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丨梅长钊:1980年代的私人旅游

阿斗的梦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作者青年时代

梅长钊,1947年出生,1966年武昌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后经历文革 、下放、招工、高考,1982年武汉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任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起,除发表专业论文外, 在《长江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瞭望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新民周刊》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


原题

 难忘的旅程

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私人旅游



作者:梅长钊


 

百姓旅游何时始

中国早先的历史上是没有平民百姓旅游的,这从《徐霞客游记》《小石潭记》等游记可以看出。

解放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也全无旅游二字。大家忙于求温饱,日夜辛劳。城里人工资低少,农村生产队里做一天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不为稀奇,哪有时间与钱财来行此事。

即便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刚从赤贫如洗窘地走出的老百姓,首先考虑的是为家里购置一台电风扇或沙发,在下一年里添置一台洗衣机或电视机,再往后,在扩大了面积的家里安上电话,收入高的家庭,有了安上一台能让家庭在酷暑中变为清凉世界的空调机的希冀。

那时人民的物质生活如雨后春笋般的节节拔高,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其巨大的欢乐是如今的年轻人不能想象的,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们记忆由于年代久远也大多淡忘,但我清楚没忘。

这不是因为我有过人的记忆力,而是因那时《文汇报》发出了纪念改革开放十周年的征文,当年人民生活的迅速改善与快乐如光碟一样刻入了我的《轻松的欢笑》征文里。

轻松的欢笑

改革开放給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每日餐桌上不再缺少的鱼,肉?是搬入家中的彩电,冰箱?是那雨后春笋般耸立起的楼房?是将余钱买债券还是买股票的商量?

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样,改革开放还给我们带来了更为宝贵的东西,带来了生活中轻松的笑。

那是几年前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件事了。

一天晚上,老友来访,信手拿起儿子放在桌上的作文本,浏览几页后, 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我和妻子接过本子一看,原来在题为《歌颂十年改革》的作文中,粗心的儿子将“买 ” 写成了“卖 ”,于是歌颂的作文便变成了这样:“ 改革十年以来,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卖了洗衣机,1985年卖了电扇,沙发,1986年卖了彩电,1987年卖了电冰箱,眼下妈妈还准备再卖一辆自行车……”

大家的笑声止住后,朋友拉过儿子说:“傻儿子,再卖下去就要卖你了,幸亏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

朋友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改革开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这一点我们从小学生的作文中都可看到。改革开放更给我们带来了宽松的政治生活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呼吸,带来了轻松的欢笑。

今天,我们不必再为儿子的错字紧张,没有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没有被当做黑后台揪出来的忧虑,只是轻松的一笑。

今天的青年,不会再像当年的我们那样,在某期杂志封面油画树木的笔触中反复寻找,拼找出传闻中的那句反动口号。

今天的姑娘,穿着新买的高跟鞋在同事中得意地比试或走向舞场时,一定认为这没有什么,——只要有钱就行了。不会想到当年这些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想不到在批斗会中,这样的高跟鞋会挂在被凌辱者的脖子上。

我爱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为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而欢欣,我更珍视改革开放带来的这轻松的笑,它来得并不容易,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有的人或已淡忘了。

我希望中国能有更大更稳健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 我们的笑声更加轻松美好。

《文汇报》1993年8月2日 



由上文可清楚地看到改革初期人民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但精神文化生活——旅游等尚未提到。

在温饱问题解决,生活的基本设施与条件得以完善的最初几年后,中国人民有了新的,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追求。

又一道华丽的大幕拉开,行走在改革开放大道上的中国平民百姓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旅游新生活。

84元游桂林

84元就可去桂林旅游一趟?听我往下面细说,我的第一次旅游新生活是从略有了余钱的1985年暑假开始的。

因自小喜看外面的风景,又有当教师暑假的便利,我的私人旅游略早于他人。

中国这么大,第一次旅游的目的地该选哪?

应选最美最著名的,我想。

桂林,考虑再三选中了桂林。——桂林风景甲天下。

为了减轻在医院上班的妻子的负担及取得她对旅游的支持,也为让儿子增长见识,出发时的我带上了四岁零三个月的儿子小嘉。

同行的还有两名中学生:妻姐的大儿张洪刚和梅朝晖侄子。

肩包里放着照相机和两本书,《中国交通地图册》和《美哉中华》,后者详细介绍了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四十四处。

因余钱不多,还产生了第二个想法:

对于已确定了的目的地和路费,为了提高效益,取得更大收获,当把沿途的著名景点一扫光。

这样,去桂林路上的南岳衡山,省会长沙和天下闻名的岳阳楼,都囊括于这次的旅行计划。

听说要去桂林,三十四中的同事,图书室的小方老师跑过来告诉我:“快到桂林的地方有个灵渠,是秦朝的水利工程,风景很不错。你一定要去。”

还热心推荐说:“桂林的米粉又好吃又便宜!”

