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总不忘“三年困难时期”

明瑞纬 新三届 2020-08-25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岁月“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意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年华。


作者简介

作者上高中时


       明瑞玮,1949年出生,四川省内江二中高68级2班学生。1969年下乡,1971年进厂,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原企业工作,仼企业职工教育高级讲师至退休。   


原题

青春记忆:知青那二年



        我当知青的时间不长,两年还差一点,从一九六九年二月到一九七一年一月。 现在回想起来,有苦有乐,也是人生的一段历练。


 高中同学留影,前排右1作者


一、插队简阳


        记得当年,“最高指示”一发表,学校就开始轰轰烈烈的动员。同学们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各种表态,顿时贴满校园各个角落。


        我也知道下乡不可避免,但各方面还没想好,就没有第一批报名,只是随先下的同学们坐闷罐车到了简阳,算是作了番考查。


        回来后听人讲,一位我很尊敬、对我也还器重的老师,见我没下乡,流露出“看来明瑞玮也就是个口头革命派”的失望。 


        有生以来第一次成了老师眼中落后分子,我真是惭愧得无地自容,赶紧就第二批报名下乡了。


        一九六九年二月上旬,一辆辆大货车,把我们从学校直接拉到了简阳县平泉区五星公社。我和其余五人又被等在公社的大小队干部带到简乐公路四十二公里处,在团和大队一生产队插队落户。


        团和一队有二百多号人口,三百多亩田土,分布在公路两边。


        队上的地多数是缓坡地,离公路不远有一口十几亩宽的大堰塘,终年绿波粼粼,足够灌溉之需。我们屋后有座高山叫狮子山,雄浑苍莽地矗立着,在远远两三里开外的公路上就能一眼看到。担粪上山顶浇地,半天时间只能走两趟。


        队上还有百来亩水田,因此每人每年都可分到百余斤稻谷,确保顿顿饱餐浓稠的红苕稀饭,这在当时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除了两季庄稼,队上还有几十亩土地用来栽种经济作物,有棉花、烤烟、红花等等。年终结算时每个工(十分合计)约值六七毛钱,也很不错。


        记得第一年年终结算,刨去花费折扣,我还分得了几十元钱。


下乡前一个月学校宣传队员合影,前排右1作者

 

二、苦乐生涯


        知青生涯,大致差不多,集体劳动,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即使在没什么什么农活的腊月年前或阴雨天气,队里也会安排诸如挑土边、剥苞谷之类的事情干。总之除春节那几天外,不得一日有闲。


        如果赶上农忙收小春,为抢太阳,一天还得出三趟工。


        记得那几天最痛苦的事,就是人还在睡梦中,队長那长声吆吆的““出……工……啰”的吆喝声就从沟底断续传来,于是强睁惺松睡眼,爬起来摸黑和社员一起出门抢收庄稼,完后才回来煮早饭,吃后,继续上工……一天下来,又累又困,连死的心都有了。


        当然也有心情愉快的时候。


        比如,到村小或公社小学代课几天,到区上或公社开会一天,为队里出公差到区、县卖棉花、买化肥,等等。遇到这些我们称之为“挣𤆵和工分”的好事,忙里得闲,暂不用“背太阳过山”,甚至还可以打顿牙祭,或者在街上住上一两天,那就是天大的喜事般令人高兴。


        又如春耕时节,太阳懒懒地照着,风轻云淡,四野清新。吆喚着壮硕水牛犁田的牛把式们,一边悠悠地扬鞭在空中甩得脆响,一边口中缓缓呼起“哦……依……哟……依尔牙儿喂……”的曲子,并没有一个词,却抑扬顿错得让人听得醉了,仿佛整个天地都变得如画如诗般的灵动美丽。


        再比如,每每收工后的傍晚,狼吞虎咽干完几碗红苕稀饭,坐在院坝外乘凉歇息。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远山含黛,近水盈盈,漫坡碧绿,炊烟袅袅,那心境会一下子好到极点,觉得活着真好,感到青春的生命有无尽的力量。


        还比如,挑个百来斤的担子,赤脚走在乡间柔和的泥巴地上,木头翘扁担随着快速步子的节奏在肩上悠悠闪动,也不停歇,只让扁担在行进中左右換肩,真比空手走路还轻快,一气走上好几里路也不成问题。这时的劳动,真的就成了享受。


 

三、富农老李


        我们下乡时,全生产队二三百口人,地反坏右全无,只有一个姓李的富农。但社员们提起这个富农,都笑说他当得冤。说他刚解放时还是赤贫一个,土改骨干,腰杆上挎过枪杆子的呢。万不该慌急火燎当了个上门女婿,老丈人土改时成份又划了富农,于是他也顺理成章,继承为富农成份了。


