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边塞诗之盛唐高适诗歌赏析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含答案)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默写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诗句理解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词语运用与句子排序题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汇编

2021年上海高三一模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2020、2021上海十套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古诗默写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名著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测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0上海高三二模古诗汇编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4分)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2)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

(3)卢伦《塞下曲》中“      ”借助对于弓箭和将旗的描写侧面表现了将军的威武。

2.(3分)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身处春秋鼎盛的伟大时代,我们高中生应当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B.广陵、甘棠两位,都有武艺,他们的英雄胆略被当时之人所推许,真是难兄难弟

C.他的口才有目共睹,一旦说起来,总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D.他们也不负众望,在各种危险环境下,快速地提升着自身的战斗素养。

3.(3分)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写了对夕阳的整体感受;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日落的过程;最后通过对太阳下落时色彩变化的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各个阶段的特点。

B.专家委员会对这一问题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她的声音很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她只是没有发挥好,她很有潜力,应当录取。

C.人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或稀罕,或普通;或别人赠送,或自己选购;或来自异国,或出自家乡。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二、阅读70分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其特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

实际上,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其早期的思想文化成果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物活论”倾向,就是把世界上各种事物理解为具有灵魂和活力的有机整体,比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学说,等等。近代科学出现之后,机械论世界观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了用物理和化学规律解释生命有机特征的“还原论”,比如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就曾认为“动物是机器”,后来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尽管有些哲学家如莱布尼茨、怀特海、汉斯•尤纳斯等人一直在从不同角度研究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但对现代社会发展影响有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称为“相互联系的思维”。他指出:“象征的相互联系或对应都组成了一个巨大模式的一部分。事物以特定的方式而运行,并不必然是由于其他事物的居先作用或者推动,而是由于它们在永恒运动着的循环的宇宙之中的地位使得它们被赋予了内在的本性,这就使得那种运行对于它们成为不可避免的。”这里的的核心明是“位”,它决定了事物在有机联系的网络中所具有的“内在的本性”和应有的特定运行方式。如果它追求不适当的位置,或不以应有的方式运行,就会受到有机联系的网络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失去其现有地位。这种对事物本性的理解,简单地说就是将对象事物放到世界的普遍联系的网络中加以认识,用事物之间各种有机联系来规定对象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这同西方传统文化将对象事物孤立起来进行“定格”考察的逻辑分析方式是大相径庭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成果之中,有一些能够表征事物有机联系动态过程的范畴,是西方逻辑分析的思维框架较为缺乏的。如果仅看这些范畴原初的含义,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们可能会认为它们没有科学根据,早已落后过时。可是如果从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角度看,就会发现它们之中包含着合理成分,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比如“生”,其本意是小草在地面上萌生,不仅表示生命的存在,而且可以引申为“生成”“生产”“生活”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将其提升到道德的层面,提出“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这种理解就具有远远超出西方文化对“生命”理解的深刻含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阳”“五行”范畴,从其最初的含义看比较简单,不具备作为科学原理的价值。但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其进一步的应用中展现了新的理论价值,这就是作为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模型。在说明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有机联系、自然经济条件下各种产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阴阳”和“五行”都不是西方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或元素,而是表征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范畴,能够展现以往人们容易忽略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以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成果之中相关范畴的理解,都可以用于揭示事物内部和外部很多隐蔽的有机联系,有助于了解各种有机体的关系和演化规律、各种有机联系的存在方式、有机体内部结构的协调机制、有机体的发展空间和活力,给出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具有西方文化难以替代的理论价值。尽管一些西方思想家也曾关注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比如莱布尼茨、黑格尔、柏格森、怀特海等人努力揭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推演再现这种有机联系,但现实生活中大量需要直观体验才能发现的有机联系仍然被忽略。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成果在把握事物有机联系方面的优势,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也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无论在现代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处理涉及事物有机联系的问题时,都存在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将这类问题变成不考虑其有机联系的纯技术性问题,用简单生硬的方式加以处理。比如,一些地方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就是监管和罚款,治理城市秩序的主要办法就是警示和惩戒,国际上“反恐”主要依赖收集情报加上军事打击。因此,有些问题久拖不决,难以根治。如果从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入手,有可能发现事物许多隐蔽的有机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新的思路和对策。

