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博仙人《莎维德丽》

印度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莎维德丽》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一篇著名插话。
广博仙人被认为是这部史诗的作者,音译为“毗耶娑”。关于他的生平,充满了许多神话传说。在这部史诗中,他还充当了一个角色。由此看来,他作为史诗的作者并不可靠。可以这样说,史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现实生活,长期以来不知多少有才华的作者为此做出贡献,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问世。
《摩诃婆罗多》与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堪与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媲美。该诗卷帙浩繁,竟达10万“颂”(诗节)之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摩诃婆罗多》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族”。这里不妨介绍一下它的故事梗概。国王婆罗多的后代是两兄弟,即持国和般度。前者生100子,名曰俱卢族,后者生5子,名曰般度族。般度先登基,死后持国继位。般度五子长大后欲继父王之位,但持国之子不肯。于是冲突迭起,大战发生。“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一役共进行18天,最后般度五子得胜,持国百子仅余长子难敌等3人。他们夜袭般度族残兵,全歼之,但住在营外的般度五子幸免。随后难敌死去,大战结束,般度的长子坚战继位。最后般度五子赴雪山(喜马拉雅山)修道,4人先亡,仅坚战抵天堂。
《摩诃婆罗多》以夸张想象的笔法,铺陈了俱卢大战的壮阔场面,展示出一种气势恢宏的艺术境界。其中,它涉及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和斗争,如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无不囊括其中,从而形象地表现了印度奴隶制王国鼎足而立、相互纷争的特点,反映出各阶层人们的不同心态和是非好恶。因此有人说,正如不看《红楼梦》就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一样,不看《摩诃婆罗多》也无法了解印度的奴隶社会。
《摩诃婆罗多》在完成大战始末的主体创作的同时,还叙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即所谓“插话”。这些插话数量多、篇幅长,与史诗核心故事情节并无紧密联系。其中有著名的《莎维德丽》与《那罗和达摩衍蒂》(即《那罗传》)。
这里节选的《莎维德丽》便是史诗第3篇《森林篇》中的插话。全诗约300颂,可算是一部爱情诗集。其具体内容是:
国王的独生女莎维德丽奉父命择婿,结果选中一位遭邻国侵略后被逐在森林中的瞎子国王之子。有仙人说这位王子阳寿已尽,一年后即亡。但莎维德丽仍不改初衷,毅然嫁给他。夫妻在林中仙人的修道院生活一年后,丈夫果然死去,是死神阎魔王劫走了他的灵魂。莎维德丽恳求道:“不论丈夫带我哪里去……那地方我就应该去……”她怀着对爱情的忠贞,甚至铁了心肠,要与丈夫生死在一起。尽管阎摩王赐她种种幸福,让她的公公双目复明,恢复王位,并让她生百子,但都不能动摇她忠于丈夫的决心。邪恶夺去纯洁的爱情,她毫无惧色,决不屈服,撕心裂胆,发出正义的呼声:“失去了丈夫,我不希图有福享,失去了丈夫,我不祈求上天堂,失去了丈夫,我不贪荣华富贵,离了丈夫,我活下去也没有心肠。”就这样,她据理舌战神魔,迫使阎摩王让其夫君复活,老王也恢复了国土。
《莎维德丽》歌颂和赞美的虽然是古印度贤德贞节的妻子形象,但更侧重于弘扬女主人公纯洁、善良、聪慧、坚毅等美德。因此,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就艺术风格而论,《莎维德丽》也是成功之作。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感情充沛,故事情节详略得当,语言通俗生动。可以说,诗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与智慧战胜命运与死亡的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而且,这一故事又被置于古印度原始森林的特定背景下,情景交融,给人美的享受和启迪。



史诗

莎维德丽

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第三篇《森林篇》

 

二七七

坚战王说

圣人啊!我为我自己,

为兄弟,为王国的失去,

都不如为德罗波蒂王后,

这样地忧伤不已。

赌骰子遭遇恶人欺,

救我们是这黑公主;

这回她却被胜车王

劫出了森林受了辱。

你可曾见过或听说

有这样的一位女郎,

忠于丈夫,有德,有福,

像德罗波蒂公主一样?

玛尔根德耶说

坚战王啊!你且请听,

贤德妇人的品行福分,

如何这一切都归了

莎维德丽她一人。

摩德罗人中有一国王,

信神信法,道德高尚,

皈依婆罗门,护佑众生,

真实不欺,制伏了欲望。

他笃行祭祀,乐善好施,

能为高强,爱戴遍城乡;

这位国王名号是马主,

他一心要众生有福享。

他宽宏大量,言而有信,

克制了情欲,却没有儿郎;

随着年岁渐渐老大,

他心中日益增长忧伤。

他为了一心求子嗣,

立下了严厉的誓愿。

按时进有限的饮食,

修梵行禁绝了情缘。

他吟诵莎维德丽颂诗,

贤王啊,祭火每天十万遍;

他每日只当第六时

才吃下微薄的一餐。

他照这戒律经过了

时光整整十八年。

到了十八年日期满,

莎维德丽神心喜欢;

国王啊!这时那女神

对那国君把身形现。

从祭祀神火中升起来,

女神显见得满心喜欢;

这赏赐恩典的女神

就对那君王把话谈:

由你的梵行和清净,

节欲自制守定心神,

又全心全意崇拜我,

君王啊!我感到欢欣。

摩德罗王啊!马主!

选一个合意的愿心;

可别在正法道德中

有丝毫懈怠之情。

马主说

正为了正法和德行,

我才尽力求子嗣;

女神啊!我愿有多子,

能衍续我的家世。

女神啊!如果你喜欢,

我就挑选这个愿望。

传宗接代是最高的德行——

婆罗门都是这样讲。

莎维德丽说

国王啊!我早已知道了

你的这一番心事;

我也和祖爷谈过

你的子孙后嗣。

靠了他赐下的恩惠,

那自生自存的神明,

善人啊!一个光辉的女儿

不久就要下凡降生。

你不必作什么回答;

我是奉了祖爷之命,

只由于对你欢喜,

才告诉你这件事情。

玛尔根德耶说

国王说一声“但愿如此”,

承受了莎维德丽的言词;

他又重复一句祈求:

“但愿此言速成事实。”

莎维德丽既已隐身,

国王便回自己家门;

他怀着欢心住在本国,

用正法庇护着人民。

过去了一段时光,

这恪守誓愿的国君

给有德的正宫长后

身上种下了胎孕。

玛罗维公主怀下孕,

啊,婆罗多族的雄王!

