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丨李平:草业科研二十年,一枝一叶总关情

英语191 罗颖楦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校友名片】


李平,女,中国农业大学2003届园艺学院本科、2009届草业科学博士,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


草原上的日子,总在色彩轮换中悄然流逝。春夏的嫩青、深秋的金黄、寒冬的素白,周而复始地成为李平生活工作的底色。

但无论颜色如何变换,李平对草原的牵挂可一点都没变,这份牵挂是从何开始的?那可能需要回溯到很久以前。

从实验站开始的期待

1999年,李平成为园艺学院的一名新生。北京的风光和她的家乡山东类似,都是连绵的温带树木簇拥着低矮的平房,校园内的老师和学生们大都衣着朴素、为人善良热情,这让马连洼在这个新生的眼里少了些许陌生与排斥。

渐渐熟悉了农大之后,李平对母校的感情日益深厚。这里地方虽小,大家对学习对科研的热情可不小。同学们要么泡在图书馆看书,要么待在教研室里讨论。众多院士教授云集,带来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讲座。直到现在,李平还对当时研究花卉和蔬菜方向的好几位老师印象深刻。

老师们的科研风采让李平开始思索自己或许可以考研考博走上和老师们一样的科研之路,但同时她又犹豫自己到底该选择什么方向才好呢?是园艺底下的果树蔬菜花卉几个方向挑一个?还是再试试别的专业?大三下学期开始科研训练时,她才找到自己最终想从事的方向:草业科学。当时带领她做科研训练的师兄对草业的发展状况和相关导师较为熟悉,为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她看见了在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背景下草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李平考上了本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开始草业科学的研究。

到草业科学专业之后,李平的研究方向逐渐聚焦到种质资源与育种。从黄花苜蓿的遗传多样性到紫花苜蓿抗寒机理,硕博的六年时间大都花在了实验室里,但是她一直心系着的是广袤的大草原。虽然野外实验十分辛苦,但一旦遇到师姐们去实验站做实验的机会,李平都会缠着师姐去帮忙。在沽源牧场的草原上,辨别出一株株教材上出现过的牧草,给予了李平极大的满足和快乐。夏日直扑扑的太阳下,草原气味混杂,被绿意覆盖的群山就这么印在李平的脑海里。头顶烈阳,身感微风,李平望着这盎然绿意思索着:草原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人类在这美丽的草原上起着什么作用?草业的发展又该何去何从?很多的问题和当时高原的美景一样在李平的记忆里盘旋徘徊,召唤着她最后选择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成长为一名研究员。

摸索成长中的转向

工作后,李平对草业科学各个研究方向有了更全面也更深刻的认知,眼界更加开阔。在个人兴趣、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环境的多重引导下,李平越来越感受到宏观政策在草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说种子是草业的芯片,那么正确的决策才是能将芯片物尽其用的主程序。倘若主程序不考虑时空复杂度,芯片就要承受更多的磨损与消耗;倘若草业发展不能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技术就有可能多走许多弯路。因此,在研究所工作的最初几年里,她积极参与完成了《沙地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调查分析》、《牧户尺度草畜系统的相悖特征及其耦合机制》、《草原牧区发展中问题浅析》等课题研究,为之后彻底转向经济政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图1:李平在牧场调研中留影

 随着工作方向的转变,李平的工作地点从实验室里变成牧场上。全国13个有草原牧区的省份,李平都要去入户调研,和牧户面对面访谈;除此之外,还要和当地林草局农业部的政府工作人员开座谈会、对政策落实情况现场考察。中国拥有着广袤的草原资源,也拥有着特殊的国情地貌。在学习和工作中,李平都接触过很多国际上发展牧区的模式理论,但在工作中,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实践中来”。中国的牧区发展需要走自己的振兴之路、现代化之路,需要她这样的调研员奔波在一线,需要去“看牧区乡村的实践是个什么样子的,把它的实践凝练总结成理论再上升到制度,而不是说你在实验室去闭门造车,去看数据,去看书。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接地气,不一定能真正适合我们的国情。”现在正是国家提倡制度创新的大好时机,对于政策制定、落实、评估的调查需下苦功,牧区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因此,李平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出差调研,记录好每一份调查结果,心系草原上的一动一静,斟酌笔下的一字一句,力求呈现出科学求实的调研论文。

从微观的育种技术转变到宏观的政策调研,李平对于草原的认知不断刷新更迭,不断发育扩展。在学生时代,她看见更多的是草原自然的状态,是春荣秋枯,是群草相竞。但现在看来,草原更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不止有自然美景,还有人类的生活起居。近几十年,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走进新闻、走入课本,为人熟知,但不为所知的是,如果不对草原进行合理利用,草原也会退化。在脆弱的半干旱地区,人与草,草与沙,都在相互博弈: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草原就无法正向演替;如果人为干预过重,草原也无法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牧区人口暴增,草原承载压力沉重,何处是人、草、沙之间的平衡点?这是一个国家也在不断摸索的问题。在发现过度放牧问题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修复草原自然生态系统,如今伴随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的出现也不断有着新的政策,但政策在牧区这个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运转之中实效如何,仍是像李平这样的研究员需要持续关注探索的问题,“当社会发展大背景变化,系统中的驱动力会跟着发生变化。那我们在这不同的阶段,我们的驱动力是怎么变的?它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我们现在就是在做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一直就要融入这个系统中,去看这个社会生态系统是什么样子的。”

