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觉

其他

在甘加我们创造了无数个此刻 | 24善行者游学记

--我希望超越以前那种糟糕的感受体验“诸法空相”就算知道结果是“空”我也要全心全意去完成它--缘
8月18日 下午 1:32
其他

行走高原|24年甘加生物多样性探索亲子营招募

入住饱含藏地风情的民宿酒店,与草原相邻,默认一组家庭为一个双人间,若有特殊需要,请联系小助手。品尝当地阿佳们制作的的特色藏餐,营养均衡,同时也会在草原上野餐,亲自动手烹饪不一样的草原风味。安全保障
5月24日 下午 8:35
其他

2024甘加草原游学 │ 长饮之后,去远方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绿色的海洋向天边延伸,这里是中国西部的瑰宝——甘加草原。它是一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体验。在即将到来的夏季,我们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独特的草原文化生态游学之旅,去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感动。自然之美甘南,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之一,素来被称为“小西藏”。而甘加草原,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陈在甘南的大地上。甘加草原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有着草原、湿地、森林、湖泊、溶洞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甘加草原是一个孕育着美与生命的地方,在此,你不仅能眼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也能收获“马蹄踏得夕阳碎”的震撼。甘加草原还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有至少2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此安家,当地牧人与野生动物在此地和谐共处了上千年。甘加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他们把人类看作客观环境的产物,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文化之美公元1709年的夏天,第一世嘉木样俄旺宗哲大师途经夏河甘加:“抬目远观龙山如大象横卧,凤山松林苍翠,脚下的河水呈右旋海螺状自西向东蜿蜒而流。”这不正是藏族人理想中的圣境吗?于是甘加千户便将扎西奇(甘加卡加部落的冬季牧场)献给嘉木样大师建立了拉卜楞寺。如今拉卜楞已然成为藏地安多地区的一处“文化都会",既是佛教圣地,又是经济中心。在这里还有象雄王子创立的雍仲本教的显密双修十八秀钦道场之一的作海寺,也有安多地区唯一女活佛的道场——智格尔寺(也称白石崖寺),无疑是一处多种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之地。人之美生态文化游学的背后是甘加草原的环保志愿者牧人们多年以来的执着与坚守,他们多年前意识到了甘加草原存在的生态问题,以从源头解决当地环境问题、促进保护与发展并行为理念,通过公益环保行动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志愿者们在由善向觉的道路上行走着,以守护众生家园作为起点,致力于创建“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开设草原猛禽认知教育,把课堂带到草原上,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获取生态知识;协助牧人制作毛毡手作,实现牧场中再就业,让她/他们掌握一种手工技能扩大经济收入;开展草原环保游学,深度体验草原文化,实现传统知识与科学文化的碰撞共进。牧人、孩子、游客,还有你与我,都能在其中获取养分、实现成长,所以这里也是一所“甘加草原学校”,我们每一位都是它的学生。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所有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草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并行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甘加牧人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共同的探索课题。甘加草原典型动物大鵟
4月17日 下午 7:08
其他

草原的孩子、草原的欢乐

这次尕藏南杰我们要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开展今年的自然教育活动。作为草原的孩子,我们从小就在自然中受到很多教育,但是,像城里孩子上的那种自然教育我们也是从来没有体验过,并且自然教育的对象是自己家乡的孩子、主题是作为游牧民族最应该熟悉的“四季轮牧”,就更加觉得,此次“任务”无比艰巨,我和尕藏南杰(下面简称尕南)也非常重视,足足做了三天的准备。
1月19日 下午 6:19
其他

从看客到过客|助学十周年

从看客到过客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善觉的公众号,知道有一群来自不同空间、职业、文化、信仰的人,在共同帮助一个地域、一群孩子。整天被工作压死在办公室里的我,偶尔被人肉推送才去看里面文章。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并也许是某一张照片、一个镜头吸引了我,我心中有了那么一丝丝愿望,想要去那片地,去见那群人,去做一些事。抵达夏河后,首先给我当头一棒的是我自己。无知是自信根源,健步如飞、提箱上楼、跃跃欲试的兴奋过后,是严重的高原反应,有多大脸现多大眼……对我刚刚好,既让我老老实实做个正常人,又不至于太给别人添麻烦,还能完成关键日的工作。活动的前期准备我没有参与,无论是礼物的拣选、活动的内容还是流程的安排,现场其实就大概知道要做什么——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但开始和大家一起布置场地、分装礼物,就莫名的紧张起来。待活动正式开始时,孩子们已经整齐的站在学校的空场上了。整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我几乎唯一的任务,就是用相机记录(由于高反其实也没拍几张),我就是一个透过取景器的看客。我看到,学校老师老练并不容置疑地指挥着孩子们,还报与真诚的微笑;我看到,阿克脸上慈眉善目的笑、恭身弯腰抚慰那些孩子;我看到,带我来的那两个家伙(据说社恐)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孩子们中间;我看到那个多才多艺黑黝黝的音乐老师那浓浓的憨笑;我看到大人们把一份份礼物交到孩子手中,孩子们一个个深躬答谢;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灿烂、渴望、喜悦、惊讶、满足……没有被训练出的伪装,有的是直白与真诚,真诚到让我觉得脸红。我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让孩子们如此的满足,而日复一日融入进他们的东西,让我觉得是如此的奢侈。也许,绝大多数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不会有任何改变,在祖辈间延续的生活方式,也几乎是一定要重现于他们身上。但是,也许一次小小互动和陪伴,能为孩子们埋下一颗种子,哪怕只有一颗能够发芽。我很庆幸能踏上这片土地、面对这里的人,让我能有机会帮助(其实这次我什么也没投入)那些在时间上、物质上我可以帮助的人,而不是像卢梭那样空谈大爱。智者说,世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我很敬佩“善觉”中这些坚持了十年的人们,我更敬佩阿克、老师他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于他们,我不过是云云中的一名过客,只不过在刹那间感受到了一点什么。图片
2023年12月10日
其他

AI藏地|“燃灯日”,缅怀宗喀巴大师圆寂的604周年

生生由胜宗喀巴,为作大乘知识力,愿于佛赞善稳道,虽刹那顷不暂舍。藏历十月二十五日,雪域藏地的“燃灯日”,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涅槃日。今年藏历和农历十月二十五恰逢同一天,在这殊胜的一天,后世佛寺会举办祈祷大会,信教僧俗自发的供养酥油灯,祈愿大师的慈悲与智慧长久留世,引导世人脱离苦海。时光如梭,轮回不息,大师的精神不曾离开过高原上的有情众生,伴随着人们对世界表征方式的发展,如今我们也可以用AI的方式来缅怀大师圆寂的604周年。值此殊胜日,共同祈愿世间众生都寻找到内心的智慧和觉醒,享有平和满足。AI👆:大师降世前的吉祥的征兆AI👆:大师脐带上的鲜血滴到土中,长出了一株菩提树AI👆:大师从小聪慧好学,极具佛根AI👆:大师离开家乡,去往拉萨求学AI👆:大师向各个派系的高僧大德认真求学佛AI👆:大师在山洞中深入冥想AI👆:大师向僧人和信众讲经传道AI👆:信徒供养酥油灯缅怀大师(一)AI👆:信徒供养酥油灯缅怀大师(二)AI👆:信徒供养酥油灯缅怀大师(三)AI👆:信徒供养酥油灯缅怀大师(四)最后,想起一位阿克说过的一句话:“以前藏人往往会更加善于缅怀亡者,而不是迎接新生。因为在这一世闭上眼的那一刻,也就是这种利他方式的终结,但在后人的缅怀中,我们的价值依旧在延续”。所以,在这一天,我们不仅要纪念宗喀巴大师兴盛佛法,感化众生的贡献;更应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诱惑和浮躁的时代中传承大师的菩提心,早日消除错觉愚执的污垢。AI绘图/文案/排版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转山——邂逅秘境山水,窥见心中自由|2023志愿者记

转山2023.7.26晚上十点,我们最终决定明天要去转山。也许是游牧民族的特性,在草原上大家总是说做便去做了。临时准备,立刻出发。我们要转的是智格尔神山(白石崖)的内圈,从营地朝北方遥望便可以看见,它横亘于草原之上,遥远、神秘。(营地北部的智格尔神山)对藏人来说,转山是一场神圣的仪式,能够洗清一生的罪孽。转山路线呈圆形,代表着无尽的轮回。因果循环,世间万物变换,神山始终屹立在那里,虔诚的人们在转山的途中邂逅山水至纯至美,亦可遇见心中的佛性。但对体力一般的我来说,转山固然神圣,但更是一场毅力的考验,从上山到下山,“放弃”一词始终盘旋在我脑中。上坡路上午9:30,我们一行八人从大峡谷的西侧出发,一路向上便可到达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长寿坡的坡顶。起初我还有些许自信,以为转山不过就是爬两三座山罢了。随着海拔逐渐攀升,每十步我就要停下来喘气休整。一路上是布满碎石的土路,走起来十分艰难。在转山路上勒毛草教给我一种省力的爬坡方式——Z字型爬坡法,通过斜向上缓慢步行可以减少陡坡的压力。我原认为这样是在绕路,不如慢慢直线前进节省体力,但在勒毛草的强烈推荐下我尝试着走Z字,确实轻松了不少。走到一个用木头搭建的简易木门处,牧人老师向我们介绍木门的右边是转山的路,左边是转场的路。他站在门的中间,左脚踩着转场的路,右脚踩着转山的路,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长久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赖着智格尔神山,一望尽是青草黄花的原野上,牧人们不需地图便能找到这条转场、转山的必经之路。一路上我们沿着石沟前进,石沟上还有轮胎的印记,我原以为是牛羊拉的木板车,直到一辆摩托车从我们身后驶来,才知道即使这样抖的山路也能开着摩托车到达。不过我们是前来转山的,必须徒步行走才算是善行。又向上走了一段路,牧人老师告诉我们接下来到山顶的路不能说话,不能停下,不能回头,这样才能集中精神,身、语、意三者全都投入到转山的善行中。我抬头望向还有一段不短距离的山顶,一时之间甚至想直接躺下一路滑回山脚。但还好同行的伙伴都放慢了脚步,我们慢慢向上行进。拉则我们继续向上走,体力逐渐透支的我看着长寿坡顶的经幡,向同行的伙伴询问:“是不是还有二十分钟就到了”,每次都得到充满笑意的肯定回答。经幡就在眼前不远处,我却知道二十分钟是肯定到不了的,但只要想着二十分钟后就能到,我便有了继续向上的冲劲。一个又一个二十分钟后,我们终于抵达了长寿坡的坡顶。长寿坡的坡顶有一处插箭的地方,是用石块堆积成丘形,四周围上栅栏,张挂经幡。此处被视为山神的住所,藏语音译过来是“拉卜再”。简单休整后我们点燃桑烟,将提前准备好糌粑、酥油、鲜奶、净水等祭拜山神的供品撒在桑烟堆上。桑烟的味道是有些微苦的,闻到桑烟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转山并不仅仅是绕山徒步,更是带有传统神圣色彩的活动。我们沿着挂满经幡的“拉卜再”顺时针转行,念着“拉加罗”将龙达撒向天空,伴随“嗷哈哈”的吼声将龙达献给山神。龙达也就是风马纸,在方形的纸上印有骏马和经文,骏马背负宝珠,四周印有虎、狮、鹏、龙,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撒风马时一只高山兀鹫从我们头顶上空飞过,距离近到我们可以看清它羽毛上的花纹,看清它展开的双翼,伴随着一些风马纸,它又飞向远方。(向天空撒风马)牧人老师说我们要感谢山神将我们送到这里,而不是自己走到这里,所以要插箭,向山神献上龙达,这既是对未来风调雨顺的祈祷,也是对能平安到达山顶的感谢。在这样的思想中暗含对大自然的敬畏。我们常认为科技发达就可以应对自然的变化,污染了环境没有关系,反正科技可以净化被污染的水源、土地,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缺少敬畏。在我们撒完龙达准备离开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将龙达卷向天空,就好像是山神对我们的回应。丢手机离开“拉则”,我们走进了一片山谷,谷中有溪水潺潺地流淌着,我们停下用杯子接了一些清凉的溪水。原本我有些局促,不太想喝溪水,但看见溪水清澈见底,我还是接起一杯溪水饮用。溪水是清凉的,微微有一丝甘甜,最自然不过。山谷中有一处自然形成的文殊菩萨佛像,我们向他磕头诵经。文殊菩萨是知识智慧菩萨,作为学子,我对文殊菩萨业有所了解,也希望文书菩萨能够保佑我未来是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于是我又多磕了三个头。山谷中的路并不难走,我们一路说说笑笑便走了很远。坐下休整时我突然惊觉手机不见了,仔细检查后我想往回寻找。出于安全考量,周叔与我一同返回寻找。那时我只觉得自责、生气、担心等情绪使我的脑子一团乱麻,我想我就是来捣乱的。(折返路上捡到的牛或羊的骨头)往回走了两公里左右,又路过了文殊菩萨的佛像,我祈祷菩萨保佑我找到手机,不要连累同伴一直等待我。继续往回寻找,我一步也不敢停下,终于在路边的草坡上找到了手机。我和周叔又立刻向前追赶大部队,路过文殊菩萨的佛像,不知道是不是我多磕的那三个头起了作用,我向菩萨深深鞠了一躬。真是魔幻的经历,大概我是在白石崖丢手机又找回来的第一人吧,转山还是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向更高处狂奔由于折返寻找手机,我的体力已经所剩无几。离开山谷后是一片向上的草野,我走不了几步便要停下来大口呼吸,小腿肌肉也十分酸疼,得知此处是最后的上坡路,我闭上眼睛向前走去。(走向最高处)勒毛草牵住我的手说她要拉我上去,走了没两步又告诉我不如跑过去。我看着不远处的山顶,和勒毛草一起奔去更高处。风在耳边呼啸,我甚至跑过了勒毛草,一个人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原野上狂奔。那一刻我的心里是空旷的,自由和风填满了我的每一个毛孔,我们都笑出了声。停下后心跳有些过速,平复了好一阵才继续前行到最高的山坡。从最高的山坡上向前望去,是一条大峡谷和远处的崖壁,仔细观察还能看见正对面的崖壁上有一群藏原羚,峡谷间还有不少猛禽、鸟类时不时飞到我们的视野中,我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山崖对面的藏原羚)在山顶上再次向天空撒风马后,我们一行人坐在白石崖顶上,吹着自由的风,三句两句地唱着歌。所有身体上的疲惫都被壮观的景色缓解了,躺在柔软的草甸上,我想我的瞳孔中一定倒映着天空的颜色吧。下坡坐下休息了好一会儿,我们继续前进,不过接下来的路都是下坡路。临走前大家调侃我千万别把手机落在这儿,我赶紧再次检查随身物品,如果真的又掉东西,接下来的路可不能折返了。从山顶往下的路极其险峻,甚至没有肉眼能看到的路的痕迹。我们只能跟着经验丰富的当地牧人往下行进,走他们走过的地方。有一段路极其陡峭,那片崖壁上没有植被,只有裸露的岩石。我几乎是坐着下去的,两只手紧紧抓住身边的崖壁,用脚试探着往下走,全身都向后躺,用背部贴紧崖壁寻求安全感。(当地牧人们走在最前方)这是我走过最陡的路,我不敢往下看,也不敢看风景,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踩稳每一步。同行的当地牧人们走在陡坡上却如履平地,三步并作两步,一下子便走出很远。崖壁上也会有一些相对平坦的平台,我们可以站到平台边缘的位置观赏风景。当天下午白石崖上空飘着不少的云,刮着大风,隐隐有下雨迹象。我们站在平台最边缘,闭上双眼,张开双臂,拥抱着白石崖的风雨。报父母恩从最高处一直往下,走过一段陡峭的山路,我们坐在草地上休整,这时牧人老师告诉我们刚刚那段陡峭的路是在报父母恩。走这段路也不能说话,不能回头,不能停下,身语意必须全部投入这段善行中。虽然不能说话,但鼓励转山的人们大声唱颂六字真言,足够虔诚的人甚至会在下山的路上一路磕长头,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甘加挖蕨麻(下):知足高原人的水与草

