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别诗鉴赏40首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古诗的人物形象鉴赏百题汇编

古诗的景物形象鉴赏百题

古诗的事物形象鉴赏60题

古诗的内容与情感的概括百题(北京版)

咏物类古诗鉴赏40篇

不同主旨古诗鉴赏之用典

十一月的游玩与放逐(讲义版)

不同主旨古诗鉴赏的借景抒情

羁旅行役诗鉴赏40首


送别诗1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旅中送迁客

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注】灵均:屈原之字。屈原,楚国贵族,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遭遇。

B.诗歌描写送别场景时,“落日”“秋风”两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赴北上,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此词当作此时。铜雀,指铜雀台,杜牧诗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这里指南宋灭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

(1)“酹江月”是    ,它的另一名称是    

(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B.“忍见”实为“不忍见”,写出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凄惨景象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C. 上阕最后两句用“空”字突出悲壮苍凉,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内涵相同。

D. 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3)邓剡作此词后,文天祥也有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其内容与邓词有诸多相和应答之处,请从两词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4)请简要分析“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三句,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出文天祥怎样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 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荆南人,王维好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自己的朋友送行的场景。

B.“拂荆扉”实写好友乘舟上路,不久后便回到家里,叩开自家的木门。

C.尾联诗人认为,好友的落第只是偶然失败,不要感伤于知音的稀少。

D.这是一首送别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

(2)本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鹓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注释】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天上,指朝廷。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

(2)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下列诗句 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3)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荆门别张天觉  魏泰

秋风十驿望台星,想见冰壶照座清。

零雨已回公旦驾,挽须聊听野王筝。

三朝元老公方壮,四海苍生耳已倾。

白发故人来一别,却归林下看升平。

【注】张商英,字天觉,北宋崇宁初年遭诽谤罢知亳州,大观四年复召用,回京路过荆门,魏泰从襄阳去会他,分手时写了这首诗。台星,喻指执政大臣。周公旦因流言受成王疏远,真相大白后被请回主持朝政;东晋谢安因谗言受猜忌,野王弹筝献歌为他辨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秋风”点明送别的时间,“十驿”极言襄阳至荆门路程之长,渲染了离别的伤感。

B.前两句写诗人从襄阳赶来荆门跟张商英会见,推想他必能澄清当前的时局,表明了诗人对张商英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

C.颔联借用周公旦和谢安的典故暗指张商英洗清冤屈,会重新受到皇上的重用。

D.颈联表达了诗人作为三朝元老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四海苍生对未来局势的莫大期待。

E.这首诗不以意境取胜,而以叙事、抒情见长,诗句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增添了诗的韵味。

(2)有评论者认为此诗具豪放之风,试结合尾联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明•高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注】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年)。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灰左司郎中沈某同行。《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泪日:“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此处代指明朝都城南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B.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人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C.函关指函谷关。颈联实写汪广洋沈左司一行从容度过函谷关,驻马西岳华山,遥望云天。

D.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

E.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摆脱了送别诗的一般格调,全诗用典贴切,气魄宏大,堂皇整饬。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8.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着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高着:高明的招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B.“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C.下片对四位历史人物,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D.“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棋头”一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亡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惯。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借使:即使。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相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2)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0.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兵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注】宝庆元年(1225)四月、陈子华奉命前往真州就任知州。当时真州靠近抗金前线。章:商议。太行兵百万、曾人宗谷驾驭:南宋爱国将领宗泽通过收编太行山农民义军充实了抗金队伍。投戈、下拜真吾父:义军领袖张用在江西起事,岳飞以书信晓渝,张用见书信后说“真吾父也”,随即投降。祖生:祖逖,东晋人,曾收复黄河以南土地。新亭挥泪:西晋灭亡后,西晋士大夫们曾因思念故国而对泣新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人开篇便提出怎样抗击金人、收复失地这一问题,邀陈子华一起商讨,词人如此安排,使词作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B.词人将宗泽团结太行山农民义军积极抗金与如今的当权者对金人畏如蛇虎进行对比,强调了词人的抗金策略与抗金决心。

C.“君去……真吾父”几句化用典故,写京东豪杰将像当年张用投降岳飞那样归顺陈子华,表现了沦陷区义军的抗金热情。

D.“应笑……新妇”几句写权贵们胆怯得像躲在车中不敢见人的新娘子,不敢上前线,流露出词人对他们的鄙夷之情。

E.一般的送别词注重渲染离愁别绪,这首送别词与众不同,全词没有渲染离愁别绪,且正面写送别的只有末尾两句。

(2)下片中画横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方回:贺铸字。周密此处以方回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阙前三句阔大而凄凉的景象与上阙中“叠鼓清笳”的欢乐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结合,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情感。

