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味道 | 赵九章: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他就去做
全文5146字,阅读约29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思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他就去做。”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吴智诚曾给赵九章当过一段时间秘书,他对赵九章的评价既简单,又充满分量。
赵九章,浙江湖州人,190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开封。他是我国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赵九章用61年传奇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它在动荡与炮火中跌宕起伏,在悲欢与离合中百转千回,在复苏与萌芽中摇曳多姿,在奋发与自强中荡气回肠……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响彻寰宇。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于他。
赵九章的父亲赵燮彦字伯勤,是家中长子,生于湖州,母亲钮丽珍也是湖州人,其祖父钮福保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状元,在湖州,赵、钮两家均是大户,数代联姻。赵九章天生大头,自幼聪慧,幼年就读于私塾,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背诵《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幼学琼林》等书。赵九章原本预备从事文学,他一生喜欢文学,在他的床头,经常放着唐诗、宋词。赵九章还写得一手的好字,受家乡文化的影响,父亲偏爱赵体。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一直悉心保存着赵九章所写的条幅,写的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字体,端庄秀丽,圆转流畅,均衡整齐,表现出温润风雅的气度。赵九章存世的很多书法作品,落款均为吴兴赵九章,流露出浓浓的家乡情结。
1918年赵九章11岁,进小学念书,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座右铭,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立志“科学救国”,改学科学。然而,生活却没有给赵九章安排一条平坦的道路。
1921年秋天,由于家庭生活困苦,勤奋好学的赵九章高小毕业后被迫辍学。为了糊口,父母把他送到一家小交易所当店员。但是,赵九章胸怀大志,他干完一天的活,不顾劳累,点上煤油灯,一直读书到深夜。他特别喜欢钻研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每当得到这类书时,他都如获至宝,能一口气读到雄鸡唱晓。有一天半夜,赵九章正专心致志地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被老板娘发现了,把赵九章骂得狗血喷头。
赵九章并没心灰意冷,而是百折不挠,千方百计地继续攻读。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赵九章制作灯罩苦读书的故事。为了不被老板娘发现,晚上他用废竹篾和废纸糊了一个上尖下圆的灯罩,灯罩糊了多层厚厚的包装纸,只在一侧开了一个黄豆大小的孔。这样的灯罩使用起来周围不见亮光,仅有的小孔透出一丝光线。
赵九章常常在夜晚把书靠近小孔阅读。终于还是被老板娘发现,她撕毁了灯罩,并惩罚他一个月不许吃晚饭。但是求知欲强烈的赵九章并没有放弃学习,他把书上的公式、定律等按顺序剪下来,放在衣袋里。一有时间,就掏出一张看上两眼,连走路的时候,也一张一张地掏着看。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用这种方法学完了一本中学物理教材。
1922年9月,赵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学校注重外语和数理化,聘请有外教。赵九章开始接触到《创造杂志》《少年中国》《向导》等书刊,激发了爱国热情。在校期间,赵九章积极投入到反军阀的学生运动中,他和同学们一起试办洋车夫工会,组织工人学习,又到农村宣传。据赵九章的堂弟赵同章回忆,当年赵九章对他说:“当局要追捕我们,必须尽早离开开封了。”为躲避军阀当局的追捕,加上家境日下已无力供他继续上学,父亲给浙江的妹妹赵学彦写信,想叫赵九章到杭州上学。1925年8月,赵九章离开开封,远赴杭州投奔姑妈,继续学业。
到杭州后,赵九章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这时父母相继去世,生活更为艰难,他完全依靠亲友的援助度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下令清党,残杀共产党人,浙江也笼罩着白色恐怖。看到从前压迫青年学生的人都一个一个做了官,而舍身为革命的人竟然遭到屠杀,面对白色恐怖,赵九章非常气愤,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底,赵九章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参加革命活动更为积极。后来赵九章被捕入狱,在敌人百般诱惑胁迫下,他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但健康却遭到了严重摧残,姑妈亲自到南京找戴季陶出面救人,因为戴季陶的原配夫人钮有恒是赵九章母亲的亲三妹,赵九章是戴季陶的嫡亲姨外甥。经过戴的斡旋,赵九章被保释出来。1928年9月赵九章到了南京,戴季陶让赵九章作为随从秘书,做些文字抄写、文件保管的工作。戴季陶亲自对赵九章加以管束。但赵九章就是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与戴季陶时常发生矛盾。赵九章除了练书法,对其他毫无兴趣,一直坚持要读书,他认为只有科学才能使中国发达富强,于是埋头复习功课。
1929年8月他考取了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名师叶企孙教授和吴有训教授的培育下,他埋头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获得了独立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1933年9月他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专职管理物理实验。后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到清华大学选一名研究生,看中了赵九章。名师引领他迈入了气象学领域。1935年7月赵九章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归国。
其实,在193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气象学基本上是描述性的。1937年,赵九章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期间发表了一篇题为《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的论文,这篇论文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把数学、物理引入气象学,使中国的气象学从描述性地理学范畴引向数理轨道。竺可桢称其为“新中国建国以前理论气象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收获”。正是在他的推荐和支持下,还不满40周岁的赵九章当上了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赵九章回国后,一直不遗余力将中国气象学引上现代化的道路——在西南联合大学教书时,他编写出我国第一本《动力气象学》讲义;1945年,他首先提出“长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赵九章组织开展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