终于到达了阿妈德吉的营地,四周一片开阔,除了她和邻居三三两两的小帐篷,没有任何建筑物。她和两位邻居在溪水不远处隆起的草甸,蹲在一片牧草较为稀疏的褐土山坡上,据说这里夏季会水草丰茂。当我们向她们走进,几十只为一群的小麻雀(བྱིའུ་ཏེ།)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在甘加挖蕨麻(上):夏季牧场的快乐,妙不可言

自从去过了甘加的夏季牧场之后,我就对那儿的风景念念不忘。作为驻扎在地的环保志愿者,每天早上吃糌粑粥(或者我自己带来的麦片当地羊食)的时候,我都会问我寄宿家庭的阿姐和叔叔,“今天去不去夏季牧场?”(དེ་རིང་དབྱར་ས་ཨེ་འགྱོ།)这天早上,隔着铁炉,嘎让叔叔摇了摇头,说现在不去;卓玛阿姐爽快地回答说,“去,去给我阿妈送药去,你去吗?”我冲了两个拳头,高兴地说“你去我就去!”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转塔那些事儿

一个没有飘雪的午后,拉木措拉着来到她家里的邻居女孩德吉,进了主屋对面没有烧火炉的小屋子,冰冷中,两个女孩开始翻箱倒柜。她们开始挑选,“好利源”巧克力派,“你喜欢吗?”,装进袋子里;“喜滋滋”花生糖,“这个呢?”,放了回去;“鲜C”葡萄果冻,“我的最爱!”扔进袋子里;真空包装辣条,“这个不要了吧”……很快A3纸那么大的“Just
2023年10月28日
其他

དེ་རིང་སྤྱི་ཟླ༡༠ཚེས༢༣ཉིན་ནི་རྒྱལ་སྤྱིའི་གསའ་ཡི་ཉིན་མོ་རེད་ཟེར།

དེ་རིང་སྤྱི་ཟླ༡༠ཚེས༢༣ཉིན་ནི་རྒྱལ་སྤྱིའི་གསའ་ཡི་ཉིན་མོ་རེད་ཟེར།གཤམ་དུ་མིའི་རིགས་རིག་པ་བ་ཞོག་ཁོག་གིས་འཕྲུལ་མིAIལ་འབྲི་རུ་བཅུག་པའི་གསའ་དང་འབྲེལ་བའི་རི་མོ་ཁ་ཤས་ལ་གཟིགས་རོགས།གསའ་ནི་མང་ཆེ་ཤོས་བོད་ན་ཡོད་པའི་གཅན་གཟན་ཞིག་རེད་ལ།
2023年10月23日
其他

བོད་ཀྱི་གཡང་ཟོག་གཡག་གི་རང་བཞིན་བརྗོད་པ། དོེར་ཞི་ཚང་། 吐蕃福畜牦牛品德赞

བོད་ཀྱི་གཡང་ཟོག་གཡག་གི་རང་བཞིན་བརྗོད་པ།དོར་ཞི་གདོང་དྲུག་སྙེམས་བློ།སྟག་གཟིག་དོམ་དྲེད་སྙིང་རྩ་འདར་བྱེད་པའི།
2023年9月1日
其他

རྒན་གྱའི་ཁོར་སྲུང་བ་འབྲུག་ཐར་རྒྱལ་གྱི་ཁ་བརྡ།

ཕུགས་སྟོན་དང་ནན་ཁེ་སློབ་ཆེན་གྱི་ཚོང་ལས་སློབ་གླིང་དྲ་ལམ་མུ་འབྲེལ་སློབ་ཁྲིད།ལེའུ
2023年8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志愿者记 | 大家都是辛苦,大家都会幸福

标题来自我的好朋友,是我第一次读就crush到的一句话。在甘加,善觉的大家和草原的人们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壹我是在夏河工作室开始写下这篇感想的,和小伙伴们坐在一起。虽然已经待了半个月了,但这是第一次“进城”来到夏河工作室工作。或许是因为进入大学后经历了生活环境发生巨变的一年现在急需充电,或许也有在高原有些缺氧的原因,我的大脑在来到甘加后马上进入了休眠状态。大脑内存像被加了密,思绪也慢了下来。虽然大部分时间沉浸在放空的状态,但是也该动动脑子了(不是),该是时候思考一下我在这里获得了什么了。我对获取信息的过程一向很麻木,多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让新知识涌入脑中。环境保护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议题,却不敢说对此有多了解。至于为什么想参加生态环保志愿项目--引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远方的甘泉能是近处的清凉,远方的洪水也能淹没近处的一切。”来到善觉后,我已经不知不觉学习到很多跟草原相关的知识,不论是跟随团队出行的过程里中还是在我个人的设计任务里。我知道我以后还会学习更多。在为大鵟和鼠兔画图时我才了解到在这背后复杂的知识体系。看似只是简单的生物链关系,却和草原退化息息相关。当鼠兔泛滥,而人们为了消除“鼠害”大量投毒却效果甚微时,一个更宏大的问题也由此被揭示:人类究竟该如何介入自然?保护大鵟成了新的出路,而这也让我不断尝试如何更好地在设计中叙述大鵟与鼠兔的故事。(还有一个冷知识:鼠兔的英文是pika,没错就是皮卡丘的原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贰当地牧人依然遵循着四季轮牧的方式,顺应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家畜转去不同草场。夏季转场通常发生在七八月,原本一直遗憾自己会错过,却意外等来了六月底的小转场,正好也对我后续要绘制的转场规则地图有帮助。我们和二姐一起出发,当天我们起得不算早,装上二姐的物资后急忙出门追赶牛羊的脚步(幸好我们有车,感谢马哥)。一路上,先是只能看到牛羊留下的粪便,接着往前走,动物们的身影便逐渐多了起来。牛羊们一群一群地前进着,旁边跟着骑着摩托或马的牧人。不需要过多管理,却依然有序。时不时还能看到一辆三轮,装着这段时间所需的生活物资。这是一种独特的迁徙,人们在发展出自己的文明后依然服从自然,而这样高可持续性的做法或许也会换来大自然的宽容和回报。我们的车子随着牛羊们的脚步一同前行,有一种我们也融入其中的错觉。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到达新草场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搭帐篷(也有许多牧民会提前踩点搭好帐篷)。两根木杆扎进地里作为帐篷的承重柱,再将一根稍短的木杆穿过帐篷布,然后搭在柱子上,就是帐篷的骨架。把帐篷的各个角落用地钉固定后大体就成型了。最后还有炉子,把几节金属的筒子连接起来,一头安在炉子上,一头穿过帐篷顶上留好的洞-这就是烟囱,我们常看到的从帐篷里冒出的炊烟就从这儿来。至此,一个临时歇脚点就完成了。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由于这只是个小转场,离家不远,二姐并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白天任牛羊随处吃草,晚上只要将它们赶到一起拴好就行。这个对我而言如此新鲜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却已执行了上千年。把其他生活用品搬进帐篷、在地上铺好垫子后,把牛粪装进炉子里,用火柴点燃。二姐煮起了奶茶。炊烟升起,伴着远处的牛羊。叁和小转场一并赶上的,还有白石崖寺的法会。我们一大早从夏河赶回甘加,接上奶奶和小朋友。前往白石崖寺的小路蜿蜒漫长,路过的小溪像大地的血脉般安静却富有生命力地淌着。乌云压得很低,我们就在这苍茫的天地间走向云端。
2023年7月5日
其他

草原课堂现场 | 甘加孩子们的艺术课

昨天跟志愿者们一起去甘加镇的才艺课堂,看斯柔村村民周特加给孩子们上艺术课。艺术课堂会在各个小学的各班级之间轮换,每年轮一节课。上课老师周特加是甘加镇有名的“文艺青年”,曼陀铃、扎念琴、吉他、唱歌全不在话下,还会木工活儿(善觉之家的很多桌椅板凳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今日现场|萨嘎达瓦节与拉卜楞寺四月(农历)法会

藏历4月从1日至30日都是传统的“萨嘎达瓦节”,在4月15日这一天达到最高峰。在这一个月期间,很多人都会朝佛拜佛,还有的会闭斋修行,转经磕长头等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图-拉卜楞寺四月午后图-拉卜楞寺安静的巷道比赛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2023甘加生态文化夏季游学招募|草原善行亲子游