胎儿渐渐长,像上半月

群星之主明月在天上。

到了时辰她生产下

一个女儿眼如莲花;

这时那国君心欢喜,

行各种典礼,为这女娃。

由于祭了莎维德丽神,

莎维德丽欢喜赐她生,

众婆罗门和她的父亲

便以莎维德丽为她名。

这位公主渐渐长大,

像吉祥天女现身形;

到了年岁,这位小姐

长成妙龄少女立亭亭。

她腰肢纤细臀丰满,

体貌宛如金铸成;

众人一见群思忖:

是天庭仙女显真形。

她双眸宛似莲花瓣,

神采辉光如火焰;

却无人选妇来将她选,

一见她神光便退一边。

于是有一次逢佳节,

她洗沐头发,斋戒绝食,

到神像前告知婆罗门,

遵照礼仪对神火祭祀。

她拿起祭余的鲜花,

到圣王慈父的身边,

体态端庄多美丽,

好似吉祥天女一般。

她在父亲足下行了礼,

把祭余的鲜花献上前,

这丰臀美女恭敬合掌,

就站在那君王身一边。

君王一见亲生女

年到青春貌似仙,

没有人求亲来选妇,

不觉心中一阵酸。

国王说

女儿啊!你到了出嫁年龄,

还没有人向我求亲;

你且自己去寻访一个

品德配得上你的夫君。

你访到了中意的人,

便来告诉我知悉,

我考虑后让你出嫁。

去挑选吧,照你的心意。

我曾听过婆罗门

教导我正法经典。

贤女啊!你且听我

朗诵一下这些箴言。

父不嫁女应受斥责;

夫不近妻也受责备;

丧夫的寡母未得保护,

那儿子是斥责所归。

听了我的这一番话,

你快快去寻访夫君;

你的行事应该如此——

使我不致受责于神。

玛尔根德耶说

对女儿说了这番话,

也对着年老的群臣,

又分派了随从人等,

国王便催促快动身。

礼拜了父亲的双足,

那贤女含羞似忸怩;

领受了父亲的言语,

她转身出去不迟疑。

她登上黄金的车辆,

随身有众老臣陪伴,

圣王的幽雅修道林,

她一处一处去朝参。

在林中访谒诸尊长,

在足下顶礼行拜见;

贤郎啊!一切修道林,

她依次一一都游遍。

公主如此朝圣地,

在一切圣地散金钱;

她一国一国都走到,

参见再生众圣贤。

 

 

二七八

玛尔根德耶说

此后摩德罗王有一次

接待了那罗陀大仙,

同坐在朝廷群臣间,

婆罗多王孙啊!相对欢谈。

这时莎维德丽偕群臣

访遍了仙人修道林,

朝遍了一切仙圣地,

回到了家门拜父亲。

她一见仙人那罗陀

和父亲并坐在朝廷,

这贤女便对双尊长

在足下低头把礼行。

那罗陀说

你的女儿曾向何方去?

国王啊!又从何处返家门?

你为何不让妙龄女

选夫配婿结婚姻?

马主说

正是为了这件事情

她离家今日才转回门。

圣仙啊!请你听她说,

她选的夫婿是何人?

玛尔根德耶说

那贤女一听父王命,

要她把详情一一说分明;

她如同奉了神圣旨,

便开言历历叙衷情:

夏鲁阿人中有一王,

道德崇高为世主,

那刹帝利人称为耀军,

到后来失明盲了目。

那智者双目既失明,

只有一子年龄幼,

邻国旧日仇人乘此机,

夺去了国土驱他走。

他携带妻房并幼子

离家前往大森林,

到了森林居住下,

修炼苦行誓愿深。

他的儿子萨谛梵,

生于城市长在苦行林;

他和我正好成配偶,

我心中选下他做夫君。

那罗陀说

啊!国王啊!这事可不妙,

莎维德丽遭了大灾难,

因为她出于无知选下了

这才德兼全的萨谛梵。

他父亲诚实不妄语,

他母亲诚实不虚言,

因此上那些婆罗门

为他取名诚实萨谛梵。

他在童年就爱好马,

用泥土常常塑马形,

绘画也常画骏马,

又得了“画马”为别名。

国王说

那么现在王子萨谛梵

他常得欢心孝父亲,

是不是英气逼人多智慧,

是不是宽宏大量勇无伦?

那罗陀说

光彩好似日神毗婆娑,

智慧仿佛神师祈祷主,

英勇如神中首长因陀罗,

度量如大地之神持财富。

马主说

那么这位王子萨谛梵,

是不是布施、敬重婆罗门,

是不是堂堂仪表、豪华极,

是不是美貌英姿真动人?

那罗陀说

乐善好施尽力舍财富,

如桑克利多之子欢乐天;

敬重婆罗门,言而有信,

如乌希那罗之子尸毗一般。

像耶雅提王一样豪华,

像明月苏摩一样丰姿,

像天上双童一样仪表,

是耀军王的勇武的儿子。

他能自制,又温和,又勇敢,

他诚实无欺,制伏了欲情,

他善与人交,胸怀无恶意,

他谦逊虚心,又刚毅坚定。

他的为人永远是正直;

他的德性永远是坚定。

修道和有德之人

对他这样简略的论评。

马主说

这人品德般般都具备,

仙人啊!你已对我说分明;

如果他还有什么缺陷,

也请你说与我来听。

那罗陀说

他别无瑕疵只一个缺点:

这萨谛梵,从今天算起

到整整一年期限一满,

他就要命尽,舍去身体。

国王说

莎维德丽啊,去吧!

好女儿啊!去另选一人。

这一个缺陷太大,

超过了他的人品。

天神也敬重的仙人

那罗陀刚才对我讲:

这短命的人只过一年

舍去身体就要死亡。

莎维德丽说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

嫁女儿也只有一次,

只能说出一次“我给”,

这是只有一次的三件事。

不论他是长寿还是短命,

不论他是有德还是无能,

我只挑选一次夫君,

我决不再挑第二人。

先在心中有了决定,

再在口中用言语说明,

然后做事依此而行——

我的心就是这话的凭证。

那罗陀说

人中首长啊!你的女儿

莎维德丽的心十分坚定,

她不能稍微移动半分,

脱离那正法道德规程。

另外也没有一个人

具备萨谛梵的德行;

你的女儿嫁给他,

我也是十分赞成。

国王说

你的话是无可怀疑,

因为你的话就是真理;

由于你是我的师傅,

我将遵照你的话做去。

那罗陀说

祝你的女儿莎维德丽

婚事顺遂无灾无难;

我现在就要走了,

祝你们大家平安。

玛尔根德耶说

那罗陀说完这句话,

便飞升一直上天堂。

国王要为女行婚礼,

也件件桩桩布置忙。

 

二七九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国王一心想嫁女,

把前前后后细思量;

又桩桩件件都忙到,

备办全堂好嫁妆。

随后召请祭祀众司祭,

和一班年老婆罗门,

选一个大利吉祥日,

偕女儿一同就动身。

来到了修道森林内,

耀军王苦行道院边,

由再生众老相陪伴,

国王徒步走向圣王前。

这时他便看见了

莎罗大树树荫间,

拘舍圣草座位上,

端坐盲目国王一大贤。

国王当那圣王面,

依照常规把礼行,

彬彬有礼开言说,

自家介绍自通名。

那知礼国王尽了待客礼,

还给了座位和一头牛,

然后对来客国王说:

来此何意,何缘由?

他便把来意全说到,

来此原为有事求,

都是为了萨谛梵,

他详详细细说根由。

马主说

圣王啊!我有一个贤德女,

她的名字是莎维德丽;

知礼法的人啊!请你依礼

收下我女作你的儿媳。

耀军说

我们失去了国土,居住在森林,

遵行着道法,制欲成为修道人。

你的女儿过不惯森林的生活,

她怎么能忍受修道院的艰辛?

