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何蜀:两张宣传队演出剧照背后的故事

何蜀 新三届 2021-05-10


  作者简历

作者近影

1948年生于重庆,祖籍河南。1964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出身”问题(父亲是“右派”)失去升高中权利,后做临时工。1972年开始成为正式工。1981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做文史节目编辑。1989年参与创办党史期刊《红岩春秋》,后任副主编,职称编审。退休后致力于文革研究。


原题

担任“红色宣传主力”

的“黑二代”




    作者何蜀


 

在前妻卢璜的遗物中,有两张她当年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剧照。

这两张剧照上的“红色宣传员”,都是文革前下乡的重庆“老知青”,他们大多是因“家庭出身不好”而不能升学或在城市就业,于1964年“上山下乡”的,当时卢璜、宋晓涛十六岁,段前芳十七岁,他们是初中毕业生,张源忠十三岁,是小学毕业生。他们被安排到大巴山区的四川省大竹县所谓“社办林场”。文革前他们即因参加公社和区的文艺汇演而崭露头角,文革中被抽调到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剧照上的两个节目演出于1970年前后。


两张剧照中,两人演出的是卢璜(前)与段前芳(后,捧水壶者),演出的节目是对口词《水》,表现行军拉练途中克服口渴困难让水给别人喝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三人演出的是卢璜与宋晓涛(后右,扮老贫农者)、张源忠(后左,扮军人者),演出的节目是对口剧《一只破碗》,表现老贫农忆苦思甜教育后代不忘本,军人是贫农的儿子,卢璜扮演的是贫农的女儿。


不过,令人感慨的是,演员们与所扮演角色的政治身份相去太远。卢璜和宋晓涛的父亲都是“右派”,段前芳的父亲据说是被镇压的前国军军官,即所谓“历史反革命”,张源忠的父亲是所谓“资本家”,即今之民营企业家。他们的父辈都是“前三十年”的“专政对象”,而他们本人则是在那个“红色年代”遭到主流社会歧视和遗弃的“黑二代”。

然而,在最革命的年代,却不得不让他们这些被革命所排斥、压制的人来扮演最革命的角色,宣传最革命的思想。当时最走红的“样板团”中的许多主创人员也是这样的情况。由“黑二代”担任“红色宣传主力”,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矛盾现象。

这几个有着“黑色”身份的“红色”宣传员,段前芳后来在大竹县工作,卢璜调回重庆后在银行工作,都没有再干文艺宣传这一行。宋晓涛和张源忠则一直没有脱离文艺宣传工作。

宋晓涛父亲是重庆市歌舞剧团导演,母亲是电影演员(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在中学时就曾在全校故事会上以一个传统笑话独领风骚,让全校师生都记住了这个“笑星”。只是他生不逢时,未能进入艺术院校或艺术团体而成了“老知青”。以后他成为知青宣传队的创作和演出主力,常常能集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和演员于一身,只因形象不够“高、大、全”而很难扮演他所向往的“革命英雄人物”,只能扮演一些反面角色或正面人物中的老贫农之类小角色。尽管如此,他的演出仍然在当地观众中留下了较深印象,也留下了一些趣话。

一次,他在前一个节目中扮演样板戏选段《赴宴斗鸠山》中的鸠山,因穿的长袍,里边的裤腰带拖下来了没被发现。接下来的节目是说相声,他到后台匆匆脱下长袍就上场,一出场观众就哄堂大笑,他以为观众是因看到他出场而高兴发笑,因为他经常能把观众逗笑,于是他就继续得意地面带笑容站在那里等着和对手演员开始表演,谁知旁边的剧务却赶紧指挥把幕布关上了,这时他才知道裤腰带吊在身前出了洋相。

