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莎士比亚《凤凰与斑鸠》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莎士比亚长篇叙事诗《凤凰与斑鸠》


埃及神话中有一种美丽的长生鸟或不死鸟,名Phoenix,相传生长在阿拉伯沙漠中,居住在香料铺垫的巢里,每500年在火中自焚为灰烬,再自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它的译名,是借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这个名称。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经常提到凤凰。凤凰之所以能吸引莎士比亚,是由于它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只凤凰能够存活。莎士比亚的诗《凤凰与斑鸠》在他的作品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他作品没有一个与它类似。
这首诗首次发表于1601年,作为同一题材一组诗中的一首,被附加在罗伯特·切斯特(Robert Chester)的《爱的殉难者,或罗瑟琳的怨诉,在凤凰与斑鸠注定的命运中,寓言般暗示爱的忠贞》诗集中。此书扉页上称这些诗的作者是“我们现代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集子里,除了莎士比亚的这首诗外,还有约翰·玛斯顿(John Marston)、乔治·恰普曼(George Chapman)和本·琼森(Ben Jonson)的诗。莎士比亚和其他诗人均有签名附于诗下。
凤凰因美丽又罕见而出名,斑鸠因对爱情坚贞而为世人所知。有关鸟的诗往往包含某种寓意。罗伯特·切斯特在这本书的书名页上声称《爱的殉难者》中的作品都寓言般暗示了爱的忠贞。莎士比亚这首诗的寓意是什么却不大清楚。某些批评家认为诗中的凤凰和斑鸠暗示着伊丽莎白女王(凤凰常被用来象征她)和埃塞克斯伯爵。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两只纯洁的、相爱的鸟象征着约翰·萨卢斯伯里爵士(Sir John Salusbury)和他的夫人。(按:这部《爱的殉难者》就是献给萨卢斯伯里的。)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所象征的是贝德福德伯爵和夫人(the Earl and Countess of Bedford)。不过莎士比亚的这首诗与集子里其他诗所描绘的情景不同。莎士比亚在诗中明确地写道:凤凰和斑鸠“没有留下后裔”。而集子里玛斯顿的诗却祝贺这两只鸟有了下一代:“一个与他们惊人地相似的生命,从凤凰和斑鸠的灰烬中站起来。”
这首诗由三部分构成。前五个诗节召唤众鸟来送葬,哀悼死者。接下来的八个诗节是一支赞歌,看来是哀悼者唱的。在这支赞歌中,凤凰与斑鸠的爱情同理智融合在一起。最后五个诗节在形式上有些变化(从每节4行变为每节3行,韵式从1221变为111),是一首悼念死者的“哀歌”,出自理智之口。
诗的语言运用具有高度的技巧。
诗开始时对众鸟的召唤,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然后是赞歌:出现自相矛盾而又统一的表述,富有活力,充满戏剧性;最后,一切都归于哀歌的朴素与庄严。诗开始时有哀悼者的具体形象出现,后来诗变得抽象起来,以至于隐藏在诗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即理智,出来呼唤,作了一首哀歌。哀歌严肃地宣告抽象概念“真”和抽象概念“美”被埋葬,并转而化为具体的意象:
真,有表象,没有真象,
美,靠炫耀,本色消亡,
真,美,双双被埋葬。
让两只非真即美的飞禽
一同进入这只骨灰瓶;
为两只死鸟,请哀告神明!
诗以放开嗓子把丧事宣告开始,以哀告终。在仅仅67行中,所有这一切以最为精练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让歌声最亮的鸟儿栖上

那株孤独的阿拉伯树梢,

放开嗓子,把丧事宣告,

纯洁的禽鸟都合拍飞翔。4

但你这尖声鸣叫的信使,

魔鬼派遣的邪恶先驱者,

说狂热即将消亡的卜者,

可千万别走近这个群体。8

哪一只禽鸟专横跋扈,

就禁止进入这个会场,

除了老鹰,那鸟中之王:

葬礼的肃穆一定要维护。12

让身穿白色法衣的牧师——

能奏死亡之曲的司铎——

成为那预言死亡的天鹅,

丧仪必须由他来主持。16

还有你这老朽的一族——

穿着黑色丧服的乌鸦,

张嘴呼吸像抽抽嗒嗒,

也来参加这哭丧的队伍。20

哀悼的歌声现在开始:

爱情和坚贞都已经死亡;

凤凰和斑鸠在火中翱翔,

融为一体而飞离尘世。24

他们相爱如双生合抱,

各有物质却出自一体;

两种品格又不分彼此:

爱中分你我确是徒劳。28

两心远隔却不曾分离;

在斑鸠和他的女王之间

有距离却没有空间可见:

这是他俩创造的奇迹。32

他们的爱情闪闪发光,

斑鸠从凤凰的眼中见到

自己的身体在熊熊燃烧:

二者同时又都是对方。36

本性就这样受到了挑战,

自身可以不再是自身;

唯一的本源有双重名分,

是一还是二难以分辨。40

理智已感到十分窘困,

看见两部分长在一起,

彼此分不清是我是你,

单一恰恰由复合组成。44

它不禁喊道:“这可真是!

二者竟如此和谐一致。

要是这情形长期如此,

爱情就会把理智吞噬。”48

于是它作了哀婉的歌曲,

为了给凤凰和斑鸠送行,

爱的双峰啊,恋的双星,

乐曲哀唱他们的悲剧。52



哀歌


美,真,圣洁的情操,

单纯之中蕴含的崇高,

已化为灰烬,火灭烟消。55

如今凤凰的巢穴是死亡;

斑鸠的无限忠诚的胸膛

休憩在不朽的永恒之乡。58

他们也没有留下后裔,

并非他们有什么痼疾,

只因他们是童贞的结缡。61

真,有表象,没有真象,

美,靠炫耀,本色消亡,

真,美,双双被埋葬。64

让两只非真即美的飞禽

一同进入这只骨灰瓶;