马主说

幸福与痛苦不过是忽有忽无,

我女儿和我都早已认识清楚。

对我这种人不应再说那种话,

国王啊!我来时已经决定了意图。

请不要毁坏了我的希望,

我这是出于友谊和关切;

我来这儿由于一片爱心,

请不要对我表示拒绝。

我们两下联姻正是相当,

你对我正如同我对于你;

请接受我的女儿作儿媳,

让她能成为萨谛梵之妻。

耀军说

在从前我也曾盼望过,

能和你为儿女缔结丝萝,

到如今有了这一番踌躇,

只为我已经失去了本国。

那么这样一件心事,

从前我曾经怀念在心,

就在今天让它实现。

你正是我所想望的嘉宾。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召集所有再生者,

道院里居住的婆罗门,

两位国君依照礼节

为儿女缔结了婚姻。

马主嫁了亲生女,

又按照常规给嫁妆,

随即回到本宫去,

满心欢畅喜洋洋。

萨谛梵喜得贤德妇,

才貌品行样样全;

莎维德丽也心欢喜,

得到的丈夫正如愿。

她一见父亲回国去,

便将首饰全更换,

穿上一身树皮衣,

修道服装黄色衫。

她侍候周到,品德全,

待人和蔼,对己严,

行为件件合人意,

博得人人都喜欢。

她为婆婆处处想,

为她收拾衣裳穿上身;

她待公公如敬神,

语言有节得欢心。

她说话动听多宛转,

心性温和,手艺高,

背地里温存兼体贴,

使丈夫得意乐陶陶。

婆罗多王孙啊!就照这样,

森林道院众贤人

安居修炼度年月,

经过了一段好光阴。

只有莎维德丽一人

坐卧不安怀隐忧;

那罗陀仙人的言语

不分昼夜常在心头。

 

 

二八〇

玛尔根德耶说

此后经过了许多天,

时光荏苒不迟延,

转眼大限期已到,

国王啊!死日临头萨谛梵。

莎维德丽心中算,

算过一天又一天,

那罗陀仙人的言语,

她时时不忘记心间。

从今算起第四天,

就是死期到眼前;

那佳人算好便斋戒,

“三夜斋”绝食发心愿。

听说儿媳发誓愿,

引起国王心不安;

他起身便见莎维德丽,

对她说话将她劝:

公主啊!你发下大愿,

这场斋戒太艰难;

一连三次绝食非容易,

这样的斋期难上难。

莎维德丽说

父王啊!请不必焦急,

我一定能度过斋期;

我坚持守定这誓愿,

誓愿完成只靠坚持。

耀军说

我不能够对你说:

背誓破斋反心愿。

我们这种人只能说:

祝你誓愿能圆满。

玛尔根德耶说

说完这话便停下,

那恢宏大度的耀军王。

莎维德丽守斋戒,

消瘦如同木女郎。

莎维德丽心盘算,

丈夫死日是明天——

婆罗多族的雄王啊!

她满心悲痛夜难眠。

今天那日期来到了,

她在神火中献了祭,

太阳上升才四时,

她行完了早晨的祭仪。

众位年老婆罗门,

还有公公婆婆前,

她依次一一行了礼,

合掌守心站一边。

苦行林中修道人

为莎维德丽祝吉祥,

众口一声对她说:

“祝你夫妻偕老永不居孀。”

“但愿如此,”她心中想。

莎维德丽心神专一,

她心中暗暗记取

这些修道人的言语。

这公主心中等待着

那一个晷刻和时辰,

想着那罗陀的言语,

她心中痛苦万分。

于是公公并婆婆

见到公主站一旁,

满心欢喜说了话,

啊!婆罗多王族的雄长!

公婆说

你所立下的誓愿

已经顺利得圆满。

到了用饭的时刻,

你应该快去进餐。

莎维德丽说

等到太阳向西沉下,

心愿圆满我才进餐;

我的心中已经决定,

这就是我的誓愿。

玛尔根德耶说

正当此时莎维德丽

谈着她不愿去吃饭;

肩负斧头要去森林,

来了她丈夫萨谛梵。

莎维德丽说:丈夫,

你不要单独去森林;

我要和你一同去,

我不能和你两离分。

萨谛梵说

你以前从来未到森林去,

贤妻啊!林中道路苦难言;

况且你发心斋戒身消瘦,

你怎么能徒步去林间?

莎维德丽说

我绝食斋戒不觉苦,

现在也丝毫不疲倦;

我一心要到树林去,

你不要对我加阻拦。

萨谛梵说

若是你一心要前去,

我可以让你如心愿;

但你还要去求尊长,

免得我为此生过犯。

玛尔根德耶说

这女子衷心怀大愿,

她拜见公婆把话言:

我的丈夫采果实,

此时就要去林间。

但愿公公并婆母

允我请求满愿心,

和他一同出外去,

我不要和他两离分。

你的儿子去森林,

为的神火和尊长;

若为他事可阻拦,

此事阻拦不应当。

时到如今将一年,

我从未离开修道院,

森林处处百花开,

我一心想去把花看。

耀军说

自从莎维德丽来,

由她父给我作儿媳,

我想来不曾有一回

她说过祈求的言语。

因此让这位儿媳

满足要求,如所愿。

女儿啊!可别在道途中

分心误了萨谛梵。

玛尔根德耶说

得到了二老的允许,

那名门秀女便随夫走;

她脸上仿佛带笑容,

心中却怀着忧愁。

这大眼睛的女郎四面看,

一处处森林如画图,

风光奇妙娱人心,

孔雀声声鸣不住。

看这些河川流泻功德水,

还有那山岭巍峨开满花。

看吧!萨谛梵妙语温存,

对莎维德丽谈起话。

这毫无瑕疵的贤德女

细看丈夫的一举一动;

她想着仙人的言语,

把丈夫看做业已命终。

那女郎轻盈缓步,

跟随着丈夫走向前;

她的心好像分成两半,

只等着那命定的时间。

 

 

二八一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年富力强的萨谛梵,

偕妻子莎维德丽作同伴,

采集了果实,装满了果篮,

随即动手把树木砍。

他一面用力把树木砍,

啊,不由得全身出了汗。

他这场辛苦的劳动

使得他头脑痛难堪。

他劳碌得痛苦又疲倦,

便走近爱妻把话谈:

我这场辛苦的劳动

使得我头脑痛难堪。

莎维德丽啊!我全身难受,

我的心也好像痛不可言。

言语有节的莎维德丽啊!

看来我已病倒在林间。

我感觉到我的头上

好像有乱箭往里钻,

贤妻啊!我一心想睡倒,

我再没有力量在这儿站。

莎维德丽连忙走上前,

伸手把丈夫来抱起;

把他的头放在怀中,

就在地上坐下去。

这时受苦的莎维德丽

正想着那罗陀的言语,

那时辰、晷刻和日期,

她一一在心中细算计。

不一会儿她就看见了

一个人身穿黄色衣,

头戴王冠,身躯雄伟,

像太阳一样放光辉。

黑黝黝颜色,红眼睛,

手执绳索,令人惊,

他在萨谛梵身边站,

紧紧注视着他一人。

她看见这人就忙站起,

轻轻把丈夫移在地,

合掌敬礼开言说,

满心颤栗伤心女:

我认识你是天上神,

你这样身形决非人;

神啊!请发慈心告诉我,

来此何事?是何神灵?

