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米罗斯拉夫·赫鲁伯诗3首

赫鲁伯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米罗斯拉夫·赫鲁伯(1923-1998),当代捷克最重要的诗人,并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23年,他出生于捷克西波西米亚(Western Bohemia)的普勒扎(Plzen),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中学的德文和法文教师,从小赫鲁伯就深受母亲的影响。在二战结束之后,也就是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写作,并同时在医学上有所建树。在他人生的最后30年里,他在诗歌领域和医学领域同时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成为一位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免疫学专家,1967年,他的第一本英文诗集出版,从此他的诗作引起了世界的好奇,在大西洋两岸颇有反响,曾经获得意大利费拉亚诺诗歌奖。赫鲁伯一生发表超过140篇科学论文,出版3本科学专著、14本诗集、5本散文集。在西方,他和以色列诗人阿米亥、波兰诗人赫伯特并称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诗人”。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称他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五六位诗人之一。




去吧,打开门。

或许外面

有一棵树,或者一根木头,

一个花园,

或者一个有魔力的城市。


去吧,打开门。

或许一只狗正在四处翻寻。

或许你将会看见一张脸,

或者一只眼睛,

或者一幅美景的

照片。

去吧,打开门。


如果有一阵雾

它将是清晰的。

去吧,打开门。

即使只有

滴答的黑暗,

即使只有

空洞的风,

即使只有空无,

去吧,打开门。

至少将有一股气流。




在显微镜里


那里也是被遗弃的、月亮的、

梦想的场景。

那里也是群众,

土地上的农夫

和细胞,战士

为了一首歌而献出生命。


那里也是墓地、

名声和积雪。

我听见喃喃的低语,

那无边的土地的反抗。




星期天


马拉松队员接近拐弯处:

星期天,那个唱着悲歌的

紧挨着铁路桥

和云朵的日子。

你的目光,朝着最高处——

不用肉体去言说

就如同脚不点地地去奔跑。


三十年前

一辆货运列车经过,敞开的车厢里

载着侧面像,

从恐怖的黑纸上

砍下来的头和肩,

这些人爱着某人,

可火车在每个星期天

空空地回来,只有

几枚发夹

和几块木炭

在车厢的地板上……


我们知道如何去触摸地面,

我们知道如何不去触摸地面。


剩下的就是去相信

在马拉松的终点线上,

在两个小时又四十分钟之间

在震耳欲聋的云朵和敞开的、

空空的车厢里

在铁路桥上。


韦 白 / 译




《给所爱》中简析萨福的“两大谜团”


萨福,与荷马相提并论的古希腊女诗人,邵洵美评论其诗时引用了西方有名的一句话:“虽少,但皆玫瑰也。”(1),同时“女同性恋”和“跳崖自杀”的谜团也一直被人们谈论纷纷,只因缺少强有力的证据。本文试图通过萨福现存较完整的诗《给所爱》为切入,简要探析。全诗内容如下:


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

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

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

好比音乐。

听见你笑声,我的心就会跳,

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

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

言语的能力;


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热情

像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

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

头脑轰轰。


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

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

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

死和发疯。


周 煦 良 / 译


一、“你”、“我”、“他”的含义

《给所爱》是典型的“萨福体”诗歌,以四行为一节,全诗共四节构成。第一节人称代词“他”、“你”较好理解,应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描写,呈现出一副男女热恋中你情我浓的场景,往日里不耐烦的絮语叨叨,在情人的眼中胜过最动听的音乐。顺着第二节看,人称代词“他”消失,出现代词“我”,似乎这是一个叙事角度的急转,第二人称视角取代第三人称视角。
按照此逻辑,萨福多视角刻画具象化爱情行为,诗化语言中透露出对爱的向往,运用极度夸张手法凸显爱的魔力,细节处让意境在升华中隽永,不可谓不是萨福爱情诗中的典范。
貌似这样的理解没有任何问题,但叙事视角的突转,从第一节到第四节中“他”与“我”的对等转换,只能解释为拉近读者同作者间抒情距离,明显这样的分析毫无说服力。叙事视角的突转一定具有某些原因,若未能解决好这个突转问题,去谈《给所爱》诗歌鉴赏是一定带来障碍的,这种障碍可能是不明显的,但一定是深远的。应对“你”“我”“他”人称代词含义有所探究,若说叙事角色数量为二,“你”“他”视角为重合,这不好理解;若角色数量为三,理解突转较易,但需要把控逻辑关系。在后文,笔者会有详细论述。

