在岁月的这头,隔着时光烟尘,问候当年的自己,不免感慨万千,从艺的这45载,放平了是一段寻常的岁月;而竖起来,便是一段攀登的阶梯。而梅花奖洒下来的光,照耀我、鼓励我、温暖我、鞭策我、成就我,也一路高标准、严要求着我。说起我和“梅花奖”的缘分,更像是40余年,自己亲手种下了一棵梅花树。其中,有 “众里寻他”的不懈追求和辛劳耕种,更有 “蓦然回首”的惊喜收获。





播种

      京剧坐科改评剧,奠定一生目标和努力





舞台上的戏,都是要吃透剧本方可成功演绎,而人生的剧本从来都是未知。就像12岁即考入唐山地区京剧团学习刀马旦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会改唱评剧,还能拜新凤霞为师;从来没有想到过,作为一名评剧演员的我,艺术生命因与时代共频而得到升华,从表演评剧到传承评剧,留下经典的作品,平凡的生命有了不凡的价值。


刚刚转行评剧时,为了提高和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不仅汗洒排练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还在洪影老师的指点下,去排练场偷学知名演员的手眼身法;在舞台演配角时,默默学习主角的唱念做打。因为我基础好又善于学习,在和名家配戏中,扮演了很多重要角色,如:筱派名剧《对花枪》,因武戏拿手,我饰演了罗焕。后来我又陆续饰演《五女拜寿》中的翠云、《张羽煮海》中的梅香、《状元打更》中的寿宝而崭露头角,奠定了在唐山市评剧团青年演员中的地位。





深耕

    机遇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1984年的剧团承包、排演新戏时,19岁的我开始逐渐担起了青年主演的重担,先后主演了《花为媒》《棒打薄情郎》《杨三姐告状》《三看御妹》等知名剧目。从跑龙套站宫女、到演重要角色再到演主角,我靠着对评剧的热爱和刻苦钻研、勤练功、偷学艺、敢创新,为自己闯出一条路。通过扎实的锻炼,我意识到,青春就是要流汗、要努力、要不断向上,才能接近梦想!


在不断攀登的路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来了——2000年9月,中国首届评剧艺术节在众望所归中开幕了。在开幕式上,备受全国观众喜爱的马泰、韩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评剧大家登台献艺时,观众们爆发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给了年轻的我巨大的心灵冲击,也让我立下决心:评剧是我们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一生去学习和传承!

首届的评剧艺术节,我不仅在开幕式上作为首个节目开场表演了《四季花开》,还主演了唐山评剧团排演的神话剧《红龙泉》,刻画了心藏大爱、甘于奉献的红龙女的艺术形象。因为京剧刀马旦功底,国家一级导演郭学文特别为我量身定制了几场武戏。尤其是红龙女被扒鳞的那一场戏,我有一个“下桌抢背”的动作。为了练好这个动作,奉献精彩表演,我无数次从桌子上摔下去,每次肩背都摔得黑紫,导演都不忍看下去,说:“每次你摔抢背,我的心都咯噔一下。”因为全身心的投入和扎实的排练,这部戏在首届评剧艺术节上几乎包揽了所有奖项,我个人也荣获了优秀表演奖的荣誉。这提振了我对评剧发展的信心,为我注入了强大的创作动力,也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一段我的评剧高光人生。

给你一块地,勤劳的人会春耕秋收,以汗水浇灌,用热爱耕耘,让大地绽放无尽的自然华彩,你想收获什么,就必须要埋首躬耕,辛勤劳作。


在此后的连续12届的评剧艺术节中,我担纲了8届唐山评剧团排演剧目的主演,饰演《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成兆才》中的小凤、《香妃与乾隆》中的香妃、《红星谣》中的雨花、《变迁》中的金天凤等。这些或坚韧善良或舍生取义的经典舞台形象,不仅磨炼了我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我的表演水平,更给了我强大的自信,让我笃信——要驾驭舞台,必须要有超强的功底!



2008年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评剧《红星谣》尚长荣、袁雪芬等艺术家接见全体演职员





绽放

    汗水浸花香,梅花耀梦想






在我主演的这些剧目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香妃与乾隆》这部戏。这部戏表现了乾隆盛世年间,美丽善良的维吾尔族香香公主在与乾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毅然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格和感人故事,于无声处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大团结演绎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香妃就安葬在唐山遵化的世界遗产——清东陵中。这是唐山市为挖掘地域文化倾力打造的一部原创古装大戏,剧组全体的演职人员都是唐山人。为了塑造好香妃这个角色,我翻阅了相关史料文献,去了清东陵采风。

在人物的塑造上,我着力把握香妃内在的“情”和外在的“动”,以真挚的情感运用到唱念做打中,注重继承和发展相结合。此外,为了展示香妃的多才多艺,我拿出了刀马旦的功底,还学会了维吾尔族舞蹈。在“围场救驾”的那出戏,我在托举、串蹦子、矮翻身、涮腰等一连串高难度动作中融入维吾尔族舞蹈,极大地增加了观赏度,每次演出都获得热烈的掌声。尽管在排练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受伤,甚至有一次脚严重扭伤,为了不耽误演出,打上封闭还坚持排演。

在演出中,我在评剧的唱腔基础上,创新引入了维吾尔族音乐,丰富了评剧的音乐声腔,使整台戏剧充满轻松的基调。这部剧共有120余名演员组成强大阵容,气势恢弘的布景、感人的情节,使人沉浸在如醉如痴、荡气回肠的浓烈气氛之中。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这部戏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得到了来自上级、业内和观众的一系列好评。







             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



2007年12月获得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领导、组委会专家和

          全体获奖演员合影留念

该戏不仅在第9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了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还问鼎了中国戏剧最高奖——第23届梅花奖。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辛苦都值得!