(1)下列哪一种说法不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的表现   

A.天人合一

B.道法自然

C.物竞天择

D.物我两忘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李约瑟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的特色,并为之命名解释。

B.虽然西方思想家关注过事物有机联系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任何合理的理论阐释。

C.中华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思想,对于需要直观体验才能发现的有机联系有其优势。

D.中华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能最终解决当今国际上的“反恐”问题。

(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西方早期“物活论”和中华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同一的。

B.近代西方由于自然科学的兴盛,偏好用自然科学的规律解释世界上的一切。

C.中华传统文化中“太极”、“气”这些概念都能揭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D.现代中国并未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这一思想资源。

(4)第段用了“生”和“阴阳五行”两个范畴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请分析作者在论证这两个范畴时是否能够充分证明观点。

五行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按照中医理论,五脏和五色对应,所以豆有五色,各益五脏:红豆(赤豆)补心、绿豆补肝、黄豆(大豆)补脾、白豆(芸豆)补肺、黑豆补肾。但是按照西医理解,这些只是食物,不仅不能入药,也谈不上能够治病,有些吃多了甚至能致病。

(5)请根据本文提出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的认识。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个与平日无异的傍晚

佐雅•皮尔扎德作 沈一鸣译

 

傍晚。女人望着窗外的街道。

每一次值夜班的傍晚,临去医院前,她都站在窗边等待放学归来的女儿。

这个两居室小公寓正对着十字路口,坐落在一条小商铺林立的街道边。女儿总是在十字路口的对面下校车,抬起头,望向窗子,朝女人挥挥手。女人也会挥挥手,望着女儿,她正在等待信号灯变红,汽车都停下来,然后她再穿过马路,回到家里。望着女儿的时候,女人想:“她的外套都短了。”又或者:“她的书包都旧了。”女儿的鞋子远远地看不太清,但是她知道,应该给女儿买双新鞋了。

母亲和女儿白天里只有这几个小时能够见到彼此。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她一大早就得离开家。那时候女儿还睡着,她会在厨房的小桌子上放张字条“记得喝牛奶。”又或者,“从学校回来的路上买一点馕。钱我放在桌上了。”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她很晚才能回到家。医院非常远,有时,母来到家的时候女儿还醒着,睡意朦胧地同母亲说上几句,然后就上床了。有时,母亲会看到留在厨房桌上的字条:“我买好馕了。”“你要记得吃晚饭。”“我今天听写得了满分。”

周末对于母女俩来说是一周最美好的日子。她们从梦中醒来,一起吃早饭,一起出门购物。女儿一只手拎着空篮子,甩得高高的。她的另一只手握在母亲的手里。满载的篮子总是由母亲提着。周末的下午,如果天气不错,她们会去公园。女儿玩耍,母亲则坐在凳子上,读杂志和报纸,织毛衣,或者仅仅是坐在那里。有时,她会和女儿赛跑。“看谁先跑到那棵松树前!”以前,女人没有刻意地使劲跑,女儿便赢了。现在,有时候即便使出全力,还是女儿赢。女人想:“她真的长大了。”每次在镜子前梳头的时候,她都看到自己的白发又多了几根。

上夜班的那些个星期,下午,女儿从学校放学回来直到女人出发前往医院,她们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在一起说说话。女人会讲一讲在医院的经历。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被她描述得那么搞笑,女儿简直要笑晕了。女儿也努力为母亲讲一些好笑的经历,关于学校,关于同班同学,关于在校车和街上发生的事情。母亲笑了,女儿也感到很开心。