二、萨福究竟是不是女同性恋呢?

贵族身份的萨福,于莱斯波斯岛成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职教授女子写诗。古希腊社会上盛行“师者授业解惑,学生以情报之”的风气,此种社会背景影响下的萨福,可能具有女同性恋的倾向。正如利奇德推断,萨福的詩歌和她与朋友的交往毫无疑问地带有性爱色彩。(2)
在此逻辑下“你”、“我”、“他”的指代很明确,首节中“他”所指爱慕女学员的男青年,而“你”则是萨福所爱的女学员,于是乎,首节就变成了男青年向女学员的求爱。“像天神般快乐逍遥“是男青年的求爱表现,这对于情窦初开的女学员无疑是极具诱惑力和杀伤力的,男青年许以最浪漫的誓言:一起慢慢变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听女学员充满爱意的絮语叨叨,借此男青年征服了女学员。但之后的数节,“我”所指为萨福,“你”依旧是女学员,表达萨福炽热而强烈的爱意,这份爱无视男青年的存在,无视性别的约束,与首节男学员的示爱形成鲜明对比。
男青年的爱是含蓄的,是安静的,而萨福的爱是直接的,是炽烈的,因所爱之人笑故世界所以静好,绝不藏匿的爱如火焰般炽烈,如雷鸣般震撼,愿为爱而亡,为爱付出全部,在这世间最纯洁、最高尚的爱面前,萨福个性才得到了尽情的释放,超越性别,超越阶级,超越凡尘间数不尽的枷锁和禁忌。
第二节,针对女学员的离开,萨福是充满不舍的,失去了言语的能力,甚至无法控制内心的波澜,女学员爽朗的笑声,目光的短暂交集都会让萨福方寸大乱。第三、四节刻画出炽热的情感席卷全身,火焰般强烈的高温难以冷静,一片空白的大脑,不断被雷声轰炸,全部感官充斥刺激与躁动,显然萨福不愿放手。用诸如“恐怖”“噬人”“雷鸣”“死”和“发疯”等刺激性词语描绘诗人的被情爱所控而导致的几乎疯狂的状态。(3)
《给所爱》中通过男青年和萨福的爱进行对比,突出萨福所爱更强烈,更炽热,更震撼。通过“反证”的方式,先假设萨福是同性恋,代入《给所爱》,进行叙事视角的逻辑分析,证明假设合理,从而推导出萨福女同性恋的取向。中世纪因倡导禁欲主义,对萨福爱情诗的大量烧毁,很多诗以只言片语的方式存在,而《给所爱》能够完整保留可能就得益于萨福以人称视角突转隐晦展现女同倾向。

三、萨福究竟因何“跳崖自杀”呢?