得到这么重要的新信息,我高兴地谢了她。

7月15日10点50分,火车从汉口站开出。

第一次外出无比兴奋,小辈们观看车窗外不曾见过的风景,或嬉戏打闹,一整天乐呵呵。

晚上8点50分,列车到达衡山站。

衡山城已夜幕深沉,路灯昏暗。行走在寻旅馆的人行道上,睡意已浓,头靠在肩上的小嘉喃喃地说:“我要回家。”

他不知我们离家已有千里啦。

我们在南岳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看日出。在桂林象鼻山大象的鼻子和双腿间的浅水中蹚水而过,第一次震撼地参观了大溶洞七星岩,惊异马路上百米外的骆驼峰怎么会那么酷似骆驼。


梅朝宁在桂林象鼻山前


等候漓江游船时,摩挲清澈流水下的小卵石。在岳麓山的爱晚亭里和湘江的橘子洲头歇息。下到岳阳楼下面的洞庭湖里游泳,边想起《岳阳楼记》和柳毅传书的神话传说。


在漓江游船上,左起张洪刚、梅朝晖、梅朝宁


7月22日晚9点15分,返程的火车到达武昌站。


游历了七天,游览了这么多好地方,花费了多少?


可以吓现在的人一大跳:包括车费,住宿,饮食,门票等总费用加起来平均后, 每人84元。


一个人84元就可完成这样大规模的旅游?


如今买袋爆米花进影院看场电影就要这多钱。


许多人不信,我自己现在也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有账本为证。


在外旅游时我每日都有详细的开支记载和简要的记事。


看看从衡山顶下来到桂林阳朔三天里每天用钱多少,用了哪些钱:


7.17

扇0.75元 早餐  1.20元  瓜  1.10元  下山车票  6.00元 嘉鞋   1.53元    

点心1.12元  车上晚餐   2.10元  大庙门票 0.30元 衡阳公汽  0.49元

南岳—衡阳 3.60元 衡阳—桂林 18.9元


7.18

加快 1.50元 早点 1.00元 瓜 1.50元 旅馆费 4.50元

阳朔票43.80元  中餐  1.50元  晚餐  1.50元  嘉鞋    1.59元

画册 1.00元,七星岩门票 1.80元


7.19

阳朔,点心 瓜1.64元 早餐 1.64元晚餐1.56元南溪门票0.15元

至长沙车票32.1元,住宿4.50元,出入证,3.00元



细心的朋友看此账单时或会发现一个问题:17日小嘉买鞋一双,18日为什么又买一双鞋?

前两天查看此账单时我也发现这事:是不是记重了账?

看记事本上记事后我才明白:原来17日儿子失落一只鞋后,18日竟又丢失昨买的新鞋一只。

记事本上最后记下的一件事是:“ 对面坐的温州采购员,一人独吃一大西瓜。言在云南被人窃走1500元(划包),但此一趟可赚几万元 。”

为鼓励下辈人旅游,我对他们的旅费襄助一半。凡此数年。

1985年暑假的旅游大获成功,开心至极。各地奇异美丽的风景时时萦回心里, 当然也期盼着下一年的暑期旅游来临。

68元黄山游

1986年的夏天来到了,这次的旅游去哪?

还是风景最好最著名的。

黄山!那当是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

这次队伍扩大,除去年四人外,还增加了三哥的大儿梅朝荣和大哥的女儿梅桦。俨然一个旅游团了。

我们先乘长江轮船到安徽贵池,再坐汽车经水域面积为80平方公里的太平湖,于7月19日到达黄山脚下的汤口。

在从未到过的温泉里开眼界浸泡嬉玩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人字瀑。

时为阴雨天,刚下过一阵小雨,地上湿漉漉的。上下四周笼罩在一种紫红色的朦胧中。

抬望天空,满天乌云翻滚,一道瀑水从极高处泻下,遇一巨石后,分为左右两股,形成一个人字。近前的两股瀑水汹涌湍急,水花四溅,发出巨大而沉闷的低吼。

更让我惊异的是近旁的两座靠得很近,又尖又瘦的紫红色高峰。它们的下半截全隐在云中,乱云飞渡,时而两峰全被淹没看不见,时而云绕腰间,露出峰头一角或山峰全部,快速变幻,好似海市蜃楼,又似小时在小人书里看到的神仙府地,九重天宫。

