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强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犹太民族苦难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2017-12-03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种族优越论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一直像幽灵一样存在着,纳粹分子高举的正是民族主义旗帜。犹太人生生不息的根源在于其坚定的民族主义信仰,然而,这种鲜明的民族性在很多时候却又是犹太民族遭受不幸的根源。《圣经·旧约》中存在着的这一不可克服的悖论难道不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反思吗?

对于上帝越来越虔诚的信仰使犹太人凝聚成为一个坚强的族群,然而,犹太人很快就堕入到一个不幸的悖论之中:如果犹太人不以统一的信仰和教义凝聚成为一个有组织性的族群,就不能成为一个有着特定性格的民族;然而,犹太民族为了保持这样一种特定的民族性格,却又不得不自绝于外部族群之外。

这一悖论所体现的是民族与信仰、学说与教义不能分开所导致的难题。对于犹太人来说,宗教信仰是为了本民族生存服务的,上帝耶和华只能是以色列—犹太民族的保护神,因而并不具有全民化的普世性意义。信仰与教义是狭隘的,而学说则是可思辨的、可开放的。《圣经·旧约》集体创作模式所表达的思想不属于一个人、一世人,而是属于整个族群的共同意志。因此,《圣经·旧约》作为一种文本,虽然具有开放性的写作方式,但其表达的思想却不具有开放性。它所体现的是犹太人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而非自由独立的理性主义学说。

这就是说,在《圣经·旧约》中,神的意志与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意志是一种对应关系,耶和华只是以色列—犹太民族的保护神,而非其他民族的保护神。不仅如此,上帝耶和华并非像印度“梵天”那样说变就能变的全能之神,他对于以色列—犹太民族生存问题之外的事情并不关注。耶和华对于宇宙万物也只是“一造了之”,很难看出他对于宇宙万物的诸多“万能”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圣经·旧约》的主旨仅仅体现为它对于犹太民族自圆其说式的神学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或许更接近于现实主义而非理想主义。因为,耶和华并没有使以色列—犹太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地位,甚至在历经磨难之后,仍然只能期待弥赛亚的到来。按理说,其他强势民族未必比以色列—犹太民族更为出色,他们却统治了以色列—犹太民族;尤其令人不解的一个问题是,耶和华在一再惩罚了以色列—犹太民族,以色列—犹太民族遭受到足够多的苦难之后,以色列—犹太民族仍然不能脱离苦海?在这个意义上说,其他强势民族是否也有一个比耶和华更有神通的保护神?若有这样的一个或更多的保护神,这个或这些神是否也同样创造了整个宇宙乃至世间万物?

显然,这些都不是《圣经·旧约》所要关注的问题,《圣经·旧约》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因此,《圣经·旧约》叙述历史的方式并不是理性化的反思逻辑,而是以民族主义利益及其伦理学意义为核心。这一点也正是犹太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根本区别之处。开创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大师们对于族群冲突问题都进行过深刻的理性反思,进而兴起了各种普世化的息战止争的学说。无论是中国之“道”与还是印度之“梵”,它们都已超越了单一民族的概念范畴,宇宙自然与人间社会无所不包地体现在“道”与“梵”的逻辑范式之内。民族问题只是可思辨的众多理性逻辑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虽有华夷之辨的学说,但中国儒家关于仁、义、礼的学说专注于族群内部人际关系的构建,反对战争,但也不反对正义之战,总体上是一种和平主义的思想体系。印度将不同族群融合到种姓制度之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种族之间的相互征伐。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都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两者都不会主张为了某个族群的自身利益可以大兴战争,普通的无辜人民绝对不会成为种族主义战争的对象。

