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阜西:《琴曲集成》据本提要(补十一)
编者按:
本次刊发查先生对《枯木禅琴谱》等10本琴谱所做提要。《琴学初津》系陈世骥写成于1902年,虽未出刊,但精抄多部分赠琴友。该书分外、中、内三篇:外篇论律辨音,宣扬五盘旋宫图的“发明”;内篇自称“琴理发微”,是陈氏自编见解,与传统五功十善之类完全不同;中篇琴曲按照其论律辨音观念改写了《治心斋》和《春草堂》的体系,并就传统琴曲中巧合其理论的内容分为九均十三类,共录51琴曲、55谱。《琴学易知》于1934年,广东人宋彦成编撰。宋氏虽未有琴论,但重视工尺,并主张弹琴家念熟工尺后再弹琴较易上手,且采定各曲都注有工尺。《琴学秘诀》由汉卿抄写于清光绪戊戌年间。书中不仅列有指法,还撰录了新谱《爱莲》和为郭对阳词所谱的两首琴歌,生动地反映了戊戌变法期间的琴曲创作,弥足珍贵。
八十五、枯木禅琴谱
僧云间,自称枯木禅,能琴,亦善作曲,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刊《枯木禅琴谱》八卷。作序题词者九人,透露当时弹琴名家很多。自序说他“幼耽操缦,……就学于菩提院牧村长老,继从羽士逸峰赵师、芜城丁绥安夫子、淮山乔子衡夫子,蒙其悉心指授,研究义理,三十年来仅谙数曲。比年诸师相继殆谢,奉教无从,于是携琴访道,历燕齐楚越,凡善琴者,必谒之,一一聆纳,递加审按,美善各遇,而妙理多殊,音节亦符,而雅俗互异”,“我教中之蒲团禅板,……证之琴德,奚有二哉?”“至于操缦之雅,在乎传授指法。其指法之妙,又须谱注精详,久久习熟,自可意会神传,达乎礼乐之情矣。余尝闻其略,莫罄奥旨,惟所操二十余曲,及自著数曲,省题析义,去杂除繁,体会吟猱,注意指法,一归音韵和平,谐声令节,录储笥箧,已有年所,本不敢灾诸梨枣,兹因众友均欲备存,勉以应之”。洪钧序引云间的话说:“习之二十余年,受业琴师者四,出而聆江左诸家之论曰‘某浙派,某蜀派,或虞山派,金陵派’。更有论者曰‘大家派,隐逸派,术士派,闺阁派’。静言思之,殆难定评”。“如书家论字”,“笔法在帖,笔性在人。琴之浙蜀诸派,笔法也;隐逸等派,笔性也。余所习二十余曲,据依古调,间有增减。但主性情,不标宗旨,期其神游象外,意在指先而已”。
在交游方面,他总是一往情深。朱敏文序文云:“云间上人以琴名一世,自余家居时已相往来,后上人卓锡虎邱,余亦筮仕于浙,际阔者近十年,上人则遍参江浙诸名山,穷岩邃谷,棲真者久之,佛法仙心都归腕下,所造益进,光绪丁亥(1887年)访余于武林,……时浦城祝安伯太守、震泽王梦瀓大令、长白文济川柏研香两协戎、杏襄侯游戎,皆善琴,闻上人名,愿一见。余谓上人曰:‘师与我湖上移情可乎?’上人咲曰:‘诺。’爰与诸君子,徜徉六桥三竺间。每抚弦动操,朝烟夕月,别有神韵。自是月必一晤,晤则琴歌竟日,神契益深。岁戊子余奉檄入都,上人偕往,操南音于北风。居数月,赏音寂然,自非上人秉志冲淡,几乎作安道碎琴想矣!先是祝安伯太守酷嗜上人雅音,拟结琴社于金牛湖上,事未及行,而庚寅(1890年)冬余以忧去浙,安伯、济川、襄侯又相继谢世,不胜坠雨秋蒂之感。”当时海内名琴僧有蜀僧竹禅、皖僧开霁、普陀朗珠,与云间都有师友渊源。蜀僧竹禅题赠“以琴说法”四字,序文说,“上人深悟琴学三昧,其住世行道,得教外别传之旨。更与琴中音律指法,究竟精妙。曾在普陀听同袍朗珠阇黎弹《梅花三弄》曲,上人所授。”开霁的序文则说:“及离尘学佛,遇朗珠阇黎于海上,一弹再鼓,成世外交”,“知公操缦三十年,合琴与禅为一致”。这些序文都列举云间的造诣、他与同道的友谊、他的佛学修养,都言之有物,与一般题跋已显然不同,具见文风之变。
此谱在琴论、指法方面都叙述得极其简要,对于传统琴曲也只是如他所说“去杂除繁”“谐声令节”,甚至在京师不见重于“北风”,而名琴家祝安伯独嗜其“雅音”。至于大胆作曲刊行,却是稀见的特点。
本编据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刊本影印。
八十六、鄂公祠说琴