阎摩说

莎维德丽啊!你忠于夫君,

你也曾修过一些苦行,

因此我才和你说话,

贤女啊!你应知我是阎摩神。

萨谛梵王子,你的夫君,

他现在寿终断了命,

我将要用绳系他走,

这便是我要做的事情。

莎维德丽说

大神啊!我一向听人言,

你只派使者到人间;

大神啊!你为何这一次

亲自前来下了凡? (1)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祖先之王阎摩神,

说了他要做的事情,

他接着把实话全说尽,

为的使莎维德丽得欢心:

这人德行高尚身形美,

还具有海样渊深万种才,

不应由我手下人来带,

因此上我才亲自来。

于是从萨谛梵的身体里,

绳穿索绑,萎靡无力,

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

被阎摩用力拉过去。

于是抽了性命,断了呼吸,

失去了一切光彩神气,

停止了动作,萨谛梵的身体

变得丑陋难以看下去。

阎摩这样把他缚住了,

转身便面向南方走;

莎维德丽怀着哀愁,

随着阎摩,走在他身后,

她严守誓言,苦志多成就,

品节高超,坚把丈夫守。

阎摩说

转身吧,莎维德丽啊,回去,

去给他收拾尸身行葬礼。

你尽了对夫君应尽之道,

你走到了你应走的境地。

莎维德丽说

不论丈夫带我哪里去,

不论他自己走到哪里,

那地方我就应该去,

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由苦行和对尊长的尊敬,

由守誓和对丈夫的爱情,

还由于你的慈惠怜悯,

没有什么能阻我向前行。

明见真理的智者们

曾说七步生友情;

有了这样的友情,

我说些言语请你听。

非心意散乱的人能在森林,

行道法,兼居住,并劳动;

智者们都称道道德正法;

因此善人们称道法为第一宗。

行道法中一件,依善人们意旨,

他们都到了那条道路之中;

不企求第二条,不要第三条;

因此善人们称道法为第一宗。

阎摩说

回去吧!我听了你的话心欢喜,

字字句句音调理由联贯分明,

选一个心愿吧!只除了他的生命,

纯洁无瑕的人啊!我满足你一切愿心。

莎维德丽说

失去了自己的国土,居住在森林,

我的公公在道院里双目失明。

凭藉你的恩惠请让那位国君

双目复明,如火焰旭日勇健绝伦。

阎摩说

纯洁无瑕的人啊!我满足你一切愿心。

未来将如你所说的那样光明。

看来你已倦了,走了这些路程,

转身吧!回去,你不要疲劳过分。

莎维德丽说

和丈夫在一起我怎么会疲倦?

丈夫在哪里,我也一定去那边。

你带我丈夫到哪里,我也要去,

群神之长啊!请你再听我一言。

听说与善人会一次的时机都应企求,

更应企求的是和善人成为朋友;

和善人相会决不能没有善果,

因此上就应该和善人来往交游。

阎摩说

你对我说的话都是善语良言,

合人心意,使智者也能智慧增添。

还是除开萨谛梵的生命以外,

贤女啊!你再挑选第二个心愿。

莎维德丽说

我的睿智的公公,那国王曾在往年

被夺去国土,但愿他能光复家园。

愿我的尊长不放弃自己的天职,

这就是我挑选的第二心愿。

阎摩说

不久他就会重回故国为国君,

他也不会放弃天职入森林。

公主啊!我已经满足了你的愿心,

转身吧!回去,你不要疲劳过分。

莎维德丽说

你用制令制住了这一切人民,

统制他们,令他们走,不由本心;

因此,神啊!你以“抑制之体性”闻名;

我再说一些言语请你再听。

对一切众生不怀仇怨,

无论是行为,心意和语言;

只有慈爱恩惠和施舍,

这是善人之道,永恒不变。

这世界就是如此这般,

人人都不免软弱又艰难。

然而善人即使对于仇怨,

来求情时,也给他哀怜。

阎摩说

如同口渴的人得到的乳水,

你说出的这番话如此甘甜。

还是除开萨谛梵的生命以外,

贤女啊!你可以随意挑选心愿。

莎维德丽说

我的父亲那国君还没有儿郎,

但愿我父王亲生百子绕膝前,

愿他能传宗接代家世绵远,

这就是我所挑选的第三心愿。

阎摩说

传宗接代,家世绵远,勇猛刚健,

贤女啊!你父亲将生百子绕膝前。

公主啊!你已经满足了你的心愿,

回去吧,你的路程已经走得很远。

莎维德丽说

和丈夫在一起我一点不觉远,

我的心还跑得更远,更向前;

这样就请你一边走一边再听

我还要说出来的一番语言。

你本是毗婆娑之子光辉照耀,

因此智者们给你以呗婆娑多称号;

人民由平静和正法而欢欣鼓舞,

天神啊!因此上你得了“法王”的大道。

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心

还不能比上相信善人;

因此一切人都怀愿望,

特别要和善人缔结交情。

一切众生的信心

都由友谊而产生;

因此所有的人们

都特别相信善人。

阎摩说

女郎啊!你所说的这一番言语,

我从未听见他人说过。啊贤女!

我由此满心欢喜。只除了他的生命,

你可以选第四个心愿,然后回去。

莎维德丽说

愿由我和萨谛梵双双在人间

亲生后代使家族世代绵衍相传;

愿有一百儿子个个勇猛刚健,

这就是我所挑选的第四心愿。

阎摩说

女郎啊!一百儿子个个勇猛刚健,

将为你生下,常在你膝下承欢。

公主啊!你不要再过分劳苦了,

回去吧,你走的路程已经太远。

莎维德丽说

善人们永远德行崇高始终不渝,

善人们决不会陷于愁苦失去欢愉,

善人与善人交不会没有果报,

善人对善人从不会产生疑惧。

惟有善人以真理引导太阳运行,

善人以苦行法力支持着大地,

王爷啊!善人掌握着未来和过去,

在善人之间善人不会消沉丧气。

这就是圣人坚守的德行,

善人对此是永记在心;

对他人永远施行恩德,

却从不期待他人报恩。

在善人中有恩惠决不会落空,

不会丧失财富,也不会损害光荣,

正因为在善人中这是永恒不变,

所以善人才能有保护者之功。

阎摩说

你愈是说这些优美的诗的语言,

合人心意,饱含道德,意味深远,

我愈是对你怀有无上的敬意。

坚贞的女子啊!请选一个无比的心愿。

莎维德丽说

赏赐光荣的神啊!若无伉俪情缘,

你赐福不会实现;因此,正如其他心愿,

我重作挑选,愿萨谛梵重返人间,

因为我失了丈夫就也和死人一般。

失去了丈夫,我不希图有福享,

失去了丈夫,我不祈求上天堂,

失去了丈夫,我不贪荣华富贵,

离了丈夫,我活下去也没有心肠。

你赐我的恩典是我将生一百子,

而你又夺去我的丈夫不让团圆;

我选择心愿,愿萨谛梵重返人间,

以便你的话成为真实,不陷空谈。

玛尔根德耶说

“如你所愿!”一声说出,绳索解,

太阳之子,法王,阎摩神,

他满心欢喜开言道,

对莎维德丽说分明:

贤女啊!我放了你的夫君,

女郎啊!你使光彩耀门庭;