甘加的草原上生长着哪些典型的植物?高原与草甸间穿梭着哪些野生动物?牧人每天都有哪些日常工作?游牧民族的季节性转场又是如何实现的?绘制唐卡的步骤有哪些?……欢迎点击下文图片并扫描二维码,报名参加2023甘加生态文化夏季草原善行亲子游,你将与孩子一起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甘加草原学校”在这里静候你的到来!“甘加草原学校”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着自然属性,天生是有着亲近自然、探索户外的需求与欲望的,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缺少这样的教育氛围与探究机会,逐渐丧失了与自然的紧密链接。自然教育是孩童时期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块,它能让孩子释放天性,体验自然中的乐趣,使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甘加草原学校”的背后是一群人对家园的守护和对故土的深情。善觉,一个致力于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甘加牧人自发形成的组织,在行动的道路中发掘牧人的智慧并不断习得更多的本土生态知识,总结出来的经验与体悟是再合适不过的自然教育的内容。1自然之美甘加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北部。夏天的草原是自然馈赠的宝藏之地,绿草茵茵,繁花茂茂,一派生机景象。菖蒲色的花开在茵茵绿草之间,绯红色的落日霞光打在巍巍白石崖壁上,墨黑色的鹰隼和琥珀色的金雕在悠悠天际之下盘旋,山间“肥宅”旱獭和草原“精灵”鼠兔穿行在甘加羊与牦牛群之中。夏风一吹,草犹如水波纹般散开,现出正在低头吃草的成群牛羊。2人文之美甘加草原上这绝美的画面早在几百年前就映入了八角古城建造者的眼里,这吉祥的圣境正是第一世嘉木样俄旺宗哲大师建立“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的不二选地。来到甘加,你可以触摸百年的厚重历史与传世的虔诚信仰。在这里,你还可以探访善觉牧人博物馆,也可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艺术的制作。3和谐之美这里也是仅存的保留游牧传统的地区之一,“游牧的本质是转场放牧,是在相对固定区域内,在不同地点的牧场之间移动放牧,目的是为牲畜找到合适的牧场,提供足够的草料资源,夏避酷暑,冬避严寒。”冬季牧场与夏季牧场之间的转场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牧人们的智慧与经验,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你与孩子在“甘加草原学校”都将有所收获,你与孩子将收获甘加的多元之美,收获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收获纯真的友谊……五天四夜,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游学,这还是一段美好的奇遇与温暖的回忆,这更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成长体验。行程安排DAY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2023甘加生态文化夏季游学招募|善行转山成人游

茫茫草原,璨璨星空,悠悠清风,群群牛羊,夏季的甘加美得像幅油画。自然生态之美与历史人文之味在此交融发酵,你总能在甘加草原上找到你心中所想。善行转山,既是一场游访草原的旅程,也是一次草原生态的学习与牧人生活的体验,更是一回接触藏文化与洗涤灵魂的机会。甘加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北部,既有着原始的自然之美,诸如神山圣湖、草原湿地、雪山溶洞;又有着原生的人文之美,譬如游牧文化、唐卡艺术、古老信仰。若你想体验甘加草原的各种美,学习各种草原知识,“甘加草原学校”的生态文化夏季游学期待你的参与!欢迎你通过下文中的招募二维码报名转山主题活动,我们在甘加草原等着你!转山转山,顾名思义,就是顺时针围绕神山走一圈或数圈。转山时的每一步都是祈福,都是消灾,都是修行。身体是苦的,但灵魂是自由的。点击图片查看“转山”内容青青草甸,绒绒野花,缕缕阳光,伴着啾啾鸟鸣,阵阵微风,在迷蒙雾霭间寻找失落的信仰,在蜿蜒山路中踏出心中的坚定,额上的汗水也化作了无声的祈祷。转山的路上,你将驻足于山神的居所,在山野间煨桑,袅袅桑烟,飘摇而上,随风四溢的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众生平等如意的祝愿。//
2023年4月7日
其他

一个菜鸟兽医的忐忑之旅

大家面试时候,会不会夸大自己的优点呢,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吧。我之前的工作面试也会,但是当面试时询问我能不能负责诊断和治疗畜牧疾病相关时,我慌忙的解释道:“我虽然学的是动物医学,但是我实践经验不多,所以我顶多能调查整理和诊断,其他的还是得找专业的人。”什么?我不就是专业的人吗?动物医学虽然属于农学,但是它本质还是医学,哪有医生本科出来就能看病的,更何况还是上了三年网课的医生。我内心对自己几斤几两十分清楚。善觉部落后面的羊群们当时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脑袋空空的动物医学毕业生。医生的博学我没多少,医生的谨慎我倒是学了十成十。采访途中的风景第一次采访时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只记得当时万分紧张。全程照本宣科的按照采访稿来,自己回顾整理录音时都觉得尴尬。最后问到对方,有什么想要问我的时候,他说了两种疾病,但是尴尬的是,我并没有诊断出来。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可真够稚嫩的,只会问:“这个病还有什么症状吗?”却不会去引导,去一步一步排除,最后获得的信息过少,导致无法诊断疾病。拜别了第一位采访者,立刻开车去了下一家,准确的来说,是去牧场深处去寻他。我该怎么形容当时行车的惊心动魄呢?当一辆普通的SUV直接猛冲上与水平面夹角约70度的山峰时,坐在后排没系安全带的我,感觉免费玩了一次海盗船。但是看其他人淡定的面容,我只能把我的忐忑藏在心里,不动声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户外访谈晕乎乎的下车后,强劲的山风就糊了我一脸,“空旷”是我对这片群山牧场的第一印象。三月初的甘加牧场,见不到绿色,草是黄的,土是黄的,视野里,上半边是蓝,下半边是黄,中间点缀着羊群的白,像荒漠里开出的白色小花。山峰最高点突然出现了一点黑色,越来越近,我们第二位采访者登场了。羊群先主人公一步出场一上来,他就热情的对我说了一大堆话,经过翻译后,我才明白他最近困扰于母羊会去吃其他羊的羊毛。我恍然明白,这个是“异食癖”呀。“哦,原来是这个病呀,那要怎么治呢?”我口直心快:“这个是微量元素缺乏,只要补缺的微量元素就行了。”接着我又说,“啊啊,先别信我,我还是百度一下吧。”查了百度后,“是的,就是这样。”我一边说一边点头肯定自己,把采访者和翻译都逗笑了。经过第一天的两次滑铁卢后,我痛定思痛,恶补知识点。这时候大学四年三年网课竟然有了优点,我竟然能在手机里找到大部分的课件。根据课件,和团队其他人的建议,我丰富了采访内容。疾病部分细分为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再结合临床诊断,由特殊症状,去一步一步推断疾病。而疾病之外,我加入了关于他们的文化习俗的询问。接下来再采访时,我显然鸟枪换大炮,觉得有底气了很多。牧民们最常用的驱虫药可惜动物不会跟着书本重点生病,最后还是变成了百度看病为主,我判断传达为辅。所以当他们偶尔叫我兽医时,我只有满身心的惶恐。“不不,我只是动物医学毕业的,算不上兽医。”在第一次采访时我就发现,这里没有系统的临床诊断方法,当问到生病有什么症状时,大多只能说出“不吃草”“不合群”这种宽泛性的讲诉。而且他们并没有去找兽医看病的习惯,通常只会自己去买药自己治疗。这时,我们明白,采访对象应该从牧人转为专业人士。路上看到的兽药瓶我们通过返乡工作的大学生,接触到了当地兽医站的官方兽医们。如果原本牧人对畜牧的了解是具体的,微观的,那兽医站则是整体的,宏观的。比如说关于上面说的异食癖的治疗。这方面我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比如补饲,但是他们却说这根本就不算疾病。首先牧人们没办法去跟着那些羊,让他们不要去吃羊毛,第二是这并不影响羊的健康,如果吃到的东西堵塞了胃肠的话,那就直接对症治疗,吃泻药或者是石蜡油灌服。这里大多是一个人放一群羊,放牧地点大多也在偏僻的深山里,如果来兽医站寻求帮助,那羊群谁来看管?如果被狼叼走了两三只,那可能损失的更多。补饲需要钱,关注个体牛羊情况需要精力,来兽医站治疗需要时间,一切都不是有病就去治这么轻松的一句话。交流过程中,我会拿我家乡那里的情况和书上学的知识跟这里做对比。兽医站工作人员略带些无奈的说:“妹妹啊,其他地方那里畜牧是在生活,但在甘加这里,大家是要先顾生存的。”他们的神情狠狠的敲打了我,让我明白自己之前是多么单纯与无知。在我的脑子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问题就去解决,但是有时,想去解决问题,才是最差的选择。跟紧抓细节,忽视客观条件的我比起来,兽医站里的兽医把暂时无能为力之事放在了次要地位,把重点放在了预防重大疾病上,“大型传染病才是威胁牧人安全和收入的最大隐患,一定要死死防住。”官方兽医们目光坚毅的说。去兽医站的路上接下来又跟着两位本地大学生翻译去了很多个村子,在载我去目的地的途中,他们热情的跟我介绍沿途的风景,询问我调查的结果,话语间全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担忧。细聊后才知道,他们也曾去过大城市,但是还是割舍不下生养自己的故土。也多亏了有他们,只会三两句藏语的我才得以顺利完成工作。他们谦虚说自己帮忙不了什么,但是若没有他们驾起沟通的桥梁,有志帮助这里之人只会事倍功半。翻译哥哥看我对马儿很好奇,便喊牧人们停下方便我拍照记录如果牧人的采访是让我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我还差很多专业知识;官方兽医的采访让我明白,兽医的根本职责是为人分忧;那接下来跟一名老兽医的交流,是让我明白兽医的使命。在吃大锅饭的年代,他被挑选出来接受培训,承担一个大集体的期待。在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后,因为牧人个人无法承担治疗费用,他慢慢的也退了下来。现在他年事已高,但是在拿出自己的器械包时,依旧神采奕奕,满脸骄傲自豪。他跟我们说现在人都是统计一下情况然后给药和给针,没有像他那个年代一样去看病。看着他略带不解和气愤的脸,这一刻我觉得如果跟他说当地经济、环境各种外界条件对兽医的限制,是一件残忍之事。老兽医的器械包,里面都是中医针具,被保管的很好采访的最后,唠起了家常,他回忆他那个年代的穷苦,表达对我们能珍惜现在美好生活期望。而我相信,有踏实努力的牧人,有心系群众的官方兽医,有坚定使命和信念的乡村兽医,这里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转眼间,我为期一个月的志愿也快到达了尾声。“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才越有方向感。这句话大概是我这个菜鸟兽医在这片草原学到的最深刻的道理。作为兽医行业刚入门的新生,我显然还缺乏很多,但是我想只要像其他兽医一样有“尽己之责,为人分忧”之信念,知行合一,不断前进,那就已足够。感谢甘加草原返乡青年们的帮助图文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世界水日│由污至净,善觉在行动