仰望高空,两座仙山让我大为惊叹,恍惚迷醉,久久不能移目。

两日后游完黄山,方知让我沉醉的这两峰(紫石峰,朱砂峰)与山上群峰相比, 只不过是站立在红楼梦荣国府大门外的两个丫头。

当我们爬上黄山,行走在石阶路上,兴高采烈准备游览各著名峰头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一段下坡的石级上,兴奋的小嘉独自跑在前面,不慎绊了一跤,鲜血从头顶流出。

快乐瞬间变为恐惧与惊惶,望着渗血的头发,不知伤口厉害的程度,逶迤的山岭上哪儿去找医院?一过路人说三里外的某地有卫生所。

正当我们焦虑万分不知所措的时候,三男一女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我们身旁经过。

走在最后面的女子在走过几步后忽停住脚步,转身朝我们注视了一下后,便向我们走过来,女青年端庄秀丽。

三位阳光男青年也转过身来紧随其后。

四人仔细迅速地察看了儿子的伤口,一位青年将身后的急救箱移到身前来,他们竟带有急救箱,是医务室里常见的长方形的急救箱,里面器械药品应有尽有。

女青年细心地给儿子敷好了药后,一男青年轻轻地盖上块厚白纱布,又用三条长胶布将厚纱布在儿子的头上固定,三条长胶布和纱布组合成一个白色的王字。

四位青年紧张施救时,我识辨出他们胸前校徽上最后三字是 “ 医学院 ”。

头顶白色王字的小嘉重又变得活蹦乱跳,像掉在岸上的鱼又重被扔回水中。

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我们又开始了既定的游程。当然,每逢下坡的时候,我都将儿子的手攥在手中。

此事不可思议。

如果我是基督徒,一定相信那四青年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若这篇文章能被当年的那四青年看到,我诚恳而感激地再道一声谢谢。

我们快乐地游完了黄山诸峰。


迎客松前,左起前排梅朝荣、梅朝宁,后排张洪刚、梅朝晖、梅桦


这次黄山五日游的费用是多少?

平均每人68元。

怎么这样便宜?

那时黄山的门票只要2元。

而现在,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疫情时的2019年黄山门票是230元。



120元游青岛


1987年的旅游选定的目标是青岛。

这次旅游的同行人除小嘉,张洪刚外,还有妻弟罗毅与大姐的小儿子罗重阳。

滨海的青岛从小向往。沿途还有开封,济南,曲阜,泰山,崂山,徐州,郑州和嵩山少林寺许多景区可游览,好像打鱼时一网撒下,捞起满满一网。

开封很熟悉,开封有铁塔,——那是从小时玩的香烟盒中 “ 铁塔牌 ”香烟知道的。可到了铁塔跟前才知道看不到铁塔的塔基,它在多年前被泛滥后的黄河积沙掩没。

大相国寺也很熟悉,鲁智深在那里倒拔过垂杨柳,在那里和林冲相识。但在那儿没寻到菜园,也没找到鲁提辖的拔柳地。

济南 “家家泉水,户户垂柳 ”是从《老残游记》里知道的。

在浓密碧绿的柳枝下,我们依在石栏上,静静地观看趵突泉中那突出水面一尺高的水柱不停地翻涌趵突,感叹大自然奇迹。

来到曲阜,参观了孔庙,孔府。殿堂阔大气派,堪比皇宫。高阔肃穆的大殿里光线较暗但能清楚嗅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气息。

二十一年前的某一天,这里爆响起刀砍斧劈打砸声与口号声,升腾起呛人的焚书烟雾。

五岳之首的泰山,其登山石阶的宽大平整超乎想象。经斗母宫,升仙坊,十八盘后到达南天门,稍作喘歇观景后径上泰山极顶玉皇宫。

在孔子站立过的峰顶极目四周小天下。从高空俯看,我们数人当是石岩上的几颗微粒。

泰山上让我震撼的景点之一是碧霞祠附近的唐摩崖,宽五米高十三米巨大平整的岩壁上,满刻着唐玄宗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字体雄健,个个字大如斗。

