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月11本书 |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云也退 云也退 2023-02-17

8月11本书: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原是自己的亲妈  




 No.11



《发现的乐趣:理查德·费曼

演讲·访谈集》

(美)

理查德·费曼

译/朱宁雁


费曼的书很奇怪,说起来也是人人都叫好,没有不给高分的,但是被转述出来,那些逸事、妙语,都有种粗糙未打磨的感觉。我看完他的事迹后,反应常常是这样的:“OK的,但是……这就完啦?”

 

这本书比《别闹了,费曼先生》要好。费曼的演讲里是有些洞见的。而他的一些名言,比如“科学就是相信科学家的无知”,还有“首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自欺,同时你又是最容易轻信的人”,挺好,但这只是犹太人悖论癖的日常操练,缺了点真正的创意。还有就是,他在书中随意地提到女学生多的班级总体呆笨,提到一个女学生说出科学道理让他吃惊,这谈资找得实在是轻浮。总之这本书得挑剔着看,对费曼不妨多点冷笑。如果说科学就是相信科学家是无知的,那么人文就是相信没有哪个人的话值得全听。




 No.10 



《塔尼奥斯巨岩

(法国/黎巴嫩)

阿明·马洛夫

译/吴锡德


可能像《哈扎尔辞典》、《我的名字叫红》等等小说,是把一个历史上的异域故事搭建出体系感的一类,当然这个异域主要是东方吧,西方背景像《玫瑰之名》就没什么“异”味。但是多数作家都没这份体系的野心,而是用异域风情的外壳套装上一个由人物、族群、性爱、仇杀等构成的核心故事,像这本《塔尼奥斯巨岩》,基本就是这样。


马洛夫的代表作应该是《迷失的人》,可是他毕竟严肃,这本《巨岩》已经胜过太多伪异域故事了,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个巴西骗子保罗·科埃略,曾见此人被书商拿来跟马尔克斯相比,我心生一种近乎幻灭的释然。




 No.9 



《哀歌》

(日本)

远藤周作

译/赵仲明


日本人写两口子关系里的暗流,毁坏的力量,像是我看过的重松清《维他命F》之类,都是一两篇,多了就腻。日本人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路数,趋同度太高,当一段段关系成了木乃伊,扎不出血也切不开肉,怎么办呢?写出来吧,反正本岛的文学奖够多,书卖不掉还能靠邻邦接盘。


但远藤周作不一样。他出血,不是扎出来的血,是被扎的那位自己呕出血、呕出苦来,他只有趁这个机会,让伤害他的人背上道德负担。《哀歌》里的人物都得病,病是他们的命,是他们失败人生赢得的桂冠。而天主教,差不多是对病的一种解释,人身体一出问题,心里就清楚当初受洗,为的便是如今。




 No.8 



《潦草

贾行家


圣埃克苏佩里说:就是死,也好过死的难受。贾行家写的就是那个比较好的东西。难受他是不写的,疼他是不写的,他只写死,写病,写被生活雕刻的人,他们来自棋牌室、职工宿舍、废厂房,在堆满方便面盒子的铁轨上吸入新鲜的风。

 

这里有一本医书,每一页上都写着“无可救药”……说得有点过了。对书中“小时候”的种种是容易腻的,就是互相比着清冷,但我喜欢那些击中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洞察,这种句子,就像出自一本简白版的《小城畸人》:“我们这座城,三十年前更美丽一些,三十年前的青年人更单纯地喜欢艺术和美……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在了,剩下的仿佛忘了一样绝口不提,他们聪明地懂得:孩子们不会相信他们年轻过。”




 No.7 



《愤怒与神秘:

勒内·夏尔诗选》

(法)

勒内·夏尔

译/张博


“诗人努力的目标就是把古老的敌人变成磊落的对手”,“以原始人的方式行动并从战略家的角度预期”,“草原,你是白昼的宝箱”……

 

罢了,勒内·夏尔,你说得都对,我的意思是,随你怎么说吧,怎么说都听着那么有道理。对他的长短诗,散文诗,还有哲理断片(法国人真是喜欢这种形式的精神维生素),说“我懂”或“我不懂”简直就是辱没,倒不如说我是否“消受得起”。但是,假如读者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那什么把什么“烫了一个洞”的级别,则确实可以开始挑战像“自从山中的亲吻之后,时光把自己引向蜿蜒的常青树藤与那由其双手烫金的夏天”这样的句子了。