今天,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自1993年至今,每年的今天都是一个关注全球淡水资源重要性的联合国纪念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始终致力于甘加当地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善觉团队想为甘加的淡水资源出一份力,在今天邀请了几位甘加牧人,一起参加了由志愿者巴桑策划的以水为主题的“由污至净”环保活动。洗菜的污水善觉团队的志愿者小午先向牧人们讲解了自制污水过滤装置的过程。过滤装置的主体是善觉团队平时捡拾到的废弃矿泉水瓶,大家用小刀将矿泉水瓶切成上下两部分,并在瓶盖上开一个口,再将矿泉水瓶上半部分反置于下半部分。过滤污水需要在过滤装置的上半部分内从下至上按顺序放置填充物,包括:少许蓬松的棉花、滤纸、炭包里的活性炭、口罩内的过滤布、细沙石,而装置的下半部分是盛过滤水的容器。牧人们纷纷动手制作过滤装置,把洗菜的污水倒进装置的上半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几次过滤,污水经过填充物的层层过滤慢慢变得清澈起来。还有另一种更简易的污水过滤装置,制作方法由志愿者梅梅向牧人们演示。作为理科生的梅梅根据上学时期的实验方法,在过滤装置主体的制作基础上,更换了内置滤网,只需两张叠成漏斗型的滤纸,即可将污水变清。牧人们跟着梅梅的操作步骤折叠滤纸,并在装置内倒入洗菜污水,一次过滤后,水即刻变得清澈。但是,在牧人的生活中滤纸并不常见,可以使用多层纱布和丝袜等物品替代滤纸。水的pH值(酸碱性)也是检测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检测甘加当地水的pH值,可以反映水质的情况,善觉团队想由此了解水质好坏与当地人与动物的生存与健康的关系。梅梅拿出pH值检测试剂与试纸,对比检测了当地售卖的矿泉水和当地水管里的自来水,对比比色卡读数之后,大家发现当地自来水碱度偏高。参与活动的卓玛才让说,自己曾在藏语电视节目里看见过检测当地水质的相关内容,今天有机会观看并亲手用试剂和试纸检测水的pH值,来判断甘加的水质酸碱度,这还是头一回,不禁感到成就感满满。水是万物之本,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与灵性。水是藏族人最早认识并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与藏族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藏地很流行一本书叫作《水木格言》,其中用水来比喻各种道德品德与高尚行为,这充分说明了水在当地人心中圣洁纯净的形象与崇高的地位。在甘加草原这片半干旱地区,通过过滤污水的实验,牧人们体会到只要有心就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在生活中将污水再次利用,变废为宝,可以节约当地珍贵的水资源;经过检测当地水的pH值,牧人们也更加关注水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善觉立足于本土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当地牧人并肩守护甘加的每一滴水!文字、编排:尚辛午供图:巴桑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万物有灵且美

在来甘加之前,朋友就不停问我,去那里做什么,问多了,我便开玩笑的说:“去捡垃圾的。”从此问我什么时候捡垃圾,便成了他们的每日日常。这导致我对捡垃圾也多了一丝期待。终于在一个机会下,我有了个机会去亲身体验。今日的白雪与脊脉3月11日,善觉甘加环保团志愿者队的伙伴们和几位采访人士外出看望万物生灵。去白石崖的路上,风雪交加,浓雾笼罩,给这趟旅程加上了神秘的气息。我们这些“新”志愿者满心满眼的期待,也就老志愿者们,会分神担忧回去的路是否好走。路上的风雪雾“到了!”我们迫不及待的下车,风夹杂着细雪,扑了我们一脸,我们不禁眯起了眼。等再睁开时,这便不是给我们带来寒冷和不便的风雪,而是白石崖最恰好的装饰物。雪做了它的披纱,风传来它的气息,雾增添它神秘的气质,一切都那么契合,相互映衬,就这样闯进我的视野,震撼我的心灵。这时的我,除了反射性的赞叹,无暇去思考其他。遇见白石崖的第一幕门口祈福消灾的经幡团队伙伴介绍说,白石崖溶洞是当地的圣地,旁边的达力加山是当地的神山。我们沿着白石崖的陡峭的小路往前走,四处眺望着这里的奇峰异景,倏一低头,才发现,大家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一人拿着编织袋,其余几人分散四处,寻找着不属于这里的“宝物”。我们见状,也伏下了身。但是垃圾在哪呢?在本地人一次又一次从我眼前捡到东西时,我想“睁眼瞎”是否是形容我自己。暗戳戳观察后,我发现,原来不是看不到垃圾,而是我们习以为常,便无意识的视而不见。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对待那零零散散的垃圾,已经没有了挑刺之心,而对于在这里生活之人,这些在他们眼里应该很明显很刺眼吧。不知何时,雪停了。突然他们蹲了下来,蹲着围在一起,笑着说了些什么。哦,原来是草绿起来了。一簇小小的绿色,带来了春天的讯息,春天来了,夏天也不会远了,这里的生命又渡过了一次酷寒漫长的冬季。新芽仿佛我们的欢喜触动了一位天空上的王者—胡兀鹫,它自在肆意的翱翔在群山之间,俯视着被它身影迷倒不停拍摄的众人。胡兀鹫盘旋在山峰间胡兀鹫毫不留情的退出了我们的视线,徒留意犹未尽的众人。太阳出来了,继续前进吧。伴着雪融化后更加潺潺的水声。当地人说,每一个水源几乎都有着鲁神—一种水域里的精灵,主要生活在水的源头等干净的水域,所以破坏水源就是破坏他们的生存地,这与他们的信仰相悖,所以众人年复一年的聚集在此,无需组织和督促。从地底出来的泉眼枝头暂未消融的冰又下雪了,又放晴了,藏语中有句谚语དཔྱིད་ཉི་ཞིག་ལ་དྲོ་གྲང་གསུམ།
2023年3月13日
其他

一个高敏感人的自寻之旅|志愿者记

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钟情与动物的呢?我想这跟一个病症脱离不开—中二病。“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在我初中三观还没稳固时,便有了一些避世的想法。尚且的我沉迷于虚幻世界的美好,但却没能力深究背后的逻辑与原因。我眼中的甘加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甘加环保团队“善行人”2023生态文化游学预告

我们在草原等你来!文字&编辑|郭比尧作者在地体验记录去草原就要去那种能给你留下半本子故事的|志愿者记往期游学回顾2021年游学回顾:甘加,一半天堂
2023年3月2日
其他

去草原就要去那种能给你留下半本子故事的|志愿者记

“听说要去草原了?回来记得跟我们讲讲草原是什么样的。”我敷衍地打了几个哈哈,心里想,草原能是什么样的?无非是些围绕着牛啊羊啊草啊的故事嘛。这么想着,我带了一个笔记本,希望能够记下些关于草原的故事。正是多亏了这个笔记本和里面的故事,我的这篇文章才能写得这么顺利。夏天的甘加草原一.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甘加草原志愿者招募:期待热爱自然、富有创意的你

你是否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和环保游牧人一起,记录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高原野生动植物?你是否关心自然界的大千生灵,期待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与当地人一起学习、探索、和实践生态保护的无限可能?你是否想在这个春夏之交,在善举中收获快乐,结下一段奇妙的缘分?你是否期待了解不为人知的草原牧人生计,探索牧区产品的创意、传播与推广?你是否对新媒体的运营兴趣满满,想收获更多文化记录和生态传播的经验?你是否想在多民族、多语言的环境下,与来自城市与草原的小伙伴共同学习、工作、生活?扎根于甘加草原致力于保护甘加生态以当地草原牧人为主体的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正式开启2023在地志愿者招募“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是一支草原牧人为主体的的本土环保团队,旨在从源头认识当地环境问题,以促进保护与发展并行的理念,在公益环保行动中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团队目前的主要工作包括:从2014年至今,团队观察并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的大型哺乳动物和候鸟,如雪豹、兔狲、荒漠猫、马麝、藏原羚、金雕、高山兀鹫、黑颈鹤、灰鹤等。甘加草原的生态保护实践入选《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白石崖(བྲག་དཀར།
2023年2月9日
其他

观拉卜楞寺正月法舞:没有人类学家不对“羌姆”感兴趣

觉冬晨,瞻佛,望人群今日初八放生节|拉卜楞寺正月法会一个普通人的瞻佛法会
2023年2月5日
其他

一个普通人的瞻佛法会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旅人,这是我第七次来到拉卜楞寺,因为疫情暂停了三年的新春法会,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心心念念了三年。大年初一给自己买好了飞兰州的机票,这是癸卯年第一份送自己的新年礼物。激动盖过了初到高原的浓浓睡意,7点刚过,天还没亮,我们就出门了。一路来到贡唐宝塔前,转经的人很多却井然有序,时不时有煨桑的香味飘过来,这缕桑烟总是让我觉得非常殊胜。磕长头的人们心无旁骛的跪下站起再跪下,天已经开始微微亮了。因为到的很早,亮佛台下还没什么人,必经的道路却早早有了警察职守,我们爬上晒佛台的高处,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早已占据了极好的位置,拉卜楞寺的全貌铺陈在眼前,太阳在努力的爬升,亮佛台对面的山顶已经照耀着点点金色,一个半小时以后阳光会洒满这片被佛祖护佑着的土地。等到亮佛台下开始有僧人布置法会现场的时候,挂着工作证的人们开始吆喝在高处的众人下山,是啊,这尘世之中谁有资格站得比佛祖还高呢。下到广场上,法坛周围已经聚集了数百人群,一只小野狗只轻声呼唤一下便来到脚边轻跳着与我玩耍,同伴伸出手没撸三两下它就顺势躺下漏出肚皮,藏地有很多野狗,而这些生活在寺院周边的小生灵们总是特别亲人,或许因为,在寺院出生长大,它们也总是被善待着的吧。选好靠前的位置站下时,时间是8:48,离法会开始还有1小时12分钟,零下14度,很冷,不少人开始不自觉的踱步、跺脚,小朋友们却一点都不怕冷的样子,嬉笑着吵闹着,让这神圣的法会多了很多的生活感。身边的人越聚越多,从被母亲包在怀里的婴儿,到需要人搀扶颤颤巍巍的老人;从盛装出席的各地藏族,到说着不同方言的各方游客;人们聚集在这里,或因为信仰,或因为猎奇,肩头的摩擦也平添了些许温度,但依然很冷,我摩挲着双手,不停的看着表,突然远处响起一阵欢呼,紧接着锣鼓和法螺声也传了过来,十点整,请护巨幅唐卡的队伍终于来到了亮佛台。刚刚还在谈笑嘈杂的人群很快就安静了下来。骑着大马的八位马队护卫开道,手持法乐的僧人在队伍的最前面,然后走向亮佛台的台基,持续的鸣音奏乐。几十名僧人合力抬着巨幅唐卡缓步走上晒佛台,整个过程庄严肃穆。我也今天第一次起了鸡皮疙瘩。大唐卡被抬到了亮佛台的最高处,僧人们开始绑上早就准备好的绳索,我从底下抬头望去,只看到高举的宝伞和一排黄色的法帽,其他僧人开始从晒佛台两边往下依次排开,每根绳索下站着一位僧人,其中一人来回查看,我想他应该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吧。十多分钟之后,被金黄色绸布包裹着的巨幅唐卡开始一点点的往下展开,我这才看明白那些绳索的作用,僧人们借助绳索,边向下退边抖动绳索让唐卡能完全展开而没有褶皱。金黄色的绸缎下隐隐看见深肤色的佛像,四周的僧人嘴里吟诵着经文,虽然听不懂却也觉得非常神圣。随着大唐卡一点点铺展开,人群明显激动起来,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被拥着一点点往前挪动,现场的工作人员努力的维持着秩序,又一点点把人群推回来。一头大老虎和一头野牦牛在人群的边缘来回的跑动着,时不时冲向人群,把人们往后面赶,就在这样严肃又喧闹的奇妙场景中,大唐卡已经完整的铺开了。10:31,亮佛台两边的僧人们抖动着唐卡,依旧念诵着浑厚的经文,覆盖在大唐卡上的金黄色绸布被一点点往上收拢,一尊蓝肤色手持金刚杵的不动佛展现在僧众面前,法会在此刻来到了高潮。鸡皮疙瘩第二次起了一身。信众们拿出准备好的哈达,打成结,奋力扔向人群中间,臂力小的仍不进去,有的分毫不差的落在前面几排人的头顶上,被哈达砸中的人一脸迷茫微怒的回头看哈达的来处,最后也还是只能帮忙当一回传球手接力扔向广场中间由大法台引领的诵经场。我偷偷在心里想,被哈达砸中也是一种随机的祝福吧。然后,人群开始松动了,有游客困惑的自言自语着“是不是结束了?”而虔诚的信徒,已经就地跪下礼拜佛祖。我们在同一个法会现场,我们却从没在同一个世界。前一天,阿克桑杰向我们描述法会的大致流程,我印象很深他说会有两位小阿克跳转圈的法舞,我看到了两位特殊着装的小阿克从晒佛台走了下来却不见法舞。正在想着,突然看见原本不允许走上去的亮佛台边小土坡已经站了不少人在张望,没有丝毫犹豫我也快速爬了上去。这一回头,好家伙,不知道几时开始,整个亮佛台广场到寺院院墙中间,已是望不到头的人群,我第三次泛起鸡皮疙瘩。在大城市的网红街和节假日的大景区,这样人头攒动的场景也是见过不少,但那样的场合只让我觉得不安和烦躁,而眼前这人潮海海,我却满心欢喜。我并不信佛,对于藏传佛教的文化也只是略知一二,充其量算个爱好者,但这样的场景总是让我心生敬畏,信仰是一股强大的内心力量。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我想每一个到过藏地的人都或多或少的体味过。而我,也正因为这些挥散不去的震撼,一次次的来到这里。在土坡上这么恍惚了一会儿,忽然看见被僧人们包围着的法坛中间,两位小阿克正随着法鼓有节奏的敲击,旋转着,小小的个头,只有他们跳起来的瞬间我才能看到他们。待到法舞结束,僧人们重新收起了巨幅唐卡,还是在马队护卫和法乐队伍的护送下原路请回了拉卜楞寺。尽管现场维护人员奋力阻拦,队伍回程的路依然走得非常缓慢,人们簇拥着希望离唐卡再近一点,离他们心中的佛再近一点,久久不愿散去。期待了三年多的瞻佛法会结束了,我们跟随在人流之中离开亮佛台,有的继续去转经,有的在寺院里一间一间佛殿的礼拜,有的老人在白塔边坐下晒着太阳嘴里念着经文,有的一家数口欢喜着往县城大街走去,他们一定都是内心丰盈的吧。时近中午,阳光把浑身上下的寒气终于驱散了,五色经幡在大经堂上空迎风招展,我看着眼前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像做了一场梦,三步一回头的走着,不想醒来。寺院外,女人们挑着华丽的首饰,男人们翻看着天珠,小孩子举着棉花糖脸上写满了开心,推着自行车买糖葫芦的小贩守在寺院出口人流最多的地方;法会之外的拉卜楞寺,人们从信仰中只一个转身就回到了热络而日常的生活之中,这看似平常的熙熙攘攘,正是大家祈愿的生活吧,尤其是三年之后的今时今日。这是一个普通旅人流水账似的瞻佛法会,观佛时当下的内心是震撼和深刻的,此时回忆起来又非常平静,阿克说平常心是一种修行,能有幸参与再做下一些记录,已经非常感恩。一张机票的时间,我也终究是要回到生活里去的。图文/小铁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2023年2月4日
其他