这出戏能够摘梅,对我和我的家乡而言,都是极大的鼓舞与肯定!2007年,我站在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颁奖台上,一时间内心百感交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梅花奖是对我艺术成果的肯定,给予了我为评剧艺术奋斗终生的动力,更让我萌发了要传承发扬评剧艺术的心愿。


2005年9月和濮存昕主席合影





播撒    

评剧传承要与时俱进、敢为人先





在获奖后的座谈会上,中国评剧院的张玮导演当时对我们的教诲至今记忆犹新——“你们获得了梅花奖,我首先对你们表示祝贺,这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但咱们戏曲如今不景气,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坚守,把戏曲发扬光大”。

罗慧琴与恩师新凤霞


我的师父新凤霞先生在收我为徒时也过一句话:“唐山是评剧的发源地,振兴和繁荣评剧艺术,你们这一代责任重大。”这些来自领导和前辈的关怀与期望让我对夺梅后的艺术道路规划有了新的思考。

评剧从唐山出发,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洗尽铅华,承绪出新,成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评剧于唐山,是生于斯长于斯后繁茂开花的文化瑰宝;唐山于评剧,是孕育滋养之后润泽无声的故土港湾。无论是从非遗保护还是故土情结方面来说,在唐山地区开展传承工作都是必须的。

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盼。是梅花的鞭策赋予我的责任,也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评剧人所承担的使命,所以在夺梅后,我干劲儿更足了,一边创作精品,一边做评剧传承工作。

多年躬耕在评剧一线,让我深深懂得,评剧要发展,必须要顺应潮流出精品;演员要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多磨练。乘着中国评剧艺术节的东风,我们排演了很多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精品评剧。比如,纪念唐山籍评剧创始人的剧目《成兆才》;反映城市变迁人们思想进步的《变迁》;纪念抗震40周年、致敬唐山母亲的《喊一声妈妈》,以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诚意之作《相期吾少年》。

在传承方面,我开始深入思考评剧的传承趋势,思考评剧的传播主体和受体在新时代的变化……





育苗    

朵朵梅花向阳开,一生相期继开来





评剧,根植于人民,发扬于人民,也定当回到人民中去。而传承,便是评剧最好的回归。

从拿到梅花奖发愿要努力传承发展评剧的那一刻,到现在已经整整过16年,我不改初心,一直坚守在评剧的传承阵地——在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唐山师范学院评剧文化研究中心、唐山市艺术学校、唐山市的各中小学等,做传承工作。传承的受众群体有院团专业演员,有正在学艺的戏校学子……从幼儿到大学生,从国内到国外,我把青少年和院团专业演员定位为唐山地区评剧后备人才力量。

未来,我希望,每一个和唐山产生交集的孩子,也都能够和评剧产生交集。他们中院团的演员会成为评剧的中坚力量;戏校的孩子会成为未来舞台上的新星;师范生会将所学带到中小学的课堂上;小朋友会成为评剧未来传播的有生力量;留学生会将自己的所学传播到自己的国家……通过传承工作,从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走出了11朵小梅花,近百名河北小梅花,更有百余名师范生将评剧引入到中学课堂……这不仅是梅花的延续,更是戏曲的传承。


罗慧琴和她的弟子们

评剧研学游



评剧薪火相传一一罗慧琴名师讲堂

新腔琴韵45载,一路梅花馥郁开。只要初识了梅花奖,我想每一位戏剧演员都会向往梅花扑鼻的芳香,我通过台上台下的磨砺,拥有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高光时刻,但是我最不能忘的应是梅花恒久的、顶风冒雪的铮铮傲骨。戏曲事业要坚持、坚定、坚守,我们应该努力深耕梅花奖的意义,让梅香如故,在不断追求精进的道路上与梅花一生相期!


罗慧琴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

刘晓翠 | 梅花啊,梅花

贺小汉 | 麓山红叶情如火

林燕云 | “艺”路潮韵访梅音

吴美莲 | 我的“摘梅”日记

钱惠丽 | 熔铸“梅花奖”的精神品格

沈铁梅 | 梅韵如故 · 薪火相传

武俊英 | 荣誉·责任·使命

苏凤丽 | 倾囊相赠,手留余香——我与秦腔《锁麟囊》

张爱珍 | 爱一辈子戏,唱一辈子戏

郝士超 |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

李军梅 | 甘让百花一枝梅

李 敏 | 与时间赛跑,用热爱浇灌,“梅”好皆可期——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邢金沙 | 梅花芬芳满香江

陈亚萍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我与“梅花奖”的故事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