如《诗经》所讲,诗以言志。读萨福情诗,就能明显感受到其爱情观,狂热的爱情可以超脱世间万物。谈及萨福的爱情史,不得不提一个年轻的渔夫——法翁,据说两人间有过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写《萨福致法翁》,就是模仿萨福的口吻写给情人法翁的。
首先明确“我”、“你”、“他”的所指,“我”是萨福,“你“是法翁,而“他”则是法翁喜欢的女子。于是乎第一节就在暗示悲惨结局,在萨福前就有女子走入了法翁的生活,“絮语叨叨“揭示婚姻中夫妻双方日常的关心问候,法翁正和心爱女子和谐美满的生活在一起。不过即便如此,萨福依然没有放弃,仍在疯狂示爱,毕竟感情这种事不由人,难以割舍和忘却。后三节则全是萨福情感单方面无回应式的表达,具体可参照上述对后三节情感的内容分析。
第四节中,热情如火的萨福也逐渐被无望的爱情所击倒,淌着冷汗,面色苍白,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笼罩于心。这与二、三节中那个对爱情狂热追求的形象有所不同,萨福感受到无望,但绝不是绝望。在最后的一句中,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又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熟悉的形象。即使爱情中倾尽全部也得不到回应,也不会放弃,爱不是功利的,不是只为谋求某一具体结果的,而是享受过程的,爱过就足够了,萨福潇洒的爱情观,打动每一位读者。即使为求爱需要献出生命,那也在所不惜,在萨福眼中,为爱而亡是对爱情最好的见证。这也进一步暗示了最后“跳崖自杀”的命运,因情所困,被情所伤,让萨福只能用死来为对法翁的爱做个了断。

四、结语

通过对萨福爱情诗《给所爱》的分析,理清关系,明确人称代词“我”、“你”、“他”的逻辑关系,加深了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两大谜团得以解决,一则是她因失恋于法翁跳崖投海;另一则是萨福与少女的同性恋关系(4),从细微处着眼分析,会得到众多的隐含信息。



推荐阅读:

赫鲁伯诗21首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
托马斯·哈代《对镜》
张枣译希尼诗6首
米沃什《第二空间》
休姆《秋》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希尼《阳光》
勒韦迪《一切都是黑暗》
彭斯《友谊地久天长》
兰波《奥菲莉娅》
荷尔德林《海德堡》
兰波《醉舟》
策兰诗15首
兰波《黄昏》
聂鲁达《女人的身体》
特拉克尔《给孩子埃利斯》
波德莱尔《感应》
策兰诗88首
里尔克诗选
蒲伯《隐居颂》
罗赛蒂诗2首
麦克尼斯诗2首
梅贵《短短的烟袋》
敏杜温诗2首
佐基诗2首
露斯·玛洽多诗2首
帕斯托里诗2首
里瓦斯诗2首
伊萨科夫斯基诗3首
叶夫图申科诗7首
谢维里亚宁诗19首
黎萨尔《我最后的告别》
乔卡诺诗2首
普拉达诗3首
布伦南诗3首
道伯森《鸡鸣》
坎贝尔诗4首
兰纳依沃《恋歌》
雷倍里伏罗诗2首
阿古斯蒂尼诗4首
伊巴博罗诗3首
狄布诗2首
扎卡里亚《请作证》
马蒙索诺《飞升》
桑托斯《归来》
辛波斯卡《在一颗小星下》
但丁·罗赛蒂诗3首
司各特《青春的骄傲》
斯宾塞诗13首
斯温伯恩诗4首
施皮特勒诗4首
曼德尔施塔姆《马蹄铁的发现者》
纪伯伦《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
奥基格博诗3首
迈耶诗2首
雅各泰诗8首
凯勒《冬夜》
马丁松诗10首
布罗茨基《黑马》
卡明斯《我喜欢我的身体》
布鲁诗3首
阿芳西娜·斯托尼诗3首
阿尔贝托·路易·庞索诗7首
卢贡内斯诗5首
埃尔南德斯诗3首
弥尔顿《斗士参孙》
威廉·斯塔福德《秋风》
卡波维兹《沉默的一课》
伊斯拉姆诗5首
马托斯诗4首
鲁文·达里奥诗10首
马克西莫维奇诗6首
爱斯基摩诗2首
阿米亥《人的一生》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塞内亚《致燕子》


风无心吹皱春水 春水却因风而皱

水以为与风有默契 而风不过将吹拂当作游戏

但是水因风而皱之后再没有被风吹过

这潭水便成为死水 那一场风 也就永远留在水的记忆里

张贤亮《青春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