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40年回眸丨赵冰:毕业设计用电脑,上机一小时40元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赵冰,1955年生于沈阳,1970年初中毕业于青岛市即墨区第28中学后在山东民丰机械厂当工人。1976年被保送上海交大,后又报名参加交大文化补习班考入77级,就读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毕业后任职山东民丰机械厂、青岛市缝纫机厂。1988年援藏;1989年毕业于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1990年后任职青岛喜玛煤气公司、青岛市华东葡萄酒公司、华东酒行;青岛市四方区政府经计委、科委、区人大财经委、区政协、区人大等。2017年退休。


原题

不负韶华

四十年前毕业设计片段



作者:赵冰


今年是我从上海交大毕业四十周年。


一晃时间去哪里了?在交大参加毕业设计片段又浮出了记忆中。大约在1981年10月份,我们完成了机械工程专业四年制所有的课程,接下来是最后一个环节参加毕业设计。


当时我们61071班接到系里下发的项目表,大概有10几个设计项目,学生自己报名。我报了有限元法在机床静刚度应用分析,通俗上讲就是采用有限元法利用计算机对机床进行受力分析。


我的指导教师是翁世修教授,他是50年代苏联机床专家的门下研究生。

参加一个课题组的还有女同学杨杨、男同学贾明华。虽然一个组,实际上各干各的。


杨杨负责把大型计算机用的有限元计算程序设计为小型计算机语言程序。贾明华与我接的任务一样,对机床进行力学分析。步骤主要有四步,首先把机床箱体进行受力节点分布绘图,约束条件,再将各受力数据和变型系数进行纸带打孔准备上计算机。其次上机进行机床箱体六个自由度受力分析以及机床温度变化计算。最后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采用各种曲线,表格。得出结论编写论文。


当时指导老师很少见面,第一次简单讲了一下有限元法,并给了一个纸带程序,告诉要保密,计算机有限元程序是某位老师在德国进修获得,当时很先进。国内有用于水库设计的受力分析案例,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也在搞这方面的课题。


翁世修老师给我们发了一些上机卡,工作证通行证,其中除了交大的还有上海气象局的。每小时费用人民币40元。相当于我每月工资,真的很昂贵。


接下来的时间很紧张,除去图书馆自学结构力学外,基本上忙于纸带打孔,五个小孔上表示数据,二进制的。现在想起来头都大。当时熟练得像掌握了一门外语。


最头疼的是去机房,要提前预约,交上上机卡,三间大屋里的计算机就属于自己的了。记得当时大型机的型号是DJs一60,机器占地很大,运算时有滴铃钢的响声,估计是降温排气扇发出的响声。


关键是计算机常死机,不是原程序有问题,就是我的数据纸带有问题。也没人指导,死机后只有下机回来重新找毛病。从两个纸盘上就像看天书一样找问题,真不知当时怎么过来的。输入方式太落后了,只要纸带打孔出现毛孔,或整盘程序纸带绕得不紧就会死机。


每次上机出结果需运算一个多小时,然后再改变箱体受力数据重新打孔上机。反反复复不论白天或夜晚,上机需排队,从交大到上海气象局的计算机中心,三个月的上机,光数据算出了一大堆。


终于不辱使命进入论文分析阶段。剩下一次性顺利通过论文答辩,终于毕业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估计当时写的论文可以在国内任何一家专业杂志上发表。因为保密,原件全上交了。想想可能是有限元计算机软件涉及版权。随后有感,可以说当时有限元法应用是国内高大上项目,比较前沿,用途广泛。但受到软件和当年落后的计算机限制,工作起来效率不高。


因为自己选的毕业设计课题太难,主要是输入方式落后,计算机运行速度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时间复习课程参加研究生考试。应选一个自己的强项,轻松去完成毕业论文,把精力用在复习功课参加研究生考试上。最起码报个管理学院或本专业的二流三流大学也行。不在于你学什么,是否名校就有前途,选择很重要,就业指导老师比授课老师更重要。可惜没人指导。


因为当年交大归船舶总公司管理,就业渠道狭窄,分配原则上是那来的那里去,不是科学的技术春天来了,百废待兴很需要我们。上学的时候感觉是社会的希望,文革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同学们都拼命学习,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都很强。但毕业分配时感觉还是老思想,也可能主要原因出在我们系管分配的那位女掌门身上,那里艰苦往那分配,有点不负责任。


我们班毕业分配太惨,单位太差。大部分同学又去选择考研或出国。记得1982年元旦,在系里举办的晚会刚结束,机械系书记告诉我分配计划,让我再次回到山东蒙阴的军工厂。别提当时什么心情,是人生最低谷,感觉一辈子没了希望。如果军工产品不下马,自己一辈子出不了山沟。时也命也。


交大校史上介绍过,当时学校邓旭初书记专门跑步进京,找关系把上海交大转归教育部管理,这样学生毕业可以参加全国分配,功德无量。人的命运或许改变。我命由我不由天,恰似火里种金莲。难,难,难。

赵冰有感于2022年5月。


延伸阅读

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

不要让学习成为空谈阔论,

要通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张伟光:我以“戴罪之身”
考上人大新闻系
林间:朝为阶下囚,暮登大学堂

龚炳南:故意“尿憋醒”半夜啃书,
我家三兄弟的高考奋斗史

张建军:两次高考两次录取,
一个新兵的意外之喜
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
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
1977年北京全真试卷,
你能得多少分
李辉:晒晒我的高考试卷

陈平原:再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王为崧:有贵人相助也有人使绊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
陈建功:大潮涌入未名湖
犹在隆隆回响
毕无非: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谢思敏: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
张晓岚:那年我差点没通过政审关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詹国枢:高考改变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舒修: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
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