冬晨,瞻佛,望人群

在读博士一年级学习中级藏语课程的时候,老师曾发给我们一篇短文,内容是关于藏历新年及紧接其后的祈愿法会(ཆོ་འཕྲུལ་སྨོན་ལམ་ཆེན་མོ།)。祈愿法会在藏语里念"chochel
2023年2月3日
其他

今日初八发生节|拉卜楞寺正月法会重现于众生的福田

དཔལ་ལྡན་བཀྲ་ཤིས་གཡས་སུ་འཁྱིལ་བའི་གླིང་གི་ཆུ་མོ་ཡོས་ཀྱི་ལོའི་ཆོ་འཕྲུལ་སྨོན་ལམ་ཆེན་མོ་ལས་ཚེས་བརྒྱད་ཀྱི་རྣམ་སྲས་ཚེ་ཐར།拥有悠久历史与非凡意义的拉卜楞寺正月莫兰木起源法会时隔三年后的今年兔年,为国泰民安,为世界和平,为中华文化繁荣,重现公开于众生的福田。正月初三下午,社会各界人士与各民族的期盼已久的拉卜楞寺正月莫兰木起源法会如期如法进行。今日正月初八,佛祖神变意义非凡的日子,拉卜楞寺一年一度的放生日(见下土)点击进入正月初八放生往期介绍夏河融媒报道今日正月初八放生与正月初八财宝天王放生活动同步启动的财宝天王八大骑手历史上建立八大骑手,是为正月法会期间维护法会秩序与社会治安,保护来自四面八方人群夏河融媒报道八大骑手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下雪天发现的草原小知识和一种可能

不同文化的眼睛,看到的雪是一样的吗?汉语里常说“瑞雪兆丰年”,藏语里有句牧人的俗语:“冬白则夏绿”(དགུན་དཀར་ན་དབྱར་སྔོ།)。在甘加牧场,上周还有牧人担忧:常言“冬白则夏绿”,可今年的冬天不见白,雪一点也没有。这周,甘加牧场终于下雪了!如果说大雪覆盖草原,牧人在一旁轻轻松松、一点也感觉不到困难,是不可能的。雪天对于牧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冰雪覆盖了草场,也是隔离了牛羊的食物来源。下雪天里,牧人都在忙什么呢?城市里公交车道和人行道,化雪通常是通过撒融雪盐,这些盐水溶液的冰点会在零度以下,撒了融雪盐的地方自然不容易冻住。在高原上,自然化雪需要的是阳光,但也有大暴雪的时候,阳光难以融化厚重的积雪。牧人传统的方法是在雪地上挖出一些没有完全冻住的地方,如鼢鼠挖出来的黑土,撒到附近的雪上,将雪融化。另一种方式是,牧区冬季通常焚烧牛羊粪以取暖,将牛羊粪烧过之后的炉灰,堆在一起,撒在雪上,雪也会融化得比较快。通过这些方式,牛羊就可以直接吃到天然牧场上雪后湿润的牧草,且不会对草场的生态带来压力。甘加盆地是甘南芨芨草(རྩི་རྒོད།)生长最旺盛的草原,同时也是盛产甘加藏羊的天然牧场,当羊吃不到牧草时会吃芨芨草来渡过难关。“补饲”(གཟན་རྩྭའམ་གསོ་ཆས་སྟེར་བ།)也是牧人度过雪天难关的方法。当雪难以融化的时候,牧人会腾出一小块地方,将雪扫出去,地上撒上玉米和甘草,有时还喂吃糌粑和面粉。在甘加,这种方法从八九十年代开始产生,目前成为了雪天里过渡时期的实践。暖棚,也是牧人想出来的方法,大多是在晚上牛羊休息时起到保暖作用,补饲的时候,偶尔也会用上。小规模的暖棚,其实可以减少牛羊的压力,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休息。古人的传统方式跟其他事件一样往往在演化。当大规模的项目效仿并试图复制牧人在保持生态平衡大背景之下的小智慧,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不容乐观的未来。在过去的多年里,草原上不同形式的暖棚越来越多,如今看到开始建更大规模的棚房,是否会直接将牛羊圈在在大棚里饲养呢?起初牧人在自己建造的暖棚只是为了短时间使用,大部分时间牛羊还是在草原上自由放养、摄入天然牧草。但未来可见的大规模投资之下的圈养,会不会改变牧人的牲畜饲养方法,并且大量的牛羊养在一起,食用外部运送的加工饲料,这种做法如果得到大规模的推行,会不会替代然牧场。难道天然牧场上的牛羊,仅仅是来自于天然牧场而已,而吃不到天然牧场的牧草吗?那这个名号又有什么意义呢?目前的前沿研究认为,在世界多地的原住民牧业生态系统中,对于草场生物多样性的维系,传统的放牧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牧人的牲畜不再依赖草场,放牧不再是日常实践,那对于牧人原本为其中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如果草场失去了牛羊粪便和踩踏的滋养,随之而来,草场会进一步退化吗,野生有蹄动物和猛禽的生存会受到威胁吗?最近听一位老牧人说在1978年左右时下了一场极大的雪,由于雪太厚,白天融化的一点晚上又会变成冰,一些人拿出了炸药,直接将土炸开以加速融雪。有些牧人也会自责,如果牧人不曾发现过用黑土来化雪的方法,那也就不会有炸药。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古人的智慧,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大背景之下、在本地人的小规模实践,如果自上而下的大力大规模推动,通过以偏概全的方式、对牧人的智慧照猫画虎,会不会给草场生态带来不可逆转的威胁?如果“量”的扩大,导致了“质”的变化,智慧也会化为它的反面。文:柯普布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在甘加,我好像拥有了哆啦A梦的百宝袋

关注环保信息、环保品牌,增加环保知识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小事儿,从小事儿开始养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不用想的多久远,做好眼下,真诚发心。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草原除了放牧吃草的牛羊还有什么?

必然存在的循环天然肥料与牛羊共享草原的野生动物一位外来人亲历季节转场跟踪调查记录(打开视频低部附有记录文链接)点击浏览:有意外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这些助力草畜平衡与减轻草原放牧压力,建设美丽甘南的措施

科研调查措施一基于自然的传统四季轮牧措施二补充饲料措施三解决来自非放牧的问题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世界雪豹日 | 关注雪豹,共同保护雪山之神

____雪豹行踪极其神秘,即使是那些多年从事雪豹研究的专家们也可能难以目睹其真容。红外相机便成为了人们了解雪豹的眼睛,然而安置与维护红外相机极辛苦与危险,可能需要忍耐与克服长途跋涉、高寒风雪等,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我,去放羊了(下)|志愿者记

