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明伦崂山采撷之·山海奇观八仙墩
作者简介:王明伦,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协会员,青岛市作协会员、民协理事,崂山区作协、民协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崂山采撷之·山海奇观八仙墩
文图 / 王明伦
八仙墩位于崂山陆地的最东端。沿太清宫东南海边蜿蜒前行,一路黛峰连绵,翻滚的海浪堆玉积雪,直扑脚下。穿涧越岭十几里,绵延曲折的山脉在“崂山头”戛然而止。只见一峰卓立海中,状若覆盂。站在山顶举目远眺,顿觉眼前海阔天高,崂山十二景之一的“海峤仙墩”即在脚下。
循山凹处的小径下至南侧崖根,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奇异的风景:“石坡大可数亩,渐东渐低斜插入海。海潮循坡直上至坡半,骤然跌落,后波又起,与前波相撞,浪花激起,高可数丈,如玉树银花,而成奇观(《崂山志》语)。”此处因海浪千万年来的不断轰击冲刷,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东、南、北三面悬崖峭拔如削,西南侧为一处高约60米,宽约200米的崖壁。“石纹分青、黑、翠、紫、黄等五色,层层横叠,斑驳如绣。其下嵌入处,深豁如厦屋。”此处的石质为火山变质岩,石色褐黄,坚硬如铁。即使如此,临海的山体仍被日夜不息的海浪一点点掏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石厦”。其内散布着十多方表面平整的大石,高低不同,方圆迥异。“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水,潮压万山回。”这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留下的诗句。相传当年八仙过海时,众仙曾在此小憩共议渡海之术,随即各显其能前往海中仙岛。这些石墩便是他们当年随手从崖壁上抓下的座椅,故称“八仙墩”。
八仙墩因景色绮丽,历来为游人所神往。远在人烟稀少的明清时代,就有不少文人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一饱眼福。清人在《八仙墩记》中曾如此描述:“山插入海,巨灵劈半成削壁,高数百丈,下临洪涛,怒击如雷轰,令人毛发森竖。其路仅一仄径,更曲折如羊肠鸟道。欲至者,樵引路,绳系腰,直其身向内,目不敢下视,两足半悬空外,手缘石始过。目少眩,坠海中矣。”并称此处“产毒蛇不一尺,胎生即食其母,毒甚于蝮。人皆惧之,故游者多不尽兴。”此语虽有点危言耸听,却也道出了路途的艰险和环境的恶劣。“地寒甚,难久居;路险甚,不易至”,成书于光绪八年(1882)的《崂山续志》,仅用12个字便对八仙墩的地理特色进行了高度概括。
八仙墩地僻境幽,假若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很难顺利到达。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万历年间进士高宏图的《崂山记》,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参与“重修太清宫三清殿碑”一事,在翻阅宫中藏书时,“阅图而得仙墩”,心生向往,于是谢绝众道士的劝阻,毅然前去。几经辗转终见仙墩,并在其《崂山九游记》将此景誉为崂山“第一奇、第一丽。”
通往八仙墩的路共有3条:一是由太清宫门前海边的山径前往。一路走去山海相依,沿途可浏览建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的驱虎庵遗址和刻有著名的“一字诗”的“钓鱼台”等景点。另一条是从太清宫东侧山口南行,这条较为平坦的简易公路为上世纪六十年代驻军所修,半途与海边小路合二为一,几度翻山越岭,沿崂山头南坡盘旋而下抵达海边。还有一条是从附近的青山渔村沿海岸线南行,顺路可观赏“梦幻海滩”“试金石湾”“晒钱石”等景点,最后与前两条路殊途同归。另外,近年景区新开辟了海上游,不过因八仙墩附近礁丛林立,风大浪高,船只无法靠近,因此乘船游览只可远望不能近观,游人往往难以尽兴。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 子(相思枫叶丹)
主 编:王跃强
编 委: 雪 儿 河汉女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作家名录:文学沙龙作家诗人名录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两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为王明伦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王明伦所有;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