为两只死鸟,请哀告神明!67

屠 岸 译



周 南 · 关 雎

“周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指“洛阳以南周公管辖的地区”。这个周公,不是协助武王伐纣的周公姬旦,而是他的后人,是“周召共和”时期两个共同辅政的大臣之一(另一个是召公,这个“召”读shào)。所谓“周召共和”,就是周厉王胡作非为、搞得大家只能“道路以目”以后,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发动暴动,把他废黜了,直到公元前828年才拥立周宣王,这一段时间就是由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持朝政,史称“周召共和”。因为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都在镐京和洛阳的南面,所以就叫“周南”和“召南”。因为周公和召公是分别留在洛阳、镐京的,并没有到封地去做国君,所以不能把这两个地区称为“国”,很多研究者把它们和十三国风并称为“十五国风”,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周南就是周公管的这一部分,大致在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开篇。老实说,孔夫子的这个选择,是动了脑筋的,它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诗歌观念,比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还要先进。我们今天如果要去编一本诗选,放在前面的肯定是领袖作品,或者是某个著名诗人的作品,你们去看现在编的诗集文集,哪一本不是这样?而且主题一定是很严肃的。孔夫子却不是这样。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由夫妇构成的,两性的结合就是天地间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这就是孔夫子的观念。是不是比我们还先进呢?
全诗可分为五章,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是一种水鸟的叫声,它叫“雎鸠”,叫声是“呱呱呱”的,也就是“关关关”的。雎鸠就是你我都很熟悉的“渔老鸹”,学名“鱼凫”,又叫“鸬鹚”。有人说它就是“鱼鹰”,据我的研究,最多只能说它是“鱼鹰”之一种。因为另有一种捕鱼为食的猛禽,也叫鱼鹰,但它没有这种叫声。你们去看渔老鸹捕鱼:如果一只渔老鸹发现了鱼,马上就会“呱呱呱”地呼叫,其他的渔老鸹听到了,就会扑过来围猎。这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河边沙洲上,一群渔老鸹正在围猎,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声。洲者,河中小岛也。出现在这片叫声中的,是“窈窕淑女”,是君子之人求偶的好对象。“逑”是对象、目标,就是object,“好逑”就是佳偶。窈窕是个连绵词,就是“以音求义”之词,不能分开来讲“窈”是什么、“窕”是什么。“窈窕”就是“遥迢”,遥迢者,远也。
“窈窕淑女”是说和那美丽的女子距离很远。这个距离,指的是感情距离:虽然那个淑女就在江边,可以见到,但是彼此不认识,无缘靠近,就感觉隔得很远了。这就像《西厢记》里面,张生初见崔莺莺的那个唱词:“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明明和美女只隔一片花阴,因为无法攀识,无从交往,就觉得比天涯还远了。这种情况就是“窈窕”。汉代的经师们说:“窈窕”是因为淑女住在闺阁之中,很不容易见面。这个解释,显然不符合这首诗歌描写的现场场景。
第二章四句,很值得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淑女们正在采摘一种叫“荇菜”的水生植物。《诗经》里面对此有专门的解释,说这种荇菜是“宗庙祭祀之用”。参差者,长短不齐也,就是长长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没在水中,牵得很长,像藤蔓一样;叶子是圆的,颜色紫红,直径一寸左右,漂浮在水面上,所以采摘时只需要微微弯腰。“左右流之”的这个“流”,是借来表现采摘动作的动词,相当于“捞”或者“揪”,表现女子采摘的动作:左手捞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来扭去,极尽女子的体态之美。显然那个时候的风气是很开放的:这些漂亮女子在水里采荇菜,虽然不像今天穿三点式泳衣,总不会是穿得很复杂,不然怎么方便呢?读到这里,这首诗的秘密就现出端倪了:它写的是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的春末夏初,荇菜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年轻女子都到水里去采,用来敬鬼神、祖先。她们在采摘的时候,搴裳及腰,亮出玉臂美腿,姿态又是那么优美,就引得城里的小伙子——也就是“君子”们,都去河边看,看谁家的女子漂亮,哪个女子身材好看。这就相当于一种含蓄的选美活动。古今人情不远,这些事是无师自通的,并不是只有今天的小伙子才会欣赏美女。小伙子看得心有所动,夜晚睡觉都老是在想,既觉得伊人遥远,又实在割舍不下,这就是“寤寐求之”。“寤寐”是个偏义复词,本来“寤”是指醒来,“寐”是睡着了,联用的偏义在“寐”,就是梦中都在思念,都在追求。这个“之”是代词,指那位让人心动的女子。
他想到了什么程度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个“服”字,上古音近pé,和现代“急迫”的“迫”意思相通。迫者,接近也;“寤寐思服”就是说他在梦中都想和那个女子在一起。悠者,长也。失恋的人觉得夜晚太长,等啊等啊等不到完,就是“悠哉悠哉”。“辗转”的本义是车轮转过去又转过来,就像司机转方向盘一样;“反侧”是翻过来覆过去,两个词连在一起,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梦中似乎相亲相近,实际上又不能见面,就像从前一首歌唱的那样:“梦里常相亲,觉来隔远道。”
第二天,那个女子还在那里采荇菜:“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我们的这位君子又去了河边,这一次终于和那位女子有了交往,还约到了一个什么地方,一个奏琴,一个敲瑟,这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以音乐作媒介,开始谈恋爱了。这个“采”读音qǐ,“友”读音yǐ,两个字在当时的读音是押韵的。古今谈恋爱大约都是这个样子,听音乐啊,看电影啊,先从这种似较含蓄的形式开始。这是第四章的内容。
最后一章,一对恋人终于结婚,结婚仪式上请了文工团班子,用钟鼓这些乐器来庆贺,乒乒乓乓地热闹起来:“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读音mào,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拔”字,还是描画那个女子采荇菜的动作,只是因为它现在要换一个韵,所以要换一个动词。这里的“乐”要读nào——音乐让自己愉悦,就是“乐”(读音lè),如果是为他人演奏,就叫nào,“热闹”的意思。
综观全诗,它就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从初见、相思到相识、结合的过程。大概这就是孔夫子的理想:在一个社会里面,青年男女应该通过自由恋爱来彼此认识,组建家庭。从这里,你能看到上古时代自由恋爱的痕迹,不是什么包办婚姻,说明自由恋爱绝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事物。它被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反映出孔老夫子决不是那种糊涂、冬烘的人。