朱启连,字棣坨(即孙中山幕僚长朱执信之父),浙江杭州人,清光绪间在广东为大吏幕友,学琴于其同乡人张廉夫(亦广东幕客),学乐律于番禺陶子政。丁酉(1898年)间,家住鄂公祠,著《鄂公祠说琴》,“考正”姜白石《古怨》,创作《代徵招》。
“《古怨》必改,徵音必招”,见朱氏对乐理、琴曲,仍只是浅尝,未跻高深。但其《琴律浅说》及“余说”,立言起调必指首句之末音,则有见地,措词不激,而骂尽古来律家矣。
本编据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查氏旧藏招学庵抄本影印。
八十七、琴学初津
陈世骥,字千里,号良士,别号红梨听松客,又号守一子,乐琴居主人,且耐庵主人,良道士等,苏州吴江人。颇娴艺事,能绘画篆刻,喜究律吕及琴学。在上海与苏州祝凤翥、何镛等就《与古斋琴谱》及王坦《琴旨》,于光绪壬寅年(1902年)写成《琴学初津》外、中、内三篇,虽未出刊,但已精抄多部,分赠琴友。其卷一为外篇,论律辨音;卷二至卷九为中篇,述指法字母、琴学须知、琴五十一曲,五十五谱,包括《平沙落雁》五均五谱;卷十为内篇,自称为“琴理发微”。
外篇的论律辨音,据陈氏自称是以《与古斋》和王坦《琴旨》之说为中心,师承何镛和祝凤翥,但主要是要炫扬他的五盘旋宫图的“发明”。
中篇指法无特点,但琴学须知多用他本人的见解,改了不少的传统旧说,而且无新意;中篇的琴曲则按他自己论律辨音的说法,把《治心斋》和《春草堂》的一套体系大大地改写了。以三弦为宫的调称为黄钟均,并强调不转弦换调的调。于是他就传统琴曲中巧合他的理论的分为九均十三类,即黄钟均、林钟均、太簇均、南吕均、仲吕均,一律用慢弦或紧弦顺序转得;其林、太、南、仲四均各加不转弦换均的四均,是为九均。另加《大雅》《胡笳》(紧五慢一)称为仲吕均变调;《离骚》(紧二五)称为另一种仲吕均变调;《广陵散》称为黄林变调;《来凤引》称为黄夹调,共四调。合以上九均,称为十三类。一共五十一个琴曲,加上另外四均的《平沙落雁》,故共得五十五个琴曲谱。五十一曲中有《桂宫梯》《雪夜吟》《雨中秋》《腊鼓行》四曲,系陈氏自己的创作。
在内篇的二十四则文字中,只有鼓琴十则,是有关琴的指法问题,其他都是他自编的见解,与传统的五功十善之类完全不同。
本编据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查氏旧藏稿本影印。
八十八、十一弦馆琴谱
中国甲骨文发现者刘铁云住北京时喜弄文艺,学琴于厂肆张文祉。张兼擅琵琶,以琵琶四弦,和琴之七弦,故自称“十一弦馆主人”。张、刘收得清初汪安侯录得的《广陵散真趣》及汪自撰之《广陵梦记》,以其中稍有不谐,为之订证数处。
本编据民族音乐研究所1956年据原刊本的影印本重印。
八十九、琴学摘要
在民国九、十年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江易园长南京高等师范,忽重视古琴。北京大学由章太炎介绍,于民国七年(1918年)聘山东德音琴社诸城王露(心葵)往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充导师。王不幸于民国九年假中病逝,年仅四十六岁。王氏诸弟子均称王著有《玉鹤轩琴谱》,但民国九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出版的《音乐杂志》中只刊登了王氏的《玉鹤轩琵琶谱》数期和《斫桐集》数则。在解放前,王的入室弟子詹澂秋称其玉鹤轩《琴学摘要》为八卷(本编现用本为十五卷)。现该谱原稿由詹氏后人收藏。
本编据中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原抄重录本(该本原缺第四卷)影印。
九十、梅庵琴谱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康有为偕诸城琴人王燕卿游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易园留王在校教琴,至民国十年病殁于南京。王原有《龙吟谱稿》,教学时改油印,称“琴学”。王殁后,其弟子徐昂、徐卓、邵森等加入简要琴论,将各曲一律点拍,又改称《梅庵琴谱》。