领他回去,他从此永无疾病,

一切心愿都会圆满完成。

他将有寿命四百岁,

和你一同偕老享遐龄,

遵循正法道德修祭祀,

他将获得世界的声名。

萨谛梵将在你身上

生下一百个好儿郎,

你生下的所有刹帝利

子子孙孙都做国王,

都用你的名字做族姓,

在人间千秋万世享荣光。

你父和你母玛罗维

也将生百子在身边,

子子孙孙都用母姓,

玛罗伐名声代代传,

你这些兄弟刹帝利

都将如三十三天神一般。

颁赐了恩典,满足了心愿,

光彩辉煌的正法王

遣返了莎维德丽回身去,

也走向自己宫廷那一方。

阎摩既向他方去,

莎维德丽重得夫君;

她连忙转身回原地,

那儿还躺着丈夫尸身。

她一见夫君躺在地,

走上前去忙抱起,

把他的头放在怀中,

就在地上坐下去。

萨谛梵神志恢复了,

对莎维德丽说起话;

好像从远方才回家,

千恩万爱一再看着她。

萨谛梵说

啊!我睡了好长一大觉,

为什么不把我叫醒来;

那位黑人是哪一个,

他拖着我从这儿走开。

莎维德丽说

人中的雄牛啊!在我怀中,

你睡了好长一大觉;

那位掌管人类的大神,

阎摩,他已经走开了。

有福的人啊!你休息好了;

王子啊!你已经睡醒;

能起来就站起来吧,

请看现在夜已深。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他恢复了意识,

好像是酣睡了一场,

萨谛梵起身四面望,

望了森林又把话讲:

出来采果作粮食,

细腰女啊!我和你一同;

以后我砍伐树木,

觉到了一阵阵头痛。

头痛难堪苦十分,

再也不能站下去,

我就睡倒在你怀中,

贤妻啊!这些我还能记起。

我就在你的怀抱中,

一觉睡去,神志昏迷;

以后我只见深沉黑暗,

暗中有一人大放光辉。

细腰女啊!如果你知道,

就请你对我把话讲:

是真正有过这回事,

还是我只做了梦一场。

于是莎维德丽对他说:

现在黑夜已深沉,

王子啊!到明天我再讲

这一切经过的详情。

起来吧起来!愿你安宁。

守誓的人啊!去看你的双亲,

太阳久已隐下去,

此时黑夜渐深沉。

夜间禽兽奔走尽欢腾,

或嗥或鸣惨厉令人惊,

还听见森林树叶响,

是麋鹿兽群行走声。

一群豺狼作长嗥,

嗥声起处在西南,

哀鸣狂叫刺人心,

使我不禁心胆寒。

萨谛梵说

森林形象真可怕,

笼罩在深深黑暗中,

你不能认出道途,

你也不能够走动。

莎维德丽说

今天这儿森林中,

烧起了一棵枯树桩;

一阵阵风吹过去,

处处时时见火光。

且让我去寻火来,

点起这一堆木柴,

使火光四面都照耀;

请你不要心焦忧满怀。

如果你不能回家去——

我看你此刻依然带病容;

你也不能认出道途,

这一片森林在黑暗中。

到明天一早森林现,

随你的意,我们再动身。

今夜我们就在森林过,

无瑕的人啊!如果你有此心。

萨谛梵说

我头痛现在已经好,

自觉得全身都康健;

如果你同意,我就想

回去和双亲再见面。

从前我不曾有一次

不按照时间回道院;

每天在黄昏来到前,

我母亲已不许我到外边。

就在白天我出外,

我双亲也惦念心不安,

亲人到处寻找我,

还有院内同居众大贤。

记得从前有一次,

我父母心焦苦万端,

再三对我加责备,

说我久不归来久不还。

我心中悬念他二位,

不知今朝想我是何情;

他二位到此时不见我,

必定是心中苦万分。

就在昨夜他两位

还流泪对我诉衷情;

两老心中愁苦重,

爱我之情无限深。

他俩说:儿啊!如果没有你,

我们一刻也不能活下去。

儿啊!只要还有你在,

我们就能一直活下去。

我二人年老兼盲目,

奉养和家世绵延都在你身;

我们的祭祀和名声都靠你,

你就是我们传宗接代人。

我母亲年老父年迈,

奉养他们全在我一人;

到夜间他们还不见我,

试想他们此刻是何情!

这一场睡眠也使我恼恨,

这一觉使我的父亲

和我的慈祥的老母

都为我愁苦又担心。

连我自己也担心着急,

陷入了惊慌和疑惧;

若没有我父和我母,

我也没有心肠活下去。

我那盲父只剩下智慧眼,

一定是心乱如麻苦万分,

他此时一定逢人便问,

一一问遍道院众贤人。

贤妻啊!我忧念我自己,

也不及忧思我父亲,

也不及忧心我的母,

那百依百顺老弱可怜人。

今天他两老为了我

忧急心焦痛苦深。

他二人活着我才活,

他两人也靠我得生存,

承欢不忤是我职分,

我活着就为了他二人。

玛尔根德耶说

他说完了这一番话,

这孝敬双亲天性善良人,

悲痛填膺向天举双手,

号啕痛哭大放悲声。

这时贤德的莎维德丽

看见了丈夫的悲苦情,

连忙为他揩眼泪,

又把一番言语说分明。

若是我曾经行苦行,

若是我曾经施舍并祭神,

那么我发愿,愿今夜,

降福我公公婆母和夫君。

我不记得曾经有一次

即使在玩笑中,说过谎言,

就凭我这一点点功德,

愿我公婆平安度过今天。

萨谛梵说

我想见见我父和我母,

莎维德丽啊!走吧,别耽搁。

若是我见到我父和我母

今天有了一点儿差错,

娇妻啊!我凭我自己发誓,

我也不能再在世上活。

如果你心中存道德,

如果你想我活得成,

如果你以我欢心为职责,

那就走吧,快向道院转回程。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莎维德丽站起身,

这贤女把头发重修整,

又忙把丈夫扶起来,

双手将他来抱定。

萨谛梵随即站起来,

用手把全身擦一番,

他又放眼四面看,

看见了一边有果篮。

莎维德丽便对他说,

明早再来取果篮,

斧头由我来拿走,

此时你且把心宽。

她去拾起了果篮,

把它高挂在树枝间;

丈夫的斧头也拿起,

又重新走到他身边。

这美臀少女扶他走,

把他的左手放左肩,

又用右手将他抱,

轻盈缓步走向前。

萨谛梵说

这条路我已经走得熟,

羞怯的女郎啊!我认得路;

月光闪映在树林间,

也照出了我们的道途。

我们就顺着这条路,

走到这儿来采果,

贤妻啊!就沿着来路再走去,

你不必担心路走错。

就在巴拉沙树丛前,

这条路分开向两边;

要走那北边一条路,

快快行走莫迟延。

此刻我健壮有气力,

一心想见双亲面。

玛尔根德耶说

他说着话就往前走,

急忙赶回修道院。

 

 

二八二

玛尔根德耶说

就在此时另一面,

耀军王在大森林,

两眼复明心欢喜,

件件桩桩看得真。

他道院处处都走遍,

和夫人石毗耶一同行,

思念着儿子心悲切,

人中之雄牛啊!他愈走愈伤情。

他二人走遍道院到河边,

又去了森林和湖沼,

夫妇二人到处走,

到处把娇儿来寻找。

听见一点声音和响动,

就抬头四望动疑猜,

赶上去看是否萨谛梵

和莎维德丽一同来。

两老双足走僵又开裂,

伤痕处处血斑斑,

草刺把全身都刺破,

奔跑犹如疯又癫。

随后道院所有婆罗门

一齐赶来围上前,

对两老纷纷加劝慰,

送到他自己的修道院。

在道院围绕老夫妻,

这一群年迈苦行人

纷纷对两老加劝慰,

说古代帝王种种旧传闻。

这两老受劝心稍定,

仍放不下想见娇儿一片心,

想儿子如今正是好青春,

不由得阵阵悲伤痛更深。

他二人念子心悲切,

又重新不住放悲声:

唉,儿啊!唉,媳啊!此刻在何处?

