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韩再芬 | 我的两次“梅花”,开得有点离奇

韩再芬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嘉人》杂志拍摄



韩再芬


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院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梅戏)

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年见证了戏剧工作者的成长与辉煌。40年的时间,已经有历史感了。我作为“二度梅”获奖者,与有荣焉。时间馈赠于我,我也想借此机会认真梳理一遍我与梅花奖的机缘。

期待梅花奖的未来,百花盛开,芬芳满园! 

01.


1990年6月,正值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前来安庆进行“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的调研,观看了我主演的一折《贵妃出浴》,大加赞赏,并给予热情鼓励。

高部长这次调研回京后,给我们团领导提出建议:韩再芬条件非常好,应该到北京去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啊!

12岁时韩再芬(右)演出黄梅戏《打猪草》


那时的我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具有较丰富的舞台经验。我从10岁就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当学员,在台上摸爬滚打了12年。1984年,16岁的我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万人空巷,一举成名。后来,又饰演了至今还深受观众喜爱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孟丽君》《桃花扇》被广为人知。

1984年,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饰郑小姣


1988年,黄梅戏电视剧《小辞店》饰柳凤英


1994年,黄梅戏电视剧《孟丽君》饰孟丽君


1998年,黄梅戏电视剧《龙凤奇缘》饰苏文龙


黄梅戏电视剧《潘张玉良》饰张玉良 

但身在安庆这样一个地方剧团里,对来自北京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并不太了解,也没有对此产生念想。我的老团长麻彩楼老师说高部长建议我参评梅花奖,团里一定要支持,因此特地为我排了两台新戏《杨玉环》和《血狐帕》。

1990年的12月,满载着全团老师和同事的期望,既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的我,带了这两台戏去北京演出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是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演出之后,自我感觉颇好,并没有过多去考虑参赛结果。

演出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参评演员全部留京培训几天,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新奇。

剧协请了很多前辈和老师给我们上课,如张庚、郭汉城、刘厚生、赵寻、龚和德等。我终于见到了戏剧界的大家,觉得很幸运。

这边培训结业,那边梅花奖就揭晓了,我名落孙山。我的情绪非常低落,很受打击。当我知道我没评上梅花奖是因为高部长说:韩再芬还很年轻,还是把奖先让给年纪大的同志吧,这样还可以让她继续努力……

高部长一边鼓励我到北京参评,又建议评委把奖先让给别人,我心里很不理解其中的逻辑。“难道高部长就是让我到北京锻炼锻炼?”我这样安慰着自己,但总想着再见到高部长时问个究竟……可惜,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现在高部长已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对他这个艺术长辈的无比怀念。

这一让,时间就过去了10年。

可以说,在那10年间,我细心观察和体验舞台剧的生态,心想,还是把评梅花奖的事情摆在30岁以后再说吧。

不过那10年里,戏曲的衰落和边缘化也是很明显的。就拿我自己的戏来说,1992年主演了舞台剧《西施》,1995年又主演了《孔雀东南飞》。但戏曲舞台消沉已成为现实,几乎所有舞台剧都难逃这样的宿命:一部新戏推出后,无论获得什么奖,都逃脱不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结局。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非常迷茫。

这时,令我意外的是,1994年我抽空拍摄的9集实景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孟丽君》,被央视选中播出,又引起强烈反响,创收视率新高,迎来了我的第二个高光时刻。遗憾的是,这些都是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而不是舞台剧!


1997年,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饰陈文雁

1996年,我在拍完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后,毅然决定,要想改变黄梅戏舞台剧的现状,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02.


因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的拍摄来到徽州,徽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明清时代留下的徽州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略带凝重的神韵,我似乎看到了徽派古民居背后的往事。虽然,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但这一幢幢古民居里曾经肯定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或者悲凉的故事。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民居不就是昨天的主人生活的场所吗?多少扣人心弦的事件,多少悲欢离合的壮歌……一定要挖掘出徽州古民居背后的故事!我下定了决心——在舞台上将徽州古民居曾经的主人的命运展现出来,讲述一段动人的往事,这极可能会创作出一台精彩的舞台剧。