        这李富农时年四十出头,中等身材,面色白净,一脸胡茬。老婆早死了,没有娃儿,也从来不见亲戚走动,孤零零一贫如洗,是全队最穷的一个:两间破草屋,屋里头一张床,一个灶,一挑尿桶,一把锄头。床上一堆千孔百洞的破棉絮,身上一套千缕万补的破烂衣,此外一无所有。


        他只有一点和当时的大多数男社员一样,好抽一口自种的叶子烟。


        不过,社员们倒真没歧视过他,他也一天到晚笑嘻嘻的,和大家一起出工,一起歇气抽叶子烟闲聊,显得简单而快活。


        记得那时,他对我们男知青几乎逢见就要说的一句话是,“结(娶)得婆娘了!”他语气诚恳而迫切,透着真心实意,一点没开玩笑的意思。看来,他还没认真接受自己早婚的教训。可惜那时的我们,前途未卜,又还没真想在农村呆一辈子,没人领他这个情。


        毕竟文革还没结束,阶级斗争这根弦有时还是要绷的。这时,全队唯一的李富农,就会很配合地出来扮演一会儿阶级敌人的角色。


        批判大会在生产队库房召开,库房正中挂着领袖像,他站在像下,面向社员,低着头,一脸的垂头丧气,口中喃喃自语念叼:我有罪,我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请罪……


        短短的批斗会一结束,他就又和大家一起抽烟谈笑聊天了。


        其实这样需要阶级斗争的时候不多,一年也就一两次。


        于是那时我就常想,生产队里如果不是正好有这么一个富农,阶级斗争这根弦又该怎么才绷得起来呢?


 

四、忆苦


        下乡一段时间,与社员的接触慢慢多了,我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在例行的批判大会上,要控诉一下万恶的旧社会时,社员们一旦回顾往事,就无一例外只会谈到“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之苦。而且说起这些伤痛的过往、哪怕说到自己家里饿死的人时,也面无表情,仿佛是说别人经历的事。


        社员们都说,那几年真饿啊,每家每户都饿死人,有的全家死得一个不剩。社员们还说,那时全生产队三百来人,饿死了一大半。老实的都饿死了,没死的至少都是到坡上偷了青(生吃青苗)的。


        社员们还说,虽然沒吃的,可人还显得胖,那其实是水肿,都肿得皮肤发亮了。不少的人还吃过观音土(白泥巴),吃下去大便都拉不出来,受死罪了。


        反复听到不同社员这种闲聊般的述说,给我留下太大的震撼和太深的印象。虽然我也经历过那几年吃不饱饭的日子,但饿死这么多人的事,还是第一次听说。大家都这样说,当然绝不是假话了。


        多年以后,我渐渐知道了,当年的四川、安徽、河南,是全国三个饿死人最多的省份。原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连名字都不曾留下的社员农民们,以他们生命的代价,才保障了我们城里人不至于饿死,真是大恩何以言谢?


作者近影

 

五、独特的中农


        农村人大多聚族而居,我们那儿也不例外。全队乃至全大队社员中,吴、李两姓占了人口的大半。队长姓李、会计姓吴,大体上也算势均力敌。


        李队長时当壮年,精力充沛,耿直正派,农事精通,有说一不二的威严。吴会计为人谦和,诚恳质朴,和谁都打得拢堆。二人相得益彰,使全队风气淳正,邪气无以冒头。


        全队除一个富农外,社员基本就两种:贫农和中农(我基本没有雇农、下中农的印象)。时间长了,我从中又慢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就是中农户大多家境较好,说话办事也比较有水平。而贫农户们则基本仍为家境差一点,人也似乎木纳一点。


        我们住的大院子里,有吴姓三兄弟,都是中农成份。老大早死,老二一家住这大院里的一个侧院,自有庭院和天井,居住宽裕,家具农具齐全,夫妻都是好劳力,大女儿已能出工挣分,自留地和家养禽畜也伺弄得好,小日子过得很殷实。