女儿放学回家还有一段时间。女人想起来还有几件衣服没洗。她去洗了衣服,拧干水,拿来准备挂在窗前的几根晾衣短绳上。

街上传来汽车的鸣笛声。不是通常的喇叭声,是那种有节奏的鸣笛。她探出头望去,看到一辆白色汽车,装饰着鲜花和丝带,车尾则堆满了白色银丝。她长舒一口气,把一双少女袜挂在了晾衣绳上。十字路口的灯变红了。婚车和同行的汽车占满了整个街道。他们停在那里,不住地按喇叭。很多只手从车窗中伸出来,挥舞着,拍打着,街边的行人们目光都望向这婚车。女人挂起一件衣服,朝街道上看去。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两个女人、几个孩子正穿过人行横道。他们的注意力也被婚车吸引了。一个老妇人手持篮子,拄着拐杖跟在他们后面。她骨瘦如柴,驼着背,只盯着脚前,缓慢地迈着步子。过街的两个女人、孩子们与老妇人的距离,每刻都在拉大。女人正想要把最后件洗过的衣服摊开,灯变绿了,那两个女人和孩子们穿过了马路,站在人行道上看着婚车。孩子们用手指着老妇人,就那样笑着。老妇人走到了婚车前。婚车按着喇叭。两边的汽车都踩着按喇叭。后面的汽车也是如此。喇叭声的间隔越来越短。洗好的衣服在女人手中被揉成一团。老妇人仍然站在路中央。几只手从车窗里伸出来,示意她赶紧走开。老妇人只顾盯着脚前。人行道上的行人们也对老妇人指指点点,边笑着。女人把头靠在窗棂上,看着老妇人。一个穿深色西服的男人从婚车上走下来跑到大街中央,他几乎是抱着老妇人穿过了大街。汽车鸣着喇叭开走了。十字路口又恢复了平静。在大街那边的人行道上,老妇人缓缓地走着,盯着脚前。

女人的眼睛望向校车站。女儿已经站在那里了,朝着女人的方向看着,笑着。女人抬起那只抓着洗干净的衣服的手,向女儿挥舞,之后,很快便放了下来。女儿的注意力并不在窗子上。洗好的衣服掉在了地上。女人捡起来。她感到左脚的鞋子夹脚。她闭上双眼。又睁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向公寓门走去。

女儿笑眯眯地走进来。“你好!”她拥抱并轻吻了女人。女人伸出双手环抱着女儿的身体。女儿依然在笑。

女人缓缓拍起双手,问:“考得好吗?”她平静地离开女儿,走向厨房。鞋子还是有些夹脚。

女儿不知所措地站了一会儿。她的眼睛落在地上那件揉皱的衣服上。

女人的声音从厨房传了出来:“晚饭小扁豆抓饭准备好了。”

(1)小说主要写的时间是“傍晚”,但是在第④⑤段却分别写了“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和“周末”发生的事,请分析④⑤两段的作用。

(2)小说中对于女人,有时直接称呼她为“女人”,有时称呼她为“母亲”。请结合内容,分析第段中“母亲”和“女人”不同称呼的作用。

(3)小说第段不断在女人的动作和街上的事故两个场景中转换,请赏析其效果。

(4)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一个与平日无异的傍晚”中“无异”的含义。

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

B.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

C.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

D.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描写了诗人和乡人由乍见之悲转为相见之喜。

B.“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

C.“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表现诗人希望乡人立即答复自己问题的迫切。

D.“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表现诗人将很快动身回乡且归隐故园的愿望。

(3)《唐诗选》中评价此诗“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围绕此评价加以赏析。

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业盐筴,侨寓淮安。父修龄,以诗名家。若璩幼多病,读书闇记不出声,年十五,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研究经史,深造自得。尝集陶弘景、皇甫谧语,题其柱云:“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暇日。”其立志如此。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讹,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尚书古文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

康熙元年,游京师,旋改归太原故籍,补廪膳生。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试,报罢。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即为改定数条,炎武虚心从之。编修汪琬著《五服考异》,若璩纠其谬,尚书徐乾学叹服。及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开局洞庭山,若璩与其事,若璩于地理尤精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四书释地》五卷。及于人名物类训诂典制,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又据《孟子》七篇,参以《史记》诸书,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著《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手校《困学纪闻》二十卷,因浚仪之旧而驳正笺说推广之。又有《日知录补正》,《丧服异注》,《宋刘攽李焘马端临王应麟四家逸事》,《博湖掌录》诸书。

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疾革,请移就城外,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舁之出,安稳如床篑。康熙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九。世宗遗使经纪其丧,亲制诗四章,复为文祭之。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佥谓非若璩不能当也。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注释]盐筴:盐务。浚仪:指王应麟,《困学纪闻》的作者。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淮安   

改归太原故籍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沉潜三十余年   

A.深沉

B.潜伏

C.深究

D.隐居

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   

A.抵押

B.询问

C.验证

D.评判

(3)用斜线(/)给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共三处)。

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

(4)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疾革,请移就城外,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舁之出,安稳如床篑。