这当是全国最大的碑刻了,且在千米高度。一千个贴金的大字集聚在一大块平整的岩壁上,成为蓝天下金光闪烁的壮观画图。



我们来到了青岛。

滨海的青岛早已神往。那里气候宜人,靠海的坡地上建有幢幢德国风格的小洋楼,整个城市道路整洁,公园漂亮,曾有许多文化名人在此居住。

然而这些未让我们顾及,我们到青岛的最大愿望是看海。

可以想象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对大海的渴望 。

《城南旧事》里小英子最喜欢读的一篇课文就是《我们看海去》。

1966年11月串联时到了上海。想看海的我查地图转了多趟车后来到高桥的海边。那天阴雨,天色灰濛看不了很远。且这里还不是真正的大海,只是长江的入海口。

出了青岛火车站的我们没找旅馆,带着行李就直奔海边,穿过浴场上的人群,将行李放在靠水的沙地上。我们终于看到大海,辽阔无边的大海让我们心胸顿时无比开阔,欣喜若狂如同阿里巴巴进入了宝洞。我们跳进海水,让近一米高的一波波的白浪将我们推搡;我们将小嘉头留在外面埋入沙中.......



去崂山的客车发动了。

青岛去崂山的公路有一长段特别美丽。右边是辽阔大海,岸边有着嶙峋的礁岩,左边一段距离之外,是峭峻多姿延绵不断的高山,风景堪拍汽车广告。生怕有一点遗漏,我目不转睛地欣赏难得美景, 无意中暼见中学生张洪刚,他正低着头专心致志地在看一本武打书。

很小就知道崂山,那是从《崂山道士》小人书里知道的,能穿墙破壁的道士让我钦佩入迷。我在不能遇仙的崂山上怅然地行走,边观赏和其它名山一样壮丽的风景。

回程路过徐州。这地名也是从小人书里知道的。《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册中有一册,封面右边的长方形框中有四个大字:《三让徐州》。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这诗句所言地,也在徐州。

游览了城南海拔142米,却蜿蜒起伏,林壑幽深,长达数公里的云龙山。苏东坡作太守时也常到此游玩。沿着高低的石路前行,我们一定踩踏过苏东坡的足迹。

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保卫黄河》的激昂歌声,让未见过黄河的我有着特别的向往。所以火车过郑州往复经过黄河大桥时,就特别留意观看。

桥下的黄河水面十分辽阔,河水黄浊,看似不动,却有着许多大小旋涡。与家乡边的长江水大不相同。

参观了郑州双塔后,我们直奔少林。

解放后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 伴有小和尚的情爱故事和郑绪岚的美妙歌喉 ,一经上映便风靡全国。我是1984年在武汉华中工学院露天电影场用五分钱的门票观看的。

《少林寺》的热映,也让千年少林寺的名声大振。

少林寺游览中让我花时最多的是寺西边国内规模最大,游人却不多的塔林。

这里共有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墓塔二百多座,散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墓塔有的高达数丈,有的高仅过人;有的纤瘦,有的厚实;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坍圮破损;随着年代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制式。

塔墓的主人们都历经了太平或战乱的年代。耳朵贴近塔砖,仿佛可听到墓主对各自经历的沧桑世界风雨人生絮絮诉说。



1987年暑假我们这趟十多天的大规模旅游,人均花费为:人民币120元。

难忘的旅程
——210元游兰州

1988年的暑期旅游是我和儿子两人去的,88是个吉祥顺利的数字,但我们在旅途中却遇到了麻烦。

这次旅游的最远点是甘肃兰州。

外甥梅晓鹏清华毕业分到那里并安了家,我们在那里有住处。

计划去时先游览华山,西安,天水麦积山;回程游览洛阳龙门石窟,中岳嵩山,顺便再游一回少林寺。

车到华阴县后,先游了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再往前行的路上要经过一段铁路,没有火车,我们在两条铁轨间的枕木和碎石上行走,忽然发现前面有一条四尺长的大蛇,正扭曲着身体向前逃去。

这是一条黄绿花纹相间的美丽的蛇,因是在碎石上,它跑得不快。我们三步并两步赶上去用石头将它打死,感觉为民除了一害。

现在想起来后悔。那蛇并未攻击我们,我们打死了它后也无法拿回家弄吃。那时的人没有绿色环境保护意识。

就在这一带的铁路,1968年我就读的武昌实验中学的一位校友王壮,遭火车撞击不幸遇难。

七岁的儿子很能爬山,两个多小时里,我们经五里关,毛女洞,青柯坪,百尺峡,登上电影《智取华山》中孤峰独耸,三面绝壁的北峰。

此后,过金锁关,游览了南峰与西峰。

西峰突出地出现在华山的许多图片中,悬挂在家庭的客厅或宾馆的大堂里,它巍峨高耸,一面是令人惊心的万丈绝壁。峰顶有“劈山石”,神话中的沉香在此劈山救母。

夕阳西坠时,我们来到了东峰下面的长空栈道,四周寂静无人。

在叮嘱好儿子在外等候之后,我步下十余级陡峭狭窄的石阶,来到凌空的栈道处。

栈道的跳板宽尺余,长近两丈。左边是万丈深渊,一失足成千古恨,右边紧靠岩壁,齐肩的岩壁上有两指粗的铁链数根,伸向前面。

我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前伸的脚踩上跳板时,担心跳板垮塌;也担心铁链断脱,一只手紧抓铁链确定牢实无误后,方才敢将另一只手向前伸出。