 


 No.6 



《恶,或自由的戏剧》

(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卫茂平


以恶为线索把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重述一遍,不算很有新意,不过,“自由的戏剧”这一说值得反复强调。恶非坏,恶是反常,是逾矩,是隐秘,是说出让人不舒适的话(“X你妈”这种不算),是做让自己蒙耻的事情。公安局拘留你三天,完了你写本书,让人研究三辈子。

 

《恶》是萨弗兰斯基比较轻的作品了。他的《荣耀与丑闻》相当够分量,不过与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相比呢还是宿命般地缺少灵气。以《恶》这个风格,在德国就算很通俗的思想读物了,可见德国人对晦涩的咬嚼力和吞咽力。最喜欢的一些内容,比如第十五章提到希特勒的崛起,如何在19世纪E.T.A.霍夫曼等人怪诞小说中就有预演,那些小说中,出现了“一种不再是手段,而自己成为目的的权力”,“世界变成了一个权力关系的迷宫——没有意义,但有活力”。还有圣伯夫就萨德所说的“永远别丢了这把最后的钥匙。”多好。西方文化对隐秘的热情具有科学式的探究感,然后又对这种探究给予美赞。




 No.5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夫

译/万之


以前真心不懂,诺贝尔文学奖早年给的那些作家到底有什么好的。像是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有什么好?一个普罗旺斯“炊烟袅袅”派诗人,到顶也就是阿尔丰斯·都德那个级别的呗;显克维奇有什么好?写俊男美女斗暴君的故事,一个波兰司各特;乔苏埃·卡尔杜齐主要是个爱国者,还有泰戈尔……


《骑鹅历险记》,1908年出版,1909年塞尔玛·拉格洛夫获奖,全译本断档很久。读过之后终究明白了:1914年前的这些得奖者,最大的属性就是——相信。相信世界会变好,相信和平能久存,相信疾病必将被攻克,相信人类只要绷一绷环保这根弦,就是最完美的地球主人。


拉格洛夫曾经救援托肯湖,力保它没有被瑞典人抽干作农田,后来这个湖成了瑞典最大的鸟类栖息地,书中便多了一章讲尼尔斯和绿头鸭如何挽救托肯湖;拉格洛夫还曾写书、捐资推动肺结核防治,书中就写到一家人一个个被肺结核夺走生命,剩下一对小姐弟,走遍全国去宣传预防肺结核知识。一个长篇童话里满满的都是公益之心和家国情怀。还有动物游园会的一段,那就是在宣扬原教旨的奥运精神。这份浪漫,到1914年夏天之后,俱,往,矣。


 No.4 



《伟大的海

(英)

大卫·阿布拉菲亚

译/徐家玲


多元是极好的,多元是历史的真相,但我们发明了一些强有力的无聊话,什么“你方唱罢我登场”,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描述这个真相。这就没劲了,就像把摆满粮油、水产、禽蛋、瓜果梨桃、萝卜白菜的地方统称为“菜市场”那么没劲。


写地中海的人,就踩在丰富和没劲之间那条脆生生的分割线上。希腊、罗马、迦太基、拜占庭、奥斯曼,分开单写都出彩,合起来则免不了兴衰循环的老调。这就考验写者的水平了。总的来看,这本《伟大的海》还不错,要言不烦,该推进时也不耽搁,可能学术性强了点,我实在太喜欢埃米尔·路德维希那一路的了。




 No.3 



《邻人之妻

(美)

盖伊·特立斯

译/木风、许诺


性欲如何导致无辜女孩遇害,如何打造男人的荒原,如何让一个人落入极端自恋的深渊里,这致死、致荒、致脑残的因素又怎样勾着社会的眼光和鼻息。这书的中译本真是应景,当陌生人之间的“共享”成为资本推动的主流,该死的两性差异所演变出的最坏的事情,必将日益周知于众。

 