另一次更为轰动的是,在一个小歌剧《机智的小乌兰》中,他扮演一个当时文艺作品中常见的“精心潜伏几十年,一朝活得不耐烦”的特务“道尔吉舅舅”,正低头弯腰在牲畜栏前搞破坏,被“阶级斗争觉悟”极高的红小兵小乌兰发现,用红缨枪抵近了他的后背,按规定动作,他应该掏出插在腰间的手枪往后开一枪然后翻个筋斗逃跑,但他蹲在那里时就发现插在裤腰间的手枪滑进裤裆、掉下裤腿里去了,而裤腿又扎在靴子里,从外面拿不到枪,他只好赶紧松开裤腰带,从裤裆里伸手下去掏出了枪。这时红缨枪已经抵近他后背了,时间不容他再耽搁,他赶紧反手开一枪,然后翻筋斗——已经松开裤腰带的裤子顿时掉下……第二天,有关这一精彩演出场景的消息不胫而走,观众盈门,全场爆满,人人要来争看他那个既惊险又搞笑的翻筋斗翻掉裤子的动作,当然就再也不会有了。

他后来调回重庆,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成为骨干和部门领导,主持宣传电视片的撰稿和摄制,每年的文艺晚会都有他的创作和演出,被誉为“重庆的笑星”。

张源忠也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艺上也没有家传影响,但因家住在一个当时专门放映老电影片的电影院旁边,从小就经常逃学翻墙进电影院看电影,把许多电影中的情节和台词记得滚瓜烂熟,当知青时常给大伙讲电影故事,而且讲起来是连说带表演,绘声绘色,成为深受大家欢迎的“说电影”的能人。下乡前夕,他还有幸在当时到重庆拍摄外景的电影《红岩》(后来公映时改名《烈火中永生》)中扮演小报童,在马路上高喊:“卖报卖报!……”尽管他的镜头最后只在剪辑完成的电影中一掠而过,但他却因那段经历与电影的主演于蓝(江姐扮演者)有了一面之缘。

文革以后张源忠进铁厂当了工人,他全凭从小看电影所受的影响和在农村当知青的生活积累,创作了一个农村题材儿童电影剧本《清清的小溪》,被于蓝担任厂长的儿童电影制片厂从大量自然来稿中选中。招他去北京改稿时,他跟于蓝说起当年的事,于蓝自然倍感亲切。此片由儿影厂拍摄,还获得了儿童影片铜牛奖,他也因此调入县文化馆从事文学辅导,以小学文凭调进文化馆搞文学辅导,在当时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人。以后张源忠调回重庆,在南岸区文化馆工作,前不久病逝。

2021年5月8日于重庆风江阁


何蜀专列

何蜀:爱唱歌的母亲,

在战乱与运动中被折腾一生

何蜀:从抗日军人到“右派”,
听爸爸讲那过去的事情
何蜀:苦难风雨中的父母“钻石婚”
何蜀:外婆是我家的顶梁柱
何蜀:少年宫画梦录,
一个右派子弟的悲欢岁月
画魂师表,我的少年宫美术老师

何蜀:与荒煤老师的一段交往

何蜀:母亲当过“下放干部”,
饿着肚皮劳动锻炼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四川知青
刘明:针刺麻醉亲历记
唐龙潜:文革前的"上山下乡青训班"

喻保权:捉贼记,

我们潜伏女生宿舍三天三夜

我在地头读报女社员在旁吹套套
左平:我的插队囧生活
尚榕: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吃牛肉
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不忘“困难时期”
郑忆石:姐姐哥哥的插队生活

徐冰:三下酉阳田家寨

翁新良:我只能去跳一台“丰收舞”
翁新京:16岁女生的乡村磨砺记忆

 蒋蓉:我的铁哥们,有情,没戏

蒋蓉:女中音,遥远而美丽的忧伤
蒋蓉:苦女儿,天堂里飘出那只歌
蒋蓉:下乡第一晚,
六个女孩和衣同床而睡
蒋蓉:小狗赛虎幸运与不幸的一生
蒋蓉:哥哥的小芳
蒋蓉:女知青,被损害与被侮辱的
蒋蓉:另类农民和他们的子女们

蒋国辉:我在嘉陵江上当纤夫
蒋国辉:我到大巴山区插队落户
蒋国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陆文宪:苦中有乐的下乡趣事
刘明:周大成之死打谷机惹的祸
刘明:搭车记,差点落下手提包
贺岩:上山下乡运动的缘起与先驱
蒋少龙:上山下乡那年我才16岁
马丽萍:回家的路我走了33年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明瑞玮:逝去的几位高中同学
上山下乡运动的初步回顾与思考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