停顿时也曾试探向下观看,立即心脏紧缩,身体打颤,赶紧收回目光。平视远方则满目如海开阔,宇宙空明,有羽化登仙的感觉。

前行探索二十米后,小心翼翼地折回地面。

天色已暗,这晚我们就住宿在山上的一个庙观。

庙观的地点,名字,式样,宿费,主持的样貌,全都淡忘。只记得油灯朦胧的房间里光线灰暗,旁有几年轻人在铺上坐卧聊天,听内容知道他们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其中有没有人后来会成为张艺谋那样著名的导演或演员?

他们谈兴很浓,睡得很晚。

在西安临潼,我们游览了华清池。

在兵马俑,一不留神,小嘉沿土阶向下溜到了兵马俑坑底,那里可触摸到泥人陶俑,是工作人员工作的地方,外国总统亦可下到这里参观。

我赶紧将享受总统待遇的儿子从坑底唤起 。

为了培养儿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旅游时我让他帮拿一个塑料水壶,他对这项工作完成得不是很圆满:过一段时间就会不小心失手,水壶“嘭”地一声落地。

在碑林博物馆,除了满院无数珍贵碑石外,厅房里还有几个玻璃展柜,里面铺的白纸上面,陈列着好几枚大金饼,全如柿饼的大小与形状,黄亮灿眼。

我还从未见过这么大块的黄金,十分关注, 仔细观看。

这金饼货真价实,因旁边未标“” 仿制品 ”,不远处还有持枪的兵士站立。

忽然“ 嘭 ”的一声,小嘉手中的水壶落地,声震静寂的展厅。与此同时的瞬间,持枪的士兵“嗖 ”地冲临到我们面前,面色严厉的他看清楚是小孩的水壶落地后,悻悻地离去。

儿子的水壶不再落地。

我们遍游了西安各著名景点,包括咸阳的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游毕未回西安,直接买了晚上咸阳至天水的火车票。买晚上火车票可节省旅馆费开支。

晚上火车开动,在伏几休息的同时回味在西安几日的游历。

火车正常运行不久后忽走走停停,在乘客不安的猜测中,传来前方发生塌方的坏消息,往下将有什么情况发生?

我写有一文, 刊载在一家旅游杂志上,详述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

难忘的旅程

1988年8月初,我带着七岁的儿子,踏上了西行的旅程。此行的路线是由武汉经华山,西安,最终到达兰州,并准备在途中的天水作一日的停留,瞻仰闻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

旅途可谓一帆风顺,连最险峻的华山也得以平安上下,至于西安各处,更不用说了。参观完茂陵后,8月7日晚从咸阳登车继续西行。列车缓缓开动,凌晨三时可到天水,游完麦积山,后天即可到兰州。刚才还兴奋地数着山洞的儿子已进入梦乡,此时,睡意也涌上我的心头。

发生了意外

“下雨了! ” 有人大喊一声。果然,窗外淅淅沥沥,雨越下越大,闷热的车厢里顿觉得凉爽起来。可是不久,列车就走走停停,以致完全停了下来。此时外面 一片漆黑, 只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响,伴着疲倦与期待,我与别的乘客一样 ,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醒来时,天已大亮,火车原来是停在渭河边上。湍急的河水,从狭窄的两岸旁山峰间奔泻而来,汹涌翻腾,发出巨大声响。我们的火车离岸近在咫尺,遥望山头,但见白云缭绕,远近望不到一户人家。

列车终于又启动了,据说前方道路修复。从地图上看,这里离天水大约一百多里,如果顺利的话, 一个小时就可到达。然而好景不长,列车没走多久,又停在一个看不到几户人家的葡萄园小站上,同时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前方渭河站段山体滑坡,塌土五,六万方。

进,还是退?

下午二时,列车广播响了:“由于前方滑坡,上级决定 本次列车开回宝鸡待命。” 完了,西行计划就这样泡汤!

忽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从这里到天水只有一百里路,越过滑坡处,走到天水,怎么样?