(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荛:樵夫,这里代指普通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 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不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 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 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 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 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 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2)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 简要赏析。    

1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神子•恨别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彭城:徐州。清泗与淮通: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背归鸿,去吴中”,写词人想象离开徐州奔赴湖州途中的情景,词人因把徐州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所以内心自叹不如归鸿。

D.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E.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2)晚清词人况周颐曾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苏轼的这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分析。

1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汾城王主簿

[唐]韦应物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

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

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注】带印,掌管印玺,指王主簿少年出任,回到旧游之地汾城任职。情人:这里指友情深厚的人。禁钟:宫中的钟声。

(1)本诗的体裁是    

(2)“禁钟春雨细”写雨里钟声,以春雨细密写钟声轻细,这种将表示甲感官感觉的词语用于乙感官,将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的修辞称为通感,下面诗句没有运用通感的是    

A.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          (窦叔向《春日应制》)

B.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孟浩然《秋登万山》)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D.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王建《江陵即事》)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据此赏析诗中画线句。

1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

C.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初秋可抵达被贬之所。

D.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劝慰和激励,也流露出对官场黑暗的强烈不满。

E.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构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

(2)《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17.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凭:烦请。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临时休息、住宿的地方。词人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像在馆舍中辗转漂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愁苦之情。

E.词的上片写自我悲痛心情的缘起,并扩展到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时复杂难遣的悲情。全词语言沉郁苍凉,抒情曲折委婉,令人慨叹。

(2)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那些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野人:乡野之民,农夫。筠笼:竹笼。细写:轻轻倾倒。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1)分析首联的作用。

(2)后人评价本诗“小题大作,托兴深远”,请简要概括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0.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首联说趁离分别还有时日,要转进时间赏遍周边的美景。

B. 颔联“重有金樽开”一句表达了李白对于再度豪饮的强烈期待。

C. 颈联中一个“明”字使作者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一丝明丽的色彩。

D. 作者最后以飞蓬自比,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

(2)故事中和“秋”字搭配的意象多数情况下都表达悲凉之意。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个意象不同的一项是    

A.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C.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D.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3)“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东晋道士,入罗浮山炼丹)。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在当时为李白写下的一首《赠李白》。结合诗句的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古诗文中,用典是非常易见的写作手法。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        。”,写到了荒淫亡国的陈后主;陆游《书愤》中用“        。”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2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京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两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注】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实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贱,弃面改嫁。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

(1)本诗前六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

2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吴仲俊

[宋]吴锡畴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老来同。

 

【注】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作恶:指忧郁不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2)“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杜二甫:即诗人杜甫。泗水:水名。徂徕:山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3)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滟滪: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

B.颔联用典贴切。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

C.颈联实写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

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李剑州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李剑州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E.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

(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灵州李判官

杜甫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

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将军专策略,慕府盛材良

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将军,指平叛主将郭子仪。材良,指李判官这样的有才之人。中兴主,指唐肃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茫茫”写叛军占地之广,“腥”字则流露出作者对叛军的强烈憎恶。

B.颔联描写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交战情形,“血战”“氛迷”侧面烘托战事的惨烈。

C.诗歌前四句记述时局之乱,交代送别的背景,也为此次送别平添了几分沉重。

D.诗人赞美将军长谋略、幕府多良才,诗意陡然一转,洋溢着乐观昂扬的情绪。

(2)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元二使安西》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外送友人游边

崔涂

我泛潇湘浦,君行指塞云。

两乡天外隔,一径渡头分。

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

不堪来去雁,迢递思离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送”字点明事件:友人游边,诗人送行。“湖外”则交代了地点。

B.首联所写内容关涉到诗人和友人,点出两人前往的地点不同,方向相反。

C.颔联运用夸张手法,将“两乡”与“一径”对照,写出分离后相距遥远。

D.尾联直抒胸臆,以来去的大雁不堪忍受别离自比,抒发了别离友人的痛苦。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令狐相公赴太原

白居易

六纛双旌万铁衣,并汾旧路满光辉。

青衫书记何年去,红旆将军昨日归。

诗作马蹄随笔走,猎酣鹰翅伴觥飞。

北都莫作多时计,再为苍生入紫微

[注]令狐相公:指令狐楚,此诗写于作者送令狐楚入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之时。六纛: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北都:指太原府。紫微:指帝王官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旗严整肃穆,兵士列队陪侍,首句渲染了令狐楚出行时仪仗的威严。

B.第二句写令狐楚此一去前路光明,既饱含颂扬之意,也满怀不舍之情。

C.第二联对仗工整,“青衫”“红施”色彩鲜明,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D.马蹄疾走,诗笔纵横,苍鹰高飞,觥筹交错,烘托出送行的豪壮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