除了跨越河道,更吃力的是爬坡,我们要从海拔3000米的地方前往4100米的地方,海拔越高,走路就越吃力,到了3500米之后再爬坡,休息的频率越来越高,每爬几十米就得停下来喘口气,双脚像扎进了泥土,每走一步都要很用力地拔出来。一直往上爬倒也还好,问题是好不容易海拔上升了一二百米,又遇到令人害怕的下坡路。倒不是因为下坡路比上坡路难走,而是因为我们要去的是山顶,走下坡就注定还要再次爬坡,不过再不情愿也没用,因为路就只有一条。就连平地上的路也不是平的,草的形态多种多样,许多地方呈现出成片小草包的状态,需要从一个草包跨到另一个草包上,过程有点像走梅花桩。在草原腹地,天气预报是无效的。出发前就有人跟我们说:每次转场都会下雨。谁也说不清其中的道理,但自古的经验就是如此。出发这天果真下雨了,下得断断续续,下不了多久又放晴,路过垭口时还会遇上狂烈的风,雨衣总是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十分烦心。因为海拔高,风又大,帽子是一定要带的,不然容易高反头痛,面罩最好也带上,可以隔绝强烈的紫外线,只不过因为走路实在太累,本来就喘不上气了,面罩一带就更捂人了,什么风吹日晒早就被我抛到脑后了,只要能顺利抵达牧场就谢天谢地了。说来惭愧,我把行李拜托给了马,把干粮交给了摩托车,除了相机和口袋里装着一兜子的巧克力和糖,几乎是赤手空拳上阵,路也是捡好走的走,而大家在赶路的同时还要处处留心牛和马,偶尔还要跑到高高的山坡上去赶羊。即便是这样,从未体验过徒步的我还是累到了极点。走不动道的时候,我就混进羊群,羊没完没了地叫喊,羊羔的“咩”像婴儿哭声,公羊的“咩”沙哑低沉,像是被命运扼住了喉咙,还有些羊叫声像是拖拉机发出的轰鸣声,相当难听,而我也会跟着喊两声,假装自己也是一只羊。不多思考,紧跟着前面的羊一步一步向前,不瞒各位,这样真的会稍稍轻松一些。但我还是越走越慢,走不过一只小羊羔,到后来就连一只跛脚的羊都走在了我前面。进入后半程,山谷里零零散散出现些白色的帐篷,那是比我们先出发的牧人的家。勒合西叔叔一家常常会停下来跟他们聊天,中途我们被邀请进一户人家里做客。热情的大姐给我们泡茶,为我们做糌粑,还拿出了一袋桃子。草原的物资是宝贵的,但他们丝毫不吝啬,把最好东西都搬出来与客人分享,两大块结结实实带着酥油香气的糌粑下肚,让我总算又恢复些精神。路上遇到的牧人们有些会说汉语,便会热情地与我们聊天,问我们从哪里来?问我们冻不冻?即便是语言不通,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善良,牧人大姐看到我们瑟瑟发抖,就用自己温暖的手为我们捂热。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勒合西大叔突然停下来,招呼我们过去,指向远处的山顶,说:“看,那就是我们的家”。对了,我们的转场队伍只带着一些必要的随身物品,而大件的物资包括帐篷都在前几天由摩托车陆陆续续先送了过去,所以“家”是比我们先落户于高山牧场的,因为大规模的家畜无法用车直接载过去,所以转场依旧是无可避免的。看到了目标,也就有了底气,一时得意忘记了还有“望山跑死马”的谚语。再度翻过一个山头来到河谷里时,原本清晰的目标也被高高低低的群山遮掩,又陷入了看不到尽头的徒步中。刚经历过冬天的羊体格不太好,特别是小羊羔,实在没法走的时候,牧人们会把它们装进大大的口袋里,挂在摩托车上带着。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一只孤零零卧在山沟里的牛,勒合西大叔告诉我们:“那只牛走不动掉队了,到了晚上就会被狼吃掉”。我看着牛,觉得它十分可怜,羊可以装进口袋,牛却因为太大太重没有办法带走。而现实是,一只牛价值很高,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放弃它。转场的艰辛我没办法准确地形容出来,它不仅仅是凌晨五点半走到下午五点半,牧人还有可能会在路途中损失巨额财产,牛也有可能会在转场过程中失去生命,但为了追逐更好的水草,让群体中大部分牲畜受益,一年4-6次,顺应季节的转场仍旧是最好的选择。原以为遥遥无期的家,最后竟然也不可以思议地出现在了眼前,是的,我们的终点——夏季高山牧场到了,但勒合西大叔一家的牧场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当我再也使不出多余的力气,坐在石头上发呆时,勒合西大叔一家正进进出出地安顿行李,拉毛草阿佳把烟囱拿进帐篷,升起炉灶,又简单地把垫子和毯子铺到地上,喊我们进帐篷取暖。随后又翻出大大小小的锅具进行清洗,煮了一锅奶茶,第一碗不喝,用水瓢浅浅打了一勺,到帐篷外面,将奶茶洒向天空和草地,随后又朝帐篷的三个方向进行了同样的动作,然后才盛起奶茶,拿出饼子分给我们,之后又拿了一些牛粪在帐篷后面燃烧,接近晚上时,勒合西大叔绕着我们的居住点念经,在这一系列仪式完成之后,才算是真正地在草原安了家。除了拍照记录,我什么忙都没帮上,就连我们自己晚上睡觉的露营帐篷都主要是伙伴王馨出的力气。看我们帐篷单薄,勒合西大叔又拿出自己帐篷里用的防水塑料布把我们的小帐篷裹得严严实实,还拿出了自己的藏袍让我们当被子。天还没完全黑,羊也还散落在山坡上吃草的时候,我就钻进了睡袋里准备睡觉,鞋袜湿了一整天,只能光着脚睡觉,实在冻得要命,翻来覆去睡不着。隔着帐篷的布,可以看到天色逐渐沉下来,羊群向我们聚拢,不时会听到有羊来蹭我们的小帐篷,外面的塑料布被蹭地沙沙作响,有好几次我都怀疑它们要打开拉链闯进来了,再后来,我就睡着了,根据小伙伴的描述得知,我睡后的呼噜声勾起了羊的好奇心,更多的羊围住了我们的小帐篷。夜间气温越来越低,不知道到了凌晨几点,我彻底被冻醒了,听见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水淅淅沥沥地拍打着我们的帐篷,再后来,声音变得缓而清脆,猜想是在下雪珠儿,我又想起了那只卧在山沟里的牛......熬到天亮,听到勒合西大叔的声音,才敢从帐篷里出来,一掀起布帘顿时傻了眼,昨天还是无边无际的绿色草场,被白色的雪薄薄地覆盖住,再加上远处山谷里的朦胧不清的雾,寒气从土地里向外冒,外头成了茫茫的一片。帐篷外头只剩下几匹马,牛和羊也不知道被赶到何处哪去了,短暂停留之后我又溜回了小帐篷里,等再出来时,天已大亮,太阳一照,本来就薄薄一层的雪立刻消失不见,草地又恢复了绿色,仿佛我之前看到的不过是一场梦境。跑到勒合西大叔的大帐篷里烤火取暖,拉毛草阿佳又忙着为我们加热肉饼、倒奶茶。原本铺在地上的床铺被收了起来,卓姆草拿着铲子在原来床铺的位置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浅坑,然后又去外面的草地上挖来一块块方正的草块,以此为砖,将浅坑围住,再往上面倒上厚厚一层干草和干羊粪用来防潮(牛粪和羊粪才不脏,它们又能保暖又能生火,是草原上极为实用的珍宝),最后依次铺上垫子、毯子和棉被,这才能算一张取材于草原的真正的床。按照同样的方法,帐篷里又出现了用草块搭成的高低台面,大的锅具放在后面高的一层,前面则整齐地摆放着碗、杯子等用品。最后,拿树枝做着扫帚把地上的杂草土块扫出屋外,仔细清扫着“新家”。完成这一套流程之后,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我们和勒合西大叔以拉毛草阿佳一同原路返程回山下的定居点。接下来三个月的牧羊工作主要交由二女儿卓姆草,在夏牧场呆到九月,他们又将开启一次新的转场。听路上的牧人说,今年天冷,草长地不好。大自然的气候难以左右,只希望小羊们能在下一次转场前能再努力一些,吃得身强体壮。///后记:本来以为下山可以坐摩托车,结果摩托车停在转场途中的一户人家里,只能先徒步过去取车,一想到来时大约用了4小时的脚程,就极度崩溃。最初,勒合西大叔家的马陪我们走了一段下坡,唯一骑马的机会还让给了我,从前也骑过马,但从来没在这么颠簸的山路上走过,勒合西大叔在前面替我牵马,而我则一手抓住缰绳和一手死死抓着马鞍,全身都在发力,生怕一不留神来个人仰马翻。下到山谷里时,二女儿牵着马跟我们分道扬镳,就连马上的登山背也轮到我们自己背了,又因为前一天袜子湿了不能再穿,回来就潦草地用塑料垃圾袋包了脚充当袜子,中途塑料袋破了,相当磨脚,成了半个跛子,返程也是一番苦行。上山需要体力,下山则需要技巧,有些坡度十分陡峭,一不小心就会直达谷底,所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的。走不动或者看到风景好的地方我们就会停下来休息,面对着群山直接躺在草坡上,风迎面吹来,眼前的风光有时候好到会让我有那么一瞬间忘了自己在徒步。总而言之,最后终于来到了位于山谷里的牧民帐篷里,正是我们昨天停留吃糌粑的人家。有了摩托车,再长的山路也没那么可怕了,勒合西大叔依次载着我们驶出草原,当在公路上看到来接我们车之后,终于有一种回到人间的感觉。图文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原来是你们创作出了我们的形象

我有一个故事鼢鼠忙着建造它巨大的地下王国于是草原上形成了连绵土堆冬季牧人收集鼢鼠建筑工程时挖掘出的土将土撒在结冰的河面上羊群乖巧地排着队幼羊跟在羊妈妈的身后踏着土小心翼翼地去到河对岸吃干草这是草原生活中奇妙的联结一段有关牧人、羊群和此间生灵的故事甘加这片牧场上生长着特有品种甘加羊面部清秀,鼻梁隆起羊角呈螺旋形向外上方斜伸耳朵向两侧平伸下垂夕阳下优雅的侧影踱着步坚毅而不失温柔甘加羊合群而居白天,藏原羚偶尔也会来找它们玩耍傍晚,到了羊群归圈时它们又心照不宣地说再会“我是牧人的伙伴而你要心向荒野”草原上还流传着很多甘加羊与牧人的故事...甘加羊库芮出生后羊妈妈便去世了牧人将库芮养在家里小库芮便把牧人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和牧童追逐开心地也像个孩子牧人有时故意躲起来库芮显得有点着急伸着脖子四处找寻妈妈后来库芮长大了不再依赖妈妈而更喜欢羊群牧人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更好地出去生活就是进来的目的库芮,加油甘加羊——牧人的伙伴智慧勤劳的甘加牧人通过毛毡手作的方式传达出甘加羊与牧人千百年来相互依存,共同守护和谐美好草原的故事,并寄托对甘加羊深沉的爱。点击链接看看甘加草原的可爱动物们。希望这些温顺可爱的甘加羊也能成为您重要的伙伴造型如此逼真的甘加羊是甘加牧人用毛毡手工制作,每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我,去放羊了(上)|志愿者记