《圣经·旧约》在创作模式和思维逻辑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人们甚至有理由说,它与中国、印度的诸多经典相比,思维层次上明显居于下风。它不是以反思性的逻辑为主导的,不能自圆其说地解释一切现象。它既不像纯粹的宗教经典,不像纯粹的神话史诗或历史典籍,更不像纯粹的理性学说。当然,《圣经·旧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局限性还要等待后代精英的超越。《圣经·旧约》引出了很多供后人讨论的话题,人们在探讨信仰与学说的过程中达到了理性的飞跃。从一个相反的意义上来说,特定历史阶段的一部《圣经·旧约》,不可能是完美的。

《圣经·旧约》中特别明显的缺陷是,在民族主义利益观的主导下,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借助神意宣扬暴力的倾向——人们刻意粉饰《圣经·旧约》中的这种致命缺陷,但谁也不能将那些充满暴力的字眼从《圣经·旧约》中抹去。抹去这些文字意味着抹去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历史,西方文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种基于民族主义生存目标的暴力行为如果针对军事集团则无可厚非,然而,对待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民,则明显违反人类公义。即使在战争行为中对于普通人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实际上使用了武力,但也要本着“笔则笔,削则削”的原则进行删减,以免引起无底线的族群仇恨。在民族主义价值观主导下,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做到。

《圣经·约书亚记》中说,约书亚继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之后,继续带领以色列人离开旷野进入耶和华应许之地。“流奶与蜜”的迦南地并非无人之地,只有通过族群战争才能征服那些土地上的人们。战争显然是十分残酷的,在攻占耶利哥城时,以色列人遇到的对手兵强马壮,且城墙高耸。约书亚得到耶和华的帮助,列队吹号绕城七圈,城墙就自行倒塌。约书亚领兵入城,“将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圣经·约书亚记》6:21)在攻取艾城时,约书亚不仅放火焚城,杀光了城内所有的人,连跑出城外的人也尽行杀灭。


这样,约书亚击杀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城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为以色列争战。(《圣经·约书亚记》10:40-42)


与印度、中国肥沃的大陆相比,迦南并非一块真正肥美的土地,相反,只是一片没有“腹地”的狭长地带。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发生的族群战争通常具有你死我活的残酷性,然而,书写历史的人们未必一定要把这种残酷性以神性的正义语言表述出来。这与中国的孟子等圣贤谴责不义之战的态度、印度的史诗以神性的反思逻辑解读战争的无意义根本不同。圣经中的类似表述为后来的西方人对外征服、掠夺、殖民和屠杀提供了神学依据,有人称之为“约书亚主义”。

这种集体暴力倾向不仅表现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而且也体现在普通人表达信仰的具体行为中。《圣经·旧约》中很多地方都有用石头将人或动物打死的文字。


无论男女,是交鬼的,或行巫术的,总要治死他们,人必用石头把他 46 37807 46 17613 0 0 6573 0 0:00:05 0:00:02 0:00:03 6572打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圣经·利未记》20:27)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把那咒诅圣名的人带到营外,叫听见的人都放手在他头上,全会众就要用石头打死他。你要晓谕以色列人说:凡诅咒神的,必担当他的罪。那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治死,全会众总要用石头打死他。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亵渎耶和华名的时候,必被治死。(《圣经·利未记》24:13—16)


若有处女已经许配丈夫,有人在城里遇见她,与她行淫,你们就要把这二人带到本城门,用石头打死,女子是因为虽在城里却没有喊叫;男子是因为玷污别人的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圣经·申命记》22:23—24)


这种以普通民众为主体针对违背犹太教义的执法行为在某些时候会演变为一种暴民主义倾向。无论是针对民族的暴力行为还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暴力行为,在当人们失去理智的时候都是极为可怕的。

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在本民族与外族之间构筑一道高墙,在古代世界是完全合理的选择,然而,过度强调民族的差异性,强化民族排外意识,如坚持族内婚等,无疑加大了犹太人与外族的对立与冲突,并最终殃及自身的生存。