【宋】苏 轼

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

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夺官遣去不自觉,晓梳脱发谁能收。

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

君知远别怀抱恶,时遣墨君消我愁。

 

【注】墨君:古人称竹为君子。文与可善画墨竹,常赠苏轼。夺官:熙宁三年,文与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陵州,即陵阳。怀抱恶:心情难受。

(1)苏轼在诗中称赞文与可        的品格。(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诗句赏析本诗的抒情手法。

2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苏九德别

(南朝)何逊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

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

踟蹰暂举酒,倏忽不相见。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注】苏九德为作者友人。偃:当作“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写作者与友人关系亲近,近在咫尺,却日夜思念,以此比衬别后之情。

B.“踟躇”两句叙写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离别时的迟迟不舍及匆匆离别的遗憾。

C.诗中“青袍”、“团扇”具有季节特征,应当是作者离别时眼前所见的友人之物。

D.后四句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向明月和春草倾诉对远隔天涯的友人的思念之苦。

(2)请结合全诗赏析“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句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3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樊侍御之金陵

[明]谢榛

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

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

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

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注]二水:指秦淮河与长江。经国者:管理国家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没有直抒离别意,而是起笔不凡,实写作者所见金陵景象之雄浑开阔。

B.颈联中“冰雪”“风尘”具有象征意味,刻画了一个清贫廉洁、忧国辛劳的官员形象。

C.本诗以反问句作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一读难忘。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一洗寂寞悲伤之态,没有缠绵悱侧之情。

(2)请任选个角度赏析颔联。

(3)同为送别诗,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较,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

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要去凭吊屈原,实际上暗示朋友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对仗工整,注重色彩,用冷色调渲染了离别的心情。

C.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友人之作,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若为:怎堪。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C.诗歌运用典故,把杨少府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了才华。

D.“青草瘴时过夏口”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陈师道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注释: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秃翁:《汉书•霍去病传》:卫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故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仁安不肯去。又,《灌婴传》:“与长孺共一秃翁。”秃翁指失势的灌婴,老而且秃。这里是作者自指,言外之意是说自罢颍州教职。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吴先生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先生与诗人兴趣爱好不同。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

B.“惭吾子”指愧对苏轼。“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人谁恕”三字,指诗人对时议偏向朋党感到愤慨。

C.“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

D.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该诗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朴挚中有慷慨,处逆境而无悲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意具体分析。

3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张谓

铜柱【注】朱崖道路艰,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风寒。

由来此物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注】铜柱: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朱崖,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韩说曾为横海将军,两人都曾率兵南征。獬豸冠:御史所服之冠,獬豸,类似羊的神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铜柱”“朱崖”代指穷荒僻壤、道路阻险而遥远的南方,在这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

B.颔联以“珊瑚树”与“獬豸冠”对举,互文见义,写这些珍贵的东西以此来显示汉唐国力强盛。

C.颈联详写险远难行,情景交融,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

D.全诗紧扣御史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录事赴饶州

皇甫冉

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叫沙汀不可闻。

积水长天随远客,荒城极浦足寒云。

山从建业千峰出,江至浔阳九派分

借问督邮才弱冠,府中年少不如君。

[注]录事:低级官吏,相当于今天的秘书,低于掌书记。饶州:在今江西,治所在今鄱阳。建业、浔阳,分别指金陵和江州,即今天的南京和九江。督邮:汉代官名,职责是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归太守管辖。唐官制无此官名,这里代指地方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交代了送李录事赴任时的季节与天气,纷纷大雪渲染了凄冷的环境。

B.颔联动静结合,描写李录事旅程中所见之景,实为诗人想象,点染了旅途之苦寂寒冷。

C.颈联对仗工整,交代李录事此次去饶州要经过金陵、江州等地,暗指赴任路途之遥远。

D.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收到言简意赅、含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2)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

王安石

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

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

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

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

 

注: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朱轓,古代高官之车,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金节,诸侯使臣的符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

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

C.颈联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的情怀。

D.本诗以送别为题,着重描写离别场面、路途遥远,抒写与王詹叔的离别之情。

(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

3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

(唐)张籍

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归去唯将新诰牒,后来争取旧衣裳。

山桥晓上蕉花暗,水店晴看芋草黄。

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

(1)上面这首诗的体裁为    。诗题中“及第”的意思是    

(2)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李馀喜悦心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3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本诗作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作于开成4年(839)春,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3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生憎:最憎恶。

(1)下列对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前四句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

C.“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是诗人对景伤情的缘故。

D.尾联中的“剑南春色”,是诗人眼前的风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诗歌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请结合诗歌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

4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B.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D.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送别诗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C.“格调相同”错误。《旅中送迁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天涯若比邻”,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故选:C。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 yuan获取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