最初知道转场是看了李娟写的《羊道》,在她的笔下,细碎的草原日常平凡而又特殊,自有一种浪漫,一遍一遍将书翻来覆去,对游牧民族的好奇不断被放大,总想找一个什么机会,深入到草原腹地,真正地走上那么一遭。后来看纪录片《第三极》的时候,又知道了不只是哈萨克族会转场,每逢冬季,在西藏的普莫雍错还有一种独特的冰上转场,兴奋不已,开始去网上翻阅相关信息,联系了西藏的领队,才知道已经错过了今年的普莫雍错冰上转场,又去找了阿勒泰地区的当地团队,请对方说帮我留意,但得知我只有一个人,无法成团,也就没了下文。后来在网上看到公益组织「善觉」发布的志愿者招募文章,其中有一项工作写道可以安排到牧人社区了解转场等文化,当即就发了申请邮件过去。来到夏河后才发现,甘加镇一些村部落恰好要在6月初前往夏季牧场,便请求团队我们安排跟着牧人们去转场,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在06月06日得到机会跟着勒合西大叔一家从甘加的斯柔村出发,转场去夏季牧场。///“对讲机要不要?登山杖要不要?氧气瓶要不要?”周特加一脸担心地问。“要,要,都要”,我连连回答道,知道这次转场路途艰险,需要走上两天的山路,前往海拔4100米的高山夏牧场,没有户外徒步经验的我恨不得把一切可能派得上用场的救援物资都装进包里。背包的负重当然不能因此无限制地增加下去,于是又开始拼命往外丢东西:毛巾、牙刷、面霜、洗面奶、袜子、换洗的衣服……通通不要,在草原上可当不了精致的人,一番折腾,减无可减,登山包还是被装得鼓鼓的,没有一点盈余的空间。周特加又细心替我们准备了路上的干粮:20个肉饼装成两袋,手鼓那么大的饼子又另外装了满满两袋,份量多得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星期,而我们明明就只有两个人,时间也才两天而已,背包是容纳不下了,只好大袋小袋拎在手里。“要走两天,你真的没有问题吗?”团队伙伴在行前发来消息。“没有经历过,我也不知道,哈哈哈哈”,表面打了个敷衍,但心里总觉得对艰辛程度有了个大致的预判,想着每年转场的牧人那么多,难道偏偏只有我不行?就算再差劲我总走得过一只甘加小羊羔吧!因为转场需要在凌晨天刚蒙蒙亮时就出发,所以我和同行的小伙伴提前一天就住进了勒合西大叔家里。推开院子的门,是一间类似于四合院结构的屋子,只有左手侧的屋子亮着灯,我们便径直往那屋子里去。掀开帘子,热气直扑扑迎面而来,屋中间生着炉子,火燃着正旺,最里侧有两张炕床,炕床往外,靠近炉子两侧各有一张长条榻席,再往外,还是能坐人的长凳以及一张长桌。屋内空间不算大,热热闹闹地坐着勒合西大叔,勒合西的妻子拉毛草、二女儿卓姆草,以及同村来帮忙转场的小伙宫措扎西,见我们进屋,勒合西的妻子便热情拉着我们坐到炉子旁烤火。宫措扎西汉语很好,是特意过来为我们充当翻译,有了翻译事情就好办多了,细细问了许多关于转场的事情,一下子又收获了不少新的情报,再晚些,宫措扎西先行离开回去收拾转场的行李,唯一会些汉语的勒合西大叔这时候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屋里就只剩下同伴王馨、勒合西的妻子以及二女儿。因为语言不通,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撞上对方的目光后总是一个劲地笑,虽然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却觉得十分有趣,得知我们没吃晚餐,她们连忙起身去厨房为我们准备面片,又教我们说藏语里的“吃”,一家人都相当可爱。吃完面片,勒合西叔叔一家也开始打包随身行李,两边对称的厚实大大口袋刚好可以挂在马背上,还顺便把我扎扎实实的登山包也收进行囊里,跟我说“行李放马上,不用背,你这么走就可以了”。我又惊又喜,简直是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转场的路仿佛近了一半。随后又被勒合西大叔赶去睡觉,因为一早就要出发,所以叫我们好好休息。我们睡觉的屋子是进门右手侧那间,屋子很新,大概是新建不久的,也是同样的结构,最里面有两张炕床,中间的炉子没生火,但床上铺了电热毯,舒服得不得了,就这样,睡了在夏河期间最早的一个觉。但意外总是来得措手不及,凌晨三点多,因为吃得太多肠胃有些不适,从睡梦中痛得醒来。很不巧的是勒合西大叔家里没有修建厕所,必须得去外面村子里石头堆的角落里上“野厕”,想想有些发慌,在床上辗转了半天,可一想到还要走那么多的路顿时就没了底气,还是咬咬牙去外面解决这个大问题。蹑手蹑脚穿上衣服和鞋,轻轻推开房门,院子里的木门挂着插销,但没上锁,小心翼翼拿下插销,推开时还是发出了轻微的吱呀声。外面果然是一片漆黑,手机电筒的光只走了短短的距离就被黑夜覆盖了,只能凭感觉走。找到石头堆,蹲下,熄灭手电,连原先的影影绰绰也没有,只剩的无尽的黑暗,这时候远处传来飘忽不定的狗叫,不由想起白天在草原上看到的许多羊、牛和旱獭的尸体,想起甘加附近潜伏着许多的狼,想起前几天有人说村里来了许多流浪狗要小心……紧张地在黑暗中四处张望,生怕看到什么发光的瞳孔。大约凌晨3点半的时候,视线中突然亮起了一道微弱的光点,紧接着是一点又一点,当光点把远处照出了个大概的轮廓,才明白到:哦,原来是村里的路灯亮了。有了亮光,心也安定了许多,我大概是少数知道这个村里的路灯会在凌晨3:30分亮起的人之一吧,回去之后,抓紧把握剩下不多的睡觉时间。对于牧人来说,转场是一年中顶顶要紧的事情,它关乎着家里羊与牛的体格,也意味着这一年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山下定居点的草场已经逐渐贫瘠,不够牛羊啃食,而经过一整个冬天的积蓄和春天的酝酿,草原腹地里高山牧场的正到了水草丰茂的时候,再加上分布着许多有助于牛羊生长的药草,正是养膘的绝佳宝地,为了让牛羊们拥有最好的生长环境,也为了让山下的草场有足够的喘息时间,6月初,一场盛大的转场就此拉开序幕。与许多地方的转场不同,甘加地区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村部落的形式统一转场,今年又更特殊一些,原本的路线会先在山脚下的春季牧场呆上一个月,再去山顶的夏季牧场,这次则直接前往位于达加勒亚尕的高山夏牧场,勒合西大叔所在村部落的牧人们已在前一天统一出发,就只剩下我们一家还没转场,于是这次的漫漫长路便只剩我们一只队伍。凌晨5点,天色未明,所有人都已毫不留恋地从被窝里出来,开始转场前的准备。先把马儿牵出来,将前一晚收拾好的行李挂在马背上,勒合西大叔家一共有3匹马,其中一匹是幼马,幼马不用驮行囊,也无需牵绳,只要牢牢管住大马,幼马自然会寸步不离地跟上来。然后,把牛从牛圈里赶出来,大约5、6匹的样子,女人们赶着牛和马往村口走,勒合西大叔和同村来帮忙的小伙宫错扎西则开着摩托车去找羊。天色朦朦亮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队伍已经走上公路。我们的队伍大致是这样的:牛走在最前面,勒合西大叔的妻子拉毛草和二女儿卓姆草牵着马紧随其后,而羊群和牛马之间隔了长长的距离,勒合西大叔和宫错扎西则开着摩托跟在羊群后面。看似有条不紊的队伍其实暗潮涌动。先来说牛,牛的脾气冲,才不管要不要赶路,动不动就停下来相互决斗,有时走着走着,某一头牛又突然间向往起自由来,趁人不注意冲出了队伍,头也不回地往山坡上跑,一转眼就翻过了一个山头,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我想,在草原上大概没有一个牧人能够追上一匹向往自由的牛。这时候就只能请出草原王者“摩托车”来追,牛在山头流浪了一圈回到队伍后,为了防止它再次出逃,就把它和另外一只牛用绳子系在一起,相互间有个束缚,但没想到的是,绳子不但没起到束缚作用,连原本老老实实的那只牛也被带着出逃,成了团伙作案,不过这回没跑出多远,连哄带骗安抚它们,总算安定下来。而马,看起来和气,实际上也是个急性子,大约是不满我们给它安排了太多的行囊,在途中抖了抖身子,直接撂下包袱罢工了,大马一跑,幼马也按耐不住,发出长长的鸣叫,跟了上去,还好这急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喊也就回来了,拉毛草阿佳把行囊仔细整理好,马又返岗上线了。羊是最温顺的,甚至有些犯傻气,前面的羊干嘛,后面的羊也干嘛,前面的羊去哪,后面的羊也跟着走,所以对付羊,不用牵也无需栓,只要带个好头就行。但无奈羊群实在太庞大,勒合西大叔家四百多只羊走在一起,像一条流动的小溪。更何况,羊群是散漫的,是一个密度在不停变化的单位。比如,走在宽度有限的公路上时,大家会自觉地挤在一起,相当紧密。一旦走到原野,两侧不再有边界,羊与羊之间仿佛产生了隔阂,距离越拉越大,原本纵向的队伍逐渐横向展开,最边上的羊甚至爬到了隔壁的山坡上,羊群大有铺天盖地的趋势,为了防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必须在这个时候及时遏制。牧人们会捡起地上的石头或牛粪朝羊群最外围丢去,羊的胆子小,一看有东西飞来,就赶紧往队伍中心跑,一只跟着跑,其他也就没头没脑地跟着跑,羊群才能始终保持在有限的范围内。当羊群的边界实在远到扔石头都够不到时,勒合西大叔会从藏袍里掏出一种叫“尔恰”的工具,类似弹弓,可以把石头抛地远远的。羊群走的不快的原因,除了数量太多,还有因为它们常常会摸不着头脑地杵在原地,像是瞬间失忆了一般,集体定格,过了3、4秒才又回过神来,这一路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羊群效应”。总而言之,牛、马、羊各有各的想法,最怕的是三个群体同时发作,场面相当混乱,大家发出不同的指令和喊叫声收服着家畜,如临战场,拉毛草阿佳刚安顿好牛,把马的缰绳交在我手里,又立刻跑去赶羊。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在齐心协力地赶路,毕竟要在天黑前抵达目的地,随便闹一闹过过瘾就够了。长长的队伍离开定居点,沿着公路一直向前,路过许多寂静的村庄,天色越来越亮,公路也越来越窄,柏油路变成了土路,再到后来,就只能看见一道浅浅的摩托车车辙,这意味着我们正式离开了人间烟火,走向无人旷野。早上十点半,在我们出发五小时后,总算停下来享用今日的第一顿的饭。说是停下来,其实牛、马、羊的队伍仍旧在走,只不过是宫错扎西接过了勒合西大叔的工作,继续赶羊,勒合西大叔的妻子仍旧在前面赶马,只有我们几个和一匹马停了下来,卸下了摩托车上的食物,拿出饼子席地而坐,简单食用过后又开始赶路。一路上的大多时候,我们都在默默地向前行进,有时候路过长势好的草场,会稍作停留,让羊们美美吃上一顿,毕竟吃饱才有力气赶路。当村庄彻底在视线里消失之后,路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完全颠覆了我对草原的想象。从前认为,草原是平缓而友好的,望去也不过只是微微的起伏,直到深入草原腹地之后,才发现等待我们的是一座座高山。我们在山谷间,沿着河道,往达加勒亚尕的方向进发,路上起起伏伏,需要来回跨越河道,河道窄的地方纵身一跳就能跨过去,河道宽的时候,需要借助河里露出水面的石头,当然,也有不小心“失足”的时候,比如我就脚下打滑,直接一脚踩进了水里,水相当的凉,好巧不巧的是,我的鞋子又不防水,从袜子到鞋子湿了个彻底,再抬头看看勒合西大叔,才发现他穿着的是一双防水的皮靴,顿时心生羡慕。(未完待续)图文
2022年9月8日
其他

有意外 有奇迹 有温暖|甘加游牧转场记

生态牧场甘加有广袤的草原,本地牧人至今还保留着四季轮牧和转场。作为善觉2022年6月的驻地志愿者,我和志愿者五两参与了月6日去甘加达加勒夏季牧场的转场,跟随斯柔村的牧人勒合西叔叔一家,以下是本次的记录与感想。“海拔有4000多一点,要多穿,明天5:30出发要走一天的。”我在牧人勒合西叔叔家才得知真实的情况,也来不及准备物资了,吃完牛肉面片和同行的志愿者五两早早的睡下。图片文字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善觉志愿者记|走在相同路上的人终会再见

要怎样把短暂又充实的30天志愿生活在推文中充分地介绍给大家?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要把日记分为「志愿者工作」和「志愿者生活」两部分作简单介绍。真心希望有意愿尝试环保工作的人能通过这篇志愿者日记更了解藏地环保团队工作的意义和困难,解除一些大家心中关于环保志愿工作的困惑。1志愿者工作善觉团队目前正在运营的项目:卓贝罗罗牧人手工坊;基于自然和草原的适应性治理调查项目;游学文化体验活动五月善觉志愿工作期间,除了日常固定工作做周末善视频,我还主要负责了卓贝罗罗毛毡胸针手工教程的拍摄、大山小红花音乐节拍摄曼陀铃课程、红外相机收回、草原动植物多样性记录。1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2022地球日|让家园更美好

