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 李永丰:我睡到了毛主席的床上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李永丰,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党史教研室。代表作《从三中全会到十六大》《三个代表与执政党建设》《毛泽东思想概论》等。
李永丰(左2)上学时
1981年5月我们班去湘、赣两省实习,这是我在人大读本科时最难忘的经历。
时光带走了许多记忆,但实习期间的一件趣事,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是我们乘车从南昌出发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的路上。沿着赣江向西南方向前进,位于赣江西岸的吉安市,是我们的必经之地。
过去我只知道这里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故乡,此外对吉安没有一点了解。学习了中共党史后,才知道吉安是一座具有红色历史的古城。
1930年2月7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红四、红五军军委,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决定将两个特委合并为一个,叫做赣西南特委;原湘赣边界特委管辖的区域转由赣西南特委管辖。至此,井冈山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以永新县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吉安见证了这一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所以,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吉安是值得留步驻足的地方。在我们的日程安排中,从南昌出发的当天下午抵达吉安,具体日期大约是5月25日左右。
我们住在吉安地委招待所的“二部”,这是一个比较小的招待所,“二部”的规模则更小了。同学们到了这里之后,放下自己的行李,先是到市内参观了革命纪念馆,重温了那段党在吉安的历史;立在市中心十字路口的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鹭雕塑,给我终生难忘的印象。
回到招待所后,庞松、毛明华、黄燕民等几个已经安排好具体住处的同学,来约我出去走走,要好好看看赣江。这时我还不知道自己住哪个屋子,就把行李放到了庞松的“家里”,和他们出去了。
招待所门外一条公路的下面就是滔滔北流的赣江。江面一百多米宽,有点点渔船,中间有一沙洲。我们几个踏着江面的浮桥,登上了一只小渔船,便和船夫聊了起来。那船夫告诉我们,这只小船就是他的家,生计就是在江上打鱼;今天在这里,明天不知会漂到何处。打的鱼卖到“圩”上,(“老表”把集市叫做“圩”)买回柴米油盐,一家子就在船上度日,生活挺艰辛的。
大学同学庞松在赣江边向船工作社会调查
我记得当时庞松还把他的话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了。我们顺着浮桥到了那个沙洲——白鹭洲上,瞻仰了残破的“白鹭洲书院”,据说文天祥当年就是在这里读书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是教育后代人不忘国忧的精神滋养。
我们几个回到招待所,已经是黄昏了。在晚饭餐桌上,邱同学告诉我,他和我住在1号楼的一个屋子里,和其他同学不在一起,行李他已经帮我安置好了。
晚饭后我和邱同学就到了我们的房间。这个房间比较大,很干净。有个双人大床,靠墙一侧有两个单人沙发和一个茶几,沙发上方的墙上各挂有一幅照片。一幅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接见干部和群众的场面,另一幅是毛主席和其他五六个人的合影。对面墙上挂着毛主席手书的巨幅诗词: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红军下吉安。
和“二部”的房间相比,我们的房间除了有个双人大床外,还有一个小门通往内室,里面有卫生间、浴室和大穿衣镜。
我和邱同学正在欣赏房间,服务员进来了。她用近乎命令的口气警告我们,屋子里的一切陈设都是文物,你们不要乱动。看着我们俩不知所措、诚惶诚恐的样子,服务员笑了一下,神秘又骄傲地对我们说:这是毛主席住过的房间!接着她便详细地向我们作了介绍:
“1965年5月21日至29日,毛主席重上井冈山。这是他从1927年10月率领红军上井冈山后,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毛主席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星期,于5月29日中午下山,傍晚到了吉安,就住在这个房间。毛主席在这里住了一夜,30日中午离开前在这里和吉安地委的领导同志照相,留下了那张合影。这房间里的所有陈设,都是按主席住的时候的原样摆放的,被褥和枕头都是主席用过的原物。每年这个日子,当地领导都要带领全体职工搞个纪念,再过几天就是16年了。
“今天你们一下子来了四五十个人,二部实在住不下了,只好让你们两位住在这里。”
噢!真是太幸运了。那天晚上,我和邱同学躺在主席睡过的床上,盖着主席盖过的被子,却怎么也睡不着 ……
原载《七七八八——中国人民大学77、78级入学三十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图片由作者同学友情提供
人大新三届阅览室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关注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