近年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条件,而草牧业也为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抓手和保障。响应国家号召,草原研究所这几年一直在关注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成效、饲草产业供需形势等问题,李平也正如她所说的一样在不断尝试融入草原这个社会生态系统之中,完成了多次课题调研。如今牧民在经济条件上整体水平较好,但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却仍继续提升。牧区更需朝向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大力发展,拓展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因地广人稀带来的通网通电问题,让牧区真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所以这可能还会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到底,研究体制上到底要怎么去做。”李平语气平淡却又带有着坚定。

科研多年不变的初心

回忆这么多年来调研方向的转变,李平也对自己的选择颇有感慨。虽然在上学时曾跟随农研会学生会等组织去过农村调研,但当时的她也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真正所在,“当时我觉得我不是学人文的,也不是学经管的,当时我没想到后来的工作会是这个方向,其实我的方向是我自己慢慢扳过来的。”但在校的调研其实让李平看见了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不一,潜移默化地为之后的选择埋下了种子。

从事科研工作多年,李平科研报告累累,不过她并不为此而沾沾自喜,而是一直期冀自己成为当年崇敬的教授们的模样。对她而言,在农大念书的经历因各位孜孜不倦的老师而宝贵。“我们大学的老师真的是不遗余力地把他们之前积累的知识要传输给大家。”讲课也好,讲座也好,如今回忆起都是宝贵的学习经验。“我们当时有个老师就说每个来做报告的人,你听上去是不到两个小时的报告,但他这个ppt的内容可能是他花了几十年去研究的。”教授们肯花几十年潜心研究的坚定态度,一直让李平印象深刻。他们可能穿得并不时髦甚至有点土气,普通话里的口音浓厚得和地头的农民一样,在人堆里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科学家气质,只有谈到他研究的领域时,他才能显得兴致高昂熠熠生辉。科研对于他们来说,是爱好,是事业,是人生,而无关名利与荣誉。他们用自我展示了一个科研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踏踏实实做科研、实实在在要利民。这么多年过去,他们的样子还依旧被保藏在李平的记忆深处,他们的精神也被李平牢牢记住。

图2:李平在讲座上发言留影

在自己从事科研调研时,李平也更加理解了教授们为何能潜心科研、乐在其中。虽然下乡时还会不时受到村长的调侃,“你干科研工资还不如我高,你为什么天天那么忙到处跑?”但李平真实快乐地奔波在每一片牧区上。在了解村民生活状况时偶尔会发现村民的一些基础需求,本来就是学草业科学的李平也稍稍能解决些许技术问题。在和淳朴牧民的友好往来里,心中总会充斥着满满的活力与满足。李平的丈夫是她在农大念书时认识的,毕业后去到了内蒙古气象局,负责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草原的状况。在研究作物生育期模拟模型、调研牧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对草原进行干旱监测时,夫妻俩还常需通力合作。有自己的热忱,有榜样的力量,有牧户的友谊,有家人的相伴,李平认认真真地走在自己选择的科研之路上。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故事 | 马再兴、张桂芬夫妇:执子之手   “田埂”上走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逯学军:想唱给你听,老师你好!

校友故事 | 李继扬:毕业五十载,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校友故事 | 杨丽(10届本):推开世界的门

校友故事 | 袁晓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

校友故事 | 王思博: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校友故事 | 林宝龙、钟虹黎夫妇:爱,让彼此相互成就

校友故事 |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校友故事 | 李寰旭:气度非凡的新时代“橄牛人”

校友故事 | 沈庆:民谣诗人,《青春》永驻

校友故事 | 吴桂琴: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故事 | 孙文强: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校友故事 | 方鸿:做负责任的人

校友故事 | 阮维斌:遥想农大那几年

校友故事 | 柳鎏: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

校友故事 | 肖灵艳: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

校友故事 | 刘雄伟:不是白衣天使,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

校友故事 | 初雯雯: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

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故事 | 张书函: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

校友故事 | 匡廷云: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校友故事 | 谢永恒: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

校友故事 | 吴国强:尽我所能让更多人的脸上浮现笑容

校友故事 |  蔡洁玲:赋予水果第二次生命

校友故事丨杨宁:为帮村子摆脱贫困,她不惜卖掉婚房……

校友故事丨贾先波:农业科技助脱贫

校友故事丨陈家金:躬耕农业气象服务四十年

校友故事丨谢秋霖:学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校友故事 | 洪昱斌:滤除杂质,保留一颗创新之心

校友故事 | 段春祥:初心不改,从心出发

校友故事丨王武杰:人生就是在不断向未知挑战

校友故事丨张宸溦:做一名优秀的“三门干部”

校友故事丨任卫波:匠心做学术,师心承农情

校友故事  | 王婧婧:心头的诗篇——东区那颗白蜡树

校友故事丨张桂杰:用科技力量守护滩羊产业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作者:英语191 罗颖楦

编辑:荆彦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