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世汽车研究院:AI赋能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向个性化、情感化、场景化发展

宋姣 盖世汽车社区
2024-11-28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咨询

随着汽车属性从交通工具演变为“第三生活空间”,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由最初的收音机和蓝牙电话发展到如今集成音频、视频、导航、通信社交、ADAS驾驶辅助、车身控制、人机交互等多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盖世汽车研究院从行业概况、市场分析、技术创新与发展展望、重点厂家四个维度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行业进行研究分析,本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Vehicle Infotainment)是采用车载专用中央处理器,基于车身总线系统和互联网服务,形成的车载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包含车载信息系统和车载娱乐系统,功能主要分为导航定位、车辆服务、多媒体、通讯社交、生活服务等,是座舱电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由硬件层、软件层和人机交互层组成,其产业链比较复杂,涉及到硬件、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


硬件方面,中控屏是最主要的信息交互窗口,是智能座舱中用户直观感受最强烈的部分,目前仍为打造智能座舱的重要方案。中控屏整体朝着大屏化、多屏化、联屏化的方向发展,其中12-16英寸中控屏份额提升最大。同时,随着座舱娱乐属性的提升,副驾屏成为中控显示屏的重要拓展方向。



随着用户对显示屏幕画质的要求提升,车中控屏幕的分辨率、色彩还原度和对比度等指标也在不断提高,高清化趋势也日趋明显。目前车载显示面板以TFT-LCD技术方案为主,其具有适用范围广、成本低、技术成熟等优点,OLED和MINILED方案正在逐渐应用于高端车型。


中控芯片是决定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性能的核心硬件,高算力、小型化、低功耗是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中控芯片玩家相对较多,传统芯片巨头NXP、TI、瑞萨仍占据市场头部地位,国内的华为、地平线、全志科技、亿咖通等厂家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落地,发展迅速。在“一芯多屏”的智能座舱方案中,高通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和出色的产品性能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软件方面,目前IVI主流软件架构由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功能应用软件构成,同时辅以OTA提升软件核心价值和潜力。传统Tier1主要涵盖定制化操作系统、SDK和BSP三大领域,未来BSP仍是传统Tier1的基础,但主机厂将抢夺定制化操作系统和SDK的业务,便于后续的OTA升级和对涉及用户核心体验的应用自研。


在车载IVI系统的开发上,国内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大多是基于Android平台打造,国外车企大多是基于QNX或Linux平台,本土化时则选择Android平台;车企普遍会选择与BATH等互联网公司合作以丰富自身的车载内容和生态,国产车机在车机系统和服务生态上相对领先。



市场方面,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基本已成为新车标配,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27年中国IVI整体市场规模将达527.8亿元。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IVI行业整体相对分散,竞争较为激烈,自主供应商实力逐渐增强,已经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德赛西威在前装市场份额已位居国内第一。


人机交互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发展重点。人机交互包括按键、触控、手势操作、语音控制及生物识别等多种交互方式,目前语音交互功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流交互方式。在AI大模型的推动下,智能座舱语音助手向“AI 智能管家”升级,未来人机交互将呈现多模交互、主动交互趋势,为用户带来个性化、情感化、场景化的体验。


科大讯飞情景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从“情景智能”出发,以快、简、趣为产品理念,通过全场景多模交互和多样化感知智能,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驾乘体验,拥有多模交互、智能音效、百变空间、个性化和高性价比域控自研等核心亮点。



科大讯飞于2023年5月推出了星火认知大模型,通过改变传统有限任务与特定说法的交互模式,发挥深度理解与语言生成优势,助力人机交互系统迎来更开放的场景与更自然的交互,引领汽车人机交互向类人化体验进阶,10月份将正式发布。



除了语音交互,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技术创新还将涉及车内数字化显示、多设备互联等方面。随着智能表面、车窗显示、全息投影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显示产品将突破物理限制,出现在车内座舱的任何区域,人机交互界面将变得无处不在。此外,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车机、手机、笔记本等多设备可实现互联,打造人-车-生活-工作的生态闭环,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软件流畅性和人机交互体验,实现多场景无缝衔接。


/ 获取完整报告 /


欢迎扫码订购

盖世汽车研究院年度服务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2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3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4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5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6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7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8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9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2版)

10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11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12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2版)

13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14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15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16

车载语音交互产业报告(2022版)

17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2版)

18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19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0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21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22

ADAS产业报告(2022版)

23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2版)

24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25

人机共驾时代HMI发展趋势(2022版)


自动驾驶

1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2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3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4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5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6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7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8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9

高精度地图产业报告(2022版)

10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1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2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3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4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2023版)

2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3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4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5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6

氢燃料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7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2022版)

8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9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10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1

混合动力技术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2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2版)

13

动力电池产业报告(2022版)

14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15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市场分析

1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2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

3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4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2022版)

5

2022年国内疫情对汽车产业发展影响评估

6

俄乌局势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


其他

1

汽车产业碳中和行动与思考(2022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盖世汽车研习社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世汽车社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