就这样声声哭不停。

苏伐罗遮说

既然他有贤妻莎维德丽,

能克己制欲,又修炼苦行,

又品德般般都具备,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乔答摩说

我学过吠陀和各种吠陀学;

我积累下了苦行量无边;

我自幼修炼梵行常禁欲;

我尊师敬长拜火用心虔;

我专心致志入定勤修炼;

我严行誓愿桩桩件件全;

我餐风饮露绝食常斋戒;

我一切善行皆备功德圆;

就凭这苦行法力我知晓

一切他人心意口所不言;

我如今对你说出真实语:

萨谛梵此时一定在人间。

门徒说

我的老师既然如此说,

他说出口的言词句句真,

他的话从来不曾有虚假,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众仙人说

既然他有贤妻莎维德丽,

有多种吉祥符志现在身,

一切显示她不会成孀妇,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婆罗陀伐阇说

既然他有贤妻莎维德丽,

能克己制欲,又修炼苦行,

又品德般般都具备,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达尔辟耶说

你既然双目复明能看见,

莎维德丽也坚持守愿心,

她行前连一餐也未曾进,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满德维耶说

既然这一切飞禽和走兽

都安安静静欢喜吐清音,

你又要重复君临这世界,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陶弥耶说

既然你儿子深得众人爱,

又品德桩桩兼备在一身,

他面貌身形都有长寿相,

因此萨谛梵一定尚生存。

玛尔根德耶说

如此纷纷出言相劝慰,

不妄语的苦行修道人;

想到这一切语言含深意,

那国王仿佛宽怀定下心。

过不一会儿莎维德丽,

偕同丈夫萨谛梵,

夜间来到了修道院,

欢欢喜喜入门走向前。

众婆罗门说

今朝你父子重相见,

又见到你双目复了明,

我们大家同祝颂,

国王啊!祝你福寿康宁。

一则你父子重聚会,

二则你看得见莎维德丽,

三则你两眼重见光明,

这正是增福三重喜。

我们所说的一切话

都真实不虚无疑问;

你福泽无边日日升,

不多时就件件见分明。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这一些再生者

在那儿升起了一堆火;

普利塔之子啊!

他们在耀军王前就了座。

还有石毗耶和萨谛梵,

和莎维德丽在一旁站;

得到了众人的允许,

也欢欢喜喜坐一边。

于是和国王坐一起,

这一些林居修道人

满心好奇想知晓,

便向那王子开言问。

王子啊!你为何不早归来?

为何不与妻子早回还?

为什么到深夜才回家转?

难道你遇到了什么阻拦?

你父和你母心焦急,

王子啊!我们也心不安,

我们都不知是何故,

请你把详情谈一谈。

萨谛梵说

我得到父亲的允许,

便同莎维德丽去森林;

到后来正当砍柴时,

我觉得头脑痛难禁。

因头痛我就沉沉睡,

一觉睡去过了许多时;

像这样长久沉沉睡,

我从来还不曾有一次。

为使你们众尊长

不致为我久担心,

因此我才深夜回,

除此而外无他因。

乔答摩说

你的父亲耀军王

忽然双目重明亮;

既然其中原因你不知,

就要请莎维德丽说端详。

莎维德丽啊!我想听你说;

你善知今古,近处和远方;

莎维德丽啊!我知道你是

和莎维德丽神一样辉煌。

你想必知道其中因与果,

要请你说出真情莫隐藏;

如果你并无秘密难言说,

就请对我们一一说端详。

莎维德丽说

此事说来正如你料想,

你的意愿也不容有变更,

我也无何秘密难言说,

就请你们仔细听真情。

至圣的仙人那罗陀

曾预言我丈夫的死期;

这死期今日已来到,

因此我不忍和他再别离。

当他睡时阎摩神

率领鬼卒出现在身旁,

把他绳穿索绑就带走,

要带向祖先世界那一方。

我对那位大神作颂赞,

颂赞的言词句句真。

蒙他赏赐我五恩典,

请听我一一说分明:

双目复明,复故国,

我为公公发出两愿心;

为我父祈求一百子,

我自己也求百子生。

还有我夫萨谛梵

也要年高四百享遐龄;

正为了拯救我夫命,

我才把誓愿坚持修苦行。

我说了这一片真情话,

你们已原原本本听分明,

由此我原先受苦遭大难,

到头来转祸为福得安宁。

众仙人说

遭遇重重灾祸,受尽万千苦难,

圣王家族陷入无边黑暗深渊。

贤德妇啊!你系出名门,坚持正法,福德双全。

善女人啊!你拯拔他们,脱离苦境,获得重圆。

玛尔根德耶说

于是聚在一处的众仙人

对这位女中英杰赞扬并敬礼,

又礼拜那位贤德君王与其子,

随即平平静静欢欢喜喜回房去。

 

 

二八三

玛尔根德耶说

一夜平安度过去,

一轮旭日自东升,

清晨诸事都完毕,

又聚起苦行修道人。

这时众位大仙人

又对耀军把话谈,

谈论莎维德丽无边福,

再四再三不厌烦。

接着来了众人民,

国王啊!都从夏鲁阿国来,

他们叙说那国王

已被自己大臣害。

听到他已被大臣杀,

随从亲眷都死亡,

敌军随即都四散——

众人又照实说端详。

全体人民对国王

如今表示一条心:

不论他有眼或无眼,

都要他重来做我国君。

带了这一个决定,

国王啊!我们才到此间来;

一切车辆都准备好,

你的四军将士也已安排。

国君啊!愿你洪福,请你发驾,

城中是一片欢呼万岁声;

请登上你祖先的王座,

千秋万世享安宁。

看到了国王双目明,

又兼身体真康健,

众人一齐都拜倒,

止不住惊奇,圆睁双眼。

于是他作礼告辞众老人,

修道院再生诸圣贤,

也受了他们的礼拜,

随即出发转回城市间。

石毗耶也携带莎维德丽,

登上了人抬的大轿,

坐上了华丽的座褥,

由大军在四周围绕。

此后便由众国师

为耀军欢喜行灌顶;

又将他的贤圣子

灌顶成为太子在宫廷。

以后又过了许多时,

莎维德丽声名四处扬。

她生下了一百子,

个个是英雄无敌好儿郎。

她也有了胞兄弟,

一百个勇士尽超群,

是摩德罗王马主子,

生自玛罗维王后身。

就这样莎维德丽

把自己和父母和公婆,

和丈夫家世与门第

救出了灾殃脱网罗。

同样这贤德的德罗波蒂

也是家世品行件件强,

她将如名门之女莎维德丽,

救你们诸位脱出灾殃。

菲商波衍说

就这样班度之子坚战王

由那位圣人劝慰进良言,

国王啊!他藉此摆脱愁和苦,

在迦弥耶加森林度岁年。

若有人虔敬来听此

莎维德丽崇高故事诗,

他将获福,事事全如意,

对苦难灾殃永不知。

金 克 木 译




民间诗人诗歌

先秦民间诗人的诗歌刻于汗青者寡,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越人的几首作品。先秦越人属于夷狄之列,《越绝书·越绝外传本事第一》云:“越王勾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人善歌,俗喜以歌代言。虽然江浙一带越人后来汉化,但先秦时他们仍然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留下的歌很有特色,故而另立章节。

