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克洛卜施托克《蔷薇花带》

德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蔷薇花带

[德国] 克洛卜施托克


我在春天的绿荫下见到她,

我用蔷薇花带系住她: 

她并未察觉,仍在微睡。


我瞅着她;我的视线

使我的和她的生命相连: 

我感觉到,却不明白。


可是,我对她默默低语,

沙沙抖动蔷薇花带: 

于是她从微睡中醒来。


她注视着我;她的视线

使她的和我的生命相连,

我们四周变成极乐世界。

钱 春 绮 译


《蔷薇花带》是德国启蒙主义时期著名诗人克洛卜施托克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颂歌体的爱情诗。此诗写于1753年,是献给他的恋人梅塔·摩勒斯的。两人结识于1751年。当时,克洛卜施托克经过汉堡等地去哥本哈根寻求丹麦国王的资助。在汉堡停留期间,他认识了他的崇拜者梅塔·摩勒斯,两人相爱并于1754年结婚。但不幸的是,梅塔因病于1758年离开人世。
《蔷薇花带》是克洛卜施托克热恋梅塔时写下的诗作。此诗内涵丰富,感情纯真,文字朴实。第一诗节,诗人勾画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春天,一个美丽的女子正在绿色的树荫下“微睡”,“我”用象征着爱情的“蔷薇花带”将她紧紧系住。一开始她“并未察觉,仍在微睡”。第二、三诗节,写“我”一直深情地凝视她,对她“默默低语”,“沙沙抖动蔷薇花带”,“我”无声的柔情终于将“微睡”的她唤醒,并且赢得了她的心,“使我的和她的生命相连”,使得“她从微睡中醒来”。第四诗节,她也开始“注视我”,她也被“我”深深吸引,深深爱上了我。从此“她的和我的生命相连”,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变成了“极乐世界”。有评论说,这里的“春天”不是四季中的春,而是人发育过程中的青春期,春天的绿荫也不是指春天里阴凉的地方,而是指这位少女情窦未开。进而指出少女的“微睡”就是爱的意识尚未萌发,而从“微睡”中醒来就是“情窦初开”。(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二卷)写此诗时,克洛卜施托克与梅塔相恋已经两年多了。两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克洛卜施托克笔下的爱情既崇高又庄严,他所追求的爱情不是一种单纯的感官的享乐,而是两个异性美好的灵魂彼此相爱,达到一种精神的契合,一种心灵的交融的完美境界。
《蔷薇花带》是一首颂歌体的爱情诗。它的格律为四音步抑扬格,但无韵脚。这种诗体源自古希腊,后来又为贺拉斯所采用。在克洛卜施托克之前,德国已经有诗人,如朗格、皮拉以及阿那克里翁派诗人等,采用过这种诗体,但他们都沉溺于贺拉斯的格律,不敢突破从法国人那里学来的框框。克洛卜施托克打破了所有格律必须整齐划一的规律,又回到了颂歌体创始人品达的轨道:只是按照音乐感来安排长行和短行,而诗行的长短又是根据它们在诗段中的意义来决定的,创立了“自由韵律体”。《蔷薇花带》是“自由韵律体”的代表作,它每行的字数都不同,诗行的长短就是由诗句的意思、音乐感以及格律来决定的。
克洛卜施托克的这一革新,使颂歌这一古代诗体彻底德语化,在他以后的诗人,不论是歌德,还是荷尔德林,都沿用过这种形式。歌德的名诗《欢迎与告别》中的视觉运用正是借鉴此诗。因此,克洛卜施托克的革新,不仅丰富了德语诗歌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为创立德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贡献。(凌 喆)