(5)文章多用侧面描写表现阎若壉的人物形象,请加以举例赏析。

(6)请根据文中阎若壉的言行,推断《清史稿》的作者会把他收入哪一种类传   

A.循吏

B.文苑

C.儒林

D.艺术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大医精诚

(唐)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不殆哉!若盈而之,虚而之,通而之,塞而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巘。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选自《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有删减)

 

(1)可填入第二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其

B.乃

C.则

D.而

(2)按照顺序填入第二段①②③④处的词应该是   

A.加

B.减

C.损

D.益

(3)作者说自己“志存教济,故亦曲碎论之”,曲碎的意思是“细碎,亦指琐碎的事务”。请举例分析作者“曲碎”之论。

(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三、写作70分

9.(70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练习曲送给老师评阅,老师指出其中某个和弦不合规则。学生说:“老师,您的作品也是这样用的。”老师干脆利落地回答:“我可以,你不可以。”这位老师是贝多芬。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应用10分

1.【解答】故答案为: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稠)

(2)纵豆蔻词工(重点字:蔻)

(3)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重点字:鹫)

2.【解答】A.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句中指时代,对象错误。

B.难兄难弟:原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句中语境是“都有武艺,他们的英雄胆略”,不合语境。

C.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句中指“口才”,指“说”,不合语境。

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使用正确。

故选:D。

3.【解答】D.“好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故前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其他选项都正确。

故选:D。

二、阅读70分

4.

(1)C

(2)C

(3)A

(4)作者在分析“生”的内涵是注意到了“生”的引申义,以及上升到“道德层面”的含义,并指出它超出了西方对于“生命”的理解,但是在论证中没有具体分析“生”的这种多层次的含义是如何揭示对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握/没有分析它的现代价值。

第二个充分。作者在分析“阴阳五行”的时候,指出了“阴阳五行”联系了人的各种现象与农业生产活动、自然条件等多种关系。它既是整体上把握有机联系的思想模型,又具有现代价值。

(5)示例:我认为本文论述传统文化整体把握事物有机联系,展现出超越西方的对事物直观体验,理论价值的解读,有实际意义。同时也需要现代科学的辅助。正如材料里中医把身体与食物的内在联系,从五行的角度表征事物功能,有合理性,但西医所言多吃有害也需加以考虑,因此在实践中,这种整体把握抽象为理论,也需科学手段互为补益。

5.

(1)以插叙(补叙)的方式,第段写“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母女很少有机会见面时的互相关心照顾,第段主要写“周末”时母女一起购物游玩,两段既表现了母女感情融洽,也交代了“每一次值夜班的傍晚”是工作日时母女难得在一起的时光的原因,对于母女这是很重要的时刻,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2)称呼为“母亲”,是女儿的视角,表现出母女关系融洽,周末是母女幸福美好的日子,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心、奉献;

称呼为“女人”,是社会、性别的视角,表现出女主人公身处社会环境中的自强、自怜等复杂的情感;

小说使用“母亲”“女人”两种不同的称呼,符合人具有多重身份的特点,都传递出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赞美之情。

(3)女人洗衣服、晾衣服、观察自己女儿回来、看到马路上的情景;老妇人过马路太缓慢,影响婚车前行,被人指点、嘲笑、催促。

作用:触发了对年老不可避免的忧伤;引发女人心理变化、波动;引发自己曾经美好的回忆;女人过去和未来的写照;两个视角以互相穿插交织的行文方式,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感受到女人心理的波动和造成波动的原因,引起更加强烈的阅读感受。

(4)“无异”首先是外在的无异:体现在这是一个与平日没有不同的傍晚,一切都是一样的,女人等女儿回家,女人望着女儿,女人向女儿挥挥手,女人问候女儿。最后女人心理状态又回归平常,生活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

其次暗含一种内在的“有异”:情绪有异:由往日的平淡变化成对生活的感触良多;氛围有异:有前文的欢快变化成后文的叹息;女人对生活的理解有异:从感觉白发生到真正晚年生活的不易。

6.【解答】(1)A。

(2)B.“‘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孺子”错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意为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的情况,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的情况。是作者在向同乡的人发问的内容,并非在拜访。

(3)诗中所问从亲朋宗族到园池树木,全面地表达了对故乡情况的关切和思念,叙事委曲周详,风格清新自然,从琐屑的提问中,显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只问不答,给读者留有无穷回想余地。