我是很想知道,是哪个女人取走了休·海夫纳的最后一次。她应该为此而得意的。六七十年代的性出版和性电影热潮,让封禁《洛丽塔》都变成了特大丑闻,以自由和人权的名义,丑闻跻身社会最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之一,宣告自己无非喜闻乐见的“新闻”罢了。《邻人之妻》现在读是有一点过时的,也有一点干,我觉得以特立斯的性格,他更适合写之前出的那本纽约众生相。当然,这是求全责备。




 No.2 


《杀母的文化:

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

孙隆基


孙先生的巨作,而且不停修订,现在面世的这本里出现了2015年的《欢乐颂》,可见他的认真。“杀母文化”是个复杂极了的话题,孙先生借重的素材一半是电影,剩下的一半包括小说、理论作品、社会新闻等等,他一天看的电影我两年未必看得完。读这本书,直觉得美国人是跟着电影胶片走的,银幕上的故事反映了,也引领了他们情感世界里的重心的变动。由于电影总是要制造戏剧冲突,所以看多了的人,除非像孙这样的研究者,否则被害和施害想象一定是很强烈的。

 

活着终究是场战斗。然而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却只是自己的亲妈。其实书里也写到了杀父和杀夫,一个个都是“文化母题”,代表着这样那样普在的心理文化,总之都是先瞄着至亲下手,这个世界会好么?啊呸。


书里总也少不了中国人写西方题材时的那种外围的、介绍性的口吻:某年,某人发表了什么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不过受益远大于此,孙随便谈两句比如“世纪末”的心态,就有到位的点破。

 

 


No.1 




《福柯的生死爱欲》

(美)

詹姆斯·米勒

译/高毅


福柯的艾滋病就像福楼拜的梅毒一样为他吸流量,詹姆斯·米勒还不失时机地对他的浴室癖做了一番研究。作为《滚石》的编年史家,米勒对腐烂物的好感,对隐秘的激情的兴趣,使他成为福柯传记的一个有毒的作者,他一定要拎出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表现出的同等级别的重口味,并在福柯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中,为此找出重口味的解答。

 

这本书可打五星的地方也正是它落下的话柄:趣味问题。把福柯纳入萨德、尼采、巴塔耶、阿尔托这一系之中,是多么迷人又是多么的专横。福柯的极度晦涩与极度popular之间的矛盾值得探究,他的人生也值得一场重口味的好奇。不过“重口味”这个词,既然启齿了许多过去无法启齿的话题,当然也造就人的懒惰——不适合用它来谈论米勒的成就。


 

往期回顾



看书 | 一匹马走进酒吧,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

7月11书:“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

至爱书 | 《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6月11书 | 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

看书 |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

至爱书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至爱书 | 《象棋的故事》:哪来的什么“自由的颂歌”?

至爱书 | 《受害者》:犹太人的头脑风暴

5月10本书:有个帝国江河日下,有个半岛沧海横流

看书 | 再见,菲利普·罗思

看书 |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

4月的11本书:亲爱的,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

看书 | 你是文艺青年,你要学会加戏

看人 | 高尔基150岁: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

看书 | 时间不中止,就像地名不会消失

看书 |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然后呢?

看书 | 让他活着,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

看书 |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

看书 | 叔本华: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厌世才能传世: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

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

就像昆德拉说的,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

斯文·赫定今天153岁生日,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

普通读者 |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

光荣与浪漫,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

看书 | 11本新书,我选的,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

看书 |“一个人功成名就后,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看书 | 赵松评《自由与爱之地》: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

看书 | 干什么都是行当,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

看书 | 下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

看书 | “我们对狗开枪”

至爱书 | 《死亡的时代》

看书 | 自恋始于照镜子: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

天生一个雷马克,腰缠万贯的流亡者

看书 |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

福克纳120周年记:今天,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

诺奖作家库切:自律、孤僻,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 检书

当躲闪成了艺术,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石黑一雄就成功了

看书 | 让我遗忘你,非洲

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现在都是奢侈品

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 检书

看书 |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

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恶之花》首版160年记

看书·特别版 | 你来到这世界,你要看看以色列

看书 | 孤独的更新版,仍是孤独

看书 |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

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

看书 |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

看书 | 请问上帝,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

看书 | 上半年的这些书,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

看书 |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萨达姆和美国人,哪一个更可恨?

看书 | 黑人如何写黑人 ——从《土生子》到《地下铁道》

看书 |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

云也退: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只怕你不会读

看书 |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