当 代 美 国 文 学 概 况

二战结束之后,经济上如同一战一样,美国再次大发战争财,欧洲世界的战后重建客观上对于物资和工业产品有很高需求,促进了美国经济繁荣。同时退伍军人纷纷成家生子,美国出现一代婴儿潮,国内的经济需求再加上国外的经济需求,给美国创造了非常丰厚的条件,美国的经济增长迅速,美国民众物质生活日趋富足。
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同时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加剧了战争危险的几率,这样就使刚刚逃出战争梦魇、尚未完全摆脱战争阴云与伤痛的美国民众再次面临战争的危险;美国与苏联对原子弹的相继拥有,双方进入“冷战”时期;同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美国国内右倾政客约瑟夫·麦卡锡掀起疯狂迫害进步人士的麦卡锡主义运动,进步人士纷纷被指责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美国政坛一时人人噤若寒蝉,甚至连杜鲁门总统和艾森豪威尔总统也对麦卡锡一度唯唯诺诺。因为这一时期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原因,许多美国年轻人成为“沉默的一代”,他们生活工作上勤勤恳恳,唯物质利益是图,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参与热情。[1] 
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也渐渐兴起,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渐渐进入后现代社会。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美国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着意刻画现实的无意义、生活的虚无和精神的绝望,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均可以从此视角来加以理解。
这时,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继续活跃在文坛,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推出文学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他们引领美国文学持续保持走向繁荣的势头。而文坛新人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塞林格(Jerome Salinger,1919—2010)、罗斯(Philip Roth,1933—)、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沃伦(Robert Penn Warren,1905—1989)等人,在这一时期都相继发表重要作品,就这个时代发出他们自己的文学理解和文学表述。著名的垮掉派诗人金斯堡(Allan Ginsberg,1926—1997)于1955年朗诵了他的名作《嚎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愤懑与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苏之间的军事对抗表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越南的战争相继爆发,同时美国国内黑人的民权运动更加声势浩大,生态和环境保护运动也开始为许多人所认可,美国新的一代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抗意识,嬉皮士运动、性解放、皈依东方宗教信仰等生活方式为许多年轻人所接受。在文学上,这一时期作家们依然延续着用作品反抗和挑战现实的创作方式,也有一部分作家开始尝试崭新的写作方式,如“元小说”、黑色幽默和戏仿小说等。
这一时期,纳博科夫发表了他的《微暗的火》,更加大胆地对小说创作方式进行试验,这部小说也被公认为是纳博科夫最难以理解的小说。海勒(Joseph Heller,1923—1999)的《第22条军规》则是黑色幽默写作方式的杰作。黑人文学小说方面以女作家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沃克(Alice Walker,1944—)为代表,戏剧方面以威尔逊(August Wilson,1945—2005)为代表,他们在70年代开始活跃文坛。同时,斯奈德(Gary Snyder,1930—)的诗歌创作开始表现出东方禅宗思想的影响。
70年代以来,美国结束了越战,种族矛盾也相对缓解,黑人政治社会地位大幅上升,青年人的反抗热情开始回落,社会渐渐趋于稳定,美国渐渐走出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低谷。时至20世纪末,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阵营蒙受了巨大损失,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再一次得到确立。美国文学上的创作方式开始转向传统和保守,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小说方面,贝娄、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和罗斯继续延续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戏剧方面,黑人剧作家威尔逊和犹太剧作家马梅特(David Mamet,1947—)的戏剧创作也遵循现实主义风格,而谢泼德(Sam Shepard,1943—)则有所不同,他的创作风格大多为超现实主义。诗歌方面,读者对于诗歌的热情似乎有所增加,这在某些方面促成了诗歌的进步,美国80年代以来的杰出诗人还是比较多的。



推荐阅读:

凯特·莱特诗6首

W·S·默温诗7首

W·S·默温诗13首

W·S·默温诗7首

波赫士诗6首

斯蒂芬·克兰诗10首

娜塔莎·特斯维诗10首

查尔斯·西米克诗3首

麦凯格诗8首

休·麦克迪尔米德诗3首

娜塔莎·特斯维诗15首

露易丝·格吕克诗8首

努瓦斯诗2首

穆太奈比诗3首

麦阿里诗3首

韩莎《今天等不到我所期待的梦幻》

安特拉《骑士》

盖斯诗4首

查尔斯·西米奇诗10首

查尔斯·西米奇诗12首

韩莎《我俩就像这些春天的树丫》

昂塔拉《一枝致命的毒箭》

昂塔拉《啊,小鸽子》

尚法拉《沙漠之歌》(节选)

盖斯《我告别了青春》

盖斯《又是雨天》

宫泽贤治诗8首

尼古拉·马兹洛夫诗32首

吉恩·瓦伦汀诗13首

雷·阿尔曼特劳特诗25首

尼基塔·斯特内斯库诗5首

琳达·葛瑞格诗11首

苏利·普吕多姆诗5首

翁贝尔托·萨巴诗20首

安娜·斯维尔诗30首

西奥多·罗斯克诗8首

艾米·洛威尔诗14首

安妮·塞克斯顿诗13首

安妮·卡森诗18首

马克·斯特兰德诗8首

吉恩·瓦伦汀诗11首

平田俊子诗9首

里尔克诗5首

小林一茶《俳句12首》

安娜·思沃诗14首

安娜·斯沃尔诗12首

中原中也诗3首

佐藤春夫诗7首

中野重治《歌》

阿多尼斯诗43首

普拉斯诗30首

卡夫卡诗15首

施加彰诗9首

贝克特诗8首

罗伯特·彭斯诗7首

萨拉·梯斯苔尔诗4首

金南娇《我的宝贝还没名儿》

普拉斯诗22首

普拉斯诗9首

拉格克维斯特诗6首

卡尔费特诗6首

古尔贝里诗4首

玛丽亚·怀恩诗2首

林德格伦诗2首

斯特林堡《我看见了太阳》

奥他维奥·帕斯35首

理查德·布劳提根诗17首


孤独没有什么不对,使孤独变得不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