他曾将南京北极阁亲手打造成做学问的象牙塔,谢绝国民党元老到北极阁搞重阳登高活动的要求,“我们这里是搞学术的机构,不适宜搞非学术活动”……1948年,国民党政权分崩离析,南京风声鹤唳。当权者命令中央研究院各所迁往台湾。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一纸电文发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实不堪再动。”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稀缺的气象学家和十分珍贵的气象资料、气象器材保留了下来,一起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为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中科院对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所进行调整。赵九章所在的气象所,加上分散在各机构的地震、地磁、物理探矿部分,一起组建了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赵九章出任所长。那段时间,虽然百废待兴,但也百花齐放。怀着满腔的热情,赵九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并写信给国外留学的朋友、学生,动员他们回国。在新中国的新研究所里,赵九章的人生抱负得以施展,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赵九章“爱才如命”,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学生,还是看门扫地的工友,抑或是孤儿、转业军人,只要想学习、爱学习,他就用心栽培,循循善诱,毫无保留。他培养指导过的年轻人,渐渐成长为新中国气象科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的中流砥柱。地球物理所先后走出了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曾庆存、周秀骥、巢纪平、任阵海等两院院士和权威专家,多达十几人当选两院院士。
从气象科学到海洋物理和空间科学,赵九章的目光始终瞄准世界的前沿。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地球物理所学术水平快速提高、学科领域迅速扩展,成为新中国大气科学、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与涂长望一道组建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气候资料中心,它们就是后来我国气象预报中心和气候资料中心的前身……到了1950年代初,西方国家开始利用计算机做天气预报,赵九章敏锐意识到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便全力支持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进行这方面研究,并组织培训了一批科技人员,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开展手算图解法解微方程。当4年后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出来后,这批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作为首批用户在计算机上开展试验,为1960年代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成立了海浪研究组,填补了中国海浪研究和海浪观测研究的空白,为开发海洋、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全世界。赵九章的血液像黄河一样奔腾起来,他开始写文章、作报告,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阐述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1958年初,钱学森、竺可桢、赵九章三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中国也应该开始着手研制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为此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小组”,组长是钱学森,副组长是赵九章。1958年10月,赵九章率代表团访问苏联。苏方招待很热情,但唯独代表团提出想参观有关卫星的内容时,他们表现得很谨慎,事事都要打请示。有一天,代表团被带到一个院子里,开来一辆卡车,车斗里是一台仪器,用布盖着。掀开盖布,里面是一个形似探空火箭的箭头,上面有一些探测仪器。苏方介绍说这就是进入轨道的卫星。赵九章等人绕着卡车看了一阵,提出能否打开外壳看看里面的布置,却没能得到同意。回国以后,赵九章说:“美国、苏联发射了这么多卫星,但是重要的资料一定是保密的,不会告诉我们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卫星,有自己的探测手段,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走到空间科学的最前沿。”
此后便是数年的扎实预研。1965年初,赵九章结合六七年来卫星预研工作的基础,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将发射卫星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与此同时,钱学森也写了一份重新上马人造卫星的建议书。两人的建议受到了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中科院开始成立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时隔7年,赵九章两次上书,他心心念念的人造卫星终于开始了。很快,中科院组织起最强阵容,开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就是后来的“651”任务组,赵九章开始率领团队着手制订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1965年10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会召开,代号“651会议”。会议一共开了42天,他们白天开会,晚上计算,其间周恩来总理还邀请参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文艺节目。经过集思广益,会议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72面体,播放《东方红》乐曲,1970年发射,它的名字叫做“东方红1号”。接着便是攻坚克难的研制征途。不料,一场飞来浩劫砸进赵九章的人生,仅仅相差18个月,被“靠边站”的他没能等到“和原子弹一样重要的事”变成现实的那一天。在赵九章生命最后时光,饱受冲击的时候,赵九章对内心的孤独与苦楚只字不提,他心里想的,仍然只有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那呼啸着划破酒泉基地清冷夜空的“长征一号”火箭,已分明带着赵九章毕生的夙愿,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1985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为“东方红1号及卫星事业开创奠基工作”项目申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是该项目列出的八名重大贡献人员中的第一人,列有他的五条主要贡献:适时向中央提出建议使卫星事业得到及时的和顺利的发展;主持卫星总体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即时组织了测轨选轨工作、赢得了时间、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水平;主持制订了卫星系列规划,为卫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开创和主持了我国卫星研制的前期准备工作。赵九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纵观赵九章一生,在气象和卫星两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倾心培养和提携后辈,使后继事业群星璀璨。我想,支撑着他走过这一生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对科学从一而终的热爱和科学报国的情怀。身边的后辈、工作人员对赵九章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很少有科学家能够像赵九章一样,在一生中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他的眼中,似乎只有科学的前沿和国家的急需,相比之下,生活的境遇、个人的得失,似乎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1997年,44位著名科学家(其中42位是院士)联名倡议为他树立铜像。得到中央同意后,钱伟长任“赵九章铜像筹备委员会”主任,把铜像安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2008年赵九章先生铜像迁至空间中心科研楼九章大厦。在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一颗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赵九章星”。这颗小行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2年2月2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811号。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楼挺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大唐贡茶院
南太湖号拍客:黎子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