但又一想,不行,七岁的儿子能走这一百里路程吗?而且这一带如此荒凉,旅行袋里的食品只够一餐了!然而,退回去吗?西行计划就全完了。最后我想,步行,就算用两天吧,况且,听说还有抢险车要往前开,若能乘上,还可少走些路程呢!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心,背着行李,牵着儿子,走出车厢。

步过塌方处

正当我们焦急等待时,一位列车工人走过来,指着远处一列车叫我们快上。啊!不知什么时候开来了这辆抢险火车,上面满载着推土机,掘土机和头戴安全帽的抢险工人。就象满载着坦克,士兵的战车开赴前线一样。列车上还上了一些被阻的乘客,他们的目的地就在附近不远的地方。车开了,望着车下飞快退去的枕木,我才渐渐轻松下来。

抢险车开过两个小站,在渭滩站停下,不知何时再向前开。已是下午五点多钟,前方站是柏杨,离此地十六里,滑坡处就在离柏杨一里远的地方。

我看离天黑还有两,三个小时,便带着儿子,毅然开始跋涉。走了一段路回头一看,那些旅客也不再干等,远远跟在我们后面。但没过多久,人们便赶上了我们。


步过塌方处,途中在铁路边休息。前面是渭河,太阳已偏西


涉过一道浅浅的溪滩后,看见不远处有座铁路桥梁,天色已暗了下来,我们沿着铁路前行。忽然,前面出现了一团黑影,隐隐约约听到嘈杂的人声——啊!滑坡处到了。


眼前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象:铁路被两三米厚的泥石盖没,中间还横插着残木断树,整个滑坡地约有一二百米长。戴安全帽的抢险工人都蹲在路左的土坡上,看见我们,招呼开了:


“瞧这孩子,真不简单!” “辛苦了!”一位工人把儿子接上坡,又叮嘱 我:


“等一下再过去,前面马上要放炮了,快蹲下。”


我问工人:“为什么还要放炮?”


“崖壁上还有些松动的土石,不知什么时候会塌下,索性炸掉。”


“什么时候可以通车?”


“这次塌方可真不少,用推土机把土推到渭河里,大约要一星期吧。”


炮声响后,我们告别工人,在掩埋着铁轨的塌方土上继续前行。刚才放过炮的崖壁上,几位指挥人员正在那里用手电筒照射高处崖壁上的爆破处。


我们走到滑坡处的另一端,这里也聚集着不少工人,正在安装照明设备,高音喇叭不断,一片忙碌景象。再往前走不久,我们到了柏杨车站。


天亮了,该吃早餐了,但食品昨天已全部吃光,我让儿子等着,独自来到食堂,见不远处一间房的门口,一位青年干部正在用餐,便拿出钱来,请他帮我去食堂买一点干粮。不料这个青年推开钱,抓起桌上的两个馒头硬塞到我的手里。等我回到儿子身边,却见他双手捧着一个半斤重的大馒头,掰开的馒头里,肉块夹得鼓鼓囊囊,两位女工正在与他逗着玩。


她们告诉我有轨道车开向后方。


果然,轨道车不久就来了,是送下夜班的工人回后方去的。


“ 大家挤一挤,让这爷俩上来!” 一位女工看见孩子就喊起来。立即,车上有人接过儿子,放在当中的工具堆上。


轨道车开了,我们终于离开了滑坡的地方。望着迎面而来的一个个山洞,望着飞快退去的树木,象脱离雷区的士兵一样,心中感到无限欢畅。


二十分钟后,我突然看见一条公路,一条洁净平展,青黑色的柏油公路,就象海上漂浮多日的人看见陆地一样。轨道车停了下来,工人告诉我,这里已是社棠,有汽车可乘了。


谢别工人,我们登上了宽敞,漂亮的大客车。听司机讲,昨晚连夜运送了受阻旅客好几趟。汽车穿过热闹的社棠镇区,向天水开去。望着繁华的商店和拥挤的人群,我心中涌出一种安全感,一天多茫然焦虑的心绪一扫而光。


如愿以偿


天水街头一派繁忙景象,到处感到铁路中断的影响,路旁停着各单位的车辆,挂着 “天水=宝鸡 ”的字牌,司机用话筒竞相招徕乘客,不过票价上涨了几倍,卖到三十五元一张 。


我们乘上了去麦积山的汽车,车出天水一小时,麦积山已遥遥在望,仰望撼人心腑的凌空栈道与巨佛,一天多的辛劳终于得到了补偿。


《旅游天地》1990年5期



像唐僧西行,度过这一劫难后,我们终于到了麦积山。

离天水火车站三十公里的麦积山,高142米,孤峰独起,形状奇特,酷象麦收后农家堆起的麦积(麦垛)。



“中国四大名窟 ”分别为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与它们有两处不同:

一:那三石窟窟底开凿于地面或离地面不高处。

而麦积山成百上千的石窟凌空开凿在山峰的悬崖峭壁上,低的距山基二十米,高的离地八十米。各洞窟间栈道相连,栈道多层,纵横相通。

行走在并不算宽的栈道上,向下看心怖,往前看栈道交错处常不辨其路,且那时的栈道还有破损狭窄须小心下脚处 。

二: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的水成岩,不宜精雕细刻,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

夙愿实现。儿子从山下出租的骆驼身上下来后,我们辞别麦积山,向兰州而去。

在外甥晓鹏家,得到了极好的款待与充分的休息 。

休息一天后兰州旅游开始。

在游览 “ 天下黄河第一桥 ”时,第一眼就感到两个惊奇:

这里的黄河好窄小!与汉口汉水的宽度差不多,跟郑州段的黄河无法比。

这座铁桥既短又钢梁纤细。这当是与“万里长江第一桥 ” 的武汉长江大桥相比,两者都是钢做的。

然而晓鹏告诉我:长233米,宽7米的兰州铁桥是1907年清朝时用30万两白银建成的。

铁桥由德国泰来洋行商人碦佑斯承建,造桥的所有材料,包括每一根铁条, 一颗螺钉乃至刷桥的油漆,全部由德国运来。

在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 它们先由海路运到天津,后转铁路运到郑州,然后再用骆驼,大轱辘车等运输工具送到兰州,30万两白银中,运费就占14万。

工程艰难得无法想象!

我肃然起敬,对那年代的甘肃人民,对为建桥出过力作过贡献的所有中国人与外国人。

忽也想到,一百多年前,中国尚处积贫积弱的时代,而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人,壮志满怀,自主开放地与洋人合作,在黄河上将铁桥修起,完成这么巨大,利民,亘古未有的工程,这是不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发轫?

晚餐后坐到沙发上,晓鹏告诉我;“ 舅舅,这里还有个炳灵寺值得一游。”

炳灵寺石窟名声在全国四大名窟之后,排名第五。

第二天清晨,我便和儿子坐了长时间的汽车来到永靖县刘家峡水库的码头边,等船来开往水库那头的炳灵寺。

那时码头荒凉,没有什么房屋建筑,沙石的坡地上,也看不到什么人。

等了一会,却等到一个到令人沮丧的消息:渡船今日因故停航。

就这样遗憾地与炳灵寺失之交臂。—— 2014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时间已过去三十四年。

有些事情,失去一次机会就永远失去。

“洛阳女儿对门居。” 这是唐诗中觉得新奇,印象颇深的一句。

从兰州回武汉途中,我们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停留一天,为便捷,参加了当地 “洛阳一日游”。

那天我们的旅游车出发最晚,游完白马寺,抵达龙门石窟的时候,已是黄昏,别的旅游车全部开走,偌大龙门,只有我们少许游人。时刚下过数天大雨,伊水浩荡,天空地阔,龙门石窟一派庄严肃穆。

身旁一公里长的崖壁上,上千洞窟像龛里的万尊石佛,默默又好奇地注视着我们从它们的脚下依次安静走过。

又去了一次少林寺。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再进少林寺之前,花功夫攀登了海拔1440米的嵩山东峰太室山。清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立碑赋诗。

游宋陵是车过巩义县境时,时见车窗外田地里有许多颇为高大的石人石马临时起意的。

巩义地处郑州和洛阳之间, 这里有着我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多最完整的宋陵。几乎北宋所有的皇帝均埋葬于此。

宋陵地下部分历史上屡遭破坏盗掘。但地面石刻数量多,保存完好。仅现存在帝后陵前的石刻望柱,各种动物各类人物即有五百多件,陪葬的亲王大臣墓上千件。

所以这里的田间地头,果蔬庄稼旁边,常可见石兽,石柱,石雕的将军,大臣等。坐公汽在郊区行驶,窗外不远处常有高一两丈的前朝石刻物件赫然出现,每次遇见我都觉得稀奇,引颈观看。而车上当地人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五年后的1993年,看见《文汇报》上的 “教育园地 ”,觉得儿子1988年游华清池一事可记,遂奉稿一篇,亦当1988年旅游中的一篇游记。