        老三和我们共一个堂屋,但旁边还另有几间瓦房,也是劳力好、农活精,在队里收入亦属上乘之户。


        只有老四当时尚未婚,和老娘一起过,人稍懒点,光境也稍差点,但也是住房充足,喂猪养鸡,日子好过。


        队上姓周的记工员,约摸五十来岁,也是中农。他家在公路对过,是单门独户的宽敞大瓦房院子。院子周遭绿树映绕,翠竹成行,还摆放着可让人歇息的桌凳。以至每逢在他院子周围劳动,歇气时大家都喜欢在他家院外坐坐。院子里更是拾掇得像模像样,天井上架着藤枝,任暑天也满是清凉。鸡牲鹅鸭猪,自留地的瓜菜,都弄得规规整整,很有些讲究。一家人穿戴干净齐整,出工也不凌乱。在我看来,倒颇有些脑子里形成的应该是地主才有的气象。


        这老周有一个“特权”,就是每日下午收工前约一个小时,他就可以停止劳动,口里叭着叶子烟,到各地块转悠,往小本记载社员的出工情况。那闲适安逸的情景,足令我们内心好一阵羡慕嫉妒恨。


        队里还有个姓李的中农,为人精明干练,尤喜冲壳子摆龙门阵。每逢生产队开会前,或出工歇气的时候,他总能成为聚集人群的中心,天下大势,处事做人,都可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而且好多话形象生动又有哲理,让我至今不忘。


        比如,他说人一辈子都是不容易,会说“三穷三富不到老”。说人情冷暖,就以亲戚上门为例,说“三年一见清官到,三天一见舀水都不上灶”。说为人要耿直不要耍心眼,就说“月亮坝耍弯刀,明砍(侃)”,等等。这些话,令我耳目一新。


        印象中贫农成份而又家境较好的只有一户,就是李队长家。原因主要是是他家劳力多,三主一附,而且都是队里的好把式,本人又是队长,算得上勤劳致富。


        那时我就常想:经过解放二十年,为什么中农还是普遍比贫农日子过得好呢?是原来的家底殷实呢,还是人更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些呢?我想原因应该主要是后者吧。

 

        两年的知青生涯,当时就是些䑃胧的感觉。但时间越长,印象反而越清晰。应该说,这段经历弥补了我从书本到书本的单纯学生生活的片面性,开启了我就事论理,独立思考的先河,使我对一些曾经那么深入脑海的、坚信不移的说教有了自己的怀疑。


        或许,这对我,正是思想启蒙的开始,具有精神洗礼的价值。


延伸阅读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知青阅览室

周锤:北大子弟沈因立的决绝选择

曹建国:沉重的道别

两个女知青的艰难回京之旅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朱志宏:我在木瓜会种瓜看瓜偷瓜

李泽骏:从延安到北京奔波跋涉的探亲之旅

于慈江: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陶海粟:北京知青重返延川回馈父老乡亲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刘晓阳:上山下乡,我有自愿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孙春龙:遗落陕北的知青爱情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知青的心路历程

赵凡:终结上山下乡运动的关键人物

邓贤:知青大返城,竟因为一个女知青的惨死

叶辛: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

陶海粟: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

青年王岐山的陕北插队岁月

李克强与他人生途中的七个引路人

程虹:遇到李克强之前的知青岁月

朱志宏:插队返城房东差点把我当小贼

知青时代的革命化元旦

马晓力:北京知青陈丽霞,永远留在北方的草原

马晓力的草原情:蒙古额吉没有白疼你们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季&袁:女生给男生送饭票被拒之门外

季思聪:这次不是学农,是真的插队当农民了

嫁给深山农民女知青:"我没后悔过!”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刘晓阳:插队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纪敦睦:一位本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我的疯娘痴父:一个时代的爱情绝唱

冷明:火勒旮弃,一个北京知青的命运

清秋子:老三届1960年代的青春记忆

王洛宾儿子王海成与罗哲毅的过命交情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内蒙古草原牧民

葛有彦:西藏高原上飘逝的年轻生命

郭爱平:村里有个姑娘叫春香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田晟:有一朵花儿无枝可依

蒋蓉:下乡第一晚,六个女孩和衣同床而睡

蒋蓉:小狗赛虎幸运与不幸的一生

蒋蓉:哥哥的小芳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蒋国辉:我在嘉陵江上当纤夫

蒋国辉:一个煤黑子的高考逆袭

张晓岚:历尽沧桑,今天她在哪里呢?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过政审关

冯印谱:在“李善人”大院批林批孔

冯印谱:农业学大寨,越学越贫穷

冯印谱:我在样板戏里“跑龙套”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梁志全:上山下乡与知青定律

吴畏: "半夜鸡叫", 为了那一碗美味的"米干"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卜新民: 认命当农民

卜新民:我在乡下的两次辞“官”

珊伊:被放逐的红卫兵女孩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王世浩:北大荒的第一天

王世浩:兵团老战士肖竹文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