དེ་རིང་ནི་འཛམ་གླིང་སའི་གོ་ལའི་ཉིན་མོ་ཐེངས༥༣པ་རེད།འདས་པའི་ལོ་དུ་མའི་རིང་ལ་འཛམ་གླིང་གོ་ལའི་ས་གནས་སོ་སོ་རུ་མ་ཡུམ་གོ་ལ་སྲུང་སྐྱོང་དང་གཅེས་སྤྲས་ཀྱི་བྱ་འགུལ་སྣ་ཚོགས་པ་སྤེལ་ཡོད་པ་རེད།མདོ་སྨད་རྒན་གྱའི་འབྲོག་པ་ཁོར་སྲུང་བ་ཚོས་ཀྱང་ཕྱི་ནང་གི་ནུས་ཤུགས་སྲུང་འབྲེལ་གྱི་སྒོ་ནས་རྡོ་ཆེ་ཆུང་ལ་ཁ་བ་བབ་པ་བཞིན་རང་ས་ནས་རང་ནུས་ཅི་ལྕོགས་ཀྱིས་ཐབས་སྣ་ཚོགས་པས་ཕ་ས་སྨུག་པོ་སྲུང་སྐྱོང་བྱས་ཡོད།今天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携手为保护地球投资”。在甘加草原,牧人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用实际行动来守护我们的地球。牧人细心捡拾河里的垃圾,维护三江之源的洁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自由地活动,草原是牧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为了让草原更好地休养生息,牧人在黑土上种草,等待大地母亲慢慢修复它。除此之外,对下一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以趣味性体验让孩子们在开心快乐中了解自己家乡的草原生态。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家园,共同保护地球母亲!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草原在牧人的眼里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阿多尼斯我记得那是农历初七的夜晚,我和珺涵刚从村口的小餐馆出来。我看了看悬挂在半空的月亮对他说:“今天应该是农历初七。”他将信将疑地掏出手机看了看,然后惊讶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我得意地一笑,指着月亮说:“看它的形状就可以大概判断,今天月亮的一半被照亮,而且弦在左,弓背在右,应该就是上玄月,而上玄月就是农历初七左右.....”就在我和他说得起劲的时,突然发现一个黑影朝我们走来。当黑影慢慢靠近,我们仔细一看,原来是二姐。二姐名叫斗格草,是甘加草原上一名普通的卓毛(女牧人),她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牧人一样勤劳而又善良。白茫茫的寒雾笼罩着草原,太阳还未从东边的山头升起,二姐就会匆匆起床。简单梳洗过后,她就会去佛龛前供水焚香礼拜,然后正式迎接她忙碌的一天。捡拾牛粪、清理羊圈、挤牛奶、打酥油....有许多琐碎而又繁重的事务需要她去处理。“一天过的太快了,我都没有时间好好磕头转嘛尼”这是二姐口中经常叨念的。二姐不是甘加草原上一名普通的卓毛,她和保护这片土地上的其他牧人一样无私而又坚定。她是草原的女儿、伟大的母亲、坚强的女性,也是善觉背后的力量。善觉助学和环保公益项目走过的风风雨雨都离不开二姐家的陪伴和支持。团队在偌大的草原上开展利益众生的事情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于是二姐将她家冬牧场的羊圈腾了出来,给团队开展活动使用。但活动对场地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二姐家的厨房、客厅都是随时准备着迎接善觉人,她包容着团队使用着家的各个角落。2019年,团队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有资源筹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二姐,她贡献了自家的土地。在与牧人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善觉之家”终于诞生。团队和支持者们终于有了一个为心存善念、发善心、做善事的人们遮风挡雨、歇脚聚会的家。夜晚的草原已经沉睡,除了晚风轻声地吹过,除了二姐喃喃的祈祷声。珺涵轻声询问:“二姐,您去哪里了呀?““我刚去村头的嘛尼房转经了,白天一直在忙家里的俗事,晚上才有时间过去转经。”二姐摩挲着佛珠回答道。微弱的路灯拉长了我们三人的身影。头顶的弯月朦朦胧胧,静谧而又柔和。就在快要走到”善觉之家“时,我不小心关掉了手电筒。周围顿时陷入黑暗,只有星空散发出微弱的光芒。我停下了脚步,正摸索开关,却发现二姐依旧向前走着。于是我跟着二姐隐约的步伐,也尝试在黑夜中前行,但没走两步,我就开始害怕。我害怕黑暗里的未知,害怕眼里看不见的草原。“这么黑,您能看到路吗?不怕会被什么东西绊一跤吗?”我向二姐询问。二姐笑着回答:“能啊!在草原呆得久,就会发现晚上其实没那么黑。即使摔了,草原也是很温柔的,她会接住你!”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内心。我从小在县城出生长大。虽然县城没有大城市的流光溢彩与高楼大厦,但是钢筋水泥与明亮的街灯依然构成了我生活的底色。小时候,偶尔我还会在假期的时候回到草原。但是随着长大,我与草原的连接也就越来越弱,甚至逐渐消失。所以,我好像丧失了自己身上原本来源于自然的力量,只能依赖工具才能与自然相处。我好像遗忘了其实是自然孕育了我们,我们根本不用那么害怕。在牧人眼里,草原不可怕,草原的夜晚也不黑暗!有一次摄影培训,我好奇地问大家,怎么想到去拍黑鹳呢?勒合西叔叔坐在左边的角落,他摸了摸头说道:“当时是在冬季牧场,我和往常一样赶羊去湿地那边喝水。突然我发现有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鸟儿。嘴和脚都是红色,除了身上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勒合西叔叔是一位执着的环保人,他从2013年起就志愿清理草原垃圾,是团队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之一。他是第一位关注甘加草原候鸟并记录迁徙至甘加湿地的黑鹳的人,同时也利用安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雪豹的珍贵影像。“那天的阳光很好,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它的羽毛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非常漂亮!于是我就拿出手机拍了下来。当时我可没想到自己随便拍的那只鸟居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啊。”说完勒合西叔叔腼腆的笑了笑。我的内心又一次被牧人朋友所震撼。我不清楚草原上有多少种鸟儿,但是他们能一眼就发现草原的“新朋友”,可想而知,他们对这片土地是有多么的熟悉。他们是草原的守护者,也是发现者,在他们的眼里有草原所有的生灵,一根草、一只鸟、一条溪流......文字:
2022年2月11日
其他

草原本土知识|夏天的雪兔子

本期是「四季牧场中的生态智慧」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将讲述夏季牧场里高山草甸上的奇妙植物故事。甘加草原上生长着数以百计、多姿多彩的植物,它们和牧人之间的连结贯穿着家畜和牧人的一生。如果我把人真正也当作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在自然中获取适当的食物与药物,就像猴子吃树叶、兔子吃草一样。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草原本土知识|牧羊人与小火团

善觉公众号计划推出「四季牧场中的生态智慧」系列,来介绍甘加牧人的本土草原治理知识,分享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传递牧人的生态智慧。在群山环绕的甘加草原上,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甘加牧人。这里的草原宁静而辽阔,没有被围栏分割成一片片的草场,取而代之的是部落村共用的同一片草场,和在四季轮转中转场游牧的牧人。天然草原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总面积约3.928亿公顷,是耕地面积的2.91倍、森林面积的1.89倍,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位列世界第一,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牧人是草原上的守护者,他们基于长期观察与经验产生的知识可以成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学术界也开始寻求本土知识,将其作为生态系统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恢复新兴模型的潜在思想来源,传统的生态智慧已被公认为是科学知识的补充和等价物。本期,我们将推出冬季牧场里的生态智慧—羊粪与羊粪渣的故事。在以牧羊闻名的甘加草原上,一颗小小的羊粪也在牧人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撑开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虽然微弱,却足以与之抗衡。—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国际雪豹日 | 神山深处的它门

每年的10月23日是国际雪豹日雪豹,这种常年居住在冰雪覆盖的高山上的精灵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内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想要记录到雪豹的踪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辛苦在所难免。2018年2018年,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在甘加草原的达力加山通过红外相机拍到了雪豹的影像,这也是夏河县境内第一次对雪豹的记录。2021年在2021年初,重返达力加山的牧人志愿者再次与神山深处的它们相遇。这次,牧人们向雪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山下的牧人们以你的样子做出了可爱的羊毛毡动物,叫作卓贝罗罗这些雪豹娃娃们深受大家的喜爱。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来守护你和你的家园。让自然与我们和谐共生,这就是卓贝罗罗的心愿。དོན་དངོས་དཔྱད་བརྗོད།
2021年10月23日
其他

跟大自然做朋友 | 认识家乡从神奇的“药草”雪兔子开始

孩子们兴奋地跑出窗帘紧闭的小木屋,将摆放着花花草草的手帕带到阳光下。鲜艳的普鲁士蓝在手帕上快速晕染开来,细密的水珠向上蒸腾…拿起亲手制作的植物蓝晒手帕,她们的笑脸和这蓝色一样明亮。2021年9月23日,抓住夏天的尾巴,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的第四期自然教育如期而至。这次参与游学的是甘加学区的80名师生,23日清晨,孩子们便来到了这次自然教育的举办点——今年善觉生态文化游学的帐篷营地。在老师的带领下,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孩子排着队从公路边走下台阶,穿过草原向小木屋走去。远远望去,孩子们像是在绿色的大地上牵起了一条有生命的彩带,一边是车水马龙,一边是祥和宁静。大家在小木屋中排排坐好,自然教育课程正式开始了。经验丰富的老师万代克首先拿出了一棵奇妙的“罐装植物”,让孩子们挨个传看,并闻一闻它的香味,进行沉浸式的体验。这棵植物就是甘加草原的达力加神山中最著名的“药草”——雪兔子。雪兔子在当地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据说牛羊吃过它后一年都会很少生病,将雪兔子晒干后食用对人的身体也有好处。以对家畜有药效的雪兔子作为引子,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当地的蕨麻、火绒草、马莲草、狼毒花等七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故事与功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到家乡草原的生态价值。干货满满的植物课程结束后,看上午阳光正好,老师们就决定开始这次课程的重头戏——“植物蓝晒”。在2019年集思游学中初次尝试植物蓝晒两年后,在志愿者和老师的精心准备下,这种简单有趣、贴近自然的体验活动在这个夏天的自然教育中再次开展。蓝晒的第一步是混合液体,老师为孩子们发放了保护双手的手套和摆放植物的手帕,让孩子们两两合作,将手帕放到液体中浸泡均匀。这种两人各用一只手抓住手帕协作的过程也让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手帕风干的过程中,老师则让孩子们自己到草地上采集喜欢的植物。这下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男孩女孩都兴高采烈地从小木屋中跑出,跑到帐篷营地的各个角落,挑选喜欢的花草。夏去秋至,此时正是龙胆花开放的时节,孩子们也采集了许多碧蓝色的龙胆。手拿花朵的孩子们,她们是草原上最美的花朵。回到小木屋中,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将采集到的大大小小的植物在手帕上摆放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并将这些承载着她们天生的灵感和对自然的热爱的手帕拿到阳光下暴晒。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摆放手帕的桌子旁。化学反应很快发生了,桌子上的手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蓝,被植物覆盖的部分也露出隐约的白色。看到这样神奇的变化,孩子们不由得欢呼了起来。午饭过后,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将手帕上的花草取下,大家惊喜地发现植物形状的白色图案出现在了深蓝的手帕上,白色与蓝色相互点缀,让这张小小的蓝晒手帕充满了自然的美感。而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蓝晒手帕,孩子们也快乐地在草原上奔跑,迎风挥舞着手帕。有的孩子自豪地说,“要将手帕带回家给妈妈!”下午,自然教育的课程到了认识野生动物的部分,老师首先将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印刷的野生动物海报给孩子们传看,之后则以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亲自开展的野外调查记录视频为引子,启发孩子们认识被称为“神山守护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老师也结合生态学的科学知识,为大家讲解了草原上各种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包括雪豹与藏原羚、大鵟与鼠兔等位于相同食物链上的成对物种——虽然雪豹会吃藏原羚,但雪豹的捕食也能让藏原羚种群始终保持活力;虽然过多的鼠兔对草场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它是大鵟等许多捕食者的主要食粮,本身也有打洞促进土壤空气流通和营养循环等生态作用。以腐肉为食的高山兀鹫承担了分解者的作用,甚至连吃庄稼的芫菁,其幼虫也对蝗虫这一“蝗灾”的始作俑者有着控制作用…这些有趣的知识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课间休息时,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草原上围坐成一个大圈,玩起了才艺表演和丢手绢的游戏课间休息结束后,老师为大家播放了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拍摄的游牧转场纪录短片,以此开始了今天最后的课程——游牧转场知识。通过让孩子们描述参与转场时的记忆,总结出一次转场的必要步骤,老师将话题引入到这个孩子们似懂非懂的重要问题上——“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要转场?”参与过转场的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逐渐勾勒出这个蕴含着游牧民族生活智慧问题的答案。这些转场相关的知识源于在质兰基金会支持下开展的草原治理访谈中收集到的信息,年长的老人们将游牧生活里的本土生态知识讲述给我们,我们再将这份宝贵的智慧传递给孩子们。一天的自然教育课程很快过去,在离开帐篷营地时,孩子们仍沉浸在一天的新奇体验中,很多孩子都在问,“老师,明年的活动我们还能参加吗?”当然,你们是祖国最美的花朵,也是甘加草原的未来,这片草原的生态环境,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需要你们去守护。善觉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的自然教育也会持续开展,在每年夏天为你们带来更好的生态学习体验。文字&编辑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不安分的人,总会在静默的叛逃中相遇|维儿巴故事

在我看来,这个身份的重要性要远超任何其它:他可以是一个环保工作者、素食主义者、生态学本科生、越野跑爱好者……但是骨子里他是一个诗人,一个在现实的光影交织和语言的如梦似幻中倔强着呐喊的叛逃者。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ཀློག་འདོན།】རྒན་གྱའི་ཁོར་སྲུང་བ་འབྲུག་ཐར་རྒྱལ་གྱི་གཏམ་རྒྱུད།

༽གི་སྒྲ་སིང་སིང་དུ་གྲགས་པ་དང་ལྷན་དུ་འབྲུག་ཐར་རྒྱལ་གྱི་གཏམ་རྒྱུད་འགོ་བརྩམས་སོང་།༢༠༢༡ལོ་ལ།
2021年9月16日
其他

为何要用影像记录草原,牧人用歌声说给你听

最初我们希望通过一支视频,让牧人面对大家讲出自己守护家园的故事和想法。但实际的拍摄过程并不容易,牧人们面对镜头很紧张,几十字的内容反复练习了几十遍,最终才有了这个不到三分钟的,全部由牧人完成的视频。
202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