犹太教因为其坚定的信仰内核而长存于世,且由于其内在的特质深刻地影响到了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广大族群。然而,犹太人并没有因为其宗教上的成功而获得相应的地位,相反,犹太人不仅不能再续辉煌,重建一个犹太帝国,犹太人的命运也迭宕起伏,甚至遭受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曾遇到的悲剧。犹太人经历了公元前586年的第一次大流散(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公元前334年的第二次大流散(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和公元135年的第三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对于犹太人的劫后余生,非犹太世界并无尊敬和佩服之心,恰恰相反,人们对犹太民族充满仇视并积极采取压制措施。在基督教出现以前,就曾出现过反犹主义。基督教会的反犹主义是在官方煽动下,打着神学旗号进行的:因为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并把他杀死在十字架上。

在历史的夹缝间生存着的犹太人时常遭受被歧视的命运。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犹太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幸的。很多时候,犹太教徒与其他民族也能和睦相处。从11世纪中叶到中世纪结束,莱茵河地区的沃尔姆斯城都是欧洲犹太人的精神中心。然而,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斗争中,基督教会把犹太人看作是穆斯林的同盟,因而受到十字军的攻击, 13、14世纪,大批犹太社团受到迫害,人们甚至指责犹太人引起了瘟疫,并将他们进行屠杀或者驱逐出境。先是法兰西、英格兰,随后是西班牙都曾将几十万无家可归的犹太人驱逐出境。到了现代,更大的悲剧发生于1942年1月20日,德国纳粹在柏林西南部的万湖别墅召开了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这一会议的目的在于讨论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这次会议导致近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关于这次大屠杀的原因,汉思·昆在《世界宗教寻踪》这样写道——


纳粹屠犹是当时遍及欧洲的建立在生理—种族基础上的反犹主义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近两千年(几乎所有)基督教会的神学反犹主义作铺垫,断不可能造成这种后果。因此,教皇庇护十二世以及德国,奥地利和波兰天主教主教们的沉默(德国新教不算在内),就尤其说明问题。(《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63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在1999年纳粹屠犹纪念日活动仪式上,在柏林重建的新犹太会堂的纪念碑旁,人们用了近28小时宣读了55696位犹太人的姓名,他们是惨遭流放或屠杀的柏林犹太人。

种族优越论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一直像幽灵一样存在着,纳粹分子高举的正是民族主义旗帜。犹太人生生不息的根源在于其坚定的民族主义信仰,然而,这种鲜明的民族性在很多时候却又是犹太民族遭受不幸的根源。《圣经·旧约》中存在着的这一不可克服的悖论难道不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反思吗?


参考书目: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阿里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西欧文明》,汝信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以色列与启示》[美国]埃里克·沃格林著,霍伟岸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1月版

《世界宗教寻踪》[德]汉思·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以色列文化》,张和清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犹太教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强光中∣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犹太人信仰的坚定性何以维系?

强光中∣犹太教的革命性是如何体现的?犹太人的信仰特质何以形成?

强光中∣“上帝”是如何“构造”历史的?犹太教何以成为“构造”三大一神教文明的源头?

犹太民族的文明基因是什么?《圣经·旧约》何以成为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史?

·∣印度文明∣施舍的信仰何以改变了印度的社会面貌?施舍何以成了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中国士阶层为何不能获得像印度婆罗门那样的社会地位?印度人为何笃信业报轮回的学说?佛教为何在印度本土趋于衰落?∣佛学为何被认为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佛教为何认为大千世界不过是“假有”的幻象?第一阶段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是如何认识世界的?释迦牟尼与庄子的学说有何异同?庄子的“道术”与瑜伽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与宇宙就像“小瓶子”与“大瓶子”之间的关系吗?你知道印度版的人类原罪说吗?静静地读一点印度的学问,真的能让现代人浮躁的灵魂安定下来吗? 印度之学为何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印度之梵与中国之道、三大一神教之上帝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印度人是如何看世界的? 印度人为何偏向于神性化生活?印度文明是不思进取、未老先衰的文明吗?近现代印度衰败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亚欧大陆上真正的“流奶与蜜之地”究竟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