第一节 《渔夫歌》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之父伍子奢及兄弟伍子尚为荆平王所杀,伍子胥亡命奔吴。“至江(溧水——笔者注)上,见渔者,曰:‘来,渡我。’渔父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恐人知之,歌而往过之曰:‘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甫芦之碕。’子胥即从渔者之芦碕。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船到即载。’”伍子胥“入船而伏”,“半江而仰”,松了一口气,遂问渔者姓名,欲待他日报其厚德,渔者曰:“纵荆邦之贼者我也,报荆邦之仇者子也,两而不仁,何相问姓名为?”(吴平、袁康:《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第二)子胥又要把百金之剑相赠,渔者说,平王买你脑袋的千金我都不要,要你的百金之剑干什么?渔人倾其竹饭盒中的饭和壶中的酒,让伍子胥酒足饭饱,子胥还不放心,渔人把他送过了江,把船弄翻,以匕首自刎而亡,十分悲壮。这位越渔人不但很讲义气,痛恨残暴,是非分明,而且还是一位出口成章的民间诗人。前一首诗只有两句,第一句以阳光逐渐猛烈暗示时间,第二句暗示地点,使用的都是暗喻手法,简练而生动。这时候伍子胥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故而采取暗示手法。第二首为赋体,黄昏已经安全,不需要拐弯抹角了。这首诗为四言,与《诗经》一致,说明与中原交往密切。

第二节 《越人歌》

《越人歌》与《渔人歌》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不同的是,《越人歌》是先秦唯一保留了原文汉语记音的的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首翻译作品。它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饮誉中国文坛,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越人歌》是越人的一位女歌手代表越人在鄂君子晰欢庆其就任楚国令尹的盛大庆祝会上唱的献歌,代表了楚国境内越人的心声,也是汉越人民友谊的象征。子晰是楚共王之子,楚康王子招和楚灵王子围的同母弟,灵王十二年(前529),曾封于鄂的子晰荣任令尹(类似首相),得意之时,特在其封地鄂(今湖北鄂州城)举行盛大的舟游盛会,以志庆贺。当时的楚国,上层为祝融集团后裔,可百姓大部分则为越人和武陵蛮的祖先,大约越人力量最强,子晰不得不做他们的“统战”工作,让越人第一个献歌,正是此意。楚大夫庄辛后来描绘当时的情景:“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极网芘,张翠盖,而检犀尾,班丽桂社。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越人歌手唱的是越语歌,史官以汉语记下其音: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 。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鄂君子晰说:“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越译译其词道: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子晰听了很感动,“乃榻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以当时楚人对女性的最高礼节表示感谢,同时也借此表示对越人的友好。

《越人歌》的汉字记音历史上一直未能得到破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韦庆稳先生先将汉语记音逐字还原为上古汉字读音,又根据译文与试拟的上古越语词相对照,然后再与现代壮语词音相对照,发现用现代壮语也能大致读通,因而可以说是一首早期的壮歌。新译歌词如下:

今晚是何佳节?仪式这般隆重!

船中坐的谁人?原来王子驾临。

王子接待赏识,我自感激不尽。

何日再与同游?恩德永记在心!

这首歌不但能用壮语读通,而且反映了壮族的表达习俗,一是喜欢以歌表达自己的深情;二是“恩德永记在心”的“心”,原文是“喉咙”,原来壮族人以喉咙为思维器官,现在依然是这样。比如说“我心中喜欢你”,壮话会说成“我喉咙喜欢你”(hoz gou gyaez mwngz)。这就证实,榜枻越人是一位壮族的先民。春秋战国时代,壮族先民的苍梧部北界达到洞庭湖之南,分布于洞庭湖南北的扬越也与壮族祖先有渊源关系,子晰请一位壮族祖先歌手与会是顺理成章的。

这首歌两千多年来之所以受人推崇,首先在于它的感情真挚,不矫揉造作。作者不过是一位船工,却得到了在如此隆重的仪式上第一个献歌的光荣,在那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能不激动?故而在歌中对子晰礼待下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越人与楚人的友好关系,也可以说是友好团结的赞歌。再就是艺术特点鲜明,全诗用词优美,层次分明。初具壮歌问答式的结构,先设问,后答王子驾临。继而感激王子的礼待,永记在心。环环紧扣,一气呵成。“何日再与同游?”留下了令人玩味的悬念,意犹未尽。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这首歌的魅力还在于,它很符合儒家民为邦本和仁政的观点,主张善待臣民,礼待下人,后人于是借它痛斥贵族的傲慢无理。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引用此歌,当有深意。文中写道:“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于游水之上。大夫拥钟,钟县令,执将号令,呼:‘谁能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盥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接着讲了《越人歌》故事,以谏襄成君,最后还斥责他:“鄂君子晰,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令君何以逾于鄂君子晰?臣独何以不若榜枻之人?”襄成君窘而语塞。《越人歌》故事便成了规劝王侯礼待臣民的范本,这是这首歌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的原因。

第三节 《弹歌》

《弹歌》是一首越人歌谣,据云产生于黄帝时代。歌为二言,“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可见相当古老。但见于古籍却比较晚,载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全歌只有八个字,分为四句:

断竹,续竹;飞土,逐害。

此歌虽然很短,却有丰富的内涵。断竹反映了猎者到竹林里去选择适于做弓箭的硬竹,砍伐携归,一个矫健的身影在竹山林海中穿行,一下烘托出了诗意。续竹描绘的是猎者以自己的巧手,将适当长度的竹子截断破开,做成弓箭,以备逐鹿。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射猎场面:猎人们呐喊追赶猎物,突然发起攻击,或用石头土块投掷,或弯弓射箭,或以树枝猛打,赶走野兽。打到野兽,满山一片欢呼。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此诗没有华丽的修饰语,短短的四个动宾词组,就浓缩了一场砍竹造弓箭和热闹的围猎过程,并且抓住了主要的环节,使若干画面像蒙太奇一样在跳动中连缀起来,引人入胜,颇见功力,因而能够代代相传,魅力不衰。《文心雕龙·通变》给了很高的评价:“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到了越王勾践(?——前465)时代,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卧薪尝胆,欲报前仇,乃向善射者陈音请教弓箭技艺,陈音在陈述弓箭技法时,特引此歌,使之得以刻于汗青传世。陈音之述,与东夷一向善于弓箭有关,吴越之民,也可说是东夷的一部分,东夷各部甚多,《尚书·旅獒》称之为“九夷”。《弹歌》之所以能够传得如此久远,显然与人们善射并且经常切磋有关。汉代《说文解字》释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射日的后羿便出于东夷。不过《弹歌》的背景虽然是越人狩猎射箭的场景和技艺,但其直接的场面却是孝道,文云:“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这说明,《弹歌》描述的是孝子持弓飞土驱逐鸟兽以守父母遗体的故事。

 