不断地了解徽州的历史,我发现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徽商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悲凉的故事。根据徽州的俗例,男子到16岁就要远走他乡,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有一首《黟山竹枝词》这样写道: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又苏州/妾心难逐郎心志/折柳年年到白头。“折柳”是送别的代称。徽州商人的妻子“折柳年年”直到白头。

这个灵感让我暗自下定决心,就讲这类悲壮的徽州女人的故事,果断地将这个灵感付诸实际行动。

于是,我请来了北京、上海戏剧界的能人大家,他们多次到西递古民居采风,反复研讨……一部以明清时代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故事架构就成型了, “徽州女人”就是这部戏的剧名, “嫁、盼、吟、归”四幕,一个徽州女人在等待中度过一生,这就是那个时代徽州女人们的生活及人格悲剧的最真实的写照。

要想将一个创意变成一台精彩的戏剧,需要完整的创作与生产流程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显然,这些都需费用。但是,这样的另类创作班底是很难申请到正统黄梅戏创作的费用的,我只能把自己那些年拍电视剧获得的报酬拿出来做前期的创作经费。

由于我是自筹经费,所以,既是《徽州女人》的出品人,又是主演,还是制作人……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创作和制作过程后,1999年6月30日,《徽州女人》这部极具创新意识的舞台剧终于诞生了。许多观众看完《徽州女人》后都沉浸其中,静静地回味,慢慢地自拔。

我还是不很自信,在合肥演,在安庆演,又到合肥演。听专家的评价,更听观众的意见。几十场演出后,一部令戏剧界和普通观众耳目一新的黄梅戏《徽州女人》总算大功告成。

2000年,距1990年已经10年,我也从22岁变成了32岁了,我心里想,现在应该不算最年轻的了,何不去参评一下梅花奖试试看?

也许是老天有眼,也许是守正与创新恰到好处,也许是舞台剧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凭借饰演《徽州女人》中“女人”一角,获得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0年,韩再芬(左二)荣获

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徽州女人》推出已经20多年了,在演出市场上也是非常红火,从北京到台湾;从香港、深圳到宁夏;从上海到成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留下“徽州女人”的身影,演出累计500余场。

庆幸的是,我凭演《徽州女人》获得了梅花奖,《徽州女人》也陪伴我在舞台上走到如今,并将继续走下去。

2011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演出黄梅剧《徽州女人》,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

2019年 ,《徽州女人》二十周年纪念演出

03.


我没想到,也没想过,我会获得“二度梅”。

2005年底,安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黄梅戏优质资源,在安庆黄梅戏二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由我担任院长。担任院长后的几年间,为培养剧院良好的文化生态,夯实艺术发展基础,我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院团管理中,几乎没有给自己排过新戏。凡事亲力亲为,梳理规章制度,打开员工心扉;为年轻演员排戏,为演出开拓市场……虽然《徽州往事》剧本早在2006年就成形了,但一直没能投排。

直到有些老观众说:我们不能老看《徽州女人》,再芬啊,你不是说你要创作“徽州三部曲”吗?怎么到现在连影子都没有?不是在吹牛说大话吧?!



《徽州往事》


扛不住舆论的压力,2012年初,我决定立即投排《徽州往事》。由于剧本已经打磨了近6年,排练异常顺利,第二部以徽州为题材的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就一气呵成,首演就得到当时的省委宣传部曹征海部长的高度肯定。

《徽州往事》作为“徽州三部曲”的第二部,再一次对一名徽州女人的身世和个性,做了戏剧性的呈现。故事性更强、女性色彩更浓郁。第一位徽州女人隐忍善良的一生,第二位徽州女人舒香最后决定出走,发出呐喊,“女人一生为谁忙”,极大地激发当代女性的生存问题讨论。

《徽州往事》自推出,即在全国持续热演,一年多时间在全国演出了100多场,其火爆场面我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在南京紫金剧院一次就连演10场,国家大剧院连演6场,广州大剧院连演5场……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时,黄牛票炒到2500元一张。2013、2014、2015,每年我都在全国各地的巡演中马不停蹄。我完全忙碌、陶醉在结识新观众、收获更多的票房的喜悦中。


2015年,韩再芬(左三)荣获“二度梅”