华清池里钓鳝鱼

现在的家庭都注意开发儿童的智力,我去西安旅游时,为了让孩子见见世面,也就不辞辛劳地带上了七岁的儿子。

车出湖北境界,就很少见到波光潋滟的河塘湖池,车窗外偶尔见到些小河,只是河底一点点涓涓细流,且浑浊不已。

然而,我们在黄土高坡上竟又见到了江南景致。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华清池:骊山脚下,亭台楼榭,湖水盈盈,垂柳拂岸,荷花满池,水则清澈见底。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古今多少游客慕名至此!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故事,还有那半山腰间西安事变中的“ 捉蒋亭”,那骊山之巅的“ 烽火戏诸侯”处,可给儿子增长多少历史知识与见识。

可惜儿子对这些并无多大兴趣,透过熙熙攘攘的游人,两个站在池边的孩子却引起他的注意。这两个孩童,九,十岁的样子,晒得黑黑的,显然是当地的,正拿着一根线,在往水里钓什么东西。我走过去一看—— “ 啊!一条鳝鱼。”

只见水面下一尺深处,一条粗大的鳝鱼正从池边石墟里探出头和几寸身躯来。

再看那两个小孩的“ 钓具 ”,却简陋得如同儿戏:一根弯曲的大头针针头上系着一根细线,针尖裹着一截蚯蚓。那鳝鱼则懒洋洋地 , 对眼前之物既不畏惧,也不太感兴趣,慢慢地将头缩回洞里,又慢慢伸出。

儿子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帮着轮换着拿着线头试试。——像这样能钓到鳝鱼?我想。

然而没过多久,一阵欢呼,那鳝鱼竟被他们钓起,在泥土地上拼命地扭动着身躯。


儿子快乐无比,兴奋的情绪持续到我们从华清池离去,这是城里孩子难以获得的经历。与成年游客的情趣不同,华清池的鳝鱼比杨贵妃给他带来更大的乐趣。

我虽然还有些为孩子没有用心地去欣赏华清池里的名胜古迹而惋惜,但也从中悟出个道理,刚才的希冀——要七岁的孩子对杨贵妃感兴趣,显然脱离了儿童的年龄,心理实际。不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替代甚至泯灭孩童的兴趣与爱好,否则,家长失望,孩子也痛苦不已。

事情还有个小小的结局。

两个月后的一天,儿子放学回到家里,书包还未放下便说:“ 今天上课,老师要我们写作文,题目是游公园 。我问老师可不可以写华清池。”

“ 老师怎么说?”

“ 老师想了一下,说可以。”

我感到一阵欣慰,华清池没有白去。

《文汇报》1993年1月15日



1988年旅途中遇到塌方突发事件,带来麻烦与担心,心情沮丧。可经过努力后柳暗花明,出现转机好运,事情圆满解决,感觉更大欢乐。

旅途中这样的意外经历比按部就班的正常旅游常能让人见到从未见过的场景,增长更多的见识,就如风雨之后见彩虹。


梅长钊专列
高中上了五年半,政治课令人困惑
梅长钊:误入八宝山
梅长钊:苍凉的归途
 梅长钊 :武汉五中教工宿舍忆往
梅长钊:父亲日记,记录忍辱年代
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无奈
梅长钊:忆母亲,大爱绵长风雪夜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两岸际遇
梅长钊:右派岳父与老同学朱九思
梅长钊:世说今语二十六则
1959年,我在马路上挣到7分钱
梅长钊:穿越55年的重逢,
隔世的悲戚与喜悦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在路上

高文军:我们在黄山邂逅邓小平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孙毅安:梦回天山,

那个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地方

侯建刚:1980年暑假南中国壮游

朱新地:人生很短,旅途很长,

1990年代西行漫记

朱新地:搭上军机独自飞进西藏

 邹坚峰:坐着火车去拉萨,

漫山遍野的张大人花

李培禹:怒江大峡谷的花儿盛开了

严向群:三晋访古,追寻大师的足迹

苗建武:眼望天际线,我们守望着

严向群:自驾北国摄游记

严向群:你没有见过的长城,是这样的

何迪:抓住生命的瞬间

陈红兵:同样在景区留影,

她为什么闲庭信步娴雅静美

浙君子:动物 · 谐趣瞬间

浙君子:抵制色诱的另外一个世界

浙君子:长焦镜头下的亘古高原

浙君子:八达岭看不到的长城大片

余浩:晋中掠影

余浩:老百货商店

余浩:最后的副食店
余浩:蒸汽火车带走我的少年梦想
余浩:秋游石钟山
余浩:西泠印社走笔
余浩:赴滕州"拜会"毛遂孟尝君
余浩:游荆轲塔
余浩:谒骆宾王墓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