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丨马艺华:歌曲串起我们的校园芳华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马艺华,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就职于《中国煤炭报》。后转投《中国体育》杂志和《运动·休闲》杂志,现在《中国体育报》供职。
(一)
2017年底,有一部上映的电影《芳华》名噪一时。不管是褒是贬,但电影里的片尾曲《绒花》打动了观影的许多中老年观众,让他们在这首记忆里存储久远的旋律中沉沉地回味,坐在现场一时难以起身离去。
是的,这是一首很具时代感的电影插曲,它最先是在1979年出品的电影《小花》中唱响的。尽管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但何翠姑抬着担架艰难爬行在山路上时响起的《绒花》旋律,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响在脑际:“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粒粒鲜血染红它,啊~绒花,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
在《小花》风靡之时,正是我们新三届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恣意挥洒青春、描绘芳华的时候。当时改革开放初起,社会各界新思潮涌动,其中当然也包括文艺界。这部电影中李谷一唱的《绒花》和《妹妹找哥泪花流》歌曲运用了那时还饱受争议的通俗歌曲唱法——气声,一时也成为了新潮青年学生追捧的歌声。
我们班的手风琴手章涛、吉他手王曦东努力怂恿我在我们人民大学78级中文系的新春联欢会上,运用气声唱一首歌表演,并在宿舍里一遍遍地"督促"我练习,以期达到气声唱法所能获得的使感情表达极为真切、更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也许是愚笨的我对于新唱法的演唱技巧还没能理解掌握,加上原本我就仅仅是喜欢唱歌的业余歌者,演唱的水准比专业歌手相去甚远,所以在系里的联欢会上唱罢,下面坐着的几个老教授撇着嘴嘟囔:“什么男高音啊?”
(二)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上大学那会儿,有一首曲子应该是当时每一个校园亲历者难以忘怀的,那就是《青年友谊圆舞曲》。那段时间,这首曲子时常在校园上空回响。学校学生会组织大家学习为这首曲子编的集体舞,各班也都围起圈男女学生手拉手手舞足蹈地转圈子。这好像是开放禁锢以来,头一次公开地鼓励青年男女学生相互接触,大家心底里都不由自主地透露出那么丝丝欣喜和躁动。
但各班的男女比例大多"失调",男多女少,圈子里不得不有好多男生相互拉手,他们心底里总想着赶紧过了这个男搭档,期盼着下一个共舞的女生。我们人大各系中,惟有档案系女生最“富余”,让其他各班男生十分“眼气”。相比之下,我们中文系的女生尽管数量不能与男生同等,但十好几个女生数量也是别系所不及的。
舞曲中唱到:“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广阔的大路上尘土飞扬。穿森林过海洋来自各方,千万个青年人欢聚一堂。拉起手唱起歌跳起舞来,让我们唱一支友谊之歌。”而当时我们在人大泥土夯就的操场上起舞,北京的大风一吹,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尘土飞扬”,扑面的沙尘肆意亲昵我们的鼻眼口,随着我们轻快的舞步旋转。但在圆舞曲中这一切都不在话下,我们仍然兴致盎然地挥洒着蓬勃的青春。
有一次我们班集体去颐和园玩,兴之所至,大家想一起操练刚学的集体舞。记得那时的北京天还挺冷的,于是选了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里跳。宽大的384.95平方米的亭内面积,正好够我们围起一个大圈跳集体舞。这么一群青年学生在皇家园林里纵情歌舞,引得不少游人前来围观。
再后来,围大圈的集体舞被男女两辆相对、搂腰拽手的交谊舞取代了,一时间“快三”“慢四”流行在学生们的嘴边……
同学们外出游玩,前排左起田文、高扬、马艺华、温文、陈晨,后排左起杨钢元、郭敏
(三)
有一次全校举行歌咏比赛,我们中文系78级选的参赛曲目中,有一首《马赛曲》。这是一首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经鼓舞过许多战士斗志的战斗歌曲,而且还是一首当时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赞美自由的歌曲。
在此之前,说实话我一点也不了解这首歌曲,“文革”时期我们能接触到的外国歌曲实在有限。但跟我们班的其他同学一样,我很快地就喜欢上了《马赛曲》。既然是一首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就一定富含叛逆的精神,而这些也正好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青年学生的气质很吻合。要不,怎么会有轰动一时的还我校园的大游行,怎么会有激情四溢的民主选举和竞选演讲?
还有,我们还很喜欢这首歌的力度。当我们大家很有气势地高歌“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时,心头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唱得那么投入,于是,这一次歌咏比赛上,我们获奖了。
一首外国的国歌,能够被我们中国的学生用作歌咏比赛的曲目来演唱,我想这也是十分罕见的。
(四)
1980年,在离我们人大不算远的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在我国音乐史上应该书写一笔的新星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几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歌手演唱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由苏小明演唱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就是其中的一首,其清新的曲风、写意的歌词、飘洒的意境都令当时的青年学生十分着迷,校园里时时飘扬着那场音乐会 上唱响的歌曲。
那时,我们有空很喜欢去圆明园逛。一是当时去圆明园不要门票,几个学生下课一吆喝便骑上自行车去了;二是圆明园里很安静,不是旅游点,没有如织的游人们的喧嚣;三是自然的美,除了那几块浩劫遗留的石头,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还让我这个都市里长大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田野上飘着一层薄薄的、一动不动的雾气的美丽,再加上其荒凉的美,很适合浪漫的学子与它对话。
走在圆明园的田埂上,我们最喜欢唱的歌就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那个轻松、舒畅: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
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作者在校门口留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特此鸣谢
人大新三届阅览室
……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