周 南 · 桃 夭

这是一首在婚礼上表达赞美和祝福的诗,它一直流传到我的童年时代。我小时候还看见过“礼生”(就是今天的婚礼主持人)在结婚仪式上吟诵这首诗,是配合着音乐演奏的,非常专业。只是因为古时候的观念不同,不能像今天这样直接夸奖新娘漂亮、祝她早生贵子,古时候是不准这样说的,主持人就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全诗分为三章,借着对桃树的花、果、叶子的描绘,把祝福和赞美之意,表达得既含蓄又到位。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3.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第一章是说这个漂亮的新娘会使家庭兴旺发达:你看这棵生命力正旺的桃树,容光焕发,满树红花好像耀眼的火焰,预示着这位美丽的新娘,会让她的夫家很快兴盛起来——多办几个公司,多多发财。“夭夭”是“少壮貌”;灼灼者火焰之耀眼也;“华”就是花,因为“花”字出现得较晚,之前都是用“华”来表示。“之子”是“这个女子”。之者,此也;“子”在古代男女都适用。“于归”就是出嫁。古人认为女子早晚要嫁到她夫家去,那边才是她的归宿,所以女子出嫁就叫“于归”。宜者,适合也;这个“室家”就是“家室”,把词序反过来,是为了押韵。
刚才说了女子的漂亮,但是光说漂亮是不够的,因为古代对婚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希望,就是传宗接代。女子不但要漂亮,还要多生男娃娃。所以第二章就说桃树的果实了:“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蕡读音fén,蕡者,大也;“实”指桃子的果实。民间说“桃三李四杏八年”,桃树是果树中挂果最快的。这是祝福新娘,明年就生个胖娃娃。
说了花,说了果,最后一章又说叶子,实际就是这个婚礼主持人演说的吉祥话:“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我读了这两章,很佩服古人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因为这首诗的描写顺序,非常符合桃树的生长规律。各位朋友未必都能注意到:桃树开花的时候,基本上还没有叶子;桃花谢了以后,才开始出叶子、挂果子;要等到把桃子摘完以后,桃树才会长出浓密的叶子。蓁蓁者,茂盛也。“其叶蓁蓁”就预示着这个媳妇会让这户人家人丁兴旺,将来儿孙满堂。这当然是古人生活观念的反映,和现代的观念有所不同,今天要是娃娃一大堆,父母恐怕就要发愁了。“宜其家人”是为了和“其叶蓁蓁”押韵,便于吟诵。
这首诗很有创造性,它是中国第一首用桃花比喻美女的诗。后来唐代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是从这里来的。还有杜甫写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也是借鉴了这首诗的“灼灼其华”。




推荐阅读:

特朗斯特罗姆诗12首

特朗斯特罗姆诗6首

特朗斯特罗姆5首

艾吕雅诗19首

奥登诗3首

西尔瓦《夜曲第三首》

西格利亚诗11首

马苏里《无所顾忌》

奥登诗55首

王佐良译奥登诗7首

王佐良译彭斯诗4首

袁可嘉译诗9首

袁可嘉译叶芝诗5首

海姆诗20首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勃鲁图斯诗2首

库奈奈诗2首

容克诗2首

卡明斯诗14首

彭斯诗15首

乔叟诗3首

道生诗3首

布罗茨基诗14首

波德莱尔《信天翁》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威廉·布莱克《爱的花园》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沃尔科特《黑八月》

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魏尔伦《月光》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扎加耶夫斯基诗12首

巴列霍《只信你》

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雪莱《给云雀》

布考斯基《蓝鸟》

弗罗斯特《丝绸帐篷》

曼德尔施塔姆《列宁格勒》

特兰斯特罗默《果戈理》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莎士比亚诗8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D·H·劳伦斯《钢琴》

徐志摩译李清照词

徐志摩译哈代诗3首

徐志摩译曼殊菲尔诗3首

普希金《青铜骑士》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R·S·托马斯诗30首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凤凰山头望前殿 翠涛正涌金芙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