谱共十四曲,为《关山月》《秋风词》《极乐吟》《凤求凰》《秋夜长》《玉楼春晓》《风雷引》《秋江夜泊》《长门怨》《平沙落雁》《释谈章》《挟仙游》《捣衣》《搔首问天》。短小之曲居多。惟其点拍之法简而易行。
琴论中,以六寸七分五厘为仲吕,当然大误。北大《音乐杂志》有文驳之。至直以紧角为宫及慢宫为角之法变调,虽令实用,却欠周妥。主三弦为宫,而讳言大吕等同调之理,亦见粗犷。
本编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年梅庵琴社原刻本影印。
九十一、琴学管见
我们常在不甚知名或有一定问题的琴谱中,发现远年稀见的古琴文献或琴曲。在本编收录的资料中,已有一些。最近发现一个石印本《琴学管见》,尤为显著。李崇德,字宣三,不知何许人,在庚子、庚申、庚午年辑一琴谱,名为《琴学管见》(跋文为庚午,且为石印本,故知其为民国十九年所印),重复在其琴论中著见明初俗本《太音大全》的《听琴赋》和《赞琴词》,并在指法中列举极生疏的简字。所录琴曲除近代诸城王氏《关山月》《长门怨》之外,明末传本为多。此谱的来源目前尚难以确定。
本编据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查氏旧藏石印本影印。
九十二、琴学易知
宋彦成,字顺之,号癯庵,广东人,与《鄂公祠说琴》著者朱启连研究古琴。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写成《琴学易知》,未上梓,稿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书中有民国二十一年自序、论声、论音、论徽、论弦、论管、论节、论调、论均、论曲、论律、论表、曲谱(《与古斋》十曲)、朱棣坨(启连)校订谱《古怨》和癯庵词、朱启连谱定工尺的《落花怨》,及宋彦成自跋。
书中上述十一论和十曲,皆采自《琴学入门》,惟改编的《古怨》可与《鄂公祠说琴》相印证。《落花怨》的创作,据宋氏自称是“作于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悯清室之将亡,借落花以比兴”。
除照抄《与古斋》琴论外,宋氏自己没有琴论,但他很重视工尺。他在其序跋中主张弹琴家先把工尺念熟了,再去弹琴,就容易多了。此书名《琴学易知》,及其采定各曲,都注有工尺,就是这个缘故。
本编据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查氏抄本影印。
九十三、琴学秘诀
这是一本由延祐堂抄写于清光绪戊戌(1898年)的抄本琴谱现归四川省图书馆收藏。该书书题下署“汉卿新谱”,故知其编者为汉卿,延祐堂或其堂名。此人生平不详。书中首列指法,后录《杏坛吟》《和弦歌》《炎凉操》等三个古谱,其后还录有汉卿新谱的《爱莲》和为郭对阳词所谱的两首琴歌,反映了戊戌变法期间的琴曲创作,故弥足珍贵。
本编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原抄本缪卷影印。
九十四、沙堰琴编
裴铁侠,四川成都人,辛亥以后在北京谋官,学琴于杨时百。抗日时还成都。1946年返故里沙堰,时哀鸿遍野,犹得以宦海余资亲自写刻其古琴著作,名《沙堰琴编》,计四册,书无新义,仅写十三曲,其自撰凡例云:“每于曲调首尾均缀批跋,……以资助学人兴趣,……摭拾无遗,《大还阁》《春草堂》则各有派别,不事贪多务广,本编选择精粹,专以自习,兼饷同好”。该书亦不具深切琴论,仅末册琴余,有琴律等五项,亦均不切问题或老生常谈之语。
本编据查阜西旧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沙氏自刻本影印。
本文选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中华书局2010年。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