先秦时期,少数民族作家诗尚处于萌芽阶段,总体而言,数量还比较少,其中当然有无文字记载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当时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各少数民族先民大多数尚未踏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作为民族的群体也大多尚未形成,周边各族先民正处于流动、蕃衍、分化、融合之中,艺术语言尚未定型,虽然原始歌谣达到高峰期,但还不会产生很多著之绵帛的诗歌。春秋时期,华夏文学已经相当发达,据宋代《文则》:“春秋之时,王道虽微,文风未殄,森罗词翰,备括规模。”书中举了备括八体,即命、誓、盟、祷、谏、让、书、对,这必然对比较靠近中州的民族产生影响。但对大多数少数民族先民而言,仍然处于原始歌谣的文学氛围中,所以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创世歌、劳动歌和生活歌。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梁庭望、黄凤显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一章“古歌谣”可知,我国的少数民族古歌谣相当丰富,它们是后世诗歌的沃土和母胎。但它们和后世的诗歌是有区别的,在创作方法上,《弹歌》、《越人歌》、《渔人歌》虽然属于民间诗人个人的创作,但所收到的几首诗歌皆属于口头创作,临机自撰,经文人传抄而得以流传,这表明本阶段的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民间口头文学的运作状态,作者也还不算是后来的那种作家诗人,其作品尚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而这几首诗歌之所以能够传世,皆有赖于汉文典册。汉文典册之所以收录,也有原因。正如《文心雕龙·原道》所说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词,词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越人歌》故事能够流传,以其能明道有关。

在内容上,三首歌与狩猎劳动生活和礼仪关系密切,《弹歌》直接描写逐兽劳动过程,比葛天氏之乐还要贴近生活,属于“杭育杭育派”一类,虽然只是一首,但可以想见,先秦各族先民的诗歌多与劳动生活相关。《越人歌》属于仪式歌,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关系的内心情感,并与相应的仪式及其氛围相合拍,是放大了的越人生活中的仪式歌。《渔人歌》是现代壮侗语族各族以歌代言的源头,其故事则反映了越人重情感、重义气和富于牺牲精神的品格。不仅这位渔人自刎而亡,伍子胥快到吴都(今江苏吴中)渡过溧阳濑水后,向一越女“托食”,女“即发箪饭,清其壶而食之”。伍子胥又不放心,求越女“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子胥行五步,越女已投江而亡。越人如此讲义气,令人感叹不已。

在诗歌格式上,可以发现尚未稳定,尚未成型。《弹歌》属于原始型二言,与《易经》中的《屯·六二》、《中孚·六三》相同,后者也是二言四句八字:“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不过《弹歌》原文如何,不得而知。《越人歌》为六四四六八四,以四言为主,六言次之,长短句式,还不定型。不过“山有木兮木有枝”一句漏了记音。这首早于屈原楚辞一百多年的诗歌,译文已经有了楚辞的一些风格。《渔人歌》第一首为两句,六七言,也不定型。第二首为四言,与《诗经》相一致,说明在同一个人心中有不同的格式。格式尚不定型,正是这一萌芽阶段的特征。

先秦的这几首诗歌虽然不多,却都是精品,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渔人歌》的第一首第一行既是起兴,也是暗示时间,一箭双雕。第二行点明了约会地点,也是用的暗示手法。诗简约而精巧。第二首则明白如话,采用赋的手法,不过第一句透露出渔人的谨慎,他是经过用心思考和用眼观察四周动静,确保安全后才招呼伍子胥渡河的,表现了这位越人的机警和高贵品德。

《弹歌》也采用了赋的手法,按选材、做弓箭、逐兽的过程来铺陈。但与上首不同的是,全诗采用了对偶手法,四句诗全是动宾结构,首字动词,第二字名词,简洁整齐,易诵易记,这大概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

《越人歌》第一个层次是问答式,先问时间,次问驾临者谁,酿造了浓郁而隆重的氛围,为下面的感激之情做铺垫。下一个层次点明了能与子晰这样一位王子同舟共游而不嫌弃不斥责(不訾垢耻),对王子所给予的礼遇感激不尽。层次分明,顺理成章。“山有木兮木有枝”使用借喻手法,以枝繁有赖干壮根深,以喻不忘王子大恩大德。但感激之情却没有使用外露的语言,仅说藏于我心,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上述作品运作场面表明,越人的诗歌有咏叹功能、仪式功能、交往功能,甚至当作联络暗号,宽于一般诗歌的审美功能,这是少数民族诗歌的一大特点。越人的后裔壮侗语族诸族的民歌,功能就广泛得多,可以以歌代言,以歌为媒,以歌抒情,以歌代斗,以歌为信,以歌交往,以歌训诫,甚至以歌代药助人康复,远超过一般的审美功能。




推荐阅读:

崔致远《古意》

李奎报《新谷行》

蓝波《四行诗》

黄真伊《时调二首》

谷川俊太郎诗11首

海亚姆《鲁拜集》

崔致远《江南女》

李奎报《代农夫吟》

奥皮茨《现在夜晚已经到来》

格尔哈特《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金特《蔷薇》

克洛卜施托克《蔷薇花带》

保罗·策兰诗10首

高银诗11首

露易丝·格丽克诗6首

波特莱尔《邀游》

安德拉德诗13首

爱伦·坡诗9首

拜伦诗7首

狄兰·托马斯诗3首

The Poems and Prose Poems of Charles Baudelaire (波德莱尔诗歌)

Beowulf (贝奥武夫)

阿赫玛托娃诗8首

狄兰·托马斯诗8首

艾略特《荒原》

古今和歌集:杂歌

朗费罗诗7首

约翰·但恩诗7首

Shakespeare's Sonnets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The Song of Roland (罗兰之歌)

Das Marien-Leben (里尔克·圣母生平)

Das Buch der Bilder (里尔克·图像集)

普希金诗9首

鲁米诗9首

沃尔特·惠特曼诗12首

博尔赫斯诗17首

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

威廉·柯珀《给玛丽》

邓陈琨《征妇吟曲》

罗伯特·彭斯《我的心呀在高原》

威廉·布莱克《啊,向日葵》

塞缪尔·约翰逊《人生希望多么空幻》

博尔赫斯俳句17首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21首

但丁《每个钟情的灵魂》

柏拉图《星》

品达〈献给卡玛里那城的普骚米斯的颂歌〉

西摩尼得斯《悲歌》

阿那克里翁《饮酒歌》

巴克基利得斯《和平颂》

古希腊诗铭12首

叶芝诗11首

黑塞诗6首

荷尔德林诗6首

古希腊小诗13首

亨利·米肖诗11首

塞蒂纳《甜蜜的幻觉啊,温馨的梦乡》

巴基《加宰尔》

叶芝诗14首

大伴坂上郎女诗16首

拉季舍夫《自由颂》

叶芝《青春与暮年》

叶芝诗8首

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受辱记》

古今和歌集:哀伤歌

洛尔迦诗13首

波德莱尔诗6首

弗罗斯特诗22首

惠特曼《我歌唱那带电的肉体》

普希金诗10首

果尔蒙《西茉纳集》11首

果尔蒙诗4首

布莱克诗歌6首

狄兰·托马斯诗8首

托马斯·哈代诗9首

丁尼生诗2首


色乱琱戈惨 声沉畵角哀 直言银碛度 讵恨玉门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