 

译文:

       漂泊在外已多年,岁数大了还不能怀乡。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皱过眉头一起握手,止住眼泪一起饮酒。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弯腰俯身地问起孩子们。衰败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旧日的庭园如今还在不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石头上总会生长青苔。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7.【解答】(1)“侨寓淮安”翻译为“寄居在淮安”,故“侨”翻译为“寄居”。

“旋改归太原故籍”翻译为“不久改为归属太原故籍”,故“旋”翻译为“不久”。

(2)“沉潜三十余年”翻译为“潜心研究三十年”,故“沉潜”翻译为“深究”。

故选C。

“昆山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相质”翻译为“昆山的顾炎武用所撰写的《日知录》来询问他”,故“质”翻译为“询问”。

故选B。

(3)“世宗在潜邸闻其名”中主语为“世宗”,谓语为“闻”,宾语为“其名”,该句主谓宾完整,故在其后断开;“延入邸中”,“邸中”为“延入”的宾语,二者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后断开;“索观所著书”中“所著书”为“索观”的宾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故在其后断开。综上断句为: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原文翻译为:世宗尚未即位,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

(4)疾革,病情危急;就,靠近;以……为……,把……当做……;舆,车;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施,加;舁,抬;床篑,床板。译文: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把大床当做车,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安稳的像如床板一样。

(5)由“海内名流过淮,必主其家”以及“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尚书古文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可知其人治学严谨、言之有理;

由“编修汪琬著《五服考异》,若璩纠其谬,尚书徐乾学叹服。及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开局洞庭山,若璩与其事”可知,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阎若璩,编写《一统志》时让阎若璩参与,侧面凸出阎若璩的博学审慎;

由“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可知,世宗尚未即位,就听闻他的名声,并延请入府,索要他所写的文章并大大赞赏,写出了阎若璩的名声之大、才学之高;

由“世宗遗使经纪其丧,亲制诗四章,复为文祭之。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可知,通过皇帝遣使料理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表现皇帝对其的看重,也写出了他的真才实学;

由“佥谓非若璩不能当也”可知,通过众人的评价写出了其博览群书,精细审慎的治学态度。

(6)根据文中阎若壉的言行可知,他是严谨的、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有较多的儒家作品流传于世。“儒林”即儒家学者之群。

故选C。

 

答案:

(1)寄居;不久

(2)C;B

(3)世宗在潜邸闻其名/延入邸中/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必称善

(4)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把大床当做车,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安稳的像如床板一样。

(5)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阎若璩,编写《一统志》时让阎若璩参与,侧面凸出阎若璩的博学审慎;

世宗尚未即位,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写出了阎若璩的名声之大、才学之高;

通过皇帝遣使料理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表现皇帝对其的看重,也写出了他的真才实学;

通过皇帝的悼诗以及大家对其评价,即除了徐若璩不能相称,写出了其博览群书,精细审慎的治学态度。

(6)C

 

参考译文:

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代以盐务为业,寄居在淮安。父亲阎修龄,凭借作诗成为名家。阎若璩小时候多疾病,读书暗暗记住不发出声音,十五岁,凭借商籍充补为山阳县学生员。阎若璩研究经史,深入学习有自己的心得。曾经收集陶弘景、皇甫谧的语句,写在他的柱子上说:“对于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认为是莫大的羞耻;当别人问倒这个东西的时候,心里没有一天的安宁的。”他立志像这样。海内的名流经过淮安,必经过其的家。二十岁的时候,读《尚书》到古文一共二十五篇,就怀疑它们的错误,潜心研究三十多年,于是全部得到了它们的症结所在,写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用经典古籍,一一陈述它们的矛盾的原因,古文的错误清楚了。所列出的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的《尚书古文冤词》千方百计的排挤,最终不能留用强行的言辞改变正确的道理,那么有依据的言辞先确立就不会失败。