2015年初,鉴于安徽省和黄梅戏界还没有二度梅花奖,主管领导让我携《徽州往事》去申报“二度梅”。开始,我并不太愿意,因为高强度的演出使我病倒了。后来有人劝我:去参评,就有可能评到;不去参评,就没有可能。再说,评不上也不损失什么……想想也是,我也就勉强把这部走了3年市场的《徽州往事》匆匆拿去参评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离申报截止日期很短很短了。

确实有点出乎预料,这一年的5月,在广州,我凭借饰演《徽州往事》中的“舒香”一角,成功摘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黄梅戏的首个“二度梅”,也是安徽省的首个“二度梅”,对我们来讲,也就显得更加珍贵。

获得“二度梅”时,我45岁,已经不是当年22岁的我了。虽不再是当年的“热血”满腔,但更多的是珍惜、平静和从容。

一路走来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没有好的作品,只能徒有虚名。这就使得我从内心有了一次跨越——任何时候“用作品说话,用人品做事”。

我艺术人生的两次“梅花”开过,开得有点离奇。但绚丽和芬芳已是历史,如何开创未来,这是摆在眼前的根本问题。

现代黄梅剧《公司》饰女博士姚兰








黄梅戏《女驸马》饰冯素珍







黄梅戏《不朽的骄杨》饰杨开慧







黄梅戏《倾宁夫人》饰倾宁夫人

04.


2019年,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也成立14年了。在这十几年间,剧院不断地为年轻演员搭建平台,创造机遇,培养后备力量。在刘国平主演的《寂寞汉卿》参评失利后,全院上下紧锣密鼓地为优秀青年演员吴美莲筹备参评梅花奖剧目。由于各方面原因,吴美莲在这次入围,但在最后竞演中失利了。

《祝福》演出前,韩再芬和吴美莲

我们再一次鼓足勇气,充满信心,认为失利并不可怕,失利后的思考反而会让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

2021年,吴美莲第二次参评,凭借根据鲁迅先生小说改编的黄梅戏《祝福》中“祥林嫂”一角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为吴美莲打造《祝福》参评梅花奖,也是基于我对吴美莲的品性艺德和艺术修养的了解。《祝福》,这一部鲁迅先生的作品,既能助吴美莲摘得梅花奖,也应该能成为她的代表作乃至黄梅戏的一部经典作品流传下来。

《祝福》的成功,不仅让吴美莲摘得梅花奖,助力吴美莲在表演艺术上的更上一层楼,更是让黄梅戏舞台上多了一部具有观赏性的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创排到现在,《祝福》始终没有停下巡演的脚步。同时,剧院也要为下一位优秀青年演员筹备申报梅花奖剧目而忙碌了。

韩再芬和青年演员马丁共同演绎《杨门女将》



“用作品说话,用人品做事。”这是我们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对梅花奖的态度,也是我们争夺梅花奖坚守的原则。希望更多的演员走在夺梅的路上——用人民大众喜爱的、能不断演出的作品,夺得“梅花”桂冠!

话剧







向下滑动查看


电视剧《尘埃落定》饰茸贡土司

电视剧《清风明月佳人》饰李清照

电视剧《走向共和》饰沈玉英

电视剧《新天仙配》饰王母娘娘

电视剧《贞观长歌》饰长孙皇后

 韩再芬出演的电视剧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

杨 俊 | 一枝梅花一树情

袁 媛 | 永葆“红梅”心  绽放新时代

单 雯 | 我与梅花奖

舒锦霞 | 守正创新 · 不负韶华

罗慧琴 | 新腔琴韵45载,一路梅花馥郁开

刘晓翠 | 梅花啊,梅花

贺小汉 | 麓山红叶情如火

林燕云 | “艺”路潮韵访梅音

吴美莲 | 我的“摘梅”日记

钱惠丽 | 熔铸“梅花奖”的精神品格

沈铁梅 | 梅韵如故 · 薪火相传

武俊英 | 荣誉·责任·使命

苏凤丽 | 倾囊相赠,手留余香——我与秦腔《锁麟囊》

张爱珍 | 爱一辈子戏,唱一辈子戏

郝士超 |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

李军梅 | 甘让百花一枝梅

李 敏 | 与时间赛跑,用热爱浇灌,“梅”好皆可期——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邢金沙 | 梅花芬芳满香江

陈亚萍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我与“梅花奖”的故事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