康熙元年,游学京师,不久改变归为太原故籍,充补廪膳生。十八年,参加博学鸿儒科试,落第。昆山的顾炎武用所撰写的《日知录》来询问他,就为他修改确定多条,炎武虚心听从他。编修汪琬写《五服考异》,阎若璩纠正他的错误,尚书徐乾学赞叹佩服。等到徐乾学奉皇帝的命令编写《一统志》,开篇写洞庭山,阎若璩参与这件事,阎若璩在地理上尤其精细审慎,山川地势,州郡沿袭变革,了如指掌,撰写《四书释地》五卷。等到对于人名物类训诂典制,做事一定要追究它们的根本,说话一定要讲求他们的其依据,广泛参考相互见证,多有所全部彻底地了解。又依据《孟子》七篇,用《史记》诸书进行参考,写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又写了《潜丘札记》六卷,《毛朱诗说》一卷,亲手校正《困学纪闻》二十卷,沿袭王应麟的旧作纠正错误做注解推而广之。又著有《日知录补正》,《丧服异注》,《宋刘攽李焘马端临王应麟四家逸事》,《博湖掌录》等书。

世宗尚未即位,听闻他的名声,延请入府,索要并观看他所写的书,每进献一篇,一定称赞。他的病情危急,请求转移靠近城外,把大床当做车,上面加上青纱帐,二十人抬着出去,安稳的像如床板一样。康熙四十三年,去世,当时六十九岁。世宗犹遣使料理安排他的丧事,亲自作诗四章,又写文章祭奠他。有云:“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大家说除了徐若璩不能相称。

8.【解答】(1)A.“其”置于句首,和“哉”用在一起,加强反诘语气。选项填入恰当。译文:难道不是很危险?

B.“乃”,可作连词,于是;也可作副词,才;或可作副词,竟然。不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选项填入不恰当。

C.“则”,可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不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选项填入不恰当。

D.“而”一般作连词,可表顺承、转折、并列等关系,不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选项填入不恰当。

故选:A。

(2)本题可采取“语境分析推断法”来推断。后文中有“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翻译成“这些治疗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却看到他更加危重了”,说明前文是一些错误的治疗方法。如果实证用“减”“损”之法就不是错误的治疗方法了。根据这一点,第一空可先排除BC项;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虚证却用泻法治它”,用“损”比用“减”好,强调程度更深,据此可排除A。

译文: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

故选:D。

(3)解答本题,主要是结合观点,从文章中去找例证。通过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观点和例子之间的关系。从以下方面作答:孙思邈非常重视医生的品德,他认为一个医生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比如第三段作者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作为医者,当抛却个人的私欲,有大公无私之心,能同情患者,身担重任。

孙思邈认为医生要有普度众生、公平待人、舍己为人、感同身受之心。比如第三段作者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要医者不管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待人,当至亲看待。

大医要有博爱之心,不能杀生求生。 比如第三段作者说“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作者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不能损害个体生命,做有利自己的事情,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4)本文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诚于患者,心系苍生。

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必须言行审慎。这些论述主要在第一第二段。第一段中说: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意思就是医者要用心精细,精通医道。第二段中说: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意思就是,学医的人必须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勤勉不倦。

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诚于患者,心系苍生;大医要有普度众生、公平待人、舍己为人、感同身受之心;大医要有博爱之心,不能杀生求生。这主要在第三段文字中。第三段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说: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作者既谈医术,又谈医德,这些理论与思想,对行医者有巨大的思想意义。

 

答案:

(1)A

(2)D

(3)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

比如第三段作者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说明孙思邈非常重视医生的品德,他认为一个医生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

比如第三段作者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说明医生要有普度众生、公平待人、舍己为人、感同身受之心。

比如第三段作者说“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说明大医要有博爱之心,不能杀生求生。

(4)本文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诚于患者,心系苍生。

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必须言行审慎。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诚于患者,心系苍生;大医要有普度众生、公平待人、舍己为人、感同身受之心;大医要有博爱之心,不能杀生求生。这些理论与思想,对行医者有巨大的思想意义。

 

参考译文:

       晋代学者张湛说:“经典的医方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但寸关尺三部脉象有浮、沉、弦、紧的不同;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这些治疗方法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你希望他能痊愈,我却看到他更加危重了。所以医方、占卜,是难以精通的技艺。既然不是神仙传授,凭什么能懂得那深奥微妙的道理呢?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危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畜牲是低贱的,而认为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杀害畜牲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更远了。我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确实就在这里!其中虻虫、水蛭这一类药,市上有已经死了的,就买来用它,不在此例。只是像鸡蛋这样的东西,因为它还处在成形前的状态,一定遇到紧急情况,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这才是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如果有病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别人都不愿看